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吕蓁立
    

基本信息

吕蓁立

性别:男

年龄:7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国家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高密扑灰年画

从艺年限:58年

单位及职务:吕臻立扑灰年画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父亲:吕清溪

徒弟:吕虹霞、张初卫等5人。

浏览次数:13938

个人简介

  吕蓁立,1953年出生, 潍坊高密市姜庄镇棉花屯人,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六代正宗传人。为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中国当代民间百名杰出书画艺术家、北京博物馆颁发的“国家级艺术家”、山东十大民间工艺大师、潍坊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

  受家庭熏陶,吕蓁立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对扑灰年画情有独钟,并深得祖上之真传,青年时代便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吕蓁立自幼师承父亲吕清溪,将传统的扑灰年画得以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画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在色彩、内容、人物线条等方面又借鉴吸收了现代绘画技巧,细腻清丽,代表作品有《三星图》、《盛世集瑞图》、《文武财神》、《侍女图》、《三娘教子》等,均为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作。他的作品曾在2002年就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设立的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 “群星奖”,《祝寿图》在2002年也被中华国际出版社、当代书画家资格认定委员会评为金奖作品。

  他荣获了“国家级艺术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群星奖”等多项最高荣誉和奖项,他的画作被北京博物馆、新加坡华侨、德国驻中国参赞等部门和国内外友人收藏,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新闻媒体进行过采访报道。

  他女儿吕虹霞,自幼师承父亲吕蓁立为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七代嫡传。从艺已有20余年,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他女儿在继承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人物的脸部、线条、着色等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作品风格清韵淡雅、构图唯美,情趣浪漫。创作了人物水、花卉、民间风俗系列等一系列扑灰年画的作品,并多次参加大展作品获得金奖和被有关部门收藏,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吕蓁立,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棉花屯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员,系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六代正宗传人。

  吕蓁立代表作品《祝寿图》、《博古瓶》、《财神》、《福禄寿五子登科》、《三星图》、《盛世集瑞图》、《八仙》、《仕女图》、《三娘教子》等均为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作,他的画作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新闻媒体报道,并多次在全国性的书画比赛中获奖。其绘制的扑灰年画《三星图》在2009年2月被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因业绩突出,2005年6月,吕蓁立被山东潍坊市政府授予【潍坊市第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称号,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3月被特聘为“中国传媒大学民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4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1年9月被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山东十大民间工艺大师”,2013年1月,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2013年9月荣获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年度“中国十大农民书画家”奖。

  重大荣誉列表

  2005年6月,潍坊市委授予潍坊市农村实用人才称号。

  2007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8年7月,潍坊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

  2009年3月,中国传媒大学特聘为中国传媒大学民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2010年4月,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

  2011年3月,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称号。

  2011年9月,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山东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2013年1月,潍坊市人民政府,潍坊市委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

  2013年9月,荣获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年度“十大农民书画家”奖。

  1999年10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书画作品展上荣获三等奖。

  2001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全省农民书画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二等奖。

  2003年1月,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迎春书画展上入选。

  2009年2月15日,作品《三星图》被中国艺术研究员收藏。

  2009年5月,作品《三星图》在中国北方旅游交易组织委员会举办的“2009首届中国北方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

  2009年8月,作品《五福祥集》在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2009齐鲁民间艺术博览会中荣获银奖。

  2009年8月,作品《福禄寿喜》在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山东省农民书画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

  2011年1月,作品《春光好》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绵竹)年画节中荣获优秀传承奖。

  2011年4月,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木板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中被授予特殊贡献奖。

  2011年8月,在文化月刊、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华夏遗产网共同举办的2011年度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活动中获优秀传承人奖。2014.3.9

荣誉证书

  2002年5月被北京书韵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北京华夏书画丛书编委会评为首届中国当代民间百名杰出书画艺术家。

  2005年6月被潍坊市政府授予“潍坊市农村实用人才”称号。

  2007年6月潍坊市委宣传部、文联、民协命名为首批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6月5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6月9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6月潍坊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3月作品被收藏于北京博物馆,颁发“国家级艺术家”证书。

  2013年1月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现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山东十大民间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

奖励证书

  2001年《百年好合》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老年政策委员会举行的中华老年诗文书画大赛获金奖。

  2002年《盛世集瑞图》在全国第12届“群星奖”作品比赛中获优秀奖(“群星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设立的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

  2002年[东方之光]中国当代中老年诗书画作品大奖赛中获奖。

  2002年5月《祝寿图》被中华国际出版社、当代书画家资格认定委员会评为金奖。

  2009年2月9日—23日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2017年4月扑灰年画在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获得金奖。

  作品《三星高照》被新加坡华侨收藏,作品《四美图》被德国驻中国参赞收藏。


主要代表作

  《祝寿图》、《博古瓶》、《财神》、《福禄寿五子登科》、《三星图》、《盛世集瑞图》、《八仙》、《仕女图》、《三娘教子》等均为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作。 

个人图片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image011.jpg

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2013.4.24


image015.jpg

2014.3.1

image017.jpg


image021.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

image023.jpg

image025.jpg

image027.jpgimage029.jpg

image031.jpg

主要作品

image051.jpg

参加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八仙

铁拐李 腰踹宝壶传妙道,铁拐仙人道德高;

汉钟离 钟离过海宝扇摇,摇得人间风雨调;

张果老 倒骑毛驴哈哈笑,奉劝世人多行好;

吕洞宾 云游天下济众生,肩背宝剑峡谷请;

蓝采和 恭贺千禧发大财,提着花篮献珠宝;

曹国舅 国舅最喜云阳板,诚爱黎民多勤劳;

韩湘子 适逢大地百花开,湘子口吹玉箫来;

何仙姑 荣华富贵万年春,手持仙荷海上飘。

福禄寿喜:相传天上有福星禄星寿星喜星,自古至今,老百姓都非常盼望四星降到家中保佑子孙万代福星绵绵。

image047.jpg


《连年有余》高110宽55             《三星图》高180宽90

《渔翁得利》高100宽60

姑嫂闲话

年年有余

和合二仙

五子献寿

钟馗  2012.2

千祥百福  2012.2

福寿双全  2012.2

媒体报道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2018-05-28 15:43:56 来源: 中国文艺网

1_副本.jpg 

 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

2_副本.jpg

  高密扑灰年画:《和合如意图》 吕蓁立绘制

  走进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的画室——长林轩,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兼工带写的神态,肆意流畅的线条,一幅幅纯手工绘制的扑灰年画,透露着这位民间手艺人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古朴清雅的审美情趣。

  吕蓁立,1953年出生于扑灰年画之乡——山东高密市姜庄镇棉花屯村,祖上世代绘制年画。耳濡目染,自幼年起他就喜欢上了这一传统技艺,并利用一切机会观摩学习,年纪轻轻便熟知了整套制作技艺。熟能生巧,巧则思变。吕蓁立意识到吕氏祖上“永顺和”扑灰年画作坊以画二细货为主的局限性,通过对比高密乃至全国各地不同年画产地民间高手的技法与画风,便立志要通过自己终生的努力,在扑灰年画绘制技艺方面胜出一筹。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吕蓁立一边在生产队出工,一边想办法提高绘画技艺。没有画稿和画纸,他就想方设法搞来美术纸甚至封窗纸,照着梅兰芳剧本画,照着雷锋像画。后来又找到张其翼、田霞光的作品一遍遍临摹。功夫不负有心人,吕蓁立的绘画才能被时任高密文化馆美术组组长的焦岩峰发现,把他选调入高密县文化馆创办的木版年画创作学习班。在学习班,吕蓁立如饥似渴地学习,得到了单应柱、鲁鸿恩、田霞光等山东艺术界大家的热情指导,绘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_副本.jpg

  高密扑灰年画:《家堂》 吕蓁立绘制

  “真正的艺术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这是笔者采访吕蓁立时,他对自己从事扑灰年画绘制五十多年的切身体验。

  沏一壶红茶,吕蓁立烫壶、洗茶、冲茶盅,一切都是井然有序、信手拈来,一如他娴熟的画笔在作画。品一口茶,一股绵甜幽香顺喉而下继而弥漫在齿颊间。再品一口,听吕蓁立介绍扑灰年画,如同品茶一样悠长醇香。高密扑灰年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民间手绘年画向木板年画过渡的“活化石”,吕蓁立如数家珍,高密扑灰年画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高密扑灰年画来源于庙宇壁画和民间文人画。高密秦时置县,“敬天祭祖,愉神保民”的东夷文化遗俗,以扑灰年画这种特殊的载体传袭下来,活态展现在现代高密的民俗生活中,并成为当地人年节及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密扑灰年画中“族影”的构图与祭祀方式,严格按照“左昭右穆”周礼宗法旧制。正上居中的最高祭祀位置是代表男女祖宗的画像,也有说是东夷祖的始祖——伏羲与女娲。高密的家庭祭祖,最早见于春秋时代晏子倚祠庐节守父孝,供奉先慈神主,其守孝遵礼的形象令敌军敬畏而退师。《风俗演义》记载在腊月或除夕“饰桃人,垂苇茭”,到现在高密人过年还饰以桃枝,垂苇茭,至今高密城乡,包括笔者家里,过年供家堂仍是挂苇箔作底,再把家堂和东莲花、西牡丹的配轴画挂在苇箔上一并供奉。通过在世老艺人的口口相传,高密扑灰年画大约成型于明初。作为高密扑灰年画起源、兴盛的姜庄、夏庄一代,在元之前还是六百里百脉湖,明初气候开始变暖,雨量渐少,百脉湖渐渐消失,这一带始有人烟,尤其清初大量外迁人口的到来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从吕氏家谱中得知,吕家祖上清康熙年间迁移到高密姜庄。“其实我的祖上就已经非常注重继承与创新,我在扑灰画法的基础上,又加上国画写意与西洋画法,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吕蓁立如是说。

4_副本.jpg 

 高密扑灰年画:《花开富贵》吕虹霞绘制

  吕蓁立说在以前,贴年画听茂腔戏是高密城乡百姓不可或缺的年俗,人们在看画、听戏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以画中人物形象为道德标杆,如高密人耳闻能详的《二十四孝》《姑嫂闲话》《百寿图》《三娘教子》等,用这些年画故事教育孩子知情达理、尊老敬贤;用《八仙图》《天河配》《许仙》等引导孩子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养成勤劳善良的性格等等。谈到传统文化保护,因眼下不少年轻人妄自菲薄和盲目崇外,吕蓁立眼中满是担忧:“当然,我不是排外,不是拒绝接受外来文化,而是说要有扬有弃,我所画的扑灰年画不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画的技法吗?我们是强调要固守住本民族文化的根。”

  “现在,人与人之间最缺乏的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吕老一言以蔽之当今社会的世风日下。“恢复并推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在这方面,一直流传于民间的高密的扑灰年画与茂腔有着天然的优势。”

  5_副本.jpg

高密扑灰年画:《文财神》吕蓁立绘制

  在茂腔与高密扑灰年画的关系上,吕蓁立说:艺术是相通的,扑灰年画的许多题材就直接来自茂腔,这类年画通常叫戏出人物。《天河配》《许仙游湖》等本身就是典型的茂腔戏。在高密,家喻户晓的茂腔戏给高密扑灰年画的创作提供了素材,高密扑灰年画的热销扩大了高密茂腔的影响。“我本人就是个戏迷。”吕蓁立说:“茂腔给了我若干创作灵感,拓展了我的思路,构图时舞台形象的动感经常浮现于眼前,笔下的画面人物也会随之灵动起来。”吕蓁立同高密文化圈的李家全、王金孝等是茂腔票友,他们经常举行文艺沙龙自娱自乐。茂腔美丽的音符,同画笔下的绚丽色彩交织构成了吕蓁立艺术创作的激情。他早年创作的《三娘教子》戏出人物造型,画面细腻清丽,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丰富。在绘制方法上运用了传统扑灰年画的绘制手法,在色彩的运用及线条细节的处理上则凸显了西洋画的优点。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吕蓁立一直坚持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不墨守成规,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从高密扑灰年画众多的流派、众多的传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参加全国性的非遗精品展览活动。其代表性作品有《家堂》《财神》《三星图》《福禄寿》《五子登科》《仕女图》《八仙》》《三娘教子》等,均为高密扑灰年画上乘之作,其中《百年和合》《盛世集锦图》《祝寿图》等在国内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首都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收藏。

 6_副本.jpg

 高密扑灰年画:《渔翁得利》吕蓁立绘制

  吕蓁立的画作细腻清丽,淡写飘逸,画风典雅。吕蓁立作画,重在用心,把他多年来的积累,多年来的博采众长与自己与生俱来并为之付出大半生心血的扑灰年画融为一体,全部化为自己胸中的丘壑。每次作画,他都会先在自己的内心充分酝酿,“唰唰唰”的狂涂与“描子勾拉”,各得其妙;互不相咬的色差深浅、明暗独到的色彩,无不显示出其深厚的功底。作画时笔随心动,画由心生。即使临摹他自己创作的画稿,也找不出绝对雷同的两张。他常说:作画要用心,要这幅画比上幅画得更好,今天画的要比昨天的更好。正是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赋予了高密扑灰年画这一古老画种新的生命力。吕氏家族的第六代传人,吕蓁立的女儿吕虹霞一直沿袭着吕家的传统风格作画,通过父亲的耳提面命,已然成长为同年代的高密民间画师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深知自己的责任所在:民族文化精粹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要深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不要急于求成。在国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吕蓁立在他的画室里设立了高密扑灰年画传习所,对于热爱这门民间技艺的年轻人,他使出浑身解数,悉心传艺、热情指导。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之魂生生不息,复兴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是吕蓁立作为一名民间手艺人的最大心愿,也是一份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精神的大国工匠情怀。


春节里的年俗—高密扑灰年画

来源:潍坊市文化馆 2018-01-10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最初,民间艺人在临摹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基础上,对其进行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早的扑灰年画。扑灰年画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吸取杨柳青等地年画艺术的长处,为己所用,逐渐形成写意味极浓的年画样式。其画面夸张朴拙,线条勾描粗犷豪放,着色板块鲜明艳丽,人物造型简单舒畅,画面寓意深刻,人、景、物陪衬逼真适当,细腻点一丝不苟,粗放处大笔涂狂。

 

image.png 

高密扑灰年画—《十八罗汉》


民间画师们首先根据所构思的题材内容用柳枝炭条将腹稿的轮廓起在画纸上,称为底稿或正稿。之后,再将正稿放在另一张画纸上面,使它全部盖住画纸,随后,用手在正稿上面反复扑抹,让它上面的炭灰轮廓印在下面的画纸上。我们通常把通过扑印带上炭灰轮廓的画纸,叫灰稿;产生灰稿的过程叫扑灰;扑灰年画之名由此而来。扑灰起稿之后,便开始手绘。譬如,要手绘一张名为“姑嫂闲话”的扑灰年画,大体要经过开脸、粉脸、熏脸、涮脸、粉眼、开眉眼、点嘴红、耙发、染道、涂色、画线、染花、磕花、上红、描金画银、涂明油等16道工序才能完成。


image.png

高密扑灰年画《天仙送子》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世界一绝”,在画坛上被称为“民间写意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作《姑嫂闲话》、《踢毽子》、《财神》等在国内外引起反响,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鉴赏和收藏价值。



走近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吕蓁立

传承扑灰年画艺术精华

2013年03月08日


吕蓁立在创作


吕蓁立创作的《姑嫂闲话》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莹

“刷刷刷,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这首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讲的就是高密市姜庄镇的扑灰年画。细柳枝做笔,咸菜头当花,再经过20多道复杂工序,一张张细腻清丽的年画就诞生了。

在姜庄镇棉花屯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宽大的工作台,十几块类似门板的“门子”树立其间,一位老人正在用烧焦碳化的柳枝在纸上绘画图案。这位老人就是高密扑灰年画吕氏画派第六代正宗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吕蓁立。

厚积薄发 风格独特

作为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0岁的吕蓁立自幼师承父亲吕清溪,深得祖上真传。他绘制的年画秉承了传统题材风格,并在色彩、人物、线条等方面,借鉴吸收现代的绘画技巧,历经半个世纪的精心绘画实践,博众家之长,逐渐形成画面细腻清丽、淡写飘逸、庄重典雅,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人物造型丰满圆润的独特风格。其代表作品《祝寿图》、《博古瓶》、《财神》、《福禄寿五子登科》、《八仙》、《侍女图》、《三娘教子》等均为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作。

“我们祖上就会画扑灰年画,我小的时候非常爱好画画,‘文革’那时候不让画,都是偷着学,先从画国画开始。‘文革’以后才正式开始跟着父亲习画。”吕蓁立说,在老师领进门之后,还需要自己进行研究,研究绘画、书法,还要研究文学。“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1984年,高密筹备民间艺术晋京展览,需挖掘整理创作一批扑灰年画,吕蓁立就被选送到县文展馆年画创作培训班,观摹了不少扑灰年画精品,从中悟到了老一辈扑灰年画艺人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技法、思想和情感,受益匪浅。他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揣摩出每一幅画的“画眼”所在,牢记在心,灵活运用。

吕蓁立悟性很高,作画时从不墨守陈规,经常为画中某个技巧向老艺人虚心求教。吕蓁立认为扑灰年画的好作品首先是立意内容勾住了人们的魂,其次是构图、画面为人喜爱,再就是技法独特。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吕蓁立请我们欣赏了他的老父亲吕清溪的年画作品,都是传统的造型和题材,有文武财神,武财神关公的背后是扛着大刀的周仓;有慈眉善目的福禄寿三星,衣着鲜亮;有憨态可掬胖嘟嘟的孩儿,放飞风筝。可以看出,老人家的作品还是延续了高密扑灰年画的传统技法,古朴、稚拙。

吕蓁立在传承扑灰年画传统技法、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首先在色彩上,他大胆用了鲜丽的品色,视觉冲击力强;其次在线条上增加了工笔处理,除大轮廓保留了挥洒的写意手法外,细部均用工笔勾制,个别部位还用了描金,增加了富丽堂皇感;三是在用纸上,改用优质熟宣纸绘制,作品完成后,再加以托裱,提升了品位和档次。

“画年画跟唱戏一样,要一眼抓住人,画财神要慈眉善目,可眼神还得含蓄。”吕蓁立说,现在即使最古朴的扑灰年画,也比以前进步了,自己的年画作品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人物造型变化,工序更多了,装帧也更高档了。

执着坚守 锲而不舍

吕蓁立的年画精致程度超乎想象,人物栩栩如生,细腻得连一根根胡须都能看得分明。谈起扑灰年画,自小从事这个职业的吕蓁立滔滔不绝:“扑灰年画制作非常复杂,取一段柳枝烧成炭条,在宣纸上勾出所需年画轮廓,然后用另一张宣纸铺在上面扑抹,扑灰起稿后,开始手绘,通过黑笔勾边、平面涂色、粉脸、赋彩、描金、涂明油等工序,将年画完成。”

“现在一般艺人只是简单复制,主要是追求数量,很难达到创作的水平。还有些艺人,打着扑灰年画的招牌,却抛弃了传统的制作方法,粗制滥造,有的还拿印刷品糊弄人。”当谈到扑灰年画的制作现状时,吕蓁立很是担忧。

几十年间吕蓁立一直没有间断对传统扑灰年画的研究与探索,锲而不舍。吕蓁立很是谦虚地说:“我画了这么多年,绝不是仅仅为了荣誉,更多的是为了扑灰年画传承下去,只要我还能画,我一定会画下去。”


扑灰年画的起源。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我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即“一画二扑三‘磕花’”,其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民众喜爱。

山东潍坊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

吕蓁立对现状的担忧。当谈到扑灰年画的制作现状时,吕蓁立老人也很是担忧。“现在有些艺人,打着扑灰年画的招牌,却抛弃了传统的制作方法,粗制滥造,有的还拿印刷品糊弄人。”对于扑灰年画的产业化,吕老如是说道:“将扑灰年画产业化,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它要走出去单靠我们这些艺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但是,产业化绝不是简单地在扩大生产规模,扑灰年画的质量以及传统工艺的保留和传承必须保证,老祖宗的东西绝不能丢下。当然,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不进行创新,扑灰年画很难恢复活力。”


我的搜狐七彩阳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三)


image105.jp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时间:2009年2月9--23日 每天09:00-23:00

地点: 北京 农业展览馆

至23日,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京共同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由5个部分组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将集中展示我国政府对剪纸绘画、印刷装潢等传统技艺保护的成果;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将汇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一些工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将宣传我国悠久的食文化; 2月9至10日在北京前门大街举办的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主要表演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秧歌、抬阁、中幡、花担、花灯等各地闹春民俗活动项目,引导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月10日至11日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议题。

扑灰年画渊源  被称为“中国一绝”的高密扑灰年画,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是中国民间年画由手绘向木版印刷过渡的历史见证,也是国内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扑灰年画技艺独特,先用烧焦炭化的柳枝起稿,再用画纸拓扑,一张可扑几十张,经“大涮狂涂”、“描子勾拉”、“粉脸”、“涮手”、“开眉眼”、“勾线”、“涮花”、“咸菜磕花”、“描金”等一套工序,一幅漂亮的年画才可画成,“扑灰”由此而得名。在内容方面多取自吉祥如意,富贵祈福等世人喜爱的传统题材,是馈赠友人和民间艺术收藏的佳品。高密扑灰年画目前已由中国文化部向世界科教文组织申请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氏扑灰年画

代表性传承人吕虹霞(第一批)。1977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姜庄镇棉花屯,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独有的年画品种——高密扑灰年画,吕氏扑灰年画第七代正宗嫡传。自幼师承父亲吕蓁立。画风清韵淡雅而又不失庄重,构图唯美,情趣浪漫。代表作品有《姑嫂闲话》、《踢毽子》、《万事如意》、《榴开百子》、《三娘教子》、《三星高照五子登科》、《四时平安》等均为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作。其作品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系列片和台湾《八千里路云和月》专题,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潍坊电视台、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曾多次报道。

image107.jpg

image112.jpg

女士和父亲吕蓁立在作画

image113.jpg

在北京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臻立扑灰年画技艺展示

image115.jpg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同外国友人在现场参观

image117.jpg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同外国友人在现场参观

image119.jpg


山东商报

扑 灰 年 画

2009年1月22日


image123.jpg

三世同堂  吕清溪、吕蓁立、吕虹霞祖孙三代一同研究扑灰年画的技艺


高密吕氏扑灰年画世家简介

吕氏扑灰年画是高密唯一一家祖孙三代以绘画为业的年画世家。

吕清溪--生于民国初期,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祖辈画年画,至今八十多岁仍孜孜不倦的从事着扑灰年画。

吕蓁立--吕氏六代传人,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艺术家,“群星奖”得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

吕虹霞--高密吕氏扑灰年画第七代传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自幼师承父亲吕蓁立为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七代嫡传。在继承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人物的脸部、线条、着色等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作品风格清韵淡雅、构图唯美,情趣浪漫。创作了人物、山水、花卉、民间风俗系列等一系列扑灰年画的作品。其作品多次参展获得金奖和被有关部门收藏,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过采访报道。

image125.jpg

image126.jpgimage127.jpg

用调制好的柳炭末描制绘出的草稿         画室内常有人慕名而来讨教

image128.jpgimage129.jpg

描绘“财神”               手把手地调色

image131.jpgimage133.jpg

吕蓁立也坦露自己对扑灰年画发展前景的忧虑     吕蓁立向父亲吕清溪讨教研磨柳炭灰的秘诀


image078.png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吕蓁立的扑灰年画

2013-10-18

【图片故事】非遗传承人吕蓁立的扑灰年画 图片中国  中国网图片库 联合出品

  高密三绝之一的“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2007年6月扑灰年画的传承者,吕氏第六代传人吕蓁立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据吕氏族谱记载,其祖上于康熙年间从莱州府迁到高密城北乡棉花屯村,画扑灰年画,开画店。家庭的熏陶使吕蓁立自幼就对扑灰年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父亲的言传身教,自己的勤学苦练,使他在青年时即掌握了扑灰年画的传统技艺,在业界崭露头角。他画笔下的神像画庄重肃穆,富丽堂皇。仕女图的绘制更是独具匠心,追求纯美的艺术效果。“细心粉脸,眉眼巧画”,突出人物的面部质感,力求人物情态真实、生动、传神,背景从简,甚至省略不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山东潍坊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到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吕蓁立老师的作品福绿寿,工笔精细、韵味独特。中国网图片库 王海滨/摄

吕蓁立老师的作品福绿寿,工笔精细、韵味独特。中国网图片库 王海滨/摄

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中国网图片库 王海滨/摄

起稿也叫做画灰稿,用柳枝炭条代替画笔,在纸上勾画轮廓成灰稿。中国网图片库 王海滨/摄

起稿也叫做画灰稿,用柳枝炭条代替画笔,在纸上勾画轮廓成灰稿。中国网图片库 王海滨/摄

扑灰:用勾画好的灰稿做底稿,铺在画纸上面用手均匀扑抹,使灰稿上的炭灰轮廓印在画纸上。中国网图片库 王海滨/摄

2013年10月5日,吕蓁立老师在介绍他的仕女图作品。中国网图片库 王海滨/摄


 国家图书馆

中国记忆项目 中国年画 > 传承人

2013.2.12

W020130118542757266453[1].jpg

吕臻立


  吕臻立,男,1953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系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六代传人。吕臻立自小师承父亲吕清溪习画,深得祖上真传,其绘制年画秉承传统题材风格,并在色彩、人物、线条等方面,吸收借鉴现代绘画技巧,不断创新,博众家之长,逐渐形成画面细腻清丽、淡写飘逸、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W020130118542757425535[1].jpg

吕臻立工作照


  其代表作品《祝寿图》、《财神》、《福禄寿五子登科》、《三娘教子》等均为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作。他创作的《百年好合》在2001年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老年政策委员会举行的中华老年诗文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祝寿图》2002年5月被中华国际出版社、当代书画家资格认定委员会评为金奖作品,同时吕臻立被北京华夏书画丛书编委会等评为首届中国当代民间百名杰出书画艺术家。

W020130118542757420036[1].jpg

吕臻立工作照

 因业绩突出,2005年6月,吕臻立被山东潍坊市政府授予“潍坊市农村实用人才”称号,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目前,其女儿吕红霞女承父业,成为吕氏扑灰年画第七代传人。

W020130118542757426119[1].jpg

三星图


image102.gif

六旬老人吕蓁立 创作扑灰年画50载(组图)

来源:半岛都市报

image103.jpg

吕蓁立和他创作的扑灰年画

作为高密四绝之一,扑灰年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让人们聚焦高密,扑灰年画也被更多的国内外人士所了解。据悉,高密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3人,60岁的民间艺术家吕蓁立就是其中之一,他从10岁开始学习扑灰年画,并不断进行创新,一直坚持了50年的时间。高密扑灰年画有其独特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线条,民间艺人也都在为扑灰年画的传承而努力。

民间艺术需要文学功底

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民间艺术家先生位于高密市姜庄镇的家中。据悉,高密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3人,分别是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范祚信、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希蔚。而60岁的吕蓁立老人从10岁开始创作扑灰年画,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年的时间。

“我们祖上就会画扑灰年画,我小的时候非常爱好画画,焦岩锋是我的启蒙老师。”吕蓁立说,在老师领进门之后,还需要自己进行研究,研究绘画、书法,还要研究文学。“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在他的作品上都会为作品题字,起一个名字,而在原来作坊中进行创作的时候,年画都是没有题字的。

image104.jpg

高密扑灰年画人物、色彩有其特色

据了解,高密扑灰年画分为行货、细活、精品三种。所谓行货就是指大众年画,年画的内容、样式都是已经确定好的,由多人分工进行集体、批量创作。“有的人专门负责画脸部,脸部是一幅年画的重中之重,如果脸部上色上不好,这幅年画就废了。”吕蓁立说,因为分工明确,加快了年画的制作流程,但是这种类似机械化的操作,对于扑灰年画的创新、发展并没有益处。

“高密扑灰年画和杨柳青年画等其他地方的年画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从人物来说,高密扑灰年画中的人物脸部发胖,和唐代的审美类似,认为胖代表一种福气。”吕蓁立告诉记者,高密扑灰年画的人物比较动态、活泼,而杨柳青年画比较呆板,另外从色彩来讲,高密扑灰年画中的人物脸色以桃红为主,和其他年画也有所不同。

传承民间艺术收5名徒弟

据悉,扑灰年画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人物的身高比例。”吕蓁立说,素描讲究人物站立时身高是7个头的身高,但是在年画中的比例是5个头高,这样画出的人物比较敦实。“我将柳条烧成灰,研磨得很细,加上水之后,用毛笔蘸着进行扑拓。”

“扑灰年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吕蓁立说,他一共收了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5个徒弟,而收徒的要求是品格好、爱好民间艺术。“学会画扑灰年画,可能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真正要画好扑灰年画,需要的时间很长。”此外,和吕蓁立一样,很多民间艺术家都在致力于扑灰年画的传承和创新。


张卫东/水泊渔人艺术空间


国 宝 级 人 物


image134.jpg

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剪纸大师范祚信合影

image136.jpg

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扑灰年画大师吕蓁立合影

image138.jpg

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泥塑大师聂希蔚合影

image140.jpg

与民艺大师座谈

image142.jpg

民艺大师在民俗展厅交流

image144.jpg

与民艺大师摄扵画院书画工作室

image146.gif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山东捐助项目高密三绝


高密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所属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image147.jpg

高密三绝之剪纸-摄影赵辉

  高密剪纸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山东高密剪纸流传久远,取材广泛,技法溶江南剪纸之纤巧和江北剪纸之粗犷于一炉。逢年过节,农舍的门窗、棚顶、箱柜、衣橱,都装饰有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

  据考证,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迁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间剪纸艺人, 将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溶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艺术风格。高密民间剪纸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在表现形式上,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在内容上取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窗花”、“鞋花”、“顶棚花”、“馍馍花”以及以人物、动物、花鸟、故事为题材的剪纸作品,都深受群众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已走向世界,不仅成为出国人员的馈赠礼品,且多次出国展出。其中,齐秀花被誉为民间剪纸艺术“女状元”,曾在1996年剪出“金牛奋蹄”图,并被选为当年中国生肖邮票的图案。1997年,她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精心构思并剪出了1997个不同形态的牛,为香港回归这个特殊的日子,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聂家庄泥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所属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高密三绝之泥塑-摄影赵辉

高密三绝之泥塑展示-摄影赵辉

  聂家庄泥塑有段民谣广为流传: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在色彩运用上,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

扑灰年画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所属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相关传承人: 吕臻立

image151.jpg

 高密三绝之扑灰年画

image152.jpg

高密三绝之扑灰年画传人-吕蓁立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扑灰年画相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清初扑灰年画吸收了文人画的艺术因素,嘉庆年间又对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两种木版年画的技术进行了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年画派系。咸丰年间高密涌现出一大批年画制手,出现了“老抹画”、“红货”两个主要流派。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

高密历史悠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而其中以“高密三绝”最具代表性。为了更好的促进“高密三绝”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唤起公众的关注,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其选为山东站捐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