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5 岁
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从艺品类:潍坊红木嵌银及木雕,木雕木刻.宫灯
从艺年限:38年
单位及职务:行舟刻木艺术工作室 昌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所属地区:昌邑市
师承:王炳庆
徒弟:王志浩
浏览次数:9215
王海伟,字行舟,男,1969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潍坊民间艺术大师,昌邑首批民间艺术大师,昌邑市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农民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民间艺术馆联盟理事、山东省书刻艺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潍坊工美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昌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昌邑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昌邑分会会长。
自幼喜爱民间传统文化,九十年代初热衷于木雕、传统刻字、木版画、宫灯的制作艺术。1991年9月至今创办行舟刻木艺术工作室,2014年、2015年先后组建昌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潍坊工美协会昌邑分会,在事业上全心投入,实现整体推进。在艺术上博采众长,遵古而不泥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0多年间雕刻了大量的古代、现代及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在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求新创新,致力于传统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迄今已刻制作品1000余幅。所制作品有描漆、描金、贴金、烤蜡等,均为实木材质,手工传统作业,形式多样,做工细腻,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近年来尤为代表性的木雕作品有:手工传统红木宫灯。大型木版画《孔子与七十二贤》长卷。线雕郑板桥《竹石图》。浮雕《泰山图》、《梅兰竹菊》等。传统刻字:《天下第一福》、《厚德载物》、《福禄寿禧》等。众多作品现已成为社会各界友人收藏和馈赠的高档礼品。曾被潍坊电视台、昌邑电视台、潍坊日报、潍坊晚报、中国网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2009年初为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刻制牌匾、抱柱数套。
2009年为胜利油田东营采油站制作大型创意浮雕壁画《路漫漫其修远兮》。
2009年受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之邀成立“行舟刻木艺术馆”。
2011年为寿光侯镇刻制牌匾、抱柱数套。
2011-2013年三次参加潍坊第四、五、六界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曾被昌邑电视台、潍坊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2012年5月年木版画《孔子与七十二贤》刻制完成。
2012年10月获昌邑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2013年8月被被潍坊市经信委、人社局、轻工办、工美协会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14年4月获潍坊市工艺美术木雕刻界“领军人物” 称号。
2014年10月获昌邑市首批“群众文化带头人”称号。
2015年3月,在“潍坊十笏园首届新春文化庙会” 活动中荣获“突出贡献金奖”。
2015年4月获潍坊市工艺美术木雕界“拔尖人才” 称号。
2015年9月获潍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名家”称号。
2015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被选拔为“齐鲁文化之星”。
2015年12月荣获“十二五”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设计创新进步奖。
2016年1月荣获“十二五”潍坊市工艺美术行业突出贡献金奖。
2016年1月获潍坊市首批“民间文艺名家” 荣誉称号。
2016年2月晋升为“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2016年10月在第五届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工艺雕刻)“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中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2016年10月,在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展示活动中荣获突出贡献奖。
2016年12月在昌邑民协开展“文艺扎根人民,文艺到人民中去”志愿服务活动及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作中,荣获“突出贡献奖”。
2017年3月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被评为第五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9年9月被中共潍市委宣传部授予第三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昌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14)。
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昌邑分会会长(2015)。
中国农民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农民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民间艺术馆联盟理事、山东省书刻艺术家协会会员。
2020年2月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2007年浮雕作品《泰山望岳》被山东中烟工业公司收藏。
2008年创意刻字作品《读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作品被青岛觅石艺术中心收藏。
2009年木雕作品《金龙戏珠》在山东省第十七届书刻艺术大赛上获二等奖。
2010年以青铜形式创意雕刻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大型木雕壁画被“济南鲁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收藏。
2013年3月木雕作品《浮雕“富贵牡丹”图》获昌邑市首届“丝绸之乡文化奖”文化作品奖。(昌邑市委、市政府主办)
2013年4月创意木刻作品《“青龙白虎”四象图》获“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银奖。(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2014年4月木雕作品《镂空雕“龙凤呈祥”》在第二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获得金奖。(潍坊市轻工办、工美协会主办)
2014年4月木雕作品《梅兰竹菊》在第二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获得金奖。
2015年4月木雕作品《天下第一福》在潍坊市第三届工艺美术节中获金奖。
2015年4月木雕作品《“青龙白虎”四象图》在潍坊市第三届工艺美术节中获金奖。
2015年12月木雕作品《浮雕“梅兰竹菊”四条屏》获潍坊市第三届“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作品奖。(潍坊市委、市政府主办)
2016年1月木雕作品“梅兰竹菊”四条屏,荣获潍坊市第三届“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作品奖。(潍坊市文化强市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办)
2016年4月木雕《五福捧寿》在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荣获金奖。
2016年5月,木刻画作品“儿童放学归来早”获首届中国潍坊国际风筝文化创意设计金奖。
2016年5月木刻作品《天下第一福》在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银奖。
2016年5月木刻作品《“青龙白虎”四象图》在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金奖。
2016年9月,木刻作品“青龙白虎四象图”在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上获精品奖。(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办)
2016年10月在第五届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工艺雕刻)“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金奖。
2017年4月创作的木雕《龙凤呈祥》作品在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获得金奖。
2016.7
2015.4
2014.2.27
创意木刻《青龙白虎四象图》
镂空雕《龙凤呈祥》
木刻《天下第一福》
镂空雕刻“龙凤呈祥”
昌邑木雕民间艺人王海伟自学成才用小刀刻出精彩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3-05-17 09:04:32
王海伟正在雕刻。
潍坊新闻网讯 昌邑市从事木雕的民间艺人王海伟,多年来凭着对刻木的浓厚兴趣及锲而不舍的精神,用一把小刀雕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记者采访得知他的刻木作品《国色天香》、《金龙戏珠》曾经多次获奖。
见到木板就想用刀刻
上午,记者来到了昌邑市利民街上的行舟刻木艺术创作室。王海伟一身简洁衣裳、黝黑皮肤,正手持小刻刀聚精会神地雕刻着福字。不大的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他的木雕和木刻作品。
王海伟今年45岁,是昌邑市奎聚街道人。王海伟爷爷辈的老人里曾出过“细木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雕刻牌匾的手艺人,从小呆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雕刻艺术。
“我没有美术底子,能有今天的手艺全凭对书法和雕刻的热爱和坚持。”王海伟对记者说,1996年开始,他才终于有时间一门心思学习和研究刻木。只要家中有剩余的木板,他就拿起来用小刀刻东西,为此他没少被父亲责骂。
虽辛苦但充满成就感
记者发现王海伟的两只手皮肤粗糙,老茧很厚,手掌和手指上还有一道道口子。王海伟告诉记者,这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
“木雕成型看着很美观,但是要完整地刻出来,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王海伟说,要一次性完整地完成雕刻不出差错,深厚的功底固然不可缺,但对于字数的安排、字体的大小、花纹的布局等细节的把握才更考验功夫。尤其是木雕的花纹、图案,稍有差错就会造成整体不美观,只能以失败告终。
王海伟说,对他来说,为了完成雕刻作品,每天工作十几小时都是正常的。雕刻虽是个辛苦活,但当看见一块块木板在自己的精雕细刻下成为美观的作品时,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刻木技艺正申请非遗
从开始自学刻木技艺到现在,王海伟已有600多幅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红木雕刻郑板桥《竹石图》、楸木浮雕《泰山图》,他还断断续续用了2年时间,创作了《孔子与七十二贤》。2009年,在山东省第十七届书刻艺术大赛上,王海伟凭借木雕作品《金龙戏珠》喜获二等奖。
王海伟的刻木技艺在昌邑刻木创作行业中非常出名,济南、淄博等地的木刻技艺爱好者也纷纷前来学习,但王海伟总是先考察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收为弟子,往往在这期间很多人就坚持不下来了。
据了解,市文化部门正在对刻木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图 记者 花凯 殷梦)
木刻不了情
记山东省昌邑市卷烟零售客户王海伟
本报记者 李殷2010年04月23日 东方烟草报
王海伟正在精心雕刻自己的作品。 王海伟的店内摆满了自己的木雕作品。
“镇宅神虎” “龙”
以诗词为题材的木刻
在山东省昌邑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墙上悬挂着一件刻有“厚德载物”字样的木雕,字体舒展凝重,刀法精美独特,颇具古人风韵。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卷烟零售客户的作品。
带着好奇,记者探寻到了这位零售客户的小店。这是一家位于奎昌路的卷烟零售店。一进门,只见店主王海伟正在工作台上聚精会神地雕刻着一块牌匾。王海伟笑着介绍说:“我不仅刻烟标,看,‘泰山’烟盒上‘五岳独尊’的图案我也刻了,这是为了突出咱们烟草的特色嘛!”
为了心中的最爱
王海伟对雕刻有着一种天生的喜爱。“小时候家住农村,平时最喜欢看的就是各家的牌匾和雕花家具,迷着呢。家里打扫卫生,我就把那些从床底下、墙旮旯里找出来的废木头当宝贝,干完活就抱着它们到一边去凿呀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爱好愈加浓烈。
90年代初,王海伟进入昌邑市水产局工作,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钻研雕刻。雕刻艺术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古汉语和书画功底,他就来个后天补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书法绘画。雕刻资料和工具匮乏,又没有专业老师指点,刚开始学习木雕的他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当时别说没有老师,在潍坊连专业的雕刻工具都找不到。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经常到浙江一带出差,那边是‘雕刻之乡’,各种工具资料不少,我就省吃俭用,一点一点地凑钱买,前后花了近万元。”王海伟说,“出差在外,没事时就爱一个人去看那些老师傅们是怎么做活的,有时趁人家休息聊上两句,请教请教。”凭着这股执著劲,王海伟的雕刻技艺进步很快,在当地渐渐有了些名气。
1997年,王海伟带着木雕作品来到济南参展交流。初出茅庐的他凭借着灵性飞扬的作品和扎实的基本功,引起了山东省书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王玉殿的关注。在王玉殿的悉心指导下,王海伟进步很快。面对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肯定,王海伟更加坚定了学好雕刻的决心。
独特的经营“名片”
2007年,王海伟开办了这家卷烟零售店。经营的忙碌丝毫没有影响他放下手中的刻刀。对木刻爱好的那份执著,让他索性把工作台设在了小店的一角,一有时间就刻上几刀。久而久之,木雕作品也成了点缀小店四壁的装饰。
有一天晚上,一位常来买烟的浙江客人偶尔瞧见了墙上的一块匾额,对其赞不绝口,随后表达了想要购买的意愿。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王海伟毫无准备,心怀忐忑地报了150元的价,没想到客人二话没说就付了款。无意之中的“收获”让他兴奋不已----原来这一爱好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聪明的王海伟迅速调整了经营思路和小店布局,得意之作被精心地摆放在店内醒目处,作品创作的题材也开始向烟草文化转移,烟盒上优美的风景画、著名的烟标等,都成了他的创作模板。这些作品,既有独特的烟草风格,同时又迎合了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木刻作品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好评,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来的人多了,我看哪些作品比较受欢迎就多做一些,适应市场需要嘛。再到后来,喜欢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些企业、公司找来定做匾额、门牌等等。”
雕刻就像一张名片,让更多的人在喜爱王海伟木雕艺术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烟草零售小店,他的生意是越做越红火。
勇攀艺术高峰
逐渐富裕起来的王海伟对雕刻艺术有了更高的目标追求。一次去北京故宫参观,他忘情地流连于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作品之间,完全被震撼了。“美不胜收,真是美不胜收啊!原来同一件作品,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竟会表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眼界大开的王海伟立志再攀高峰,学习镂空雕塑、浮雕等雕刻技艺。
“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有幸认识了曾经参与故宫古建筑修补工作的魏金合老师,他对浮雕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他的指导下,我对用浮雕手法雕刻龙凤等传统图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王海伟潜心钻研,苦练不辍,雕刻技艺日渐精湛。2008年,他荣获了山东省第十七届书画刻字艺术大展赛二等奖;2009年,他加入中国农民艺术家协会,并应邀去杨家埠开店,向中外游客展示雕刻艺术的魅力。
“我打心眼里喜欢雕刻艺术。传统雕刻一般是专精一种手法,我因为爱好,便尝试着学习运用多种手法,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了一些特色。现在如果有人问起我,一般情况下我都说爱好的是刻木,而不说雕刻了。”王海伟笑着说,“我的创作原则是‘尊古而不泥于古’,让传统艺术在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
普通的木头在王海伟手中被赋予了生命,让人不由得心生感慨:“树蔸根藤点丹青,胜似羊毫走蛇龙。世无枯木不可雕,天生诸材必有用。”
以刀代笔
书写人生
2009年08月07日 第一百六十八期
王海伟
21号“才艺店主店员” 店主:王海伟 店名:中国烟草(加盟店)
店址: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路53号 参选类别:问道店主
当叮当、乒乒乓乓和飞溅的小木块撞击墙面、地板的声音传来,当看到墙壁上挂满了木刻作品时,千万不要以为你走错了店,这里确实是奎聚路53号,一家货真价实的烟店。而它又是那么的不同,一股浓浓的木香和烟草本香扑鼻而来。
王海伟就是这家烟店的老板,闲时最爱制作木刻字。王海伟坦言,木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与提炼美的过程。一个好的木刻师,不仅要具备书法和木刻功底,还应该拥有一双发现美与提炼美的眼睛。
第一幅木刻作品的成功出售,让王海伟印象深刻。那天阳光灿烂,一位来买烟的客人一眼相中了挂在墙上用来装饰的木刻牌匾,当场花高价买了去。王海伟笑言:“木刻一直只是我的一种兴趣爱好,没想到竟然得到了顾客的赏识。后来我又刻了几幅试销,销路还不错,而且还有顾客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定做。”
王海伟说自己最初制作的牌匾只能称之俗品。有一次,他看到一块沿山门而立的木刻牌匾,与平常所见的木刻牌匾大不相同,颜色古朴且造型自然,一眼望去,似乎与山门浑为一体,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这一发现令他大喜过望,实践也证明,用不规则边缘木头制作的牌匾,比那些规则的木刻牌匾更受欢迎,且材料更不受限制。“现在我刻的牌匾,大多是不规则的自然造型,不仅有艺术韵味,又耐看。”王海伟谈起木刻头头有道。
别看王海伟对木刻很有研究,其实他也并非科班出身。起初学制作时,不是因用力过猛凿得太深,就是因力度不够只划出一道浅浅的口子,甚至连木板材质的脾性也吃不透。直到购买的第一批木板全部耗尽时,王海伟才找到门道:力度、角度自然地拿捏到位,桐木、楸木等木板的脾性也一一被摸透。
随着一幅幅作品的出现,王海伟又开始对图纸感兴趣。记得去苏杭旅游时,王海伟逛街时看到一盏古色古香的八角宫灯,一下便迷住了。正欲买回家好好研究,可价格居然要八千块。于是,王海伟便暗暗决心要自己做出这样一盏宫灯。
回到昌邑后,王海伟便四处询问朋友,希望能够找到宫灯的样纸。半年过去了,还是没有音讯。就在王海伟想要放弃的时候,街边一盏相似的塑料宫灯映入他的眼里。他无意地嘀咕了一句:“哎,可惜是个塑料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位友人马上说他家就有一个他自己做的木制宫灯,王海伟终于在友人家里看到了他一直念念不忘的那款宫灯,并且还拿到了图纸。当天,王海伟就采购了木板,第二天就开始了制作。不到半个月,王海伟便完成了木刻部分,还请来好友乔干及郑新生为上窗书写“和善”、“诚信”“仁义”“礼智”、“忠孝”、“廉勇”,画松竹梅各三幅,及配诗各三首。第20天,他顺利完成宫灯制作。
也许正是王海伟的这份执着,引起了山东书刻艺术家协会的注意。协会秘书长亲自邀请他入会。这对于从业余起家的王海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当然,顾客对我的厚爱才是我最幸福的事。”王海伟脱口而出。
刀刻下去,须找准方位,把握力度,充分体现‘稳’‘准’‘狠’。如同人生,每迈一步,都需脚踏实地,坦坦荡荡。经营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