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曹清华
    

基本信息

曹清华

性别:男

年龄:46 岁

技术职称:助理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面塑,安丘面塑

从艺年限:22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清华面塑工作室

所属地区:安丘市

师承:石溪

徒弟:张学国

浏览次数:7333

个人简介

曹清华,男,1978出生,潍坊安丘人,2002年开始专业从事面塑,现为助理工艺美术师,山东民间手工艺美术大师,曹氏面塑第四代正宗传人。

曹氏面塑的起源是从我太爷的面花开始,每逢过年过节结婚时家中都要必备一些“面鸟、布鸽、年年有鱼、花糕、面人悟空、八戒”等,这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画画和面塑艺术,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面塑制作手艺。为深造和提升,2003年赴全国各地吸取众家之长,在北京跟随面塑泰斗萧占行和面塑大师崔晶多年。2008扎根青云山民俗村,进一步研究面塑文化,制作范围不断扩大,有古典的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卡通人物及现代的名人肖像等。其作品采用金属骨架作为支撑点,使面塑能大面积承重,让人物造型更生动。在表现人物的肌肉结构、骨骼构架、经络凸显、神态神韵时,使得作品人物更有力量感。其作品体现的艺术特点是造型夸张饱满,完整大气,充满张力,注重人物细节表现,神态庄重敦厚、色彩丰富艳丽,工艺细腻雕琢、神形兼备。

面塑作品,技艺复杂,细腻精美,小到盔甲鳞片、细到毛发都精雕细琢,一件作品从制作到完工,短则三四天,长则好几月。其单个作品售价为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经常有面塑爱好人士慕名而来预订面塑,以致订单火爆,有时得提前半年下单制作。


安丘面塑又称“面花”“面人”,起源于本土,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安丘面塑分为食用和非食用两种。食用类,选用面粉发酵后蒸熟,一般不着色,即使着色,也只有红绿两种,这种原始的面塑大多发胖、朴拙,工艺简单,随意性很强,一般家庭妇女可脱手而成。如祝寿、婚嫁和丧葬祭祀用的寿桃、喜字馒头、缠红线的双面鱼、石榴等各类面花。非食用类面塑工艺复杂,体裁广泛,吸收了木雕、玉雕等工艺,可塑成单人、多人及人景组合的系列工艺品,主要工艺流程有:配料、和面、揉面、调色、捏塑、晾晒等。安丘面塑创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色彩艳丽,造型生动,与民俗节日活动相应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符号。


面塑介绍

面塑艺术的特点。1、颜色丰富;2、体积教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面塑的起源。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的分类。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

面 塑

【春节】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清明习俗与寒燕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七月十五与送面羊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

一般风俗中的面塑

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面塑

运城地区的面塑分为花馍、面花、枣花、龙凤糕等多种,每至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些各式各样的花馍,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本区花模在制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平陆、芮城、永济、临猗、运城等县市的花馍,简练粗犷,造型夸张,憨态可掏,既可欣赏,又可食用;新绛、稷山、闻喜、夏县、万荣等县的花馍,制作精细,巧夺天工,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收藏价值。

菏泽面塑。菏泽面塑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起源。“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


荣誉证书

2013年12月山东省旅游局评为山东民间手工艺美术大师。

2014年12月安丘面塑被评为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2月中国文化部新加坡大使馆邀请参加新加坡的春城洋溢华夏情,庆祝中国和新加坡建交二十五周年,颁发中国文化部新加坡大使馆荣誉证书。

2017年1月专业技术职务经潍坊市中评委评审通过晋升为助理工艺美术师任职资格。


奖励证书

2007年8月在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烹饪大赛,面塑《千里走单骑》获面塑特金奖。

2008年潍坊文化局、艺术馆组织的潍坊市非遗艺术摄影大赛,弥勒佛二等奖。

2008年9月省旅游局组织的“曲阜顺鑫孔子商贸城杯”第六届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四大天王》获优秀奖。

2009年5月省旅游局首届中国北方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四大天王》获优秀奖。

2011年在省旅游局第九届山东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面塑《关公》获铜奖。

2013年1月在省旅游局组织的第十届山东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Q版笑脸小神仙》获面塑铜奖。

2013年4月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节面塑《忠义关公》获金奖。

2016年潍坊首届创意设计大奖赛 作品《十二生肖》被收藏。

2016年作品《八卦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东艺术学院培训被其收藏。

2017年4月创作的面塑《天王》作品在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获得金奖。

主要代表作

《忠义关公》、《四大天王》、《福禄寿》、《文殊菩萨》、《六臂观音》、《水火二将》等。

个人图片

2014.2.26

4D39EA25@1115A85F.B7BDDF58.jpg

2017.4提供

image011.jpg

曹清华“聚艺堂”

        第四代安丘面塑传承人曹清华,自幼学艺,技艺精湛,在传承曹氏技艺的基础上,又去全国各地吸取众家之长,在北京跟随面塑泰斗萧占行,面塑大师崔晶多年,将自家面塑技艺与各地流派相结合,更加完善和发展了安丘面塑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造型简约粗犷生动的特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极广的受众面,且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多姿的奇葩,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image013.jpg

image015.jpg

image017.jpgimage019.jpg

主要作品

8CF7C5EC@50F2C80A.B7BDDF58.jpg

B7ACD2A7@0226AA28.B7BDDF58.jpg

image021.jpg

image023.jpg

image025.jpg

image027.jpg

image029.jpg

image031.jpgimage033.jpg

image035.jpg

image.png

image039.jpgimage041.jpg

image043.jpgimage045.jpg

image047.jpg

image051.jpgimage053.jpg

image055.jpgimage057.jpg

image061.jpgimage059.jpg

image063.jpgimage065.jpg

image067.jpg

image069.jpg

【走进泰华城 走近艺术家】——面塑曹清华夫妻献艺   2012年2月3日摄于安丘泰华城

image071.jpgimage073.jpg

image075.jpgimage077.jpg

媒体报道


十指纤纤,捏出花花世界

2013年12月13日

image080.jpg

  曹氏面塑第四代传人曹清华标新立异,将绝活送进课堂

  揉一揉,捏一捏,搓一搓,一个可爱的老鼠造型面塑便出现在曹清华的手中。家住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后担村的曹清华是安丘市曹氏面塑的第四代传承人,他自幼爱好面塑,一直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面塑手艺。为了提高自己的面塑水平,捏出更多造型逼真的面塑,2006年,28岁的曹清华只身前往北京跟随崔晶、萧占行两位面塑大师学习面塑制作技巧。2008年,学成归来的曹清华扎根青云山民俗村,研究创新面塑技术,捏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面塑,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奖。现在他不仅免费收徒弟,毫无保留的传授面塑手艺,还开设免费的面塑培训班,让更多的小朋友认识面塑,了解面塑文化,把面塑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爱好面塑,立志传承面塑文化

  近日,记者在安丘市青云山民俗村曹清华的面塑工作室里看到,各种造型的彩色面塑摆满了整个柜台,有憨厚的八戒、机灵古怪的孙悟空、古色古香的唐朝仕女、可爱的米老鼠等造型,一个个面塑造型都是那么的逼真,就好像活的一样,充满了生机。

  据了解,今年已经35岁的曹清华善于制作各种造型的面塑,尤其擅长古代仕女造型的面塑,代表作品有大刀关公、四大天王、四大美女、福禄寿喜、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等,曾经在潍坊文展会,省旅游局组织的旅游商品等大赛中获奖。

  曹清华的面塑具有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艳而不俗,造型一丝不苟,人物动态文静高雅的特点,深受市民的喜爱。记者发现曹清华在捏制面塑时一丝不苟,不管是武将头盔上的花纹、衣服褶皱的颜色,还是人物的眼睫毛、头饰发髻,每一处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力求完美,把面塑人物的喜怒哀乐一一呈现。“做面塑不仅要求细心和耐心,还要求掌握一些制作面塑的技巧。”曹清华告诉记者,做好面塑首先要掌握“文人的胸、武士的肚、老人的脊背、侍女的腰”的面塑制作祖传秘诀,还需要反复练习,把每个人物、每种动物的表情与姿态都了然于心。

  据记者了解,曹氏面塑起源于面花,也就是每逢过年过节或者结婚时制作的一些“面鸟、年年有鱼、花糕、小面人悟空、八戒等面食”,而过年制作面花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曹清华作为曹氏面塑的第四代传人,从小便开始接触面塑,天天看着父亲制作面塑,耳濡目染之下,7岁的曹清华就已经能够独立制作简单的面塑,比如猪八戒、孙悟空等卡通造型。“一个是喜欢,另一个就是想把曹氏面塑发扬光大。”曹清华坚定地告诉记者,他会更加努力地研究面塑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文化,把面塑文化发扬光大。

  研究创新,弥补曹氏面塑缺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祖传的面塑手艺已经满足不了曹清华对面塑手艺的渴望,于是,他决定游走全国各地,学习面塑手艺。2006年,已经28岁的曹清华只身来到北京,跟随崔晶、萧占行两位面塑大师潜心学习面塑工艺,不断提高自己制作面塑的水平。

  2008年,学成归来的曹清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在青云山民俗村开设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一边从事面塑生意,一边研究面塑文化。“不断地看书、看视频,看看别人是怎样制作面塑的。”曹清华谦虚地告诉记者,认为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面塑手艺,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为了让面塑保存的时间更长,曹清华苦心钻研,反复实验,改良原料配方。“原先的面塑最多存放一两个月就会裂开很多缝。”他告诉记者,以前的面塑原料简单,就是在面粉和糯米粉制作的面团里加点儿盐,不仅不容易保存,经常是一到六月天就开始长白毛,还容易开裂。后来,他在原料中加入石蜡、甘油等调和剂,以延长面塑的保存时间。“现在的面塑可以永久保存,而且绝对不会开裂。”曹清华骄傲地告诉记者。此外,他还告诉记者,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的季节,面粉和糯米粉的比例也不一样,温度越高,需要的糯米粉越少,反之,需要越多。

  “现在面塑的颜色比以前多了很多。”据曹清华回忆,他小时候制作的面塑只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十分单一,现在他在面团里添加荧光颜料,让面塑的颜色更加鲜艳、漂亮。“现在什么颜色都有。”他告诉记者,可以说,制作面塑需要什么样的颜色,他就可以调制什么样的颜色。

  造型丰富,市民纷纷前来抢购

  据曹清华介绍,每年的清明节过后,面塑生意就会迎来销售旺季,会一直持续到十月一国庆节结束。

  “经常忙不过来。”曹清华告诉记者,面塑的销售量与上山游玩的市民数量息息相关,上山游玩儿的市民多了,面塑的销量自然上涨。在各种各样的面塑造型中,卡通造型的面塑销量最高,比如喜羊羊、灰太狼、奥特曼等等。“小朋友喜欢卡通造型的面塑,年轻人就更喜欢玫瑰花什么的。”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他还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市民的需求制作不同造型的面塑。“以前的时候,只有猪八戒和孙悟空等卡通人物,现在根据客户的需要,增加了很多不同新造型的卡通面塑。”他笑称,“面塑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

  “外国朋友一般会选择古典人物造型的面塑。”曹清华在青云山民俗村经常遇到外国游客,他们都很喜欢面塑,认为面塑是一件很神奇的商品,大多数人会在临走的时候选购很多面塑来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免费开班育新人

  曹清华不仅免费收徒弟,传授面塑制作手艺,还开设了免费的面塑培训班,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面塑文化。“从周一到周五去不同的学校里教面塑课。”他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就开始免费的教学生面塑课了,现在他还坚持到安丘市实验小学等6家小学和幼儿园教小朋友制作各种造型的面塑。

  “做面塑,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曹清华认为小朋友学习制作面塑很有好处,不仅可以让小朋友更好的了解民俗文化,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养成细心、耐心的性格。

  “很好玩,也很有意思。”今年已经6岁的曹语心是安丘市实验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已经学习面塑近一年的时间了,制作过小老鼠、小熊、小企鹅等动物造型的面塑。“我做的小老鼠比他做的好看。”今年已经7岁的潘星宇举着自己的面塑兴奋地跟记者说。曹清华介绍说:“孩子们非常珍惜自己做的面塑,经常把作品带回家摆在橱窗里。”

  曹清华告诉记者,面塑,俗称捏面人,多以糯米面为原料,调制出不同颜色,以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逼真的形象。在很早以前的时候,面塑是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是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养家糊口的技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是当时面塑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现在面塑艺人的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但真正从事面塑行业的人还是越来越少。“我父亲那一辈还有很多制作面塑的,到了现在,安丘制作面塑的只剩下我自己了。”曹清华无奈道。

  曹清华希望把面塑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面塑文化。记者了解到,曹清华的两个儿子受自己的影响也特别喜欢捏面塑,小儿子才8岁,但捏的面人也是有模有样。“希望他可以把面塑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面塑文化发扬光大。”曹清华坚定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国敏

image081.png

面塑京胡人物出现在潍坊首届文展会上

10:54

image083.jpg

,中国(潍坊)首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在山东潍坊举行。本次文展会在潍坊富华国际会展中心设立主会场,主会场设四大板块,包括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板块、民间工艺品古玩板块、邮展板块、书画板块。在有关县市区和中心城区设立11个分会场,开展各项文化展示活动。图为展会上的曹清华及他所展示的面塑工艺。

image086.jpgimage088.jpg

image090.jpg

image092.jpg

image094.jpgimage096.jpg


image098.jpgimage100.jpg

image102.jpg

image104.jpg


王永芹


王永芹的博客

 原文地址: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作者:王永芹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蜡像的制作被普遍认为源于西亚,而盛在欧洲。据说,古巴比伦人首先掌握蜡制人像技艺,因为那儿盛产石油,用蜡塑形是可信的。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请人为他做过蜡像。古埃及殡葬仪式中亦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在古希腊,蜡像已是孩子们的玩偶,但仍为宗教礼仪塑造蜡制神像。每逢古罗马面模节,贵族家庭将蜡制成祖先的面模陈列出来或参加出殡。欧洲中世纪亦曾将蜡像用于巫术。

一组国外艺术家制作的令人惊愕的蜡像作品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

 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令人惊愕的人体蜡像(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