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聂希蔚
    

基本信息

聂希蔚

性别:男

年龄:86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国家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聂家庄泥塑

从艺年限:71年

单位及职务:聂希蔚泥塑传习所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

徒弟:5人

浏览次数:12777

个人简介

聂希蔚,字秀山,1938年生人,聂家庄泥塑第二十代传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山东省传承技艺大师,济南市民俗艺术馆泥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传媒大学民间文艺研究员、中国一绝证书获得者、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三级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潍坊农村实用人才和高密市劳动模范。

聂家庄泥塑源于明万历年间,由聂家庄农民用泥巴捏一种叫“泥锅子花”的焰放火花出售发起,后顺应民俗,制作泥娃、泥虎、泥禽之类玩具销售。从艺祖聂成富到清末民初的聂敦灏等艺人及二十代传人聂希蔚等艺人,使聂家庄泥塑其造型粗犷豪放,构思完整,色彩艳丽。具有扑灰年画的主色调,又有泥巴造物的形象型,容声、动、斗、趣于一体。

聂希蔚出生于泥塑世家,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而酷爱泥塑,10岁就开始随父亲制作泥塑,至今已有六十余年。1948年至1953年在聂家小学及李仙小学读书,1953年小学毕业至1978年在本村务农兼做泥塑,1978年至1981年在镇文化站和县文展馆学习和制作聂家庄泥塑,1981年至今在聂家庄本村研究创作和生产聂家庄泥塑并传授技艺。从事泥塑制作60年来,苦心探讨、精心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大家之所长,大胆创新,使聂家庄泥塑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作品造型优美、色彩鲜艳、声色并茂,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民味十足的民间艺术品。与扑灰年画、剪纸被誉为民间三绝。其泥塑作品多达百种,主要有叫虎、摇猴、叫鸡、仕女、罗汉、历史戏曲人物、吉祥娃娃等代表作品,也都是聂家庄泥塑的经典之作。

从1977年起,就曾连年受省、市奖。自1985年开始,在全国有了较大的影响,1988年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辞典》,并到九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还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作为礼品馈赠外国贵宾。

其作品于1974年4月山东省艺术创新评比获二等奖,1978年8月昌潍地区工艺品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1994年10月获文化部颁发中国一绝证书,2008年11月在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会荣获特别奖,2009年4月在潍坊第二届文化精品展获金奖,2009年5月获首届中国北方旅游商品创新奖金奖,其事迹及作品多次在国内各大报纸刊物和中央、省、市电视台予以刊登报道,并制作专题节目予以宣传。

  儿子聂传仁,为聂家庄泥塑第二十一代传人。他作为长子从小一直跟父亲从事泥塑制作,长年随父亲参加国内大展和比赛,是父亲的好帮手,现也已从艺40多年,带徒弟6人,已是聂家庄泥塑制作的民间高手。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聂家庄泥塑据传成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清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禽、兽、鱼等供民俗使用、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到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才进入了成熟期,此时的聂家庄泥塑已经成为声色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

 聂家庄泥塑,是全国泥塑艺术中独具型、色、声、动四大特点的泥塑品种,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神写意,加之能动、会叫的独特技艺,被誉为高密“三绝”之一。聂家庄泥塑古朴夸张,粗犷豪放,构图完整,注重写意神似,色彩上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的色彩,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品种达200余个,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聂家庄泥塑曾到国内外许多地方参加展出并获奖,销往美国、韩国、新加坡、墨西哥、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借鉴和收藏。

荣誉证书

  2007年6月分别被授予首批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三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6月命名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6月命名为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授予潍坊农村实用人才称号。

  2010年4月被授予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2009年3月被中国传媒大学特聘为民间文艺研究员。

  2011年1月授予山东省传承技艺大师。

  2011年4月高密市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2012年10月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7月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牌“聂希蔚泥塑传习所”。

  2013年1月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还是中国一绝证书获得者。


奖励证书

  1974年4月山东省艺术创新评比获二等奖。

  1978年8月昌潍地区工艺品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1994年10月获文化部颁发中国一绝证书。

  2008年11月在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会荣获特别奖。

  2009年4月在潍坊第二届文化精品展获金奖。

  2009年5月获首届中国北方旅游商品创新奖金奖。

  2013年4月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泥彩塑作品《八仙》、《人物》分获金奖和银奖。


主要代表作

叫虎、吧嗒、摇猴、叫鸡、十二属相、八仙、十八罗汉、福娃、对狮、高密三贤、金玉满堂、莲生贵子等都是聂家庄泥塑的经典之作。

个人图片

与他的儿子聂传仁在一起

QQ截图20161208150244.png


9213b07eca806538d0df191e93dda144ad348282.jpg  

bd315c6034a85edf0dc3d2504d540923dd547571.jpg

201_看图王.jpg

,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

201_看图王(1).jpg

201_看图王(1).jpg

   201_看图王.jpg    

主要作品

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个人参展及拍卖作品2013.4.19

罗汉

关 公

201_看图王(2).jpg


image.png


image.png

大、小叫虎


201_看图王(1).jpg

 聂 希 蔚 作 品 赏 ( 组 图 )

《莲生贵子》

《金玉满堂》

是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男童形象,怀抱一条大金鱼笑逐颜开,塑像造型丰满,颇具北方民俗特色。

《特号叫虎》

整体抽象、写意,追求舍形取神的效果。单从形体上比普通叫虎大了近十倍,“特号”即为“特大号”之意,突现了虎虎生威的气势。

《对狮》

造型为两只怒目圆瞪的雄狮高踞台桌之上,嘴巴横向张开,胸前挂金铃及缨络,足下踩绣球,类似于常见的门口镇宅狮。

《武财神》

这是包括关羽、关平、周仓三个人物造型的一套作品。关公内着战甲,外覆绿团龙蟒,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整体形象既勇猛威武又刚健凝重。

《十二生肖》

这套作品由十二个形象各异的孩童和十二个生肖动物共同组成,每个儿童或骑或抱一种生肖动物。该作品手法虽算不上精细,但造型色彩明丽、人物丰满、略化肢体细节,整体给人憨厚稚拙的美感。

《高密三贤》

是21世纪初的创作,创意来自高密市文化局局长的启示。“高密三贤”分别是春秋后期的晏婴,东汉的郑玄,清朝的刘墉。三者是不同时代在不同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密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高密人的骄傲。从作品看,聂希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塑造人物形象,三尊塑像正襟危坐,面目祥和,人物角色特征通过各自的着装及手执物品来体现和区分。

《钟馗》

作品中的钟馗单手执剑,嘴大张,怒目圆瞪,眉宇突起,虽然动作不大,仍然展现出钟馗威严狞猛的形象特征。聂希蔚设计该作品,本为了迎合群众心理,但实际上销售状况却不能令他满意。这恐怕是因为,当代群众对于“求吉”的诉求远大于“禳灾”的需要。

《十八罗汉》之一

六七年前,聂希蔚根据自己青年时代买的一本《芥子园画谱》中的罗汉形象塑造了这套作品。虽称为《十八罗汉》,而画谱原有人物仅十六个,2007年9月,在一位买主的要求下聂希蔚又自创两个,弥补了名不副实的缺憾。这套作品的罗汉形象怪异,双耳及肩,头顶高耸,眉粗长且浓密,垂于眼周,聂希蔚形容其“怪吓人的”。

《恭喜发财》

作品的每个细节都透着吉祥、平安、增寿、祈福、招财的含义。这一主题鲜明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所有功利取向,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因此极受群众喜爱,成为年节里长销不衰的品种之一。

媒体报道

 

高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又添一国家级

2012-12-28 11:44:56

聂希蔚正在制作泥塑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十大类别的490位传承人。河北共有8人入选,其中潍坊一人,是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泥塑第二十代传承人聂希蔚。12月26日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今年74岁的聂希蔚,老人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地进行泥塑新品种开发,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得知入选非常高兴

  26日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聂希蔚。“我今年74岁了,评上了国家级传承人,心里特别高兴。我们高密的民间艺术三宝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是一起被挖掘出来的非遗项目。扑灰年画的吕蓁立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名单,高密剪纸的范祚信在第三批入选。现在,我也评上了。”聂希蔚平实的话语中,洋溢着对自己手艺得到国家认可的喜悦之情。

  聂希蔚说,得知他在文化部新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上榜上有名,市非遗保护中心、市文联的领导等纷纷打来电话祝贺。“我做了快60年泥塑了,现在年纪大了,体力不行了,不能批量生产了,但是还在做。最近几年一直在做创新品种,比如说八仙、十八罗汉等。我会继续进行泥塑新品种开发,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手艺传承后继有人

  聂希蔚告诉记者,聂家庄泥塑传统品种加上创新品种,如今已达100多个,仅销售量好的就有30多个品种。最近几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媒体的宣传,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来到聂家庄采购泥塑。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只有两三户做泥塑的,现在有五六十户在做。每户人家每年秋收后到现在这个时间能生产1万个左右泥塑,销售非常好。“每年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各家各户一般都卖得没货了。”聂希蔚说道。

  “我觉得我们这儿的泥老虎很有特点,颜色艳丽,还会发出叫声,人见人爱。而且价格不贵,大个的泥老虎在我们这里卖一二百元,到了北京顶多卖到三四百元,最小的才二十元一个,十分适合大众购买。”聂希蔚对于聂家庄泥塑的市场销售很有信心。

  同样让聂希蔚感到信心百倍的还有这门老手艺的传承。他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跟随他学习泥塑已经有40年了,基本上学到了所有精髓。现在大儿子也开始带徒弟了。另外,不时有外地人来找他学艺,他都是毫不保留地传授。“只要来学,我就愿意教。今年到外地参加展览时还有一个临沂的和一个菏泽的想来学,因为冬天太冷,我家里也没有地方让他们住,所以让他们年后再来。”聂希蔚对记者说。


  ◎新闻延伸

  潍坊非遗老树开花 传承人体系有四级

  目前潍坊共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诸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舜的传说、孙膑拳、青州花毽、潍坊嵌银髹漆技艺、柳毅的传说等1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5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64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46个项目列入县级保护名录。

  潍坊已建立起四级传承人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分别是杨洛书(杨家埠木版年画)、吕蓁立(高密扑灰年画)、王绪德(潍坊核雕)、韩福龄(潍坊风筝)、范祚信(高密剪纸)、聂希蔚(聂家庄泥塑),另外还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3人。其中,新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聂希蔚生于1938年,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西村人,从事泥塑制作近60年,继承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聂家庄泥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后,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一定经济补贴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其艺术成就,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展览、展演活动。

201_看图王(1).jpg

希蔚的"彩色"泥塑人生

中国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四 2010年06月10日

聂希蔚在进行创作

泥塑

在聂希蔚的记忆中,聂家庄泥塑最红火、从业人口最多的时期,是在解放前后。用他本人的话说:“有80﹪的农户在做,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在做。”正如歌谣所唱:“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农民,趁农闲一年能做三五十元斗的泥玩具,可以从商贩手中直接换成三五十元斗的粮食。一元斗就是六十市斤,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这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进项。而说起直接物物交换的原因,还有个有趣的小典故。解放前后世道混乱不太平,路上常有“黄皮子”劫道,“黄皮子” 是百姓对各路军阀的叫法。当时常有身着黄衣的散兵在路上截取老百姓的钱财,而这在军中是严令禁止的。吃过几次亏之后,做泥玩买卖的商贩们有了主意。他们不直接携带现金,而是推车把老百姓最需要的粮食直接送进聂家庄,再将成车的泥玩具运出去。无论是泥玩具还是生粮食,“黄皮子”既吃不下又藏不住,无处下手,从而保证了泥玩具交易的顺利进行。特殊的时代,历练出老百姓特殊的处世智慧,为了讨生活,人们不得不变得灵活和机警。

在缺衣少穿的年代里,玩具自然是个稀罕物,看着满眼花花绿绿的耍货,聂希蔚心里是着实喜欢,偏偏父亲却不从事这一行当,在当时热火朝天的泥塑大潮中,算是一个另类。

我父亲干的是弹棉花,加工棉花收入很好,那时候因为农村没有现在这种纺织,咱把棉花弹成缨子,就可以使纺花车纺成棉线,就搞这种手艺。我想着使驴拉着机器,加工一斤一毛钱,一天加工七八十斤,能挣七八块钱,当时带皮花生七八分,一天可以得一百斤花生。收入比做泥老虎强多了。

在当时,仅靠土地吃饭远远不够,家庭副业成了农民们必不可少的收入来源。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原因,高密县内各村庄的家庭副业也各有特色,有的村专做元斗,有的村专做菜刀,有的做磕花馍用的模子,还有编席子编蓑衣的,而聂家庄靠的就是这土里土气又土色土香的泥玩具。虽然自家不从事泥塑,可没有阻断聂希蔚与泥塑的缘分,一有时间他就扎到做泥塑的邻居们家里,边看边学,很快就掌握了泥塑制作的基本工艺,邻居允许的话还可以伸手做一些简单的工序。可逐渐地,年纪尚小的聂希蔚不满足于给邻居们打打下手,萌生了自己单干的想法。

我身体发育得早,个子长得也高,懂事也比较早,因为家庭没有其它劳力,我回忆起来,我虽然娇生惯养,但不是个浪荡人,还是很本分的。我想着第一年干得摇猴,特别这个摇猴不好干,别看这个玩意小,其实不好做。这个事跟着谁学得呢,我父亲有个干儿子,姓李,叫李善东,聂东村的,他提供我的模具,他还教我怎么个弄法,他是父辈的干儿子,也是诚心诚意地不保守,我就把做皮猴的手艺学到手了,兼做着小叫鸡。这个人早去世了,他年龄只比我父亲小几岁。

在李善东的帮助下,聂希蔚迈出了他泥塑生涯的重要一步。他和姐姐一起,自产自销泥玩具,像模象样地做起了泥塑艺人。这一年,他才只有十三四岁,还正在上小学。作为农家的孩子,上学之余,聂希蔚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父亲赶着驴弹棉花,至于做泥玩具,他自己说,只能是业余的业余。单纯凭着兴趣,聂希蔚利用不多的空余时间做起了泥塑,当时的他还只能做些叫虎、摇猴、叫鸡等简单玩具,产量也远远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规模,当时一分钱左右一个的价格只能换回寥寥的一点收入,可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眼里,经由自己的双手把泥巴变成了钞票,已经足够欢呼雀跃了。由于祖上传下的土地多,且土质好,收成高,再加之父亲弹棉花的小买卖,家里的条件自然是宽裕不少,看到聂希蔚自己做起这一行,父亲的态度还很支持,虽然挣不到什么钱,可独生的儿子这么小就能自己操持起来,自己也觉得脸上有光。同龄孩子还在玩玩具,小小年纪的聂希蔚却享受于制作玩具的乐趣。当年只因“好玩”做起泥玩具的他,说什么也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东西日后会伴随自己一生,无论是困苦还是辉煌,最终成为了毕生的“事业”。

聂希蔚在进行创作

家糊口的

1956年之后,村里的各项运动纷至沓来,农业合作社、整风反右、“四清”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一次次撼动着聂家庄传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文革”,给聂家庄的泥塑乃至全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带来毁灭性的冲击。加入合作社之后,经历几百年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聂家庄农民过起了集体生活,集体劳动、开会、学习,把人们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一部分嫌累怕苦的村民逐渐放弃了做泥玩的营生,而大多数村民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紧紧抓住泥塑这只吃饭的碗。生产队里终年不见钱,打油吃盐都要从这泥塑里抠,可白天集体上工,村民们就只能耗晚上的时间来制作,过得十分辛苦。即使是这样,状况还是越来越糟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聂家庄泥塑一夜之间成为资本主义的化身,村民被严令禁止制作销售泥塑。每每谈起聂家庄泥塑的发展史,聂希蔚对其在“文革”时期的遭遇都痛心不已。

说起咱聂家庄的东西,在‘文革’时候是遭了一大劫难,原来咱聂家庄四百多年历史,到‘文革’时候也有四百年了吧,从祖上一代一代的有心人,有发明创造的人,搞出些这些造型模具来,那时在社会上不是被视为资本主义根子吗,把聂家庄泥塑的手艺说成是资本主义的根子,说资本主义就是这个东西带来的,所以它的模具必须销毁。

聂家庄祖辈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泥塑造型的唯一载体——模具,短短几天内都被砸得粉碎,几乎消失殆尽,对于具有四百年历史的聂家庄泥塑,这确实是一次空前的劫难。而对于从事泥塑制作和买卖的人员,惩罚更是相当严厉。凡是制作泥塑的村民,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决给予打击。轻则开会批斗,重则游街示众,其所有泥塑作品和模具都统统砸碎。对于前来聂家庄贩货的商贩,一律抓起扣留,通知其所在地政府开具证明前来领人,使得商贩们颜面扫地羞愧不已。这些措施被村民们总结为“抓、砸、打”三个环节,正是这三个环节,迫使村民们对泥塑制作敬而远之,亦迫使聂家庄的泥塑几乎走向灭亡。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有胆大的村民“顶风作案”,聂希蔚便是其中之一。

我就是偷偷地干。我的老房子是南屋北屋六间,南屋的房子是通的这三间一个大吊铺,吊铺就是个阁楼,就是平常闲杂人没有上去的,我就在阁楼上制作,所以外界上都不了解。那个时候就是制作没有时间,白天上坡干活,只有晚上偷偷摸摸地干。

聂希蔚虽说是生产队的会计,但在那个凭工分吃饭的年代,为了让全家人不饿肚子,他必须一天不得闲地参加集体劳动。当时家中的情况是,除了赡养自己的父母,膝下无子的大爷大娘也得靠着聂希蔚养老送终,1958年至1969年,自己的五个孩子接连出生,十口人的大家庭仅靠聂希蔚夫妻俩苦苦支撑,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聂希蔚心想,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不能丢下泥塑这救命的营生儿。

那会儿已经没有敢来的(商贩)了,我就偷偷往远处卖,自己偷着黑夜里出去,上平度,到夏丘,夏丘就是掖县那一带(高密周边县区),离咱这200里路,就是凭这双腿,使小推车推着(去)。我那会年轻还扛得住,最主要是黑夜里饥慌没有的吃,也不敢成群结队,有时候见钱有时候不见钱,就是小孩跑家去拿点地瓜干来换个叫虎。为什么要做泥塑,就是因为它能养家糊口。

一句“养家糊口”,就是对那个年代里这样冒险行为的最好解释,也是泥塑手艺能够在聂家庄流传发展至今四百余载的唯一原因。一个人就是一张嘴,为了“糊口”,聂希蔚自己勒紧裤带,靠不停地劳动努力使这个大家庭保持运转。经历了那些岁月,今天安稳清淡的日子在他看来比蜜还甜。

201_看图王(1).jpg

聂希蔚的工作间

泥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新的定位,山东省文化厅下达通知,要求文化单位紧抓民间艺术建设,高密市文化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始对聂家庄泥塑进行挖掘、抢救、整理工作。

1977年秋,种麦子之前,聂家庄来了一拨人,干部样貌,一进村就问谁家的老虎画得好,让大家伙把自己做的泥货送到村上看看。聂希蔚当时是聂家庄第二生产队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带了一对传统的插蜡狮子送到大队上就下地干活去了。当了13年会计的聂希蔚做事精准、细致,画泥塑也不例外,线条、色块随意而不随便,该有的地方有,不该有的地方决不铺蔓,他本人评价说:“好也不算好,只是不愿把活做粗拉了。”不一会儿,有村民来传话:“刚才来的那些人叫你去。”聂希蔚搓搓手就过去了。

“这个东西是你做的?”

“不是我做的,我画的。”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聂希蔚。”

“你愿意不愿意咱去找个部门专门研究咱聂家庄的这个东西(泥塑)?”

“这个事你得跟生产队里说,就是我愿意去,生产队不让我去咱也白瞪眼,生产队里叫你去你不愿意也得去。”

说话直来直去,不掖不藏,脾气火爆是聂希蔚对自己年轻时代性格特征的描述,事后,他才知道这问话的人正是高密市文化馆专门负责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工作的老师,更不曾想到日后自己的命运会和他联系得如此紧密。几天后,聂希蔚和村里其它几把泥塑好手就到镇上新成立的聂家庄泥塑研究中心报到了。在这里,他们担当着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待遇是每天记上同等劳力的工分外,每人可得七毛钱,其中四毛交给生产队,三毛归自己,比起单纯的下地劳动多得了三毛钱,而且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这一新工作很让人满意。聂家庄泥塑研究中心设在姜庄镇文化站,文化站原有的文艺宣传队里十几个年轻人就地组成了培训班,向新来的泥塑师傅学习基本的泥塑制作技艺。

进了泥塑研究中心,这些打小就做泥玩、卖泥玩的泥塑师傅们头一次认识到,这不值钱的耍货也是一种民间艺术,是聂家庄特有的文化,要复兴它发展它,自己本身的技艺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焦岩峰等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一边教着一边学着,重现了“文革”前聂家庄传统的泥塑造型,又进一步尝试创作了更多的题材和造型。在这一时期,聂家庄的泥塑品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百多个,挖掘、抢救、整理工作卓有成效。聂家庄泥塑也因此成为民间文化抢救行动的成功典型,前来视察指导的领导、专家,来学习经验的同行络绎不绝。为配合泥塑研究中心的工作,聂家庄村里还成立了生产基地,镇上搞创作,村里忙生产,一时间掀起聂家庄泥塑的小高潮,但“文革”前“家家户户捏泥人”的大高潮却无法再现了。

对于聂希蔚本人来说,这段教、学并行的日子是其泥塑生涯当中技艺进步最快,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在这里,聂希蔚从刚开始比一般村民画得稍好,到后来能塑会画兼创作的全面发展,进步与成功背后的辛劳付出只有他自己知晓。

在有着四百多年泥塑制作历史的聂家庄,自锅子花时期便普遍使用模具,无论粗货还是细货,塑型的工序都相当简便易行,评价泥塑艺人技艺好坏实际是看其画艺如何,而既能画又能塑的优秀艺人,一代也出不了一个。有了祖先传下来的泥塑模具,村民不会塑像也可以完成标准的、完美的泥塑造型。

当时与聂希蔚一同进入泥塑研究中心的五六个村民,都是村里做泥活的佼佼者,竟没有一个人能塑像。了解这样的背景,可以想象,“文革”时对泥塑模具、作品的销毁,完全是不可恢复的毁灭性灾难,可以说,泥塑中心的抢救、整理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

从不会塑到会塑,从简单到复杂,从慢的到快的,聂希蔚的雕塑技艺不断突破,很快担纲了泥塑研究中心的主创人员。老师提供设计划稿,聂希蔚将其雕塑成型,其它师傅翻成模具,文艺队队员批量生产。为了展示工作成果,泥塑中心还在县里举办了为期十几天的作品展览,一时间好评如潮。经历过“文革”的严酷压制,聂希蔚面对这样的场景既受宠若惊,又满心欢喜。

那时候镇文化局的局长叫魏修良,他亲自抓聂家庄这个事。这样有支持的了,有政府拨款,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向前发展了。这时候不但能光明正大地做了,做好了还受政府表扬,这会还说成是民间艺术,名气也越来越大了。文化局发出邀请函,到聂家庄来视察指导的文化部门的老师,不说是络绎不绝,也是经常来参观指导。里头有山东著名画家单永贵,还有雕塑师李保军,省工艺研究所金克全,潍坊艺术馆鲁洪恩,他们和领导上下共同努力,把咱聂家庄这个东西复活了。

随着民间艺术挖掘工作的深入展开,经过多方的努力,聂家庄泥塑真的死而复生了。随之而来,聂希蔚付出的辛劳开始得到回报,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接踵而至,而对于他本人,最重要的收获是练就了一手谁也带不走的扎实技艺。1981年,聂希蔚两手空空从文化部门离职回家,老伴埋怨怎么不带些模具回来自己用,他自信地回答:“咱带着双手就办了,你要什么我给你现做!”经过了这一阶段,聂希蔚已经成为真正的、底气十足的民间泥塑艺人了。


聂希蔚的新生活

新世新生活

进入21世纪之后,民间文化再次升温,在村里泥塑手艺首屈一指的聂希蔚,也再次成为各级文化部门和媒体的焦点,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站里,他的生活也因此更加忙碌。除了记者,搞民俗搞美术的专家、学生,也时常到访,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人扑空,聂希蔚特地给自己配备了一部手机。

自打从县里文化部门回家之后,聂希蔚的泥塑手艺和知名度已经大大超过一般村民,即使是最普通的品种叫虎,他做的货一下子就能在大堆叫虎中被认出来,自然地,在价格上也与一般艺人拉开了距离。尤其是有了塑像的手艺后,他时常应各种客户的要求创作新的造型,这些新的泥塑造型也往往指向了当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村里能做细货的村民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聂希蔚的名声越来越响,因此他的作品价格逐年上升。聂希蔚越做越有劲,越做越有信心。

近些年,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作出迎合市场的新品种,从最初的被动创作到如今的主动创作,聂希蔚明显感到文化资源的匮乏。为了找寻灵感,在日常生活中他处处留心,极力抓住点滴可以在泥塑创作中一用的造型元素。每有创作遇到瓶颈的时候,他便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周身都不爽快。而在具体的制作生产当中,聂希蔚从不勉强自己,做累了就去串串门儿,不愿做了就歇个两天。现在的聂希蔚,凭借泥塑手艺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收入,相比以往,老两口的日子过得轻松自在。正如他所说,不需要那么多钱财,何苦那么劳累呢,人活一世,“心里舒坦”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吧。


201_看图王(1).jpg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

作者:叫虎  来源:中国网2010-08-06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一)

聂希蔚的作品种类多而杂,他的代表作品中既有传统造型,也有他自创的作品。聂家庄泥塑的粗货形象基本一致,艺人的个人风格更多地体现在以人物为造型的细货制作当中。

文革之后,聂家庄泥塑的传统模具消失殆尽,聂希蔚根据记忆,将它们重新塑造出来复制成磨具,在这些传统题材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想法。而完全由他自创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需求

201_看图王.jpg

聂家庄泥彩塑 叫虎

“我们聂家庄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声色并茂,一定不能把这四个字去掉。”这就是聂希蔚给聂家庄泥塑做出的定位。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二)

聂家庄的泥塑,不似天津泥人张的精致,没有河南淮阳泥泥狗的神秘,不像浙江嵊县泥塑的小巧精雅,也不具无锡惠山彩塑的独特造型感,而是以憨态和声趣取胜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形象稚拙、憨态可掬、造像丰满,有着气血充盈的生命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张果老 前后对比可看出重前不重后的特色

无论在敷彩还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都明显的“重前不重后”,把描画精美的泥塑反过来,看到的基本都是全白色的背影。看得出,聂家庄的泥塑,是完全为“摆设”而量身定做。民间工艺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三)

在耍货中,叫虎、叫鸡、摇猴是聂家庄泥塑当中最好卖的三种,被称为经典“老三样”。

聂家庄泥彩塑 叫猪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泥塑产地一样,聂家庄传统泥塑的种类分为粗货与细货两大类。粗货即耍货,是给孩子逗趣的泥玩具,品种包括叫虎、叫狗、叫猪、叫马、叫鸡、摇猴、吧嗒孩儿等,这类泥玩具造型稚拙生动,色泽鲜艳明快,童趣味足。大多装有芦苇秆做成的“苇哨”,由于哨的粗细、大小和结构不一,可发出“哇哇”、“咕咕”、“唧唧”等不同的声响,巧妙地把“塑”、“彩”、“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四)

细货是人们专门用于装饰欣赏或信仰供奉的一类泥塑作品,题材多为人物。此类作品不需加入苇哨的部分,省去不少繁琐的工序,但是着色即当地艺人称之“画花” 的部分,需要艺人具有一定技艺水平。

叫  虎

叫虎,当地人也称其为“泥老虎”或“皮老虎”,听老艺人讲,旧时的叫虎只是随意点画上鼻眼,拿来哄孩子的玩意儿,相当粗糙简陋。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叫虎形象是在“文革”后的民间艺术挖掘抢救工作中,由焦岩峰设计的,比传统的样子更加精致和工艺化了。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五)

叫  鸡

今天的叫鸡也不是它传统的老样子了。据介绍,早年的叫鸡造型头部低垂,不是今天昂首挺胸的模样。“文革”过后,聂希蔚在重塑聂家庄泥塑传统形象时,焦岩峰批评说: “你看这些鸡,就跟吃了砷(毒药)一样。”打那之后,叫鸡就抬起了头。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六)

摇  猴

老艺人们说,聂家庄除了老虎,就数摇猴下(销售)得多了。初见摇猴,感到有些出乎意料,这个长条形的通体花里胡哨的东西难以看得出猴子的模样。细条形,约12厘米高,同样的明黄色打底,长条上方有一个鲜红的倒三角形,上面点有两个黑点,这就代表猴子的脸了。摇猴的形象则简约抽象。把它拿在手里,轻轻摇晃,发出“唧唧哑哑”的声音,好像小猴子在学语,在撒娇。它的声音不像叫虎那般浑厚、底气足,听起来奶声奶气,甚至有些像婴儿的啼哭。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七)

聂家庄泥塑    《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

聂家庄泥塑的粗货形象基本一致,艺人的个人风格更多地体现在以人物为造型的细货制作当中。在大堆泥塑中,聂希蔚的作品是极好认的,除了其精湛的技艺,鲜明的个人风格也让人眼前一亮。

民俗文化交流之:聂希蔚的泥彩塑(八)

聂家庄泥塑 八仙过海



高密三绝之聂家庄泥塑

2009年05月26日


泥塑作品:武财神

泥塑艺人聂希蔚

泥塑作品:对鸡

泥塑是指用泥做的动物和人物等造型的玩具或欣赏品。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以制作泥塑而闻名。“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据聂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外壳用泥做,内装火药)的焰火销售,并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引得许多人跟着仿效。后来这种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等各种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人物,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

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在表现手法和着色上有所创新,并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效、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制作时首、尾分为两部分,中间用皮革或牛皮纸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哨子,用手摇动则会发出鸣叫声,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色、动兼备的艺术品,品种达150余个。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艺人们还设计出梁山一百单八将、八仙、文武财神、十二生肖、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戏曲人物等。

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古朴夸张,粗犷豪放,构图完整,注重写意神似。聂家庄泥塑的色彩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近年来,聂家庄泥塑曾到国内外许多地方参加展出并获奖,销往美国、韩国、新加坡、墨西哥、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借鉴和收藏。(窦吉进 伊红梅)


201_看图王(1).jpg 来源:CCTV-7 2007-3-2

聂老汉有绝活儿2006.01.19

本文是《CCTV-7》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内容,已制成光盘。


童谣:“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泥老虎、皮老虎……”

这是很多年前在整个山东广为流传的一首童谣,现在童谣已渐渐被人淡忘,而捏泥人这门老手艺却传了下来。

聂希蔚:“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做泥人,它就是说聂家庄这个庄,是家家户户都掌握了做泥人的技术,并且具有普遍性,凡有劳动能力的户都制作”。

每年一进入冬天,山东高密市姜庄镇的聂家庄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响起啪啪的摔泥声,这是村民们开始忙活着捏泥人儿了,因为每年春节前是各种泥塑的销售旺季,所以大部分的村民都是入冬后利用农闲时间捏泥人儿。而村里的聂希蔚老人则是一年到头都不闲着专做泥人儿,他靠着这门手艺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收入,而且他的泥塑还常常断货。

聂希蔚:“这个暂时也没有了,没有了,你准备要多少?”

客户:“这个你有?”

聂希蔚:“我没有,但是我可以给你找一点。”

客户:“要30个、50个也中啊。”

聂希蔚:“30个、50个,可以。”

聂希蔚老人今年68岁,可泥人儿他已经捏了五十多年了,在聂家庄这个泥塑专业村里,老聂的名气挺响亮,一是因为他捏泥塑的时间长、手艺好,二是因为同样是庄稼人的手捏出来的泥塑,老聂的就能比别人的多卖些价钱。而且都是客户找上门来订货,老聂不跑销售、他的产品也不愁销。

王坤荣:“他的货好卖,因为他做的手工做得很精细,比别家做得精细一点,精细了就好卖,再一个破损率也小。”

聂希蔚:“反正我能制作的情况下是有多少卖多少。”

老聂的泥塑之所以好卖,那是因为老聂有着别人没有的绝活儿,这绝活儿便是在泥塑的制作上。近几年到老聂家来买泥塑的越来越多,老聂也有了些铁杆的回头客,可是2003年那年老聂突然发现,一些两年前订过他产品的回头客再来买货时都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

聂希蔚:“你这个东西就是两三年它就要逐渐逐渐褪色,它不是掉色而是褪色,就是由深到浅逐渐逐渐它的色彩就变质了。”

泥老虎的制作工艺就是先用模具做出来泥胚,再刷上一层白灰混合物然后再画上各种彩色,风干后就是成品,这样做出来的泥老虎褪色本是正常的。所以聂家庄的泥塑多年来都是过年时给孩子买的玩意,产品档次并不高。而老聂却有心想把这泥塑提高档次做成工艺品,他选择解决褪色这个问题做为自己提高档次的突破口。

聂希蔚:“表层上又涂上一层亮油就是刷这个聚酯漆,上上这层亮油,它看着色彩特别鲜艳。并且它不容易褪色,它保持明快鲜亮的感觉,时间要长一些。”

涂一层亮油避免了颜料和空气直接接触发生氧化,所以能长时间保持泥塑的色彩鲜艳。但是加这一道工序也就等于增加了制作成本,究竟划不划得来,老聂在心里算了一笔帐。

聂希蔚:“就这么大小的泥老虎,一般的市场价格就是4元、5元,我上上亮油,我画的这种货就是这个成色、这种档次,那我就可以卖10元、12元,要装上礼品盒的话,一对就是25元、30元,这一个作品涂上这层亮油,就加三五角钱的成本”。

解决了褪色的问题,产品销得更好了,老聂挺得意。到2003年老聂做泥塑整五十年,他琢磨着想做个超常规的泥塑给自己留个纪念。在聂家庄村泥塑的代表作品就是泥老虎,但是以前的泥老虎最大的也不过高10厘米,老聂这一心血来潮他做了个高30厘米的泥老虎,随口就给它起了个名儿叫特号老虎。


聂希蔚:“并且它这个东西还会叫,它不光是造型美观,而且它这个声音比较洪亮”。

这老虎做出来了,老聂随手就把它摆在自家的产品陈列柜上,本来就是一时兴起做的东西,老聂没太把它当回事儿。可没想到正是这只老虎给老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运。2003年的春节前夕,老聂的家里来了位台湾的客人,他是专门到老聂这里来订泥老虎的。

聂希蔚:“这样的泥老虎他要了2800只,二号泥老虎当时他要了4000只,三号泥老虎他要了2000多只,反正他最后是用的20英尺的集装箱,直接来拉的 拉到青岛仓库,直接装船发到台湾省去了”。

1、2、3号泥老虎都是常规产品,也是聂希蔚走量走得最多的产品。可是一次就订了近万只泥老虎,在老聂这里也算是一笔不小的买卖。可是老聂没想到,在订完这些老虎以后,台湾客户紧接着又下了一个订单,这一次他要订的竟是老聂根本就没当回事的特号老虎。

聂希蔚:“最后他要的这个特号老虎,他一下子要了500只,就是这种最大的,当时我觉得这个客户订500只的量不小,接了这个活儿以后就有了活儿干了”。


聂家庄的泥塑产品都是用模具做出来的,而这种特号老虎本身的体形就大,它的模具要比泥老虎本身再大一圈,所以做这种老虎不仅是费料费时费工夫,更重要的是要在客户规定的一个月内完成500只,光靠老聂一个人根本做不到。老聂想到让也做泥塑生意的大儿子来帮忙,儿子听说老聂要做特号老虎,立马表示反对。

聂仁传:“很麻烦,泥软了它容易不成型,必须得泥硬一些,可如果泥太硬

做出来又不那么光滑,很费劲。当时他订了500只,他也没给订金什么的,咱做出来以后害怕他不要,还担心这个事“。

儿子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老聂做事从来都是认准了就难回头,拗不过他,儿子只能帮着做。到了规定的时间,老聂和台湾客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本来这生意到这也就做完了,可老聂偏偏从客户发过来的一个标签上发现了一个新商机。

聂希蔚:“在我给他发货的时候,他发过来了几个商标,上头写着是台商、厂家在大陆,泥老虎的名字就是镇宅虎”。

201_看图王(3).jpg

台湾客户给特号老虎改了个名字叫镇宅虎,老聂多了个心眼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泥老虎全都销往东南亚等地区,因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对中国民俗的东西感兴趣,另外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买镇宅虎的消费习惯。

聂希蔚:“建新楼、搬新居,他搞这么个东西去,好像是镇妖避邪,就是图个吉祥”。

老聂马上给自己的特号老虎改名为镇宅虎,并把价钱从卖给台湾客户的50元1只提到100元1只,他是想借名字吉祥的寓意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而消费者还偏偏就买老聂的帐。

姚书明:“镇宅虎一买就是一对一对的,都是成双成对的,也是图个吉祥,这个放屋里比较新颖,刚搬新家就买一对大的,做的水平比较高的这种泥老虎,它的价钱贵一点300元 200元的一般的户还能拿得出来”。

聂希蔚:“从台湾省反馈回来的信息,这个货还没发他把特号老虎已经销了一半了,为什么没见货他就能销了一半呢?因为咱的样品他已经带回去了,所以特号老虎的销量很好”。


特色的产品再配上好名字、好寓意,就让老聂的特号泥老虎成了畅销货,现在除了做常规泥老虎外,老聂一年也就能做出七八百只特号虎,那还得连老伴都上阵帮忙才行,做出来的特号虎每年不到年关就统统卖光。好多客户为了能订到老聂的货都是提前到他家里来,2005年春节前夕,老聂正忙着赶制一批泥老虎,镇上的文化站长陪着济南的一位客户来到了老聂家。

范希荣:“济南旅游局的一个朋友他来订货,订的什么货呢,要泥塑老虎。当时我陪着一块儿去了,他把泥老虎带走了,他后来提一个建议,能不能做一点生肖这方面的”。

聂希蔚:“当时咱没有制作,我自己考虑为什么这时候有这么多人喜欢这种东西?”

范希荣:“因为2005年是鸡年,鸡年就是大吉大利”。

客户的一句话让老聂心里一动,自己做了五十多年的泥塑,除了泥老虎外,他还做八仙、文武财神、福娃等人物形象,但是从来都没想过要跟着每年的生肖变化做一些生肖吉祥物,如果要做的话会不会有销路,老聂心里拿不准,他找到文化站长商量。

范希荣:“如果卖不了怎么办?我就告诉老聂,我说如果卖不了的话泥又不花钱,你无非是搭个手工画的功夫钱,你不妨试试。”

2005年春节前,老聂赶着做出来了100多对生肖鸡,寓意大吉大利。因为是当年的生肖吉祥物,那些泥塑不到半个月就全卖完了。

范希荣:“结果我打电话,给济南这个朋友以后,济南的朋友一下订了60套,剩下的一部分也很好销。”

聂希蔚:“现在愁就是做不出来不用愁卖。”

2006年是狗年,老聂早早地就开始做生肖狗,这些还没做好的生肖狗都已经被订光了。现在老聂的生意越来越好,他自己经常忙不过来、眼看着生意做不完,于是老聂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既不会跑了生意、还能有钱大家赚。

聂希蔚:“客户来买货多数是冲着咱的名气来的,但是我的货又供应不上,我下边设了10个联合体 10个户,由我提供模具、利用我的名气把他们的货也推销出去,咱这边能赚到一部分经济收入,那边他来采购货又满足了他的要求。”

过了这个春节老聂就69岁了,年近古稀的聂老汉生意越做越火,脑子越转越活,不只自己做泥老虎,还当起了这老虎的经纪人。



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是山东高蜜县聂家庄民间泥塑艺术。相传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开始用泥做一种叫“锅子花”的焰火出售,将装火药的泥墩做成娃娃之类,放完焰火后可将泥娃娃当作玩具或摆设品。

聂家庄泥塑-简介


老人在制作聂家庄泥塑

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是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聂家庄分东西聂家庄,地属高密县的姜庄镇,东西聂家庄聂姓为大姓,据聂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艺;可点放礼花)进行销售谋生开始,便有人跟着仿效。到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

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前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艺,此时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建国初期,聂家庄泥塑发展到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广泛喜爱。

聂家庄泥塑-特点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色彩运用,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这一点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是一致的。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上“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高密姜庄镇聂家庄的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1]

聂家庄泥塑-聂家庄泥塑取材

有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悟空与八戒;还有“躺躺孩”、“坐孩”(坐在莲花上抱鱼、抱桃、抱石榴)、“响孩”(带哨音的)、“叭哒孩”(手摇啪啪响);以及老虎、对狮、鸣鸡、摇猴、金鱼、青蛙、秋蝉、骑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子、水果、桃、杏、柿等。彩绘多用大红、桃红、绿、黄、紫等点染,再以墨、金勾点,鲜艳响亮。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色彩运用,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这一点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是一致的。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上“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聂家庄泥塑-艺术价值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摇篮中,有一杂盛开的鲜花,它绚丽夺目,被世人誉为中国高密“三绝”之一,它就是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

高密,古称夷维,秦时置县,西汉时为高密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东邻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西连世界风筝都潍坊。

胶济铁路、沂胶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平日公路在境内纵横贯通。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山东半岛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山东省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市,1993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众文化司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特写该奖牌)   高密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里,这里留下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城阴城遗址,汉墓志碑和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物。

古往今来,这里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国名相晏婴、东汉时期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史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书法名家刘墉等政治文化名流,成为齐鲁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当代活跃在书画界的著名画家单应桂、张建中以及著名作家莫言等文化名人,他们是高密人的骄傲和自豪。

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中,勤劳智慧的高密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民间艺术,为后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高密“三绝”泥塑、剪纸、扑灰年画为代表的民艺作品,以为高密人尚文习艺、热爱生活的见证,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聂家庄泥塑,它融汇了民间艺人的劳动智慧和心血,以其豪放、古朴典雅声、型、动、趣的艺术风格,自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聂家庄泥塑-泥塑的制作过程

聂家庄泥塑具有声、型、动、趣的独特风格,是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品。它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

取土,是取当地的黄粘土,晾干、砸碎过筛,按粘土2、沙性土1的比例进行调土。

合泥,将调好的土加水泡1—2天,艺人称之为“焖土”。两天后将泡好的土用脚反复踩细,泥的软硬根据制作泥玩具的大小和种类而定。

同期声:制模,首先创作坯胎,再将坯胎修好晾干,用备好的泥制模,然后修好、晾干、烧熟。

磕坯,先将薄土均匀地撒在模具内,再将备好的泥塞入模具中,修好、磕出晾晒。

修坯,待泥坯晾至4—5成干时进行。将磕坯形成的毛翅修去、抠出哨子眼儿等。

按哨,首先选取芦苇杆,截成4—5公分的哨体,用笛膜作哨舌制成哨子,然后将哨子按在修好的泥坯的哨子眼儿中。

粘接,将按好哨子的泥坯,用薄羊皮首尾粘接起来,粘接时先粘尾部,后粘头部。

涂粉,用化石粉加十分之一的胶,再加适量的水调均涂在泥坯上。

着色,按民间艺人的一般操作规程,先涮红色、依次再涮兰色、绿色、黄色、紫色,最后摸黑色。 经过大大小小的十多道工序后,一件泥塑作品就完成了。你看,它造型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力求似与不似,手法简约概括。色彩鲜艳,艳而不俗,在色彩运用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极相吻合,它们都追求鲜艳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的艺术效果。用色少而精,却把动物和人物的神情衬托得维妙维肖,恰到好处。

聂家庄泥塑-主要产地

所谓聂家庄泥塑,顾名思义是聂家庄产的泥玩艺。聂家庄又分东聂家庄、西聂家庄,现同属高密市的姜庄镇管辖。东西聂家庄人多属聂姓,过去几乎家家户户在闲暇时间捏这种泥玩艺,所以曾有段民谣广为流传: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

为弘扬民间艺术,高密市文化局特在民艺馆设聂家庄泥塑展厅,供国内外专家及学者研究观赏。

聂家庄泥塑-起源

据聂氏家谱记载,聂家庄泥塑的艺祖叫聂福来,老家是河北省泊镇。明朝万历初年,河北泊镇连年遭灾歉收,聂福来在那里实在熬不下去了,便携带全家逃荒来到了聂家庄。

聂福来全家来到此地后,人生地疏、日子也不好过。为了一家人填饱肚子,聪明的聂福来便试着用当地的泥巴做外皮,中间装上药、顶部留有小孔,制成一种“锅子花”,走乡串集销售,以供人们在春节或正月十五晚上点燃,放花观赏。捏这种泥玩艺,可不是消遣娱玩,而是谋生的需要。换回的钱可以买成粮食,以弥补生活上的不足。“锅子花”的外形象反扣的锅底,刚开始生产的这种“锅子花”,外皮并不加任何颜色装饰,而且也很粗糙,这种“锅子花”就是聂家庄泥塑的前身。

清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禽、兽、虫、鱼等供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在外皮装饰上,由有颜色代替无颜色。但这一时期的泥玩具,基本上都是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艺。

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才进入成熟期,逐渐由静发展到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此时的聂家庄泥塑已经成为声色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了。

聂家庄泥塑-发展状况

近年来聂家庄泥塑在一批老艺人的努力下,大胆改进创新,努力增加品种,其中新创作的狮子滚绣球、猪八戒背媳妇、麻姑献寿、鲁智深倒拔垂扬柳、梁祝、万福女等,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对比协调,在艺术风格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进得庄里,只见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在做泥货,刷粉上色,红红火火,真是“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老人们痴痴地盯着手中的泥玩艺儿,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小孩子也能捏两把,刷几笔,看上去稚拙、有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泥塑这门艺术,只能是一项付业,艺人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农业生产上,也就是种地。但每年秋收秋种后的闲暇季节,艺人们就开始制作泥玩具了,直至春节。

聂家庄泥塑-创新

民间艺人们为了增加销售,为了加强对人们的吸引力,提高竞争力,逐步想出一些绝招,例如拴娃娃。这种泥坐娃约八寸高,红袄绿裤,双肩双臂上共绘着四朵被绿叶环绕的粉红花,怀里抱着一只红嘴桃,胭脂染到耳朵边,耳轮和下腭也各抹一笔浅玫红,眉心一朵小小的红色四瓣花,看那眉眼、脸庞、神态,活象一尊小小的弥勒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好福相”。而这种泥娃娃也正是以“好福相”在民间活了百多年。在旧时谁家娶了媳妇两年不生孩子,可急坏公婆,于是就在正月十五这天由婆婆领着儿媳到“娘娘庙”里拴娃娃。“娘娘庙”里的尼姑们也早已在“送子娘娘”坐像面前摆好了多种泥娃娃,由前来拴者选择自己喜爱的泥娃娃,把穿着古铜钱的红线拴于泥娃娃的脖子上,然后怀着虔诚的心烧上三柱香,跪拜祷告,祈求送子娘娘大发慈悲送个胖儿子。之后,便把拴上红线的泥娃娃罩块红布,极其神秘地抱回家来,藏在新媳妇房内的壁龛里,一日三时供上饭,晚间还烧香。如果新媳妇一但真个生了儿子,那泥娃娃就成了活娃娃的化身,把它小心翼翼地封进龛内,意思是押住它让孩子“长命百岁”。

聪明的聂家庄艺人们多么善于把握人们的心理愿望啊!不仅泥娃娃就派上“拴娃娃”的用场,那泥玩“麒麟送子”不也可以满足人们祈求早添贵子的愿望吗?

狮子,本是兽中之王,可是,不知从何年起,这种凶兽竞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过去的富家豪绅们,不惜钱财也要请手艺精良的石匠做两只大石狮子安放在自家门口两侧,以借助这兽中之王的雄威,去镇守门第,去凶迎吉,以示立家的尊严高尚。

各种型号的对狮,在聂家庄比比皆是。节日或喜事场合上狮子便成了别致的蜡烛台,狮子头顶便大放光明,以此表示吉庆,然后又成为案头清供佳品。泥塑大小叫狮、绣球狮子等等,既是节日的装饰品,又被当作吉祥物来对待。

聂家庄泥塑-前景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新的定位和重视,高密市文化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始了对聂家庄泥塑进行挖掘、抢救、整理工作,为传承民间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4年6月,在中国美协和高密人民的努力下,聂家庄泥塑,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山东高密县民间艺术展”,受到了首都观众及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部分作品被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高密市文化局还积极整理出版了《高密民间艺术三绝精品选》画册,进一步向国内外宣传了聂家庄泥塑。标志着聂家庄泥塑真正进入了一个盛兴发展时期。

聂家庄泥塑-题材种类

聂家庄泥塑大都取材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生活,大致分为五类:

一是神像类:如《文财神》、《武财神》等。

二是老婆孩类:如《麒麟送子》、《抱狗娃》、《年年有余》等。

三是戏曲人物类:如《梁祝》、《白蛇传》、《水浒》等。

四是神话传说类:如《八仙》、《西游记》等。

五是动物类:如《叫虎》、《叫鸡》、《摇猴》等。

聂家庄泥塑-艺术特征

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力求似与不似,手法简约概括。象老虎、摇猴、叫鸡、对狮等类的大动态,几乎近于剪纸造型。为了便于小孩能握住摇动,把一对猴子设计的特别细长。活动部分贴上薄羊皮,空心加一根弹簧,这样摇动时既能复原,又不会碰破接头边缘。双猴周身也夸张成两条并在一起的人腿,拟人手法用得恰到好处。

在色彩的运用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极相吻合,它们都追求鲜艳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的艺术效果。用色少而精,色彩对比协调,却把动物和人物的神情衬托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例如:猪八戒北媳妇,更是好玩,黑黑的老猪,黑嘴巴、黑裙子,背着一个满身红的俊媳妇,还会嘿嘿地傻笑呢!

聂家庄泥塑-销售情况

聂家庄泥塑销售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自产自销,坐门等客,上门批发;二是赶集摆摊;三是走街串户,送货上门。

聂家庄泥塑住处范围,建国前已走出高密推广到平度、胶州、诸城等胶东半岛一带。新中国建立后,聂家庄泥塑已发展到二百多个品种,远销到东北三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聂家庄泥塑逐步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到日本、南韩、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国家。

聂家庄泥塑-传承情况

在聂家庄泥塑的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做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他们是聂希伟、聂玉庆、聂希平、聂玉德、张清先、聂传香、聂佩成、聂佩胜、聂佩斗、聂玉忠、聂玉尧、聂希山等等。聂家庄泥塑辈辈相传,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聂家庄泥塑-历史价值

聂家庄泥塑已伴随着高密人民走过了500多个年头,在风风雨雨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是劳动人民谋取生的手段,也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创造生活的智慧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它也见证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聂家庄泥塑-濒危状况和保护计划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聂家庄泥塑虽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制约着它的发展壮大,从目前状况看,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生产局限在聂家庄一个村;二是业户分散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三是传承人员中年轻艺人偏少,出现后继乏人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当地经济发展没有达到文化发展的需求,经济投入偏少。

近年来,高密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民间艺术聂家庄泥塑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外出参加各类展销活动;请有关专家到本地讲课,加强信息交流;市长还亲自在姜庄镇驻地召开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座谈会,提出加快发展要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聂家庄泥塑将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勃勃生机,以其独有的魅力,誉满全球!

聂家庄泥塑-相关新闻

图文:高密聂家庄泥塑叫虎生产格外忙碌

简要内容:据介绍,高密聂家庄泥塑始于明代万历初年,泥玩具分为首尾两部分,中间用皮革或牛皮纸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哨子,用手摇动或拨动就会发出鸣叫声,受到中外顾客欢迎。

随着农历虎年临近,高密聂家庄泥塑叫虎生产格外忙碌。

据介绍,高密聂家庄泥塑始于明代万历初年,泥玩具分为首尾两部分,中间用皮革或牛皮纸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哨子,用手摇动或拨动就会发出鸣叫声,受到中外顾客欢迎。

探访传统老行当聂家庄泥塑 泥塑资料图片

叫虎、叫鸡、摇猴、仕女、罗汉……院子和房间里,到处是已经完工和尚未完工的泥塑作品。5月21日,记者走进姜庄镇聂家庄村聂希蔚的家中时, 71岁的老艺人正与老伴一起制作“麒麟送子”。

聂希蔚是聂家庄泥塑第20代传人。据聂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靠制作“锅子花”(又称“泥墩子”,是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可点放烟花)谋生,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烟花放过之后可再当玩具。到清朝康熙后期,聂家庄人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方向发展,主要用来供儿童玩耍,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而“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说法,正反映出当时泥塑生产兴盛景象。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有新发展,由不会动、不会叫演变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儿,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泥塑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聂家庄泥塑有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

聂希蔚从事泥塑制作50年,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泥塑作品造型优美,色彩鲜艳,很受人喜爱。他拥有“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个称号。

“‘麒麟送子’目前只有我自己能做。”聂希蔚自豪地对记者说。据记者观察,聂家庄泥塑既鲜艳醒目又柔和动人,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它还吸收了当地扑灰年画“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随着五彩缤纷的现代玩具的出现,聂家庄泥塑已经失去了作为玩具的意义,目前主要用于收藏和摆设。“尽管眼下做泥塑效益还不错,但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做,觉得捏泥人没出息。我有3个儿子,只有大儿子从事泥塑行当。”聂希蔚说:“不过泥塑这东西不难做,大部分人都会,等他们老到不能打工的时候,或许就会回来捏泥人的。”

目前,450户人家的聂家庄只有四五十户从事泥塑制作,艺人大都60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