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季传志
    

基本信息

季传志

性别:男

年龄: 岁

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仿古铜及铜印

从艺年限: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所属地区:潍城区

师承:玄祖基

徒弟:

浏览次数:8458

个人简介

  季传志,男,1955年--2016年3月,享年61年,在世从艺44年,潍坊市人,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青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省市两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武春香,季传志的妻子,两人同岁(1955.2),同一单位退休,并一起开始从艺术至今,现为工艺美术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青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市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1972年随青铜器制作老艺人玄祖基师傅进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青铜器研究制作40余年,制作的《毛公鼎》、《马踏飞燕》、《鎏金长信宫灯》、《牺匜》等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设计制作的《青铜器浮雕博古挂屏(套四)》,集鎏金、水银浸、墨漆古、家藏锈、金银丝镶嵌多种工艺于一身,1979年获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一等奖。作品多次被新华网、潍坊日报、潍坊晚报等媒体报道。

  季传志、武春香、武旭东(武春香的弟弟市级非遗传承人)圴为我市仿古青铜器的正宗传承人和最顶级人才。

  季传志夫妇与武旭东一起于2009年9月代表潍坊仿古青铜制作技艺项目申报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一起传承创新潍坊曾经盛极一时的特种技艺,试制成功浮雕仿古铜和木器嵌银工艺,开辟了仿古铜艺术的实际应用途径。成功复制西汉青铜器重器长信宫灯和西周青铜器毛公鼎。他们设计制作的青铜器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无不精雕细刻,惟妙惟肖,似真无异,深受专家的赞赏和收藏者的喜爱。他们的很多作品被当做礼品和展品赠送给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友人。

  青铜器制作技艺第一代老潍县人李汝彦;

  刘茂修师承其岳父李汝彦,为第二代传人;

  玄祖基(1910-1979),1925年拜刘茂修为师,成为第三代传人。玄祖基1963年调入工艺美术研究所,专职研制青铜器制作,文革时期,研究所收到冲击,调入嵌银厂工作一段时间,1972年重新回到研究所。1979年5月1日玄祖基因病去世。

  季传志、武春香于1971年拜玄祖基为师,1972年工艺美术研究所重新成立,师徒三人一起调入并成立青铜器研究室。季传志、武春香俩人成为第四代传人。

  武旭东于1981年拜季传志、武春香为师,1987年调入工艺美术研究所专职制作青铜器。成为第五代传人。第五代传人还有武春香的女儿季晓真。


荣誉证书

  2007年6月被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7年6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6月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8年6月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9月潍坊仿古青铜制作技艺申报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月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2015年1月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奖励证书

  1979年青铜器浮雕博古挂屏(套四)获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一等奖。

  1986年青铜器马踏飞燕获山东省第一届旅游产品设计制作奖。

  1987年青铜器《犀牛兽》、《牺匜》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览

  1987年仿古铜在全国首届城市运动会获山东省名优特新产品城运杯二等奖。

  1990年获山东省二轻工业首届工艺设计振兴杯三等奖。


个人图片

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2013.4.24

00_看图王(1).jpg

 1973年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老艺人与徒弟合影

前排右二玄祖基师傅、后排右一季传志、左一武春香

00_看图王(2).jpg

 玄祖基与武春香师徒制作长信宫灯1973.6

00_看图王(3).jpg

 武旭东  潍坊市民间杰出传承人

00_看图王(4).jpg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老师与季晓真合影

00_看图王.jpg

00_看图王(1).jpg

主要作品

00_看图王.jpg

 《青铜器浮雕博古挂屏(套四)》

集鎏金、水银浸、墨漆古、家藏锈、金银丝镶嵌多种工艺于一身,1979年获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一等奖。

仿古铜精品《马踏飞燕和爵》

仿古铜精品《仲驹卣》                镇宅之宝《甪端》

                                                           《犀牛兽》

《太和佛》                     《鸠尊》

《大端》                      《毛公鼎》

《铜牛尊》

《长信宫灯》

00.jpg

媒体报道



铸仿古青铜穿越千年时空 走近潍坊仿古青铜器艺术传承人季传志

来源:潍坊晚报   时间:2013-03-15



如果说,读一本古书,是一种与古人心灵对话的方式,那么,58岁的潍坊仿古青铜器艺术传承人季传志,则是用传统的铸铜术,复制古人的作品,揣摩古人的审美,与三千年前的祖先进行着穿越时空的灵魂交流。

如果说,读一本古书,是一种与古人心灵对话的方式,那么,58岁的潍坊仿古青铜器艺术传承人季传志,则是用传统的铸铜术,复制古人的作品,揣摩古人的审美,与三千年前的祖先进行着穿越时空的灵魂交流。

盛世落幕

师兄妹结发坚守

作为全国四大仿古铜产地之一,老潍县的仿古铜艺术曾经盛极一时,号称有“三千砸铜匠”。然而,随着传统手工艺的衰退,到“文革”时期,潍坊仿古铜器艺人玄祖基成为硕果仅存的一位。

1971年,年近古稀的玄祖基将季传志收为徒弟,第二年,后来成为季传志妻子的武春香也投入师门。1972年,师兄妹二人随师傅来到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了他们的传统艺术坚守之路。一路走来,季传志夫妇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仿古青铜器艺术上,1981年做毛公鼎的时候,武春香身怀六甲还蹲着翻沙子,直到羊水破裂,才被送去医院生孩子。

谈起师从玄祖基的经历,季传志对一件事记忆犹新:“师傅当年收了一个徒弟,师傅让他去看锅子,铜一开锅,他就吆喝:‘师傅,开铜了!’实际上铜只是刚开始融化。结果,铜水没有充分液化,倒不进沙模,好几天没有做成一件。”从此,季传志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后来造一件成一件。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学到真本事,光靠老师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是靠自己去悟。”季传志就是一个喜欢自己“悟”的人,这么多年来,他在师傅教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于1979年试制成功了浮雕仿古铜与红木嵌银相结合的屏风、挂屏,开辟了仿古青铜器新的应用途径。

斑斑锈迹

 仿铸铜器前世今生

有一次,季传志徒弟的一件作品,发到北京文物商店后,被退了回来。退货信上写道:“你们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我们不相信。”原来,这件作品有一个铜钱大的地方是补上去的,做锈也不好。“这是唯一的一次退货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次事件后,季传志更加视产品质量为艺术的生命。

季传志的作品做工精细,锈迹逼真,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他认为,仿古青铜器不仅要形似,还要活灵活现,富有神韵。“要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如果理解不透彻,作品就会缺少内涵,带有一股‘匠工气’。”他制作的“马踏飞燕”,矫健俊美,腿蹄轻捷,获得了山东省第一届旅游产品设计制作奖;他复制的“长信宫灯”、“菩萨观音”、“毛公鼎”等仿古铜作品,令人拍案叫绝,并已走出国门;他修复的唐代铜镜,连北京专家都没有鉴定出修复的痕迹。甪端,又名独角兽,这件高17厘米、身长13厘米的仿古青铜器是季传志最得意的作品。这件作品经过三十年的用手、抹布摩擦,其表面锈迹已非常光滑,透着一股典雅沧桑的艺术气息。“它做锈真实,造型美观,形制、纹饰和色泽皆属上品,是我的非卖品。”季传志已经将其作为镇宅之宝。

正本清源

坚持潍坊传统工艺

古青铜器仿制工艺复杂,各地的技法不一。据季传志介绍,潍坊仿古青铜器的特点是形象逼真、造型准确、浑厚庄重,特别是做旧工艺,在全国属于顶级水平,比其他地方的工艺都略高一筹。

“以前也想出去参观学习一下,看看人家怎么做的,但是总是忙于制作,无法成行,后来见很多外地人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又通过阅读书籍、历史资料,才意识到我们潍坊的技术在全国确实是一流的。”季传志说:“潍坊的铜器修复技术也是全国领先。有些地方的铜器修复太粗糙,破损之处直接用砂轮打了。而我们修复是根据铜器破损程度,先弄出模子,再焊起来,严丝合缝,不漏痕迹,就像修复瓷器一样。” 

作为潍坊仿古铜艺术的传承者,季传志对潍坊的传统艺术充满自信,“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低劣的仿古青铜器,大多都是在流水线上批量加工的,有些产品的花纹、风格与所属朝代不匹配,显得不伦不类;有些用硫酸铜做旧,一天就能做出来,一擦锈迹就掉了,手上还染上绿色。我们的制作要经过制模、翻砂铸造、修花整理、连接、着色等数道工序,仅做旧这一项就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做出来的锈越放越好看。”


季传志——仿古铜艺术的坚守者

大众日报

季传志客厅的几案上摆放着“甪端”、“犀牛兽”、“小提梁卣”、“铜牛尊”、“毛公鼎”等仿古青铜器,“锈迹斑斑”,朴实厚重,给人以沧桑与典雅之美。

季传志是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据他介绍,老潍县的仿古铜业有400多年历史,蜚声海内外,产品达300多种,远销欧洲、日本以及上海、天津等地。潍坊手工业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可以用“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来描绘。但如今,“三千砸铜匠”已所剩无几。

季传志从小喜欢绘画与雕刻。1971年,他放弃原本安稳的工作,跑到几十里外的作坊拜师学艺,并被工艺美术大师玄祖基收为徒弟,学习仿古铜制作工艺。后来成为季传志妻子的武春香当时也师从玄祖基。两位徒弟非常灵透,很快掌握了出土锈、家藏锈、黑漆古、鎏金、鎏银、嵌金丝、嵌银丝等技艺,做出的仿古铜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他们复制的“长信宫灯”、“毛公鼎”等高档仿古铜作品,令国内一些知名考古专家都拍案叫绝。季传志制作的“马踏飞燕”,腿蹄轻捷,马身灵活而扎实,获得山东省第一届旅游产品设计制作奖。他制作的青铜器皿还获得了山东省设计创新一等奖。至今,市场上销售的“马踏飞燕”所用的模具仍是季传志设计制作的。武春香的鎏金、包金技艺也是一绝,199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整修,横匾上“山东厅”三个镏金大字的贴金工作就是武春香完成的。2007年2月,季传志被认定为潍坊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传承人。2007年6月,季传志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仿古铜’全称应该是‘仿古青铜器’,只是在做工上仿古、做旧。在造型方面,我始终追求创新,力求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灵性。”季传志说。交谈中,季传志夫妇对仿古铜当今的地位与处境颇感忧虑。一是社会上假货太多,二是传承人难寻。

“现在的仿古铜产品大都是批量生产的,锈迹是用硫酸做出来的,有些甚至是直接往上喷的颜色。那不是真正的仿古铜,真正的仿古铜要经过塑模、泥模、石膏模、锡模、铜模、翻砂、浇铸、上锉、锉花、上细、上锈等十几道工序,仅上锈这道工序至少得花两个月时间。所以,一件仿古铜没有几个月时间是做不出来的。但因为假货充斥市场,真正的仿古铜卖不上价,失去了市场。现在真正做仿古铜的几乎没有了,我最担心的是这门手艺传承不下去。我今年58岁,年龄虽然不是很大,但心脏不好,一些大的作品已经干不了了。”季传志忧心忡忡地说。

据了解,做仿古铜不仅需要力气,而且还要心细,耐得住寂寞。武春香的弟弟武旭东曾经跟他们夫妇干了20年,后来由于腰疼,加上做仿古铜没有什么效益,不干了。最近几年,他们的女儿季晓真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学,每逢寒假、暑假,就跟着他们做仿古铜,但她能否干一辈子,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因为孩子也经常抱怨仿古铜的市场问题。

“手工艺品还是纯手工的好,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会按照传统工艺继续制作仿古铜器,并想方设法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术传承下去。”季传志说。



夫妻30余年钟情仿古铜器

季传志、武春香夫妇期盼这门传统手艺能够后继有人

2010年6月14日 星期


 季传志、武春香夫妇正在谈论他们的作品。


仿古铜作品大甪端。


仿古铜作品马踏飞燕。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非遗”中一些潍坊特色工艺的传承更是应受到广泛的重视。6月12日上午,记者走访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仿古铜工艺的传承人———季传志、武春香夫妇。谈及这门工艺的传承,夫妇俩表示这门手艺恐将走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仿古铜器精美逼真

  6月1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了季传志和武春香夫妇家中。一进门口,记者就注意到了电视柜上和博古架上摆的几个精美的仿古铜器。随后记者注意到一尊牛形铜器,不但造型栩栩如生,通身花纹精美,而且还有一只“小兽”站在牛背上,“小兽”的足下还有一块盖子型的东西。季传志笑着解释说:“这个是仿西周铜牛尊,是装酒用的。”

  随后他又给记者展示了一大一小两个作香炉之用的甪(读音:lù)端。季传志说甪端是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经常被称为吉祥兽或镇墓兽,是古代民间臆想出来的一种动物。

  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季传志和武春香都是从十六七岁便开始跟随师傅玄祖基学习仿古铜工艺,如今已有30余年。

  “我们到现在也不能说出徒了,还在不停地学习,进行探索性的创新。”季传志还对记者说:“我就是个匠人,耍手艺的。”

  仿品乱真拒绝造假

  他们的仿古铜工艺炉火纯青,做工精美,可以达到几乎“乱真”的程度。季传志说家里经常有文物贩子登门,有的是拿来照片不只要求他按照片仿制,而且还有其它的“特殊”的要求。

  “有些古董贩子,一开始自己来买我的作品,后来直接带着客户来买,还不让我说价格。一转手赚人家很多钱,都被我拒之门外了。”季传志补充说。

  工业冲击难以传承

  “市面上卖的那种用工业技术做的根本就没有做锈一步,直接往上面喷的颜色。”季传志补充说,用传统的工艺,只是做锈这个工艺就得至少花两个月的时间,有时甚至要花一两年的时间,这也增加了成本。

  当记者问及他们是否还有其他的徒弟时,武春香无奈地说:“干这个又不赚钱,而且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凭感觉去做,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学习。连我弟弟也嫌挣不到钱,打工去了。”季传志说手工艺品还是纯手工的好,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按照传统工艺继续制作仿古铜器,并且期待能够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术传承下去。

文/图本报记者孙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