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琴
    

基本信息

王琴

性别:女

年龄:59 岁

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从艺品类:面塑

从艺年限:41年

单位及职务:“墨丹画廊”大师工作室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郎志祥

徒弟:

浏览次数:3211

个人简介

  王琴,1965出生,山东潍坊人,中国“面人郞”郞绍安第三代传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市两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大师、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潍城区政协委员、原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现在潍坊建立了“墨丹画廊”大师工作室,专业从事面塑兼书画艺术。

1982年去北京正式拜北京面人郎(郎绍安)之子郎志祥(我的姑父)为师。1985年于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参加工作,从事面塑专业,1987年9月随山东省经贸代表团赴西德慕尼黑作面塑表演。马世忠省长赠面塑作品《老寿星》给巴伐利亚州长留念。1993年调潍坊国际旅行社工作。1994年8月-1995年3月受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的派遣随“中国古代科技及传统工艺展团”赴美国洛杉矶作面塑表演及讲学。1996年9-12月赴英国伦敦,直布罗陀表演面塑。2003年受邀参加中央美院雕塑家钱绍武组织的新春联谊会。2004年元月受邀参加新家坡“春城洋溢华夏情”作面塑表演和讲学。2005年3月赴韩国釜山作面塑展览。2006年再次赴韩国首尔作面塑展览。各国电视台和报纸都有报道。

  自幼受姑父郎志祥(北京“面人郎”郎绍安的长子)的熏陶对面塑非常喜欢,先后在京跟随姑父学习面塑制作技艺,得到家师的真传。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面塑技艺的设计创新和交流传承等工作,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面塑工艺的同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潜心研究实验成功了面塑不变色、不干裂、不变形的独特配方,克服了面塑易干裂、不易长久保存的难题。作品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为主,主要代表作有古代仕女、观音、老寿星、孙悟空师徒、红楼梦、三国、八仙过海里的人物等。其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姿态各异、巧夺天工,观其作品美不胜收,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1986年微雕面塑在山东省第一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征集评选获鼓励奖。

  1987年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大展。

  1988年作品入选山东省“美”字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

  1989年首届孔子文化节获面塑技艺表演优秀奖。

  1994年作品被美国圣地亚阿哥大学博物馆收藏。

  2004年新加坡第十一届春城洋溢华夏情展中获优胜奖。

  2007年被山东省民协命名为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被山东省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从事厅、旅游局、轻工联社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9年作品被潍坊市博物馆收藏。

  2011年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获金奖。

  2011年被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山东十大民间工艺大师”。

  2012年被潍坊市宣传部、文联、民协授予第二批“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2014年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曾多次出访美、英、德、韩、直布罗陀、新加坡等国家进行面塑展览、讲学等文化交流活动。作品有被博物馆收藏,电视和报刊多次作过艺术专题报道。


荣誉证书

  2005年5月授予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7年6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2007年5月山东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6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11年被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山东十大民间工艺大师”。

  2012年4月授予第二批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2013年被潍坊学院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15年1月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潍坊市潍城区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奖励证书

  1986年3月设计制作的核桃面人在山东省第一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大赛获鼓励奖。

  1987年6月作品《老寿星》,《秦香莲》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大展。

  1988年10月面塑作品《仕女》,《老寿星》入选山东省“美”字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

  1989年首届孔子文化节获面塑技艺表演优秀奖。

  1989年《惜春作画》在中国(潍坊)第二届文化暨旅游展示交易会民间艺术精品获金奖。

  1989年首届孔子文化节获面塑技艺表演优秀奖。

  1994年作品被美国圣地亚阿哥大学博物馆收藏。

  2004年新加坡第十一届春城洋溢华夏情展中获优胜奖。

  2009年4月面塑《惜春作画》在中国(潍坊)第二届文化暨旅游展示交易会上,获“民间艺术精品”金奖。

  2009年作品被潍坊市博物馆收藏。

  2011年获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2011山东民俗文化博览交易会”获金奖。

  《秦香莲》《老寿星》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展中分获优秀奖和二等奖。

  2013年4月2013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面塑作品《惜春作画》、《穆桂英挂帅》分获金奖和银奖。

  山东电视台,潍坊电视台作过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山东画报,齐鲁晚报,潍坊日报,潍坊晚报等都做过专题报道。1989年10月台湾电视台(凌风导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有报道。

主要代表作

《老寿星》、《观音菩萨》、《穆桂英》、《惜春作画》等。

个人图片

王琴与徒弟刘翰明

主要作品

《穆桂英》                    《献寿》

《寻梅》             《永结同心》              《天女散花》

《杨贵妃》                        《八仙过海》



1466506446_看图王.jpg

1466504027_看图王.jpg

1466511385.jpg

1466505717_看图王.jpg

媒体报道


面塑艺人王琴新创作30余件作品

潍坊新闻网 2009-04-16 09:05:23


潍坊新闻网4月16日讯   为参加文展会,面塑艺人王琴于近期新创作了形神兼备的历史人物、笑容可掬的老寿星等30余件作品,件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记者李艳红摄


中国美术家网

失落的面塑 ——采访王琴

 2009-12-02

  小巧精美的技法

  面塑以材料讲究、制作精美著称。北京“面人郎”——郎绍安的作品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郎派面塑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艳而不俗,造型一丝不苟,人物动态文静高雅。目前,郎派的第三代传人有王琴王美姐妹两人,均在山东潍坊。

  王琴从小受北京“面人郎”郎绍安长子郎志祥的熏陶学习面塑。王琴在北京跟姑父郎志祥学习时,系统地学习了素描、色彩、人体结构、解剖,为从事面塑工作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1985年到1993年王琴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室工作,当时整个研究所有30多个专业,艺术氛围浓厚,王琴吸收绘画、书法等姊妹艺术之长,融入面塑之中,为面塑增添了新的活力。

  王琴的面塑以人物为主,主要有古代仕女、观音、老寿星、孙悟空师徒、红楼梦、三国、八仙过海里的人物等。其代表作《史湘云醉卧芍药圃》在半个核桃壳的空间里,捏出了五六个人,人物面部仅有米粒大小,在高倍放大镜下,但见史湘云眉眼俊秀,醉意犹存,白里透红的脸蛋露出微微笑意,嘴角两个小小的酒窝令人迷醉。非心灵手巧且深谙其境者不能为也。

  1997年,王琴辞去工作,潜心面塑艺术。她开了个小作坊,起名为“翰墨轩”。狭小的室内,一张简易的桌子,便是她的工作台。几把小巧不显眼的塑刀,几根坚硬的竹棍,几把小小的剪刀和篦梳,几块彩色的面团,便是她的全部工具。

  采访中,王琴向记者介绍,做一个面人要经过十多道工序。首先是和面,面塑用的面粉需要加上蜂蜜和防腐剂,面和好了之后就放到锅里蒸,直到蒸熟。然后把蒸熟的面对上颜色,到这里准备工作就绪,就可以做面人了。说着,王琴双手捏起面团做了起来,先做头,然后做身子,再做脚,最后添上衣服、饰物,一部分一部分地添加起来,面塑的基本手法有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不长时间一个仕女的轮廓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修饰,一个古代仕女就出现在面前了。完工之后,将仕女放到木头底座上,外面罩上玻璃罩,王琴说由于时间仓促,这个仕女做得很粗糙,正常情况下,做这样一个仕女需要两天左右。如果不放在太阳下暴晒,这个面人保存五六十年不成问题。

  后继乏人的窘况

  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由于色泽鲜艳,造型生动,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被广泛用于嫁娶礼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求福等。广泛的民间性和社会性又使得面塑成为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面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战国的“俑”和汉朝的“傀儡”,在汉代就已有关于面塑的文字记载,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明朝的《宛平杂记》、清朝的《扬州话航录》等古籍上也出现过面塑艺术的文字记载。现在面塑已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也开始登堂入室摆上了案头陈列。

  王琴说,像许多民间艺术一样,由于是纯手工艺术,做工慢,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效益不高,面塑现在面临专业人员少,后继乏人的窘况。这在全国是个普遍问题。现在潍坊专门搞面塑的只有她和妹妹王美,上海的面塑大师赵阔明带了四个弟子,现在这四个弟子都已退休或过世了。这四个弟子有的没有再带徒弟,有的带过的徒弟也改行了。北京著名的“郎派”传到了第三代,只有三四个传人。其他派系情况与此类似。面塑艺术已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了。

  王琴认为,面塑在国内旅游城市销路很好,也深受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喜爱。如果搞得好,面塑还是有重现青春的可能的。要使传统技术流传下来,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有了市场,有了效益,自然能解决“谁来学”的问题。传统工艺品并非没有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扩大。关键是传统工艺必须创新,比如在产品造型、与高科技结合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