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美
    

基本信息

王美

性别:女

年龄:54 岁

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从艺品类:面塑

从艺年限:37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墨丹画廊

所属地区:潍城区

师承:郎志祥

徒弟:2

浏览次数:13045

个人简介

王美,1970年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北京“面人郞”第三代传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市两级工艺美术名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华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员,现在面塑作坊已迁入潍坊市十笏园文化城内。

自幼天资聪颖,爱家族熏陶喜爱面塑艺术,跟随姑父郎志祥(北京“面人郎”郎绍安的长子)学习面塑,得以真传。从事面塑艺术近三十年,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面塑工艺的同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配制的面塑秘方,解决了传统面塑不易长久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作品以历史人物、神话、戏曲故事为主,面塑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在传承发展方面,曾多次走进高校,教授传统面塑制作技艺。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和荣誉30余项,多家新闻媒体和电视台采访报道,并随中国文化艺术团到韩国釜山做文化交流,受到国外友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釜山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

1992年作品获首届农民艺术节一等奖;

2005年在潍坊市工艺美术设计大赛获优秀设计奖;

2009年获第二届文展会银奖;

2011年4月作品获第四届文展会金奖;

2011年9月在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山东民俗文化博览会获金奖;

2012年9月获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民俗艺术展演最佳作品奖;

2012年10月《穆桂英》在第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荣获“宜景宜人杯”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3年4月在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节获金、银两个奖项;

2013年5月被潍坊商业学校聘为客座教授;被潍坊医学院聘为校外指导老师。

2013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最爱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2013年10月获第五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全新奖金奖;

2014年4月由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授予“潍坊工艺美术面塑界领军人物”称号。  

2014年第三届中国大连文博会获银奖;

2014年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荣获金奖;

2015年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

2016年1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2016年“好客山东”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获铜奖。

2016年6月面塑《放风筝》在中国创新设计文化展暨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青艺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银奖。

荣誉证书

2012年12月被潍坊市经信委、潍坊市轻工企业联社、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被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13年5月被潍坊商业学校聘为客座教授,被潍坊医学院聘为校外指导老师。

2013年8月被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13年10月杭州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被中国文联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2014年4月由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授予“潍坊工艺美术面塑界领军人物”称号。

2014年10月被评为第四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2015年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

2016年1月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2016年4月由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授予“潍坊工艺美术面塑界拔尖人才”称号。

2018年5月在2018年全市工美非遗文化系列活动中,被市轻工行办、潍坊传媒网、潍坊工艺美术协会评为“非遗潍坊·经典工美”实用人才。

2019年5月被潍坊市总工会授予“潍坊金牌工匠”(全市10名)。

潍坊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华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员。


奖励证书

1992年《宝黛读西厢》在首届农民艺术节获一等奖,北京日报作了报道。

2002年齐鲁晚报、潍坊晚报对其作品作了整版报导。

2004年3月随中国文化艺术团到韩国釜山做文化交流,受到国外友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釜山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

2005年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设计大奖赛获优秀设计奖。

2006年4月风筝会期间在风筝博物馆,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其面塑表演,并给予一致好评。

2006年7月应邀到韩国汉城做文化交流,汉城电视台、潍坊电视台做了全程跟踪报导。

2006年10月潍坊电视台直播潍坊栏目对王美及其作品做了专题报导。

2008年《潍坊日报》对其作品做了专题报导。

2009年《穆桂英》获中国第二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民间艺术展银奖。

2011年4月《嫦娥奔月》获中国(潍坊)第四届文展会民间艺术展金奖。

2011年9月《穆桂英》获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民俗文化博览交易会金奖。

2012年4月《穆桂英》评为中国(潍坊)第五届文展会“观众最喜爱的民间艺术精品”。

2012年9月《麻姑献寿》获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民俗艺术展演最佳作品奖。

2012年10月《穆桂英》获第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宜景宜人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13年1月潍坊电视台直播潍坊栏目做了专题报道。

2013年4月第六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面塑作品《穆桂英》、《杨贵妃》分获金奖和银奖。

2013年10月获第五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全新奖金奖。

2014年1月潍坊电视台图文频道做了专题报道。

2014年第三届中国大连文博会获银奖。

2014年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荣获金奖。

2015年4月面塑作品在第八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三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荣获金奖。

2016年“好客山东”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获铜奖。

2016年4月面塑《风筝情》在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荣获金奖。

2016年6月面塑《放风筝》在中国创新设计文化展暨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青艺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银奖。

2017年4月创作的面塑《放风筝》作品在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获得金奖。

2018年10月荣获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泥面塑大赛第二名。


主要代表作

《穆桂英》、《麻姑献寿》、《惜春作画》等。

个人图片

585b2c344775f11_看图王(1).jpg

P80917-094838_看图王.jpg

主要作品

永结同心                        寻梅

天女散花                        贵妃

献寿图                         白蛇传

穆桂英                           观音

面塑欣赏

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作品2013.4.14

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作品2013.4.14

webwxgetmsgimg (14).jpg

媒体报道

捏世间万物 塑古今英豪 面塑艺人—王美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9-05-17 09:24:37


    (记者 徐梅娟)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佣”和汉朝的“傀儡”,经过几千年传承和经营,面塑艺术已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文化源远流长。



    5月9日,记者来到王美面塑工作室,一进门一张工作桌,几把简单的塑料刀,几块色彩斑斓的面团便映入眼帘,王美作为“面人郎”第三代传人,1970年出生在诸城市,自幼受家族影响接触到面塑技艺,17岁便跟随姑父郎志祥(郎绍安的长子)去北京进一步学习,她通过揉、搓、捏、切等娴熟的技法,普通的面团在面塑艺人王美灵巧的双手中便转眼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王美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面塑工艺的同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历年来获得奖项和荣誉不断,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13项、市级奖18项。



    独创面塑秘方 形神具备皆“生魂”

    从事面塑艺术三十余载,王美一直致力于面塑的创新工作,她首创群组与单个人物、配景自由组合的制作方法,使作品既可局部展示又可多件作品自由组合成大型活动场景,并且在传统面塑制作技法的基础上,还独创了搓刮技法,以此技法制出的花草、衣边、绿地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传统面塑本身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易长期保存,变色、开裂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王美的作品大多以历史人物、神话、戏曲故事为背景,一旦面塑本身发生变化便十分可惜,就此王美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面塑工艺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配制的面塑秘方,成功解决了传统面塑不宜长期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面塑技艺本身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在色彩搭配上更要下足功夫,一个面塑人物的诞生需要大约10天时间,在这十天内我必须时刻关注并不断完善,最后装盒,这才敢把作品放心的交到他人手里,毕竟这一保存就是好几十年,不敢有任何疏忽的。”王美对记者说。

    对于一个没有美术功底的人来说,王美付出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努力,从起初的每天重复练习人物身体部位,不懂就自己翻书查阅,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穿街走巷走过无数家图书馆,翻遍了美术、历史等各类书籍,只为做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到现在自己的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给每一件作品赋予了“灵魂”,此番经历实属不易。“上次我做了一个人物给我姑母看,她看到后说我的作品发生了变化,还不断念叨以前也没这么教过你啊!”王美笑着对记者说。



    传承面塑技艺 指尖艺术常驻人间

    王美为了更好的传承面塑技艺,数次应邀随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到韩国釜山、首尔做文化交流与讲座,并到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演,受到了国外友人的欢迎和高度赞誉。后来接触到教育领域,与各大、中、小学联合办学。并被聘为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潍坊商校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青岛市实验小学,潍坊医学院,新华中学,潍城实验小学等近十所学校的面塑指导老师,为面塑艺术走进校园首开先河。

    记者细心的发现做面塑的面团用塑料布铺盖,并在上面铺了一条湿毛巾,王美从塑料布下拿出面团对记者说:“湿毛巾是我用来防止面团开裂的,这能达到一定的保湿效果,在制作之前我还会涂上手油增加面团润滑度。”说着她又找出工具盒,“这是我姑父30年前留下做面塑的工具,我一直保存着不舍得丢掉。”记者发现,以前的工具是剪刀、小刀等,都有着锋利的刀刃,而现在的工具都是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有着尖锐的尖子,都是容易受伤的工具,“我们做这一行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伤害,自己多加注意就好了,想要收获总是要有付出的。”王美说。



    记者在工作室看见有前来求教的学生,王美都会手把手悉心教导,学生们也听得入神,场面十分温馨。“面塑艺术在我心中是瑰宝,她适合热爱面塑的孩子,只要孩子有兴趣投入并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的女儿也选择了美术专业,对我的工作十分支持,我很欣慰。”王美笑着对记者说。



第四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艺术家推介:面塑大师王美 

来源: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  2019-04-19 19:28



王美,1970年生于山东潍坊诸城,北京“面人郎”(即郎绍安)第三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学习面塑技艺,从事面塑艺术三十余载。独特配制的面塑秘方,解决了传统面塑不宜长期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面塑工艺的同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荣获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中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市两级工艺美术名人、潍坊市面塑界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作品以历史人物、神话、戏曲故事为主,面塑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曾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30余项。从事面塑艺术以来,一直致力于面塑的创新与传承等工作,到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演,数次应邀随中国文艺术代表团到韩国釜山、首尔做文化交流与讲座,受到国外友人的欢迎和高度赞誉。为了更好的传承面塑技艺,与各大、中、小学联合办学。被聘为潍坊商校客座教授,同时也担任青岛市实验小学,潍坊医学院,新华中学,潍城实验小学等近十所学校的面塑指导老师,为面塑艺术走进校园首开先河。历年来荣获国家级奖7项、省级奖13项、市级奖18项。

匠人风采

1992年,北京市首届农民艺术节获一等奖。

2011年,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获金奖。

2011年,中国第四届文化艺术展获金奖。

2012年,中国第五届文化艺术展获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精品。

2012年,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民俗艺术展演获“最佳作品奖。”

2012年,在第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金奖”。

2013年,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2014年4月,被授予潍坊工艺美术面塑界“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2014年,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获银奖。

2014年10月,第六届中国工艺品博览会获“金奖”。

2014年10月,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4年10月,中国大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并获“银奖”。

2015年4月,好客山东全国桃文化节获“铜奖”。

2015年4月,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2015年10月,被授予“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称号。.

2015年10月,被选拔为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

2015年12月,荣获“十二五”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设计创新奖。.

2016年1月,被评为第二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2016年4月,获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2016年6月,荣获“青艺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银奖。

2016年8月,获第六届中工美“乡土奖”银奖。

2016年9月,被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泥面塑大赛聘请为评委会委员。

2016年12月,被授予“潍坊市巾帼岗位标兵”。

2016年12月,被授予“潍坊市能工巧匠”。

2017年1月,被授予“潍坊市巾帼大师” 。

2017年4月,获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金奖。

2018年10月,荣获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泥面塑大赛第二名。

面塑作品《杨贵妃》

面塑作品《穆桂英》

面塑作品《麻姑献寿》


贴民心、接地气,潍城区新时代文明传习工作蓬勃开展

发表时间:2018-08-03 来源:潍坊文明网

近日来,潍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要求,坚持高标准定位,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全区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各基层新时代文明传习所通过“消夏晚会”“爷爷奶奶一堂课”“消防安全传习”“暑假公益课堂”“传承面塑技艺”“我的家风家训”等形式,将饱含正能量的精神食粮传递到基层,参与群众达3000多人次,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7月24日上午九点,人民商城社区特别邀请了北京“面人郎”(即郎绍安)第三代传人王美为大家带来一堂精彩的面塑课堂,王老师曾荣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潍坊市面塑界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课堂上,王老师用小小的黏土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花朵,运用捏、卷、贴等不同技法,向孩子展示面塑的魅力。不同于传统面塑,王老师运用超轻黏土来替代传统面泥,操作简单方便,孩子易上手,容易获得成就感。

  


  

    ↑这是王老师的面塑作品《天女散花》,太精美了

    

  这次妙手生花之旅,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了面塑的知识,也在制作花卉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


潍坊市巾帼大师王美:将面塑艺术发扬光大

来源:齐鲁网   作者:李杨   2017-03-09 08:42:03

编者按:女人是不分季节绽放的花朵,清香淡雅,妖娆多姿;女人是拼杀在职场上的铿锵玫瑰,巾帼不让须眉;女人是乖巧的女儿、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灵魂。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山东广播电视台潍坊站特推出“靓丽半边天,巾帼展风采”系列报道,展示各行业女性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1489020078810_副本.jpg

齐鲁网潍坊3月9日讯(记者 李杨)3月7日,潍坊市举办全市庆“三八”暨“巾帼心向党·扬帆新征程”行动大会,王美等10人被评为“潍坊市巾帼大师”。作为北京面人郎的传人,王美已从事面塑艺术研究长达30年。回顾这30年里的酸甜苦辣,王美觉得面塑艺术可以将世间万物惟妙惟肖地生动展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面塑艺术将更具生命力。

1489020094253_副本.jpg

17岁开始学艺 艺术大师也曾迷茫过

30年前,王美刚刚17岁。她的姑父郎志祥将她从农村带到北京学习面塑。在王美看来,当时姑父和家人可能就是想教给她一门谋生的手艺,但性格沉静的王美却一头扎进了面人堆里无法自拔。在北京这2年里,王美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整日与面人为伴。吃过早饭,姑父给她准备好素材,并留下“作业”。然后,王美就按照姑父所教的技法和要求,一步一步地制作面人。

一次做不好,就做两次、三次……心思沉静、善于思考和钻研的王美渐渐迷上了面塑。有时为了一个造型,她会琢磨好几天;有时白天想得多了,在夜里她还梦见自己做面人。如今回想起来,王美觉得正是自己当初那种不屈不挠、用于钻研的韧劲,才使她敲开了面塑艺术的大门,步入了这如诗如画的民间艺术殿堂。

1992年,从北京学成归来的王美回潍坊创业打拼。从一个默默无闻、毫无名气的新人开始,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在面塑界慢慢打出了名气。郎派面塑以做工精细著称,面人颜色鲜艳、形象鲜活,深受群众喜爱。王美不满足于现场的作品和技艺,她向着更精、更细、更美的方向创新努力。就在这时,一边忙着钻研面塑艺术,一边还要照顾家庭、相夫教子,王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犹豫不决。她开始彷徨——要靠面塑赚钱养家还为时过早;若一心钻研面塑,家庭该怎么兼顾?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丈夫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坚持下去,别放弃!”

有了丈夫的大力支持,王美心里顿时充满了勇气。尽管当时全家收入并不高,但王美硬是要紧牙冠挺了过来。据她回忆称,在这最难的几年里,她的面塑技艺得到了大幅提高。生活给了她严峻的考验,也给了她内心最深刻的磨练。王美对生活和艺术有了另一番独特的理解。这段经历让她今后的作品不但行美,而且神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

四处讲学 坚持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王美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她实现了别人眼中的“名利双收”时,王美仍坚持在繁忙工作之余到各个学校收徒讲学,传授面塑艺术。每周,她都会到潍坊商校亲自授课,手把手地教学生制面、上色、塑型。尽管时间有限,但王美希望凭一己之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近距离接触面塑、认识面塑、喜欢上面塑。除了商校之外,王美还不定期地到其它中小学去开班授课,无偿将面塑艺术的基本技法传授给孩子们。

在王美看来,孩子们通过学习面塑不仅能快速认识这门艺术,而且还能培养沉静的性格,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她希望孩子们都能在心底里培育一种潜在的“工匠精神”,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如今,王美在文艺界已功成名就。她先后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王美希望她能带动更多人走近面塑、接触面塑,将来通过自己大型系列艺术展览,让面塑艺术在民间遍地开花、结出硕果。


面塑艺术简介

1、面塑起源。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面塑,其特点小巧逼真,人物表情细腻传神,服饰飘逸,质感丰富;做工精巧,色彩鲜艳,作品造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面塑特点。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3、面塑分类。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4、面塑差异。面塑的珍贵性在于纯手工艺品,同一种工艺品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定做时,不能保证颜色、造型和样品图片百分百一致,但一般人不理解。不能拿手工艺品与机器生产的塑料品相比较, 但艺人的手艺绝不会让您失望。艺人制作的面塑中因含有特殊的成分,其作品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不会干裂。  


大众网

潍坊王美从事面塑创作29年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技艺

2016-08-29 09:45:00    作者:陈静静   来源:潍坊晚报

关键词: 王美 面塑艺术 面塑作品 创作 传承人

[提要]剪子、切刀、镊子、竹棍,几件简单的工具,通过搓、捏、切、压、剪等几个简单而娴熟的动作,普通的面团便在王美手中变成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王熙凤。王美介绍说,她做面塑用的面就是普通的小麦面粉,只不过在普通的面粉中加入江米面,并做进一步的细加工,加工好的面泥黏性更大、柔韧性更强。

剪子、切刀、镊子、竹棍,几件简单的工具,通过搓、捏、切、压、剪等几个简单而娴熟的动作,普通的面团便在王美手中变成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王熙凤。王美是我市著名的民间面塑艺人,她的面塑作品别致生动,手法多样,表现出细腻传神的艺术效果,广为人们喜爱。从17岁开始,王美远赴北京跟自己的姑父学习面塑艺术,如今从事面塑创作已29年。8月25日,记者走进王美的工作室,探寻她的面塑人生。

传承

跟姑父学了五年

25日,记者走进奎文区大虞文化村内王美的工作室。室内靠窗位置摆放着一张长桌、一把椅子和十几块不同颜色的面泥,这就是王美做面塑的基本配置。

王美手中即将完成的红楼梦人物王熙凤面塑作品十分传神,虽然只有手掌大,但制作十分精致。王美取出一点蓝色面泥,在手掌中轻轻一搓,面泥立即变成一小条丝带,然后用小镊子夹住轻轻一绕、一压,丝带便如在风中飘扬,整个人物也更加神采奕奕。

王美是诸城市贾悦镇人,她的师傅就是姑父郎志祥,而郎志祥的父亲是北京有名的“面人郎”郎绍安,王美是“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之前逢年过节,远在北京的姑父都会回老家做面塑送给孩子们,看到普通的面团在姑父的手里千变万化,被捏成各种形状的面人,王美爱不释手。那时,王美就已经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美继承了郎派风格,面塑以人物为主,所塑古代仕女尤其出彩。

1987年,当时17岁的王美到北京正式跟着郎志祥学习面塑制作技艺,一学就是5年。王美说,在学艺的那5年里,她每天都待在家里与面泥为伴。因为没有美术基础,王美边补课边学面塑,仅用一个月就基本学会了“做脸”。

王美说,学的过程非常枯燥,她也曾经想过放弃,有时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是做面塑的料。实际上,王美仅用了半年就完成了第一部作品“黛玉葬花”,后面4年多是一个磨炼的过程。“学习一门手艺,真的是慢工出细活。”王美说,当时学了一年就觉得自己可以了,没想到回家过了个年就又忘了,想做好得不断地学习、练习。

“姑父是个严格的人,对我要求很高,只要有一点不好就会批评我。”王美说,那时候年纪小,心里觉得委屈,其实要不是姑父这么严格,自己也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创新

解决了开裂和褪色的难题

在王美的工作室内,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玻璃橱,里面保存着她的部分作品,穆桂英面塑、古代侍女面塑等都惟妙惟肖。

玻璃橱对面摆放着“踏春”、“惜春作画”和“风筝情”三组大型面塑,所有的作品都是色彩鲜艳、神采动人,这就是王美首创的群组与单个人物、配景自由组合的制作方法,作品既可局部展示又可多件作品自由组合成大的活动场景,在传统面塑制作技法的基础上,独创了搓刮技法,以此技法制出的花草、衣边、绿地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王美告诉记者,“惜春作画”已保存了二十多年,依然非常完好,没有褪色、开裂的情况。“这组面塑保存多少年都没问题。”王美说。

以前,面塑开裂、褪色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很多好的面塑作品因为失水开裂而报废。从开始学面塑时,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王美。1992年,王美学成回到潍坊,开始独立制作面塑,她用了一年的时间专心研究实践,终于配制出面塑秘方,成功解决了传统面塑不宜长期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

王美介绍说,她做面塑用的面就是普通的小麦面粉,只不过在普通的面粉中加入江米面,并做进一步的细加工,加工好的面泥黏性更大、柔韧性更强。

“配料的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练出‘手感’。制作好的面粉上屉蒸半个小时,再加入蜂蜜、甘油,这是为了提高面团的可塑性,让它更黏更柔韧。”王美说,面团揉好后就可以上色了,颜料是画画用的水粉。最后一步便是将加好颜料的面团用塑料袋包起来,放置两三天,让颜色充分浸入到面团里。

传神

穆桂英面塑人物巧夺天工

面塑看上去并不复杂,但是制作一个面塑至少需要十几道工序。几块普通的彩色面团,三五把不起眼的塑刀,几根坚硬的竹棍,通过王美灵巧的双手搓、捏、切、压、剪等,巧夺天工的面塑人物就诞生了。

王美说,所有面塑的真谛都在精雕细琢里得以体现,它经久耐存,俗得可爱,却又雅得可敬。“一个面塑做得好坏,主要就看是不是用心,是不是下了工夫。”王美拿起穆桂英的面塑说,这是比较费工夫的作品,几乎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只见穆桂英身着红色战袍,挥舞长枪,神情坚定,动作勇猛,十分生动传神。

“每一件面塑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你做的是同一个人物,但你在做这个面塑作品时的环境、心情不同,作品自然也不同,这也是面塑作品的魅力所在,这里的每一件面塑作品都凝聚着我的心血。”王美说。

经过王美之手塑出的各种人物形象,如穆桂英、孙悟空、林黛玉等,既可以买给孩子作玩具,也可摆在家中当做一件装饰品。

因为长时间坐着,低头凝神做面塑,王美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前几天刚去北京做了手术,医生说我的颈椎已经没有了生理性弯曲。”王美说。

如今,王美在做面塑时,也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休息,但每当拿起面团、捏起面塑时,她就忘了时间,通常一坐就是半天的时间,完全沈浸在创作的充实之中。

推广

为面塑艺术进校园开先河

自从17岁拿起面团的那一刻起,王美就再也没有放下,今年已经是第29个年头。“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喜欢。”王美说,作为“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她希望能将面塑艺术传承下去,希望面塑能走进更多年轻人心中。

“每次去学校,很多小孩子和高校的年轻人都对面塑非常感兴趣,愿意去学,而且不少年轻人能用心去创作面塑,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王美说,只要年轻人喜欢,她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说明面塑艺术有生命力,这就是一种传承。

为了普及面塑艺术,王美把面塑艺术带进了幼儿园、小学和高校甚至国外,为面塑艺术的传承做努力。她曾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郑州、长沙、广州、大连等地参加文化产业与民间工艺联展,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10项、市级奖12项。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传承人,王美为潍坊面塑走向全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为面塑艺术走进校园开先河,让大家对面塑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助面塑艺术走向世界。


齐鲁网

潍坊市面塑艺人王美荣获“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奖项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张帆  2015-11-21 14:30

关键词:潍坊 面塑 传统题材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

[提要]一张工作桌,几把简单的塑料刀,几块色彩斑斓的面团,通过揉、搓、捏、切等娴熟的技法,普通的面团在面塑艺人王美灵巧的双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

08_0115

一张工作桌,几把简单的塑料刀,几块色彩斑斓的面团,通过揉、搓、捏、切等娴熟的技法,普通的面团在面塑艺人王美灵巧的双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在10月底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王美荣获了“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奖项,成为我市第二位获此奖的民间艺人。

面塑作品在民间艺人节上大放异彩

11月14日,刚刚参展回来的王美正在工作室里专心制作新的面塑人物。王美说这次有幸参加此次民间艺人节,她感到非常荣幸。“来自全国的百余位艺人聚到一起,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王美说。

据了解,由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民间艺人节,是国内民间文艺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文化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将角逐全国民间文艺领域最高奖——山花奖。在此次民间艺人节上,王美凭借《惜春作画》和《穆桂英》两个作品,获得了“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奖项。王美说,我市的潍县年画艺人张运祥此前也获得了此奖项,她是获此奖项的第二人。   《惜春作画》取材于《红楼梦》,惜春擅长绘画,在元春省亲之际,贾母命其画《大观园行乐图》。在王美的面塑作品中,惜春坐于中间绘制图画,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围在周围闲坐观画,每个人物都生动传神。而另一件作品《穆桂英》则是展现了穆桂英挂帅的飒爽英姿,穆桂英身披红色战袍,手拿令旗,目视远方,非常霸气。

塑造人物各有特点,深受观众欢迎

谈起这次参加中国民间艺术节的感受,王美说许多外地人也非常喜欢面塑这项民间技艺。“作品摆出来之后,拍照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惊叹面人居然做得这么精细。”王美说,她塑造的面塑人物都非常有特点,人们一看就能知道这是什么人物。王美说这次展览上,她带去了《四大美女》的面塑人物,不少小朋友不但一眼就认出了,还能根据人物的造型特点喊出对应的名字。

王美说,这次参展有一位来自杭州的面塑爱好者让她印象深刻。“从第一天参展他就来看我的面塑作品,在为期一周的展出时间里,他天天都来。”王美说,这位市民让她感觉到面塑技艺在民间还是非常受欢迎的。“许多人第一次接触面塑,就是街边艺人捏的小面人,这些儿时的回忆让人们对面塑有了不一样的感情。”王美说。

作品多以传统题材为主,将继续传承下去

王美告诉记者,她的作品一直以传统题材为主,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都是她作品创作的取材宝库。王美认为面塑作为一项民间传统技艺,它更适合驾驭传统的题材。“通过传统题材的创作,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等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王美说,很多人认为面塑没有什么观赏性,但是不少人在看过王美的面塑作品后,都对面塑有了新的认识。“不少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面塑居然也可以这么精细。”王美说,她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改变人们对于面塑这门民间技艺的看法。

王美现在带着她的面塑技艺,主动走出去参加展览,也将这项技艺带进了校园。“孩子们对于这项技艺还是非常喜欢的,每次上课气氛都很活跃。”王美说她还会继续把这门民间技艺发展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面塑的独特魅力。(记者 张帆)



潍坊民俗艺人王美:将古典人物“捏”入面塑

2015/11/14 19:40:07   来源:中国山东网潍坊频道


中国山东网潍坊频道11月14日讯 一团面经过揉、搓、捏、切之后,便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这样的面塑手艺已在民间流传已久,俗称“捏面人”。潍坊民俗艺人王美痴心研究此项技艺已经28年时间,她所捏造的面塑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受到不少收藏家的青睐。

日前,王美凭借作品《惜春作画》和《穆桂英》在“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获得了“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的称号。这是他在2013年获得“中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之后的又一国家级奖项。

 

作品《惜春作画》

 

作品《穆桂英》

“面人”撷得“中国民间十佳艺人”大奖

记者了解到,“中国民间十佳艺人”奖项是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文物学会联共同颁发的国内民间文艺界规格较高的国家级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14日上午,记者来到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见到了刚刚领奖归来的王美。谈起这个奖项,王美说,“原本只是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的,没想到作品能在全国那么多工艺精品中获得这么高的认可,也肯定了我数十年来坚持的成果”。

在“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王美不仅撷得了大奖,其作品也十分受全国各地民俗收藏爱好者的欢迎。“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因为想买《金陵十三钗》这个作品,每天都会都会前来我们展柜,看我不舍买卖就挑一个喜欢的其他面塑买走,然后第二天再继续来。”王美说,虽然不舍得,但最终还是将作品卖给了那名男子,当看到男子抱着作品珍惜的样子时,她也为作品受到别人认可而感到十分高兴。

 

作品《金陵十三钗》

17岁接触面塑 钟爱捏造古典人物

谈起接触面塑的经历,王美说,她的面塑技艺是跟自己的姑父学的,她的姑父名字叫做郎志祥,而郎志祥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北京“面人郎”郎绍安,这么算下来,她是“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

“当时跟着姑父去北京学习面塑的时候,只有17岁。刚学的时候就觉得面泥在手里根本不听话,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步骤,操作起来都非常困难”。后来,王美跟着姑父一学就是五年时间。1992年,王美离开北京回到潍坊,开始独立制作面塑作品。由于从小喜欢看《红楼梦》等古典书籍,独立制作的面塑后,王美的作品开始日渐趋向于传统题材。王美认为,传统题材是经久不衰的,而且她通过实践验证,这种题材更受大多数人的喜爱。

 

谈起制作过程,王美坦言,塑造经典人物的要点和难点在于构思和神态的把握。“比如《穆桂英》那个作品,就要从神态、着装、面部细节等多个方面去塑造她的霸气”。王美说,她的每一件作品,从构思到成型,少则需要一个月,多则需要半年的时间,其中一大部分的时间是用在了构思上面。现在只要一空闲下来,王美就是捧起一本书,仔细研究里面的人物性格和表态,为下一次的作品做准备。

坚持面塑制作28年 希望手艺得到传承

 

从17岁到45岁,王美一生最好的时光都用在了面塑的研究制作中。她表示,虽然也遇到过很多困境,但是一直不舍得放弃。“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人照顾孩子,而这一行当时的形势又比较萧条,当时有想过放弃,但是在家人的鼓励下,还是坚持了过来。”王美说,现在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对面塑这个工艺的兴趣非常浓厚,而且还能经常自己创作一些现代时尚的人物造型。

谈起手艺的传承,王美说,最大的担心就是不能将这门传统手艺发扬下去。虽然如今面塑行业日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能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这门手艺的人还是为数不多,据她所知,潍坊从事面塑工艺制作的手工艺人仅有十位左右。如今,为了传承技艺,王美在潍坊市区的两所小学开设了“面塑制作”的课程,她说开设课程是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了解这门技艺,并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这门技艺的兴趣 。




新华网山东频道logo

潍坊面塑大师15分钟捏"大力神杯" 忧手艺传承

2014-07-11 17:02:30  来源: 潍坊晚报


王美拿着她制作的穆桂英面人。

  几块各种颜色的面,几个有机玻璃做成的工具,一张平面桌子,是潍坊市44岁工艺美术家王美的“标准配置”。从17岁开始,王美远赴北京跟自己的姑父学习面塑艺术,如今从事面塑已27年。7月10日,记者来到奎文区宏伟南区小区王美的家中看到,王美饶有兴致地捏起了“大力神杯”。她说:“只有紧跟时代潮流,面塑工艺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

  学艺五年,没少挨师傅的批

  7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奎文区宏伟南区小区王美家中,王美穿着朴素,人也非常和蔼。

  记者在王美的工作室看到,桌子上摆着二十多个已捏好,还没来得及上罩的古代仕女面塑。

  记者进门之前,她正准备捏一个“大力神杯”。“最近一段时间,世界杯最火了,我寻思捏个大力神杯或球员送给爱足球的朋友。”王美说,十几年前,一位客户曾请她捏了一套关于世界杯的主题面塑,这次她决定再尝试一下。

  王美首先取出了适量的黄色面泥,不断地揉、搓、压,只见这块面泥在她手中不断变换着形状,不到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个大力神杯的雏形出现在了记者面前。

  据了解,王美是诸城市贾悦镇人,她的面塑技艺是跟自己的姑父学的,她的姑父名字叫做郎志祥,而郎志祥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北京“面人郎”郎绍安,这么算下来,王美是“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

  1987年,当时17岁的王美来到北京,正式开始跟着郎志祥学习面塑制作技艺。“这一学就是五年。”王美说,回忆当初学艺的过程,她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个东西看上去简单,实际操作时就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姑父的手里,一块面泥能轻易地变化出各种形状,捏什么像什么,可到了我手里才发现,这个面泥根本就不听话,捏什么都不像。”王美说。

  王美说,那时候没少挨姑父的批。“那时候年纪小,心里觉得委屈,其实要不是姑父对我这么严格,我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王美说。

  推陈出新,制出不开裂的面泥

  1992年,王美离开北京回到潍坊,开始独立制作面人。王美说,捏面人的关键在于前期的配料,只有好的材料才能捏出好的面人。“传统面塑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干裂、掉色,没法长期保存。”王美说,自己经过揣摩,独自配置了面塑秘方,成功解决了传统面塑不宜长期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

  王美说,她做面人用的面跟普通的面差不多,只不过将普通的面做进一步的细加工,加工好的面黏性更大、柔韧性更强。“配料的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练出‘手感’。就像平时蒸馒头一样,放多少碱、揉多长时间、揉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练出来的。”王美说。

  制作好的面粉上屉蒸半个小时,再加入蜂蜜、甘油。“这是为了增加面团的可塑性,让它更黏更柔韧。”王美说,加入佐料后再揉面,直到面团发亮。面团揉好后,就可以上色了,颜料是画画用的水粉。最后一步便是将加好颜料的面团用塑料袋包起来,放置两三天,让颜色充分浸入到面团里。

  凝聚心血,每件作品都是她的孩子

  “一个面人做得好坏,主要就看是不是用心,是不是下了功夫。”王美拿起一个穆桂英的面人说,这个穆桂英面人,是她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满意的作品。记者看到,整个面人做得非常生动,头发、裙摆上的每一条丝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非常传神。

  几块普通的彩色面团,三五把不起眼的塑刀,几根坚硬的竹棍,通过双手灵巧地搓、捏、切、压、剪等,巧夺天工的面塑人物就诞生了。

  “每一件面塑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你做的是同一个人物,但你在做这个面塑作品时的环境、心情不同,你做出来的作品自然也不同,这也是面塑作品的魅力所在,这里的每一件面塑作品都凝聚着我的心血。”王美说,每当捏成一个面塑时,她心里都非常骄傲和自豪。在她心里,这些面塑作品就是她的孩子。

  ◎担心

  没人传承技艺

  王美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担心就是不能将面塑好好地传承到下一代。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踏实地学习了,学习面塑是一个很漫长和枯燥的过程。”王美说,“之前也曾参加过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学生们都非常喜欢面塑,也给一些特别想学的学生留下了联系方式,可后来都没有再联系我的了。”(赵春晖郑波)(完)


header-logo.gif

面塑:让面团幻化众生百态

2014-01-03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19_19_0188[1].jpg 

□王佳声 报道  几块普通的彩色面团,在王美手中就变成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

□编者按: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丰厚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富有浓重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地域民族特色。然而,当下市场萎缩、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让许多技艺正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如何挖掘和保护好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愈发引起社会关注。《潍坊新闻》今起推出“探访鸢都指尖上的技艺”系列报道,以期唤起读者对潍坊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的记忆,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都镇强 王佳声

本报通讯员 王成波 李 硕

面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食材,大都用来做馒头、面条、包子。但面粉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用途,比如可以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面人。

三五把不起眼的塑刀,通过搓、捏、切、压、剪等几个简单而娴熟的动作,几块普通的彩色面团,便在王美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

面塑艺术家王美家住奎文区潍州路街道,从事面塑艺术27年来,几乎每天都制作面塑,乐此不疲。

2013年12月30日,王美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开始了面塑的准备工作——揉面。“将普通面粉和江米面按照比例混合,揉成面饼后上锅蒸,待蒸熟后,再揉入颜料。”王美边揉边对记者说。

“做一个面塑造型,要有数十道工序。从面的制作到颜色的调配再到人物形象、服装服饰的搭配,每一步都相当繁琐。”王美以其多次获奖的面塑作品《穆桂英》为例说,“这个人物光构思形象就花了我十几天的时间。”

记者看到,“穆桂英”从面部表情到发饰,到服装上的花纹,再到背旗,甚至还有手部的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门类之一,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由于内容上取材多为传统民间故事,人物造型占的比例比较大,因而又称为“面人”。

“天津泥人张,北京面人郎。”后者说的著名的面塑艺人朗绍安就是王美的姑父。王美回忆说:“小时候,姑父和姑姑来潍坊探亲,当我看到姑父把几块面团揉搓后,很快就变成了小动物,当时就感到很新奇、很好玩。”

1987年,王美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师从郎绍安的长子郎志祥,开始学习郎派面塑。郎派面塑在初期之所以可以很快地取胜于诸多同行,在于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艳而不俗,造型一丝不苟,人物动态文静高雅。王美继承了郎派风格,面塑以人物为主,所塑古代仕女尤其出彩。

例如,王美的作品《惜春作画》取材于《红楼梦》,惜春善绘画,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园》,宝玉、黛玉、宝钗等在一旁闲坐观画,每个人物都塑造的生动传神。这件作品为王美在2013年第五届民间艺人节上赢得了“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称号。

受工艺复杂、效益低、无法成规模生产等因素影响,面塑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其中,当初与王美一起学习面塑技艺的4个人,目前仅剩2个人还在从事面塑行当。“做面人也不可能赚大钱,主要还是自己喜欢。”王美感慨地说,能够坚持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太少了。

在她看来,如今虽然市面上也经常出现从事面塑的艺人,但有的面塑作品很是粗糙,“从作品看仅仅还是学到了皮毛,并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

“民间工艺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种手工艺。”王美说,比如让面塑艺人走进校园,给学生们提供无偿学习面塑的机会。去年5月13日,王美就跟随多名民间艺术大师走进潍坊商校,在学校举行了一场民间文艺展览。

与此同时,王美也开始主动走出去,通过参加展览、展会等途径,宣传面塑技艺。2013年她去了北京、贵州、昆明、济南等多个地市传播面塑艺术。“每次表演,我的展位前总是围满了观众,说明人们还是很喜欢这门传统技艺的。”王美欣慰地说。



王美将面塑注入鲜活的生命


2011年7月 29日,北京的上空下着细细的小雨,我们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在八达岭长城天地举办的“2011长城天地民间艺术展”的展览现场,本次展览汇聚了多种民间工艺品。在展厅入口处,来自山东潍坊的面塑艺术家、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美,左捏一下,右捏一下,将自己的情思融入在一件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面塑艺术作品中。

585b2c344775f11_看图王(3).jpg

 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美

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的“俑”和汉朝的“傀儡”。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明朝的《宛平杂记》、清朝的《杨州画舫录》中均有面塑艺术的记载。

王美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华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员。天资聪颖,酷爱艺术,自幼跟随家师学习面塑,得到师傅真传。从事面塑艺术二十余载,对面塑艺术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为主,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姿态各异、巧夺天工,观其作品美不胜收,其面塑作品有极强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585b2c344775f11_看图王(5).jpg

采访时间正好是周末,长城天地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小小的面塑作品也成了抢手货。王美说,来到这里参展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很受游客喜欢的,现场也为顾客塑一些作品。在做的过程中,王美还不断的与顾客进行沟通,解释面塑的创作过程及渊源。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春节有的地方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还有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王美的讲解让游客听得津津有问,大大增加了游客对面塑的认识。

585b2c344775f11_看图王.jpg

王美面塑作品

现场中记者目睹了王美制作面人的神奇过程,几块普通的彩色面团,三五把不起眼的塑刀,几根坚硬的竹棍摆在一旁,通过双手灵巧的搓、捏、切、压、剪等轻巧娴熟的工作,巧夺天工的面塑人物就这样诞生了,别说这鼻子、嘴巴还真是挺像的,让人惊叹的是人物的衣服,裙摆飘飘,单纯袖口上融入了多种颜色和图案,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刺绣上去的,一块毫不起眼的面团像突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一样。虽然这些作品的尺寸差不多在十厘米左右,他们栩栩如生的形态感染着每位参观的游客。

现场有许多参观者问“一般的面塑作品需要多长时间?”,王美解释说这个要看作品的精细程度,像造型简单、卡通的人物作品二三十分钟就能完成,像一些复杂的人物作品、衣冠丰富点的作品要几天才能完成。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面塑的要求在一步步提高,所以在制作的工艺上不断提高,作品素材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585b2c344775f11_看图王(2).jpg

王美面塑作品

多年的面塑生涯,使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也因此多次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展览活动。作品“宝黛读西厢”在全国首届艺术节上获一等奖。2004年3月,随中国文化艺术团到韩国釜山做文化交流,受到国外友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釜山电视台做了现场直播。2005年,面塑作品在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设计大赛中获优秀设计奖。2009年,面塑作品《穆桂英》获第二届文博会金奖。2011年,作品《嫦娥奔月》获第四节文展会金奖。

585b2c344775f11_看图王(3).jpg

王美面塑作品

采访中王美告诉记者,自己能够坚持这项工艺,得力于家人的支持。前几年由于自己整天沉迷在面塑工艺中,自己感觉愧对自己的孩子,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专门负责孩子的起居,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制作面塑。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现在是高一的学生,“妈妈您的面塑制作技艺是不能丢的,希望你再重新做起来”,孩子的这一番话打动了她,现在的她不断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王美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将面塑这种民间艺术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面塑姊妹花

2008年3月28日


王美正在展示面塑作品古装人物

“天津泥人张,北京面人郎。”后者说的就是著名的面塑艺人朗绍安。作为“面人郎”第三代传人,王美和自己的姐姐王琴,均是我们潍坊人。

  3月20日,风筝博物馆二楼的面塑展示区,在众多游客惊奇的目光里,王美静静地坐在那儿,案台上,摆满了各种颜色的材料。她手指灵巧地从黑色面团上揪下一点,轻搓几下,贴上,很快,光秃秃的面部,一对细细的柳叶眉出现了。再揪一点红色面团,揉,搓,轻点,于是有了一个樱桃小口……一双灵巧的手在各色面团间穿梭,不大会儿功夫,记者面前便出现了一个面貌清秀的仕女的脸。王美说,根据设计需要,还要一点点加上头发、服饰,颇费功夫。

  王美姐妹师从自己的姑父郎绍安的长子郎志祥。郎派面塑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艳而不俗,造型一丝不苟,人物动态文静高雅。她们姐妹完全继承了郎派风格,面塑以人物为主,所塑古代仕女尤其出彩。

  王美介绍说,面塑所用的面是用普通面粉和江米面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用水和好上锅蒸熟。而做一个面塑造型,细说起来要有数十道工序。从面的制作到颜色的调配到人物形象、服装服饰的搭配,每一步都非常繁琐。“做什么年代的人就要做什么年代的发型。如果是女的,要加发饰,男的是戴帽子还是扎方巾,这都要考虑。头这部分做完了放在一边,开始做身子。先是做躯干,身体的骨骼结构要做到位,不然人就变形了。然后开始加衣服、上服饰等等。”

  这么复杂的工序,要使用的工具却非常简单。一个有机玻璃的拨子,几把篦梳和剪刀,几枝坚硬的竹棍或苇秆,通过双手灵巧的搓、捏、团、擦、拨等动作,瞬间便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裙裾飘飘的仙女、笑态可掬的老寿星……一个个造型优雅自然,表情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呼之欲动,似乎那本来不起眼的一小面团儿忽然间被注入了生命,令人陡生爱怜之情。

  可能就是因了这份生动,王美才这么执着地喜欢上了面塑艺术。从1987年开始学习到现在,从一个17岁的豆蔻少女到已是一个初一学生的妈妈,二十多年过去了。王美说自己喜爱面塑的心始终没有改变。

  王美说,面塑是个纯手工的活儿,最需要的就是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原来和姐姐开过一个店,但人来人往的,没办法静下心来创作作品,后来还是关掉了。即使这个展台,她也是在风筝会、五一、十一这些旅游旺季过来,大多数时候,还是躲在家里搞创作。

  同大多的民间工艺品一样,面塑也因纯手工、效益低、难以形成规模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现在潍坊专门搞面塑的只有她和姐姐王琴,北京著名的“郎派”传到了第三代,只有三四个传人。王美告诉记者,其实喜欢面塑的人真不少,像过年的时候,市里在世纪泰华搞了一次民间艺术展览,她的展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尤其是孩子特别喜欢。但现在的人都比较浮躁,没几个能耐得这份寂寞。她和姐姐都还很年轻,传承的事情可以慢慢来。

日报记者程爱华/文王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