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朱自清
    

基本信息

朱自清

性别:男

年龄:46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潍坊核雕

从艺年限:28年

单位及职务:朱自清核雕艺术工作室(松溪堂)

所属地区:诸城市

师承:王绪德

徒弟:

浏览次数:5371

个人简介

  朱自清,男,1978年11月生于鲁之诸城。诸城及舜帝故里,龙之故乡历代人杰辈出,以历史文化名重华夏。古邑诸城,民风淳朴,崇儒重教,文风鼎盛,百艺并臻。自清自幼耳濡目染,雅爱文艺。且天赋颖悟,又承家训,乐此不疲。

  及长,求学艺校。痴迷核雕,日课甚勤。后师从非遗传人王绪德先生,如鱼得水,自清奉师至诚,心追手摹,孜孜以求,砥砺日久,终小有所成。自清,性豪爽,喜交友,心智旷达,文采博纳,作品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十八罗汉,马拉轿车,赤壁夜游,钟馗嫁妹等深受国内外友人好评。

  朱自清,1978年出生在诸城, 潍坊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承人。十六岁开始接触喜爱上了核雕,初中毕业后,进入潍坊艺术学校学习美术,这给了他更多接触核雕的机会和更广的创作空间。

  2012年拜王绪德为师。2003年在龙都街道兰家村99号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松溪堂核雕工作室”,一门心思全都扑在核雕创作中,多年执着,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各家精华为己用,突破了潍坊核雕单双面雕的传统,创新性地将圆雕与镂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多个精美的作品,如《八仙祝寿》、《钟进士出游》、《马拉轿车》等等,刻法细腻,人物跃然核桃之上,雕工十分精美。2010年4月10日《鼻烟壶》被“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收藏。

  核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与发扬,他不图名利真心渴望将技艺传授给有热爱核雕、有正确的审美观,并且执着不放弃、代代相传民俗艺人。


荣誉证书

  2012年3月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传承人王绪德大师学习核雕技艺证书。


奖励证书

  2010年4月核雕作品《鼻烟壶》被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收藏。

  潍坊晚报青岛半岛都市报诸城电视台从经报道过。


主要代表作

十八罗汉、马拉轿车、赤壁夜游、钟馗嫁妹等。

个人图片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image011.jpg

主要作品

image015.jpg

image017.jpg

image032_看图王.jpg

image034_看图王(1).jpg


媒体报道

image019.gif

诸城核雕师的一天

2014年11月27日

image021.jpg

民国时期,中国有个杰出的散文家、诗人——朱自清,他用一支笔,尽情挥毫自己的所思、所感,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一篇篇美文跃然纸上,为后人所敬仰;现在,山东诸城也有个朱自清,他拿着一把刻刀,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一一雕刻在小小的桃核上,将世间的美好,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

在诸城,说起核雕,朱自清可谓首屈一指,精湛的雕刻技术让人拍手称赞。但是单看外表,他五大三粗的形象让人很难将他与精致小巧的核雕艺术品沾上边。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糙爷们”,从17岁开始,已经手拿刻刀20年,将无数个其貌不扬的小小桃核,雕成了造型多样的核雕艺术品。

image023.jpg

早上8点30,朱自清已经忙碌起来,这次他要雕刻的是客人预定的十八罗汉。根据客人的要求,朱自清精挑细选了9个大小匀称的小桃核进行雕刻。桃核的每面雕一个罗汉,已经雕刻了3个桃核,大致雕出了6个罗汉的雏形,虽然与最终成品相差甚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粗略地看出每个罗汉憨态可掬的形象。

image025.jpg

朱自清的工作室叫“松溪斋”,在这间屋子里,一张古旧的小方凳,一盏黑色的小台灯,就是朱自清自制的简易工作台,上面放着几个等待雕刻的桃核。

image027.jpg

image029.jpg

朱自清介绍说,要想雕刻出好的核雕,首先要有好的原材料,越大的桃核雕刻的事物越多,也就越精贵。最好是将吃出来的桃核储存3年以上,使其核上的组织稳定下来,这样雕刻起来更方便。雕刻时,要先将桃核的边角打磨光滑,由于桃核的纹路和厚薄不同,雕刻的内容和手法不一样,所以为了方便,朱自清自制了几把不同的刻刀,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以备不时之需。

image031.jpg

image033.jpg

image035.jpg

10点,朋友的来访将朱自清拉回现实。于先生是朱自清相交多年的好友,两人因核雕相识,因核雕走近,交情颇深。朱自清曾送给于先生一个核雕:正面是一个威严的关公,反面是一匹奔跑的赤兔马,寓意驱灾避邪、万事马到成功,于先生一直戴在身上。都说人“养”玉,朱自清说,人也“养”桃核,将刻好的桃核长期戴在身上,桃核也会渐渐变得剔透起来,使原来雕刻的形象更加的圆滑漂亮。

于先生说,朱自清是个不太爱凑热闹的人,有时候朋友想找他出来聚聚,就会打电话给他:“快来,我这里又新得了一个大桃核····”电话里噼里啪啦将桃核描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朱自清按捺不住好奇心,无论真假,总是被“钓”得走一趟。当桃树上的桃子都摘得差不多的时候,朱自清有时也会邀上几个朋友到各处的果园里捡桃核。桃树底下蚊子多,那时又正是蚊子咬人最凶的时候,虽然大家都被叮得满身包,但是每个人都乐此不疲。

image037.jpg

朱自清说,小的时候,蹲在村口玩,聚在一起的老人们偶尔卷上一支烟,吧嗒吧嗒地抽着,悬挂在长长烟杆上摇摇晃动的小桃核,总是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从17岁开始,他便摸索着用桃核雕刻一些小物件;再长大点,上了大学,没课的时候,就到文玩市场溜达,开阔自己的眼界;后来工作了,这种吸引力最终从爱好成为了他现在赖以生存的活计。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朱自清不断地学习,2011年的时候,他更是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第五代传人——王绪德为师,潜心向他学习核雕技艺,王绪德为他写的“永续相传”四个字,一直挂在朱自清的房间里。

image039.jpg

下午,朱自清不再雕刻桃核,而是拿出以前雕好的桃核刷油。他拿出小刷子,沾上橄榄油后,一点一点刷到刻好的核雕上,每一个都仔仔细细。他说,刷上油后的桃核会更漂亮,也更容易储藏。

image041.jpg

image043.jpg

除了雕刻桃核,黄杨木和核桃也是朱自清经常雕刻的对象,有时候也会应朋友的要求雕刻一些其他材质的物品,雕刻工具大同小异,雕刻手法不尽相同,但是雕刻出的一个个人物,却都活灵活现,嬉笑怒骂尽在眼前。

image045.jpg

雕刻桃核是个细致而又漫长的过程,有时候甚至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才能雕刻出一个令朱自清满意的作品。想要雕刻出好的核雕,除了熟练的雕刻技艺,还要求雕刻者有足够的耐心。从学习雕刻开始,朱自清的手上不知道被刻刀划上了多少深深浅浅的伤口,直至现在有一些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image047.jpg

下午5点,儿子放学回家,到“松溪斋”找朱自清请教功课,朱自清收拾起工作台,打开教科书,认真教儿子学习。屋子外悬挂着的贴了“福禄寿喜”的纸灯笼,已经陈旧出古色古香的味道。而屋子里,柔柔的灯光将父子俩的身影投射到墙壁上,与“永续相传”四个字交相呼应……

image049.jpg

image051.jpg

临战天下

作品图片来源


image052.jpg

image053.jpg

image054.jpg

image055.jpgimage057.jpg

image059.jpgimage061.jpg



核雕狂人“操刀刻就百态人”

2013年10月19日

image064.jpg

朱自清在制作核雕。

image065.jpg image066.jpg

          作品《渔翁得利》     作品《八仙庆寿》(双面核雕,此为其中一面)

朱自清作品新颖独特,痴迷的他常跟着雕刻形象或喜或悲

还记得小时,每当在大街上碰到操着外乡口音,挑着担子叫卖各种核雕工艺品的小贩,总是会驻足观看,直到大人在一边催促,才恋恋不舍地将目光收回。那时看到小小的桃核上含苞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情不自禁间对它们的雕刻者也产生了些许崇拜之情,却不知在咱们密州就隐藏着这样一位巧手人——潍坊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承人朱自清。

许多人一听到朱自清的名字,都会想到那篇让人泪潸潸的散文《背影》。但如果在诸城提起朱自清,人们竖起的大拇指可不是为这位拿笔写文章的现代著名散文家,而是称赞一位手拿工具刀在小小的桃核上做文章的年轻核雕艺术家。16,记者来到住在龙都街道兰家村99号的朱自清的家中,听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与核雕结缘的有趣经历。

最爱父亲刻的玩具 幼年痴迷雕刻至今

印象中的雕刻家似乎都是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老者,可是当记者看到朱自清本人时却发现,这位与著名散文家同名的核雕艺术家,原来是个只有35岁的青年。朋友们说朱自清平时是个少言寡语、做事低调的人,但是与记者聊起核雕,却让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随后给记者讲起他是如何爱上核雕的,那还得从幼年时讲起。

1978年,朱自清出生在诸城,朱自清的父亲朱友祥告诉记者,儿子小时候,他给儿子刻过木头件、大刀等。虽然雕刻图案比较简单,却成为朱自清最珍惜的玩具。也许是受到喜欢雕刻的老父亲的影响,朱自清从小便展现出对雕刻的极大兴趣,也有着不少关于痴迷核雕的有趣故事。

“小时,乡间也随处可见这些核雕饰品”,朱自清回忆说:“我老家屋后住着一位卖古董的大爷,大爷非常喜欢我,晚上空闲时间总会到我家,从口袋里掏出些古董小玩意给我看,里边有各种小瓷器,还有核雕。”童年的朱自清活泼好动,玩过泥巴、刻过印章,很有绘画天赋,四岁时就画画得奖。“初中上文化课的时候,我就在自己位置上一直雕雕刻刻的,也不认真听课。”朱自清笑着说。

十六岁那年,在龙城市场有卖山核桃的,这让一直跃跃欲试想做核雕的朱自清非常欣喜,随即买了一斤。“我还记得当时五元一斤,我买完之后觉得这山核桃特别好,就立马坐车回去想再买些,但是回去的时候卖核桃的人已经走了。”买回家之后,他马上开始构思图形,父亲见状也特别支持,还亲自给他制作了一把雕刻用的小刀。最终第一件试作《十八罗汉》出炉了,这令他十分开心,也更加激发他创作的动力。父亲给的小刀现在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了,但他没舍得扔,一直保存着留作纪念。

初中毕业后,朱自清进入潍坊艺术学校学习美术,这给了他更多接触核雕的机会和更广的创作空间。在校学习期间,同学们闲暇时都是看电影、逛街,而朱自清没事就逛古玩市场、寻找精美核雕。痴迷雕刻的朱自清还闹过一些笑话。“有一次,我跑去淄博买了一个大瓷盘回来,午休时间我也不睡,就在宿舍里‘咔咔咔’地雕刻敲打。当时教师职工宿舍楼就在我们学生宿舍楼后边,有个老师被我雕刻的声音吵得睡不着觉,就跑去找我们班主任反映。当时班主任不知道是我干的,以为是另一位同学,就把我那位同学劈头盖脸的训了一顿。后来我那同学还找我诉冤呢。”朱自清笑着给记者讲述着。

拜师学艺一波三折,终成王绪德弟子

2006年的一天,朱自清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潍坊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人王绪德的报道,看完以后,朱自清深有感触,当即下定决心要拜王绪德为师。

朱自清坦言:“拜师真是走了不少弯路。”当时看完报纸后,他首先给报社的编辑打电话询问王绪德的地址,得知王绪德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但并没有打听到具体的电话号码。无奈朱自清只好拨打114电话查询,可是被告知了一个错误的电话号码,并没能马上联系到老师,这让朱自清有些苦恼,但并没有动摇他拜师的念头。

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2011年的一天,朱自清参加潍坊艺术学校的师生聚会,学校美术科科长鲁梅问他最近在干什么,朱自清便说自己在做核雕。鲁梅表示最近正在收集和组织资料,而且要到老师家里去拿一些资料,到时候联系一下可以让朱自清也一同去,这让朱自清很是高兴,拜师之事终于有点希望了。朱自清告诉记者:“我老同学邢影跟王绪德的夫人也特别熟悉,当时我们爱好核雕的人在网上成立了一个群。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师娘添加了我的QQ,就核雕做了一些交流,也渐渐熟悉起来。”后来,经过学校科长、老同学引荐,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朱自清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老师的家中。

朱自清说自己第一次去见老师,心里特别紧张,生怕老师不收他这个徒弟。但是见到老师本人后,他终于平下心来。老师虽然话不多,但是待人却十分亲切,见朱自清朴实真诚、真正热爱核雕,且求师心切,便答应收他为弟子。

自那时起,朱自清一有时间便到潍坊去拜访老师、潜心习艺。朱自清经常隔三差五带着自己试雕的桃核作品到王绪德老师指点,这时王绪德总是认真观看,细心指出他的不足,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而朱自清也是认认真真一字一句记在心里。“老师一辈子都在用心做核雕,老师的这份把核雕艺术传承下去的心让我非常尊敬。”朱自清深有感触地说。

琢磨学习不怕受伤 夜深人静潜心雕核

虽然现在的朱自清在核雕方面有了一些造诣,但他的雕刻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刚开始拿桃核雕刻的时候,因为对桃核的选用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多少经验,总是刻着刻着就出错,好好的一个桃核就这么毁了。更严重的是初期因为刀工不到位,雕刻的时候力度过猛,刀子以及桃核本身经常会扎到手。说到这儿,朱自清摊开自己的手掌,记者看到这只粗糙的手上留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疤痕。“除去这些小疤,至少还有3处大的伤疤呢”,朱自清笑着说虽然失败的经历不少,他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2003年,朱自清在龙都街道兰家村99号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松溪堂核雕工作室”,他将家中琐事全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一门心思全都扑在核雕创作当中,只要一开始雕刻,就连续好几个小时停不下来。因为晚上环境安静,所以朱自清特别喜欢晚上进行构思创作,经常一干就到凌晨一两点,完全不觉得疲惫。朋友康大勇打趣道:“朱自清的邻居都觉得他是个神秘的人,白天天亮不出门,晚上屋里灯全亮着。”

“雕了这么多年,我现在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朱自清自豪地说。随后他给记者介绍了如何选核、养核。“刚从桃子里抠出来的桃核不能直接用来雕刻,必须先放到阴凉处储存3,这期间不能见光,否则桃核见光就裂。雕刻时一定要按照桃核的麻纹选择雕刻的形象,待雕刻完成后,要用谷叶仔细打磨,再涂上香油或是橄榄油以起到保护作用,此外,还要经常把它拿在手中把玩,这样核雕才能保持通透鲜亮。”朱自清告诉记者,他常用的刻刀就分平口刀、半圆刀、斜刃刀等,有粗细十几把,现在家中存的桃核约有200斤重。

嬉笑怒骂天下事 操刀刻就百态人

桃核雕刻必须经过初步构思、借孔造型、躲孔造型、布局造型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考验着雕刻者的功底。

朱自清的核雕作品取各家精华的基础汇为己用,突破了潍坊核雕单双面雕的传统,创新性地将圆雕与镂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多个精美的作品,如《八仙祝寿》、《钟进士出游》、《马拉轿车》等等,刻法细腻,人物跃然核桃之上,雕工十分精美。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颁给朱自清荣誉证书,祝贺其作品《鼻烟壶》被“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收藏。

康大勇笑称朱自清是个“狂人”,为了使人物的表情更加生动形象,经常自己当模特,没事就对着家里的镜子练习各种表情:大笑、懊恼、悲伤、生气……即便是外出逛街,他也一直注意观察各行各业人物的举止。其作品《十八罗汉手串》中嬉笑怒骂的18个罗汉的不同表情让人们拍手叫绝、爱不释手。不仅如此,朱自清还时常融入到自己所雕刻的形象中去,跟着主人公或喜或悲,“简直到了癫狂的境界”。他还给自己立下了一句“狂语”:“嬉笑怒骂天下事,操刀刻就百态人”。

聊起核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与发扬,朱自清表示自己很希望能收徒传授这门手艺,“我收徒不图名利,不图钱财,为的就是将核雕文化流传下去,让子孙后代都知道咱民间的核雕文化。”朱自清真心渴望将技艺传授给有热爱核雕、有正确的审美观,并且执着不放弃、真心想传承民俗艺术的人。

密州的朱自清,不是作家,不懂写作,可是在桃核上一样可以“大做文章”,妙笔生花,道尽人间百态。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岳锡玉 实习生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