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玄祖基
    

基本信息

玄祖基

性别:男

年龄: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潍坊仿古铜及铜印

从艺年限: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刘茂修

徒弟:

浏览次数:3200

个人简介

  玄祖基(1910-1979),男,享年69岁。潍坊仿古青铜器制作第三代传人,在世从艺54年。

  1925年拜刘茂修为师,成为第三代传人。玄祖基1963年调入工艺美术研究所,专职研制青铜器制作,文革时期,研究所收到冲击,调入嵌银厂工作一段时间,1972年重新回到研究所。1979年5月1日玄祖基因病去世。


潍坊青铜器制作传承谱系:

第一代:青铜器制作技艺老潍县人李汝彦;

第二代:刘茂修师承其岳父李汝彦,为第二代传人;

第三代:玄祖基(1910-1979),1925年拜刘茂修为师,成为第三代传人。

第四代:季传志、武春香于1971年拜玄祖基为师,1972年工艺美术研究所重新成立,师徒三人一起调入并成立青铜器研究室。季传志、武旭东俩人成为第四代传人(后也成为了夫妻)。

第五代:武旭东(武旭东弟弟)于1981年跟随季传志、武旭东俩人学习制作,并于1987年调入工艺美术研究所专职制作青铜器,成为第五代传人。第五代传人还有武春香的女儿季晓真。

潍坊的仿古青铜器制作青铜器在全国很有名气,但在传承上基本上为单传,在当前的形势下,虽然政府及非遗部门越来越被重视,但也很难传承下去了,第六代将会面临失传。

奖励证书

1973年制作的仿古西汉时期的鎏金长信宫灯受到山东省外贸公司表彰。

主要代表作

《毛公鼎》、《马踏飞燕》、《鎏金长信宫灯》、《牺匜》等。

个人图片


1973年6月玄祖基与武春香师徒正在制作长信宫灯   当年玄祖基63岁  武春香18岁


主要作品

image006.jpg

长信宫灯

媒体报道

 2012-10-09 20:59

仿古铜老艺人玄祖基 
李铭瑞 

玄祖基,字子建,出生于1911年9月29日,住潍县城里西门里大街。幼年入私塾读书,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即随家人干活谋生。 
1929年经亲友介绍,在西门里刘家过道跟刘茂修学徒,制做仿古铜。学徒期间,既无工钱,又不管饭,还要给师傅家干些杂务活,技术一点不教,都是偷看或从师娘那里偷学来的。三年期满出徒回家,凑了点资金,自己在家里制作仿古铜。由于他心灵手巧,精研细作,所制仿古铜形相逼真,价格公道,深受顾客赞赏,北京、天津等地的古董商多慕名而来,登门选购。随之家庭生活亦有所提高。

为了制作和经营方便,他在城里东门里大街路南(原大十字口与兴隆街中间)租了几间房,开设了“基古斋”商店,专营仿古铜和古玩。销北京最多,其次是济南、上海等地。主要批发给一些古玩商家,货发出后,再进一些瓷器、玉器等在潍县销售。在此期间,他对仿古铜的研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八日),因一个日本汉奸看上了基古斋商店的地址,想开旅馆,因此以“八路嫌疑”的罪名,抓走他和父亲。在狱内,严刑拷打,吃尽了苦头,差点送了命。经变卖家产,托人调停,把房子让出后,才将父子二人放出。但店铺倒闭,生活无着,他二人只好干泥瓦匠维持九口之家的生活。

日本投降后,1946年又在城里东门大街租房,开设了“金石山房”商店,主要经营古董玩物,因为他对考古有所研究,因此许多古玩商人都前来找他鉴别真伪,特别是古铜器、古瓷器、字画等。但是,当时因国民党发动内战,治安不稳,经济衰落,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已无闲情逸致,对仿古铜、古玩无人问津,生意难于维持,而被迫停业。

潍县解放后,凡有技术专长的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例如:仿古铜、核雕、木版雕刻、刺绣、风筝等老艺人,都参加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和创作。在新旧社会苦乐殊异的变化中,他深感觉党的温暖和新社会的优越,而精神焕发地投身于他的专长——仿古铜技艺。他不管夏日酷暑和冬季严寒,从事于翻砂铸铜,捏制模型。还经常外出采集资料,有时忙的废寝忘食。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争取早日出精品,由于他的艰苦努力,先后制出难度较大仿古铜器50多处,满足了古物鉴赏家和有关方面的要求。他所仿造的马踏飞燕、长信宫灯,名声远扬,在广交会上受到了外商的高度赞赏。1978年他又研制了四扇屏,集嵌银、鎏金、仿古铜于一体,这是他的独特创新,至今全国仍是空白,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特别创新大奖,并指名他去北京参加一九七九年全国工艺品老艺人代表大会(因当年5月1日去世未能参加)。他对古玩文物的鉴赏,对古迹文物的见多识广,在潍坊也是少有的专家。另外,他所扎制的蜈蚣风筝,铸造的铜印,也是潍坊第一流工艺品。由于他的成绩卓著,曾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表彰和奖励,是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连年标兵和先进工作者,已获得仿古铜老艺人的光荣称号。他的代表制作有“马踏飞燕”、“长信宫灯”、“毛公鼎”等精品。

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原件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系东汉时期的随葬品,这件精美的古铜器,是举世无双的孤品,民间能见到或多看几回的人就很少了。他仿制的铜奔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在后蹄踏着一只飞燕,宛若腾云驾雾,驰聘飞行,这具按原件规格复制的铜奔马,绿锈斑驳,古色古香,与原件相比,难辨真伪。据说,当时全国有几家仿制铜奔马的,都因重心不准,难于站立,只有他的仿制品一次成功。此品照原件尺寸仿制体积大、重量高(约重8公斤),如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购买,确有携带不便之虑,为此他还研制了中型和小型的铜奔马,为外宾购买携带提供了方便,使我国著名的仿古铜艺术品销行的更加广泛。

长信宫灯,是历史古铜珍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了仿制,他虽年逾花甲,体格不佳,还是依然去北京故宫博物院拍下了长信宫灯全貌的照片,回潍后立即投入制作。经过制模、翻砂铸造、修花整理、连接、着色等复杂工艺,终于仿制出形真色实,惟妙惟肖,真赝难分的历史文物仿制品——长信宫灯。

毛公鼎,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在陕西岐山县出土的珍贵历史文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七十年代末,他根据仅有的墨拓,细心揣摩,反复试验,制出模型,样品还没有拿出,他却与世长辞 ,后经他的三位徒弟,完成了他这一宿愿。

玄祖基一生从事于仿古铜工艺,勤奋好学,苦心孤诣,取得了卓著技艺;但他从不保守,解放前他收了两个徒弟,解放后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收徒弟五名,因工作调动,现只剩下玄兴海、季传志、武春香三人。他言传身教,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细心关怀,并打破了仿古铜不传女人的封建旧观念。他去世后,他的徒弟,继承师傅的遗志,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仿古铜事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

玄祖基一生从事于仿古铜工艺,他兢兢业业为工作,常年劳累不叫苦,不幸在晚年患有心肌更塞症,因医治无效,于1979年5月1日与世长辞,终年69岁。

百度贴吧

 2012-10-02 23:58

一匹绿绣斑驳的古铜奔马昂首扬尾,咆哮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飞燕,宛若腾云驾雾,万里驰聘!这件举世罕见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借翩翩飞燕衬托奔马驰骋如飞的神速,又能凭飞燕为基座扩大马蹄的着地面积,使重达八公斤的铜奔马全部支撑力落在一蹄之上,既轻盈又稳健,真是构思奇巧,独具匠心,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力学原理于生产、生活和工艺美术制品的高超技艺。这不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踏飞燕”吗?可是,甘肃武威出土的这件东汉时代的随葬古铜珍品,怎么会陈列在潍坊市工艺美术展室明亮的橱窗里呢?

原来,这件艺术品是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仿古青铜器组的同志们,仿照原件复制的。这种仿制古代青铜器的工艺,被称为仿古铜,是潍坊的特种工艺之一。复制品的形制、装饰和色泽等,都与原出土的“马踏飞燕”绘形绘色、判若一物。观赏者在这件神韵如故的艺术品面前,总是交口称赞、爱不释手!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朝代起,奴隶工匠们就掌握了很高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他们把青铜熔液灌注在雕有花纹的陶范里,铸造出青铜器。青铜时代标志着人类从石器时代向物质文明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比铁器时代更源远古老,颇具古文明的神秘色彩。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光璀灿的珍宝,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青铜器的铸造与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形成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艺术。千古青史一瞬而过,万代陈迹斑斑驳驳。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变迁,大批青铜器或锈蚀残破、或流散失落,或沉埋湮没。当今人们只能从历史沧桑中见到青铜时代的一些风毛鳞角,或者从古代墓穴的发掘中得到一点意外收获。

这些古香古色的青铜制品,可登大雅之堂,蔚然壮观地陈设在豪华的宾馆客厅里,也可以作为稀世珍品收藏在家室的条案几架上,既能使人赏心悦目,又能供人博古通史,所以深受国内外有识之士垂青,也颇为考古家、鉴赏家、艺术家和古玩收藏者们珍爱。

但是,由于青铜器制品多是珍贵文物,原件稀少,非常人可陈列赏玩,尤其是那些无价可估的孤品,就更使人可望不可及。为了满足人们对青铜文物的渴求,弥补青铜古玩的不足,仿制古代青铜器的工艺应运而生。

潍坊仿古铜出现于清朝中期,迄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当时,为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商人修理青铜器的艺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就进行仿制一些小型青铜器的尝试。这些小件仿古铜产品,受到古玩商的欢迎,于是,潍坊仿古铜工艺便由小到大,逐渐发展成熟起来。

潍坊仿古铜产品,仿制的是古代青铜器中的各种爵、鼎、尊、卣、鬲、斝、匜、觯、觚、盘、炉、佛像和动物、人物形象等。这些古代青铜器各有其特定的形制、纹饰和色泽,仿制时必须因器施艺,才能取得形真色似,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工艺要求的严密性,带来了工艺过程的复杂性。

仿古青铜器的生产,需经过制膜、翻砂铸造、修花整理、联接、着色等主要工序。制模,包括制作泥样、石膏样和铅模三个工艺流程。要求造型真切,轮廓清晰,纹饰和结构特点也大体如许。翻砂铸造,一般采用铸造翻砂法;精细制品则要用难度较大的拔腊翻砂法。修花整理,用雕、錾、锉、磨、出光等方法处理铸件,使花纹清晰明快,阴阳层次有序,表面光滑,内无崎型,块面边缘符合规格。联接,根据不同制品,采用不同方法,使器物成为整体。要求准确、牢固、平滑、不留痕迹,浑然一体。着色,根据原件锈蚀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应的腐蚀剂和色彩,做到形真色似,给人以真假难辨的实感。仅以潍坊仿古铜表面处理而论就有出土锈、家藏锈、黑漆古、水银浸、金银丝镶嵌和鎏金等六种技法。

解放前,仿古铜工艺掌握在独家小户的个体手工业者手里,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发展极为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奇花放异彩。潍坊成立了研制仿古青铜器的专门机构,组织人力大搞调查研究,为玄祖基等老艺人配备徒弟,开办试验室,不断改进制作技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由屈指可数的几个品种增加到数十种,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而且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前面讲到的“马踏飞燕”,按原件规格复制的铜奔马,虽在很受欢迎,但由于体积大,份量重,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携带不便。为了给古代艺术插上翅膀,让她飞的更快更远,仿古铜小组的同志们不再拘泥于原件规格的限制,大胆革新,迅速研制出了中型和小型的铜奔马,任凭买主选购。这一改革,使产品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数量,又满足了买主的不同要求,所以倍受人们的欢迎。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古墓中的随葬品——长信宫灯,是一件工艺水平很高的珍贵孤品,人们难得一见。但是,潍坊仿古铜却巧夺天工地把它复制了出来。这是一件青铜制品,造型为一个宫女端坐持灯,器面遍体鎏金。宫女头部、右臂以及灯座、灯盘、灯瓦皆可拆卸。内外两片活动灯瓦,可供任意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幅度。这件青铜艺术品,通高四十八厘米,人高四十四点五厘米。其形制、装饰和色泽等与出土原件微妙微肖,难辩真假。另外,那些小巧玲珑,古朴精致的观音菩萨、笑面卧佛更是价廉物美,畅销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近年来,仿古铜在跟其它姊妹艺术的结合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例如“四扇博古挂屏”,就是仿古铜工艺与木制漆器嵌银工艺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每扇挂屏上各镶嵌两件仿古铜制品,共八件。这是仿照古代的八种立体铜器变形为浮雕而钍嵌的。用不同方法处理,钟和觚呈绿锈,爵和镭嵌银丝,卣和鬲为鎏金,觯和甗为镀银。这种别开生面的艺术交融,使产品金碧辉煌,风雅古典,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在全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多次获得一等奖。

当前,在祖国百花齐放的春天里,仿古铜艺术如盘根错节之古木上绽放的奇花异卉,如深山老林里不可多见的幽兰,是祖国古代文明晶体的再现。潍坊工艺美术艺人们巧夺天工胜千古,使青铜古器生新辉,让这些古色古香的艺术珍品展翅飞翔、四海流芳,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宏扬中华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