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杨振生
    

基本信息

杨振生

性别:男

年龄:53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锣鼓艺术,闹台锣鼓,烙画

从艺年限:23年

单位及职务:安丘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副会长

所属地区:安丘市

师承:父亲杨德贤

徒弟:

浏览次数:9545

个人简介

杨振生,男,1971年2月生,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闹台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安丘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

上学时,多才多艺的他历任文体委员,还参加了校文艺队。1988年7月—1990年3月,他在当时的安丘县关王乡丘西村,参加村中鼓乐队,历年参加剧团慰问军烈属活动。1990年3月—2002年4月,他在部队服役,期间加入该部队政治部文艺演出队,创作演出(奏)的文艺节目屡次获奖。2002年4月,杨振生转业回到家乡,开始搜集整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闹台锣鼓以及从艺烙画。

他多才多艺说快板、毛笔书法、画画、烙画、拉二胡、篆刻、闹台锣鼓,现其主业为修理电机。

 杨振生对于闹台锣鼓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到目前,他搜集、整理闹台锣鼓曲谱多套,并用中国戏曲学校教材方法记谱;搜集了前辈们使用的乐器实物十余件并进行保护;录制了十余套《闹台锣鼓》演奏及教学视频并拍摄了一百余幅照片;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安丘市京剧团的送戏下乡演出;成立了古槐艺苗馆,培养了大批闹台锣鼓传承人,并在我市实验小学、青云山小学等校园开设闹台锣鼓特色课堂,使得闹台锣鼓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安丘闹台锣鼓的传承,目前能追忆推算到的最早的传承人为李洪奎,1860年生,原安丘县焦家村人,民间艺人;第二代传承人为杨殿宝,1903年生,也就是杨振生的爷爷;第三代传承人为杨德贤,1938年生,为杨殿宝之子,也就是杨振生的父亲。他具有较高的文艺天赋,并得到了质的提升;第四代传承人便是杨振生。

荣誉证书

1992年在部队荣获三等功。

2015年被当选为安丘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

2015年11月,被评为潍坊市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

20197月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闹台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1998年,快板书《庄稼兵的新婚夜》获得部队文艺汇演一等奖,被部队评为“小行家”。

2012年作品《正气浩然》被安丘市博物馆收藏。

作品《虎》参评山东省文博会获银奖。

书法作品荣获安丘市职工书法大赛二等奖。

个人图片

齐鲁社区 齐鲁汶人

 安丘乡村能人——杨振生【拍自电视画面】

发表于 2011-2-20 20:04:30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主要作品






齐鲁社区 齐鲁汶人

 安丘乡村能人——杨振生【拍自电视画面】

发表于 2011-2-20 20:08:01 

11.jpg

12.jpg

9.jpg

10.jpg

13.jpg

14.jpg

杨振生是潍坊站曹团长的战友,我在酒桌上认识的朋友,那天打开电视一看,电视上正播出的竟然是他,出于好奇,我用相机拍了下来,节目结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本事真是不少啊,你看有说快板、毛笔书法、画画、烙画、拉二胡、篆刻,人家的主业还是修理电机。

媒体报道

《今日安丘》多媒体数字


打响锣鼓正闹台——访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闹台锣鼓项目传承人杨振生




作者:安丘大众网   时间:2018/5/29 8:49:48   字体【  




  □记者 李 平

闹台锣鼓俗称“打通”,是自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产生、成熟以后同舞台表演相伴相生、相映生辉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源于舞台表演,又可独立于舞台之外,是应用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安丘民间,婚庆嫁娶、新春杂耍等都要用闹台锣鼓伴奏,拥军优属光荣匾,英雄劳模大红花,也要敲锣打鼓烘托气氛。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闹台锣鼓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杨振生,详细了解了这门技艺。

发源之地 远近闻名

市新安街道丘家庄社区地处安丘市西外环、222省道东侧,汶河北岸,是远近闻名的“书画村”“文艺村”。

我市闹台锣鼓产生于汶河中下游,诞生至今已200年以上。经考查论证,其经典曲目《一封书》最早是由丘家庄传播开来的。还曾辐射到坊子区、峡山区,莱州市京剧团曾派人来抄录过曲谱,青岛市即墨京剧团也派人来学习过,CCTV-7频道曾专程来安丘录制了《闹台锣鼓·一封书》节目,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展播。

据杨振生介绍,闹台锣鼓技艺可谓博大精深,整套的闹台锣鼓由六人六种乐器组成,分别为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铙钹、小铙钹,其中由板鼓任总指挥,小铙钹控制节奏,每样乐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闹台锣鼓的一系列曲子运用的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作曲方法,采取“鱼咬尾”等方法多次强调和深化同一主题。每段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相同的,但各段在延伸和递进方面都增加新的元素和内容。其有节奏丰富,演奏技巧难度高,个性明显凸出、交待问题态度鲜明、变化繁复却又井然有序等特点,此外闹台锣鼓还具有原创性、唯一性。


锣鼓世家 代代相传

关于安丘闹台锣鼓的传承,目前能追忆推算到的最早的传承人为李洪奎,1860年生,原安丘县焦家村人,民间艺人。早年做佃户,擅长戏曲表演、能演奏多种乐器(那时的艺人都一专多能,行话叫“围着桌子转”)。

第二代传承人为杨殿宝,1903年生,也就是杨振生的爷爷,他于1925年左右拜李洪奎为师,能演奏多种乐器,尤精于锣鼓,擅长饰演女性角色,绰号“杨小旦”。丘家庄于1953年成立丘家庄剧团,杨殿宝是剧团的骨干成员,也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丘家庄剧团锣鼓曲目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而拿手好戏便是《一封书》。

第三代传承人为杨德贤,1938年生,为杨殿宝之子,也就是杨振生的父亲。他具有较高的文艺天赋,七岁时便能演奏些曲目,擅于演奏京胡,尤精司鼓。杨德贤还与邱元贞、邱庆先发起成立了丘家庄舞龙、舞狮、秧歌队。1956年左右,安丘京剧团通过与丘家庄剧团交流后掌握了《一封书》,1958年安丘京剧团与坊子开明京剧团合作后,走上了专业、正规道路,《一封书》得到质的提升。

第四代传承人便是杨振生,生于1971年,上学时,多才多艺的他历任文体委员,还参加了校文艺队。1988年7月—1990年3月,他在当时的安丘县关王乡丘西村,参加村中鼓乐队,历年参加剧团慰问军烈属活动。1990年3月—2002年4月,他在部队服役,期间加入该部队政治部文艺演出队,创作演出(奏)的文艺节目屡次获奖。2002年4月,杨振生转业回到家乡,开始搜集整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闹台锣鼓。

荣誉满身 发展传承

可以说杨振生对于闹台锣鼓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到目前,他搜集、整理闹台锣鼓曲谱多套,并用中国戏曲学校教材方法记谱;搜集了前辈们使用的乐器实物十余件并进行保护;录制了十余套《闹台锣鼓》演奏及教学视频并拍摄了一百余幅照片;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安丘市京剧团的送戏下乡演出;成立了古槐艺苗馆,培养了大批闹台锣鼓传承人,并在我市实验小学、青云山小学等校园开设闹台锣鼓特色课堂,使得闹台锣鼓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杨振生的努力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1992年,他在部队荣获三等功一次;1998年,他的快板书《庄稼兵的新婚夜》获得部队文艺汇演一等奖,被部队评为“小行家”;2015年,他当选为安丘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同年,他被潍坊市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对于这些成绩,杨振生并没有感到骄傲和满足。杨振生说:“非遗传承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与任务,闹台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对研究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演奏方式及思想内涵具有重大意义,希望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优秀的文化遗产,把闹台锣鼓传承下去,并使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