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蒙
    

基本信息

王蒙

性别:男

年龄:46 岁

技术职称: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核雕

从艺年限:30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高密市核雕协会会长 艺博轩王蒙雕刻工作室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王慕周

徒弟:宿洪川、韩吉照、黄超、李顺华、王超、李春雷。

浏览次数:11714

个人简介

  王蒙,男,1978年7月生,山东高密人,工艺美术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潍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工艺美术核雕界领军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潍坊市核雕协会副会长,高密市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高密核雕协会会长。

  自幼酷爱中国传统艺术,擅长手工艺雕刻。16岁从农村朽木腐根中寻觅,又从桃核微雕中镌刻出核小乾坤大的审美价值。从艺二十多年来,在其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加深理解和实践,使核雕技艺水平不断创新提高,创作出了《十八罗汉渡海》、《九龙祥瑞》、《大闹天宫》、《大战长坂坡》、《西游记》等一批优秀的代表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级许多奖项和荣誉。另一方面,作为高密核雕协会会长,一直严格要求,尽职尽责,积极组织参加市里举办的各项活动,带头无偿传授技艺,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发挥了协会应有的作用。今后,将更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强化协会作用,壮大专业队伍,为我市核雕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全市文化再上新的台阶作出新的更大成绩。

荣誉证书

  2008年获得高密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2010年获得上海世博会“世博之星”称号。

  2014年获得山东省最杰出的二十位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

  2014年6月被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评为第二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

  2015年12月被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评为第五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15年12月选为潍坊市核雕协会副会长。

  2016年4月被潍坊市轻工行办、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工艺美术核雕界领军人物”。

2016年12月经潍坊市中评委评审通过,潍坊市人社局批准晋升为“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0174月由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核雕十四位行业标兵”荣誉称号。

2019年7月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潍坊核雕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潍坊市核雕协会副会长,高密市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高密核雕协会会长。


奖励证书

  2002年获得第一届山东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木雕第一名。

  2007年《十八罗汉》获得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

  2009年作品核雕《核舟记》获得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

  2010年核雕《大战长坂坡》第三届山东文博会获得金奖。

  2013年8月核雕《十八罗汉渡海》获得第二届天下杯文玩艺术大赛金奖。

  2014年4月核雕《九龙祥瑞》获得第七届潍坊博览会金奖。

  2014年8月核雕作品《二十四孝》在第五届山东文博会金奖。

  2015年4月核雕《寿星》获得第八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三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金奖。

  2015年7月作品《孝感动天》获得高密市首届红高粱文化奖二等奖。

  2016年4月核雕作品《哪吒闹海》获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金奖。

  2016年6月核雕《十八罗汉》在2016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暨“青艺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荣获银奖。

2017年4月创作的核雕《哪吒闹海》作品在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获得金奖。

主要代表作

《十八罗汉渡海》、《二十四孝》、《九龙祥润》、《大闹天宫》、《大战长坂坡》、《八仙过海》等。

个人图片

585b2c344775f_看图王(1).jpg

2016.4.17

2010在上海世博会上,我市残疾人王蒙带着他的雕刻作品被应邀参加,受到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的亲切接见。他那独特的核雕技艺,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主要作品

十八罗汉渡海

十八罗汉

八仙渡海

西游记

长坂雄风

 四大天王 背雕玄阴四象2009-5-5 15:07

媒体报道



雕刻自强人生

——记“世博之星”残疾人民间艺术家王蒙

2012年11月30日

本报记者 马林峰

通 讯 员 邵明正 滕松杰

在高密市柴沟镇有这样一位村民,他11岁时患骨髓炎造成腿部残疾,一枚桃核让他重新拾起活下去的勇气,他潜心钻研桃核雕刻艺术二十多载,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核雕手艺,他将南北核雕文化进行了融合,创作了《十八罗汉》、《核舟》等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的作品,他就是上海世博会“世博之星”王蒙。

今年34岁的王蒙是高密市柴沟镇后水西村人,从小有着远大理想的他11岁时患骨髓炎造成腿部残疾,心理上一时都难以接受。“当时王蒙非常地消极厌世,感觉都快要活不下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核雕,才从中慢慢找到乐趣。”王蒙的母亲告诉记者。王蒙的命运转机是从一枚祖传的桃核雕刻作品开始的。有一天他拿着把玩时被吸引住,萌发出自学核雕的想法,从此,在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工具的艰难条件下,王蒙用自制的刻刀摸索着开始了核雕创作。这期间,王蒙经常包扎着扎伤的手在坚硬的桃核上雕刻,经常央求父亲用木板车拉着他向周围村庄的木匠老师请教。自小酷爱古典文学和美术研究的他,16岁便能从农村朽木腐根中寻得灵感,又从桃核微雕中觅得核小乾坤大的审美价值。

“核雕艺术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王蒙说:“桃核拿在手里,观察它的形状与纹理,构思它的结构,结合自己想雕刻的人物,在脑子里就会形成一个具体的影像,把人物的轮廓、特性与桃核表面的纹理结合起来,然后再下刀刻。”核雕是个细活,从粗雕轮廓到精细再到精修,如此修整需要几十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亏一篑。于是,晚上挑灯夜战就成了王蒙的“必修课”。据王蒙介绍,人物不是很复杂的一般作品往往需要雕刻两三天,而人物数量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需要雕刻十几天的时间。“有的时候,他往那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连好多天,就好像掉进了雕刻的世界一样。”王蒙的母亲告诉记者。

核雕让王蒙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带着“只为养家糊口”的想法,二十多年来他埋头耕耘,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与刀法。期间,他博览群书,从古今中外的美学著作中寻找一次次突破自我的灵感,并将南北核雕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丰厚的文化根底让他的艺术之路豁然开朗,沿着自己丰富想象的轨迹,运用娴熟的刀工技法,把十二生肖、神话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玩物、祥瑞的、形、理、趣,用浮雕、圆雕之刀工和透雕、线刻、磨制等技法,转化为内涵丰富的艺术语言的精湛玲珑的作品。

王蒙的代表作以《十八罗汉》、《核舟》、《大战长坂坡》等为主,其艺术作品获得过残疾人艺术品大赛一等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金奖、文化产品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里,王蒙作为残疾人民间艺术家代表进行核雕的展示和创作,被授予“世博之星”的荣誉称号。

自强不息励志,雕刻自强人生。目前,王蒙已成为山东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上海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他在助残与自强的道路上,正步入了中国核雕大家的行列。


百度百科


读书耕田a

今年34岁肢体残疾人王蒙,是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后水西村人。自幼因患腿疾致残。多年来,他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潜心桃核雕刻艺术,苦学传统雕刻技法,创作新颖高雅作品,用自强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王蒙核雕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 生命阳光馆”, 开启了世界博览会一百五十九年的历史先河。

预示着我们为所有残疾人朋友创造光明未来的期盼。经过逐级推荐选拔,王蒙的核雕作品以其技法独特、 立意高雅、艺术精湛入选,并于7月中旬参加了核雕才艺展示。无数的中外人士走到展台前,他们在这里流连忘返,离去时带走了无数的感动。在生命阳光馆”里,王蒙和参加才艺展示有二百多位残疾人朋友,演绎了自己的世博人生,并被授予“世博之星”荣誉称号。 

王蒙核雕

王蒙自幼天资聪慧,酷爱古典文学和美术研究,16岁便能从农村朽木腐根中寻得灵感,又从桃核微雕中觅得核小乾坤大的审美价值。王蒙每拿起一个桃核经过反复端详后,那些斜七坚八、 山川交错的纹路,在他眼里就成了一副立体生动的画面。沿着自己丰富想象的轨迹,运用娴熟的刀工技法,把十二生肖、神话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玩物、祥瑞的、形、理、趣,用浮雕、圆雕之刀工和透雕、线刻、磨制等技法,转化为内涵丰富的艺术语言的精湛玲珑的作品。

王蒙核雕


22
岁那年春天,王蒙的一件浮雕作品获山东省第一届残疾人艺术品大赛二等奖,24岁时又以两匹骏马“腾飞” 作品, 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品大赛一等奖。


桃核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繁杂纷呈,无法找到两个相同的桃核加以复制,因此每一个核雕作品都是孤品。


令人折服的是,王蒙十多年磨一剑的桃核微雕技术无不形似神似、栩栩如生,令藏家、玩家爱不释手、赞叹不已。其作品远销港、台、广州、哈尔滨、济南、京、津、青岛、烟台,且呈供不应求之势。


生命在于运动,自强在于人类不停息的挑战自我,升华自我。近年来,王蒙核雕技术日臻完美获奖颇多,他的微核雕《三英战吕布》荣获“山东国际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上海举办影视博会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上,王蒙参展的两件核雕作品《核舟》和《十八罗汉》,分别获展会最高奖金和银奖。王蒙在助残与自强的道路上,正步入了中国核雕大家的行列。


PageA01-580_看图王.jpg

小小桃核雕出大千世界

03:22

585b2c344775f_看图王.jpg

王蒙正在台灯下,进行核雕创作。

王蒙创作的龙凤呈祥核雕。

核雕一种指尖上的艺术,作为一种民间微型雕刻工艺,能掌握并坚持钻研创新的民间艺术家少之又少。在高密市能进行核雕的民间艺术家仅不到20位,记者走访了民间核雕艺术家王蒙,他自学钻研核雕20余年,为雕刻一桃核常花费十几天的时间,2010年还曾作为残疾人民间艺术家代表进驻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

核雕,化废弃之物为神奇

桃核本是要被丢弃的东西,然而核雕却能将其化腐朽为神奇,变成工艺品,而且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具有桃木剑一样“辟邪”的功效。据悉,核雕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明代的核雕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朝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很多人酷爱核雕。当时的明熹宗不仅喜欢收藏核雕,甚至还亲自操刀雕刻 。他所创造的“五鬼闹判”形象生动,造型优美,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当时,一些上层人士把精致的核雕视为珍宝,并和串饰挂在一起,作为装饰配件,有的将其作为扇坠、佛珠而风行一时。

清末因战争原因,核雕行业凋敝,直到民国初期才有所好转,山东和江浙一带涌现出许多擅雕能刻的高手。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核雕才进入大规模复苏时期。在高密市柴沟镇就有这样一位擅长核雕的村民,他不仅有一手精湛的核雕手艺,而且他还将南北核雕文化也进行了融合,他就是王蒙。

一枚桃核,重拾活下去的勇气

今年35岁的王蒙是高密市柴沟镇后水西村人,从小有着远大理想的他11岁时患骨髓炎造成腿部残疾,心理上一时都难以接受。“当时王蒙非常地消极厌世,感觉都快要活不下去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核雕,孩子才慢慢找到乐趣。”王蒙的母亲告诉记者,王蒙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他拿着祖传的桃核雕刻作品把玩时,内心突然萌发出要自学核雕的想法。王蒙躺在床上,在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工具的艰难条件下,用自制的刻刀摸索着开始了核雕生涯。

在坚硬的桃核上雕刻,一不小心就会扎破手,王蒙简单包扎之后又继续刻,还经常央求父亲用木板车拉着他向周围村庄的木匠老师请教。后来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王蒙终于能在核桃上刻出美丽的图案,经过发展和练习,他已经能在桃核上刻出多个人物。而他对于画画的热爱,也帮助其在核雕时进行构图。

精雕细刻,一连创作十余天

“核雕艺术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据王蒙称,桃核的选择也大有讲究,从时节上来说,过了白露的桃核最好,因为其硬度最适合雕刻 。从众多看似相近的桃核里,挑选出最适合的桃核,并联想出属于它的故事也显得尤为重要。“从一个桃子取出桃核,到观察桃核特点因势造形中间构思需要很多时间。”说话间,王蒙就在家给记者演示起来,核雕最关键的在于根据桃核的纹路和坑坑洼洼的特点,构思一个最合适的人物和题材,最好的桃核作品是在雕刻桃核时不破坏其自然的美感。构思好之后在进行雕刻,从粗雕轮廓到精细再到精修,如此修整需要几十遍。

据王蒙介绍,人物不是很复杂的一般作品往往需要两三天的时间雕刻,而人物数量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雕刻需要十几天的时间。“有的时候,他往那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连好多天,就好像掉进了雕刻的世界一样。”王蒙的母亲告诉记者,他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特别投入。

生命阳光馆的“世博之星”

王蒙的代表作以《十八罗汉》、《核舟》、《大战长坂坡》等为主,其艺术作品获得过包括残疾人艺术品大赛一等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银奖、文化产品博览会金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据王蒙称,他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的时候,和老外交流关于核雕的艺术。上海世博会王蒙作为残疾人民间艺术家代表来到“生命阳光馆”,进行核雕的展示和创作,他还被授予“世博之星”的荣誉称号。“我做核雕是因为自己的爱好,不为沽名钓誉,只为养家糊口。”王蒙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高密市能进行核雕的民间艺术家仅不到20位,核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如何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下去,也成为困扰核雕艺术家的一个难题。

“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来学习这门手艺,毕竟它不是一条快速发家致富的路子,而且核雕对于肉眼的损害也不小。”从事核雕艺术创作的民间艺术家告诉记者,核雕是一件费眼力和脑力的工作,很多人对核雕也很感兴趣,但是能坚持学习下来的人并不是很多。

/图 本报见习记者 薛琳 通讯员 滕松杰


潍坊市残疾人联合会

王蒙:方寸凝奇巧,腕底雕精神

2011-11-4 16:09:10

现年33岁的王蒙,是值得书写的。

写他,不仅仅因为这位民间文化艺术杰出的传承人,以聪颖的天资,对古文学和美术的酷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成为核雕领域南北两派名家中北派出色的代表人物,还因为,创造了这份成绩的他,多年前竟是位饱受疾痛折磨,几乎面临截肢境地的残疾人……

一切要从十二岁那场感冒说起

1978年7月,夏天的知了叫得正欢的一个日子,高密市柴沟镇一个普通的农家小户里,王蒙的出生,给这个仅靠几亩薄田糊口的多口之家,带来的既有压力,但还是充满希望。从懂事起到12岁之前,他象正常的农村男孩子一样,白天上学,下午放学了撒开脚丫子和伙伴们或在庄稼地里撒欢,或上树捉知了,下河摸鱼。“玩得很疯,几乎没有做不了的事”。对童年的追忆,他的语气里分明有深深的眷恋。

小学五年级时,厄运毫无准备的袭来,他无来由地感冒,伴着发烧,腿也隐隐作痛,肿胀,不敢下地走路。没有人能确认他得的是什么病,怎么治疗,也没有人能告诉他何时才能好起来。吃药不见效果,腿疼越来越重。村里卫生所的大夫看不下去,负责任地说这里治不了,不敢再拖了,不然一条腿就得截肢。在农村,没了腿的残疾人,走不了几步路,将来怎么生活呢?父母急了眼,四处借钱背他去了青岛的大医院,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看过,折磨他许久的怪病终于有了明确的诊断:骨髓炎。

手术过程很顺利,右腿保住了。但受经济所限,这次手术并没有彻底治好,后来再次发炎。

他的腿又开始肿胀,溃烂、感染也一股脑儿缠上了他,最严重的时候,腿上的烂洞深可见骨,流出的已经不再是血,而是黄色的脓水。

因为他的病,原来就贫穷的家庭早已负债累累,无力再拿钱做手术,父亲只能背着他,四处奔走求治于花费相对便宜的中医,一面是钻心的巨痛,一面是苦得喝到嘴麻木的药汤,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五年。 

生病的时光漫长而单调,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少年,到只能以炕上为活动范围的小天地,生活的考验使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加寡言少语。每天父母下地干活,哥哥姐姐也上学去了,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趴在窗边,他惟一的愿望,不过是“下炕和别的小孩一样蹦蹦跳跳”。桌上那台18寸的电视是他寂寞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有次电视节目里,播放一位无臂残疾画家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别人胳膊都没了还能画画,靠一技之长养活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呢?在接触了一些艺术方面的课程后,他开始拿起笔,从一开始的涂鸦,到正规临摹工笔画,所有能借来的小人书、连环画,成了他的原始绘本,他尤其喜欢画传统名著中的人物:忠义的林冲,耿直的鲁达,勇猛的张飞,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武二郎……靠着电视所教和过人的悟性,他的艺术天份就此开启。

厄运无情,人间有爱。一位好心的企业家听说了他的事,出钱帮着做了第二次手术。手术后,又帮他找了附近的学校,继续未完的学业。小镇的镇长,喜爱他的聪颖好学,感动于他对艺术的执著,也多次上门探望,知道他喜欢画画和雕刻,每次出差都会买些这方面的书籍和工具给他送来,鼓励他学有所用,走属于自己的路。几年前高密残联知道了他的困难后,也忘不了逢年过节走访慰问,送钱送物,来自社会众多好心人的关爱,给了他直面困难的勇气。

后来陆续又接受了几次手术,腿痛总算止住了,然而由于拖的时间过久,给他留下了两条腿长短不齐的后遗症,这样的结果,对于噩梦般的过去来说,已是命运的恩赐。

作品从20元到2000元的跨越

王蒙所在的庄里,有位刻核雕很出名的老人,听庄上的人说,他刻的工艺品,不但能换回很多粮食,还有很多外地人愿意出大价钱购买。受好奇心的促使,腿伤未痊愈的王蒙瞒着家人,偷偷去了老人的家,一见之下,他当即被各种巧夺天工的核雕吸引,越看越爱不释手。一个月后,他试着在一块现捡的桃核上刻了个拙朴的双狮嬉戏,在集市上顺利以20元成交。这可是他第一件作品啊,成就感立即化作了一生的志向:这就是我以后的事业了。从最初的爱好和自食其力赚钱养家的动机,到逐渐的投入痴迷,手中里的刀自此拿起,再也没有放下……

核雕工艺创作,如《诗经·淇渔》咏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了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立雕等技艺,平口刀、尖刀不知将他的手磨破了多少层皮,扎出了多少次血,无数个寒来暑往,伤疤结成厚厚的茧子,记载着他的艰辛也磨砺着他的技艺。

核雕创作考验的除了刀法,还有从业者丰富的想象力。王蒙最得意的作品,是有名的《八仙过海》,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更多具体的细节图片和资料可供参考,他只能凭多年的艺术积累和过人的想象来安排布局。整件作品采用立体镂空雕手法,在方寸之间刻画了传说中的八个仙人:仙姑捧莲,钟离执扇,果老抱筒,铁拐李持葫芦,洞宾仗剑,韩湘吹箫,国舅操板,采和提篮。人物生动传神,配景一丝不苟,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微型画卷,自然不失大气,简约而又细腻,展现了他对传统题材出色的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另一枚根据清代学者魏学洢所写,介绍明代作品核舟记的文章雕刻的作品,不足2厘米长的核舟,上面舱轩篷楫,什物俱全,人物除苏东坡、鲁直、佛印外,另有艄公、书童等人,个个刻画精致,每一位人物的神情、动作都恰如其分地体现各自的身份与心情;六扇核舟舱窗雕花镂空,四面玲珑剔透,可以随开随合。这件作品,获得了99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奖,后被上海的收藏家以近万的价格收入囊中。

一路走来,他将深深迷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画、篆刻、木雕等元素揉进核雕艺术中,在日日的精雕细刻中加以探索研摩,一把刻刀使得得心应手,数千年古老的传统文化资源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先后雕刻有《嫦娥奔月》、《十八罗汉》、《苏武牧羊》等等,粗略一算,成品已有千余来件,其作品或简约豪放,或细腻繁杂,深入浅出地雕出形肖毕现,雅俗共赏的意境,广受北京、上海收藏界人士的青睐与追捧。

“以核当纸,刻刀当笔,在心底最宁静的天地里,用一生的时间去雕刻百味人生。”

文以载道 艺无止境

2010年,对被誉为“核雕大王”的王蒙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尽管他对自己的技艺一贯是自信的,却仍不会想到,有一天这小小的核雕,会将他推向一个国际化的舞台。

毫无预兆地,他接到高密残联的电话,通知他做好准备,7月5日至15曰中旬,当着全世界所有游客的面,在中残联组织的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作核雕才艺展示。现场上,十二生肖、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刀子如凌波微步行走于果核之上,三下五去二的工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便呈现眼前,精湛的核雕技术,利落的刀法,令众多海内外参观者大开眼界,啧啧称奇,古老的技艺经他炉火纯青的演绎,展现了一个手工艺人的抱负与追求,也彰显了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先生,山东省残联副理事长乔贵良到现场仔细观赏了现场核雕演示,对他的手艺赞赏不已。

33岁的年龄看似年轻,但在这一行里,王蒙已是名符其实的“老”人了。世博会的参演,对他来说,既是多年艺术创作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意味着另一个全新的开始。

艺无止境,他通过不断学习、吸收与借鉴,在原来庄重古朴的风格上有意识地融合南北两派之长,以传统的题材,去着力传递时代精神,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雕刻是门用‘心’的艺术,是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好的事业。”

随着他出去参加比赛次数的增多,也看到了很多,谈及近年收藏市场的升温与火爆对这一行业未来的影响,王蒙觉得既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作用。他认为,这样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加入,不担心这一技艺无人传承,但说到底,艺术需要厚积薄发,有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心态各异的人的加入,将导致这个圈子掺杂功利与浮躁之风。艺术品的基本原则就是传达美,表现美,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文以载道,艺以善人”。对于圈内某些争名夺利炒作成风的现实,王蒙刻意保持了远离,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适合过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 

多年以来,他像一片沉默的绿叶,纵使化作春泥,依然眷恋着盘根的大地,在这个时尚潮流快速席卷一切的时代里作固执的坚守。传统是他的热爱,同时他也在传统的天空里努力寻求个性化的突破与创新。这,其实才是他始终稳稳扎根于生活,走出属于自己的路的原因。

恰如先生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仪 宁)

王蒙:高密市注沟镇人,1978年7月生。高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优秀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高密市民间艺术协会会员。

作品获奖经历:2002年获得第一届山东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木雕第一名;2003年5月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木雕类项目第八名;2007年《十八罗汉》获得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嫦娥奔月》、《苏武牧羊》、《八仙人物》等作品入选山东省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省残疾人科技创新成果展览;2009年第二届作品核雕《核舟记》获得金奖;2010年入选中国民间核雕名人录,并受邀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现场才艺演示。



585b2c344775f_看图王(2).jpg

残联滕主任、林主任、王蒙叔叔、曾凡暖叔叔、黄站长合影留念

2011年12月25日下午,在高密市小记者站的演播大厅内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此次活动是由高密市残疾人联合会携手小记者站共同举办,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残联领导滕主任、林主任,小记者站黄站长,活动中还邀请到了两位身残志不残的人:王蒙叔叔和曾凡暖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