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张效东
    

基本信息

张效东

性别:男

年龄:75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风筝

从艺年限:45年

单位及职务:寒亭区杨家埠效东风筝工艺社 经理

所属地区:寒亭区

师承:

徒弟:60余人

浏览次数:15103

个人简介

  张效东,字道一,男,汉族,1949年10月出生,系潍坊市寒亭区东院村人,中国风筝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潍坊市风筝明星,现为寒亭区杨家埠效东风筝工艺社经理。

  自幼跟祖父学习雕刻、绘画、风筝扎制。他悟性高,善于探索,博采众长。以多才多艺而闻名遐迩。从艺多年来,对十类风筝,180多个品种得心应手。其风筝特点在维承潍坊风筝与杨家埠风筝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发展,融入了高科技,创新扎制了以声、光、电一体的动态风筝,出奇制胜,与世俱进,堪称风筝一绝。在世界风筝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他在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多次获创新,扎制金奖等多项大奖,先后被授予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顾问、潍坊风筝明星、潍坊工艺美术大师、潍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风筝专家称号,2003年被编入寒亭区志大词典、潍坊美术名人录。其扎制的风筝作品“金鸡报晓”被国家邮政部选中并作为邮票使用。多次应邀前往塞舌尔、毛利求斯、新加坡等国讲学,传授风筝理论和技艺,引起极大的轰动。其部分作品被国内外风筝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爱新觉罗毓岩,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董寿平等人给予高度评价。国内外媒体,专程采访,竞相报导,称其为“风筝怪才”,是当今风筝界的一代宗师,中国风筝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为民间文化传播和风筝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荣誉证书

1995年由中国文化部派遣至塞舌尔参加艺术节教学任务,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风筝专家”称号。

2000年由中共潍坊市委,潍坊人民政府授予第1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先进个人。

2003年潍坊国际风筝会筹备委员会,在风筝扎制创新工作中被评为潍坊风筝明星。同年被编入寒亭区志大词典,潍坊美术名人录。

2005年5月被潍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潍坊市人事局,潍坊市科学技术局,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07年6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协授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由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聘为文艺家协会顾问。

2009年由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市风产办在潍坊风筝放飞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9年由寒亭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命名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由山东省文联、省民协颁发山东省十大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提名奖。

2009年加入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0年2月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4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民协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

2011年加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

2011年被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潍坊市风筝产业发展办公室聘为潍坊风筝文化产业首批特邀风筝专家。

2012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3年1月被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2013年1月授予首届(潍坊)国际风筝工艺大师(一级)。

风筝作品“金鸡报晓”被国家邮政部选中并作为邮票发行,部分作品被国内外风筝博物馆收藏,人民日报称“风筝怪才”。

2014年6月,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1995年代表风筝传统技艺参加塞舌尔文化交流。

2000年代表中国风筝代表队赴台湾参加文化交流。

2001年美国《美国之声》记者来访做特别节目。

2005年中央三台《走遍中国》特别节目播出。

2005年中央十台科教频道作专题报导。

2006中央七台《致富经》栏目专题播放《让风筝放的更高》。

2008年风筝《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在中央一台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节目中向全世界播放放飞实况。

2008年2月参加《我是火炬手》中央影视培训,作为山东选手进入决赛。

2008年日本报刊《中国万事通》专题采访报到。

2009年参加中央3台的特别节目《话说清明》。

2009年人民日报刊作《风筝怪才----张效东》专刊报道。

201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文化中国行》专题采访报道。

2013年德国黑森电视台《世界民俗风情》专题采访拍摄。

1991年风筝《蜈蚣》在第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三等奖。

1992年风筝《焦裕禄》荣获二等奖。

2000年风筝《潍县萝卜》在中国首届风筝创新作品大奖赛中荣获铜奖。

2000年风筝《翼龙》在中国首届风筝创新作品大奖赛中荣获金奖。

2002年风筝《猪龙》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扎制创新二等奖。

2003年风筝《马踏飞燕》在2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大赛中荣获扎制创新一等奖。

2004年风筝《神州五号》在2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大赛中荣获扎制创新一等奖。

2004年风筝《神州五号》在首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风筝展赛中获金奖。

2004年参加“云门春杯”全国体育竞赛风筝锦标赛荣获硬翅类大型第二名。

2004年“云门春杯”全国风筝锦标赛硬翅串类中型第七名。

2004年风筝《剑龙》在首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展赛中获铜奖。

2004年风筝《剑鹰》在首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风筝展赛中荣获铜奖。

2005年风筝《化石》在第2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年画风筝展赛中被评为一等奖。

2005年风筝《锣鼓喧天迎奥运风筝》在2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大赛中荣获扎制创新一等奖——此风筝为巨型42平方。

2006年风筝《金狗旺旺迎奥运》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一等奖-巨型56平方。

2007年风筝《花开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一等奖-巨型56平方。

2008年风筝《奥运圣火》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一等奖-巨型56平方。

2009年第二届山东大众艺术节-2009齐鲁民间艺术博览交易会,风筝“喜迎全运”荣获金奖。

2010年风筝《金牛送福》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创新扎制一等奖-巨型56平方。

2010年风筝《和谐盛世》在2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比赛中荣获扎制创新一等奖。

2011年风筝《年画》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创新一等奖-巨型52平方。

2012年风筝128米长龙《地龙》潍坊国际风筝会荣获龙型风筝一等奖。

2012年风筝《雷锋》获潍坊国际风筝大赛团体一等奖。

2012年风筝孔子获中国曲阜文化节优秀奖。

2013年风筝《金鸡斗蜈蚣》荣获潍坊国际风筝大赛创新一等奖。

2013年风筝《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荣获潍坊国际风筝大赛团体一等奖。


主要代表作

《翼龙》、《对奕》—青蛙与螳螂 、《地龙》、《虎虎生威》等。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翼龙——取材于科幻小说或影片中的侏罗纪世纪的统治者----恐龙,作者发挥想像将其变成手中的风筝,此风筝为动态风筝,经过风吹,齿轮转动,口,眼,爪皆可上下挥动,眼睛并会出光芒,并伴有恐龙叫声(此风筝为张效东的原创及代表作品)。

对奕—青蛙与螳螂作品简介

炎夏,一只螳螂落于塘中荷叶之上,被青蛙发现,青蛙想做一顿美餐,进攻螳螂。但螳螂高兴长刀,不畏强势,力搏强雄。

此风筝为动态风筝,纯手工用竹子雕刻齿轮,经风力吹动齿轮,青蛙进攻螳螂,螳螂则呈后退姿势。风轮再转,又呈螳螂进攻青蛙,动作此起彼伏,煞是有趣。


地龙——龙年到了,以海龙为代表的龙头蜈蚣风筝似乎缺少了一些新意,张效东经过几日深思后,决定还潍坊风筝的代表作《蜈蚣》一个本来真实的面目,于是作品《地龙》应运而生,风筝的本身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蜈蚣,再加以想像与手法夸大,一个前所未有的庞然怪物直冲云霄,虽为地龙,上天后同样可以灼灼生威(此风筝为张效东的原创)。

虎虎生威——此风筝为虎年制作,本是应一风筝爱好者虎年想放个老虎的想法为创意而制作,结合真虎与国画下山虎为题材,经过想像与实践找好风筝放飞的几大平衡要点,创立了此风筝(此风筝为张效东的原创)。


《莲花童子》  *80厘米

取材于杨家埠木版年画,采用全真丝面料,全手工绘画,风筝骨架均是一年生的毛竹,精工扎制,洁白如玉,做工精美,堪称一绝。

《老寿星》*80厘米

动态风筝《步步高升县官》

在放风筝过程中,县官风筝的眼,脚,胡子,扇子均可自由活动,活灵活现,堪称一绝。

媒体报道

 

深思细琢 风筝艺人张效东让风筝“动”起来


来源:潍坊晚报 编辑:林峰 2018-03-13 15:16


张效东是一位普通的风筝艺人,8岁起跟着爷爷学习扎制风筝。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张效东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风筝明星。上世纪90年代末,张效东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用普通的竹子做成齿轮、风轮等,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发明了动态风筝,使得潍坊风筝在蓝天白云下越飞越高。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寒亭区杨家埠的张效东工作室,听他讲述动态风筝背后的发展故事。

工作室如同风筝博物馆

与共和国同龄的张效东已近古稀之年,但精神头十足,一大早就泡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研究、扎制新风筝。记者走进张效东位于寒亭区杨家埠的风筝工作室发现,这里更像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内,无论是墙上挂的,还是地上堆的,全是风筝。桌子上摆着竹条、纸张、手工锯、锉子等扎制材料和工具。

张效东正在整理刚刚扎制好的“翼龙”风筝,这是一只动态风筝,高约5米,宽3米,绿色的鳞片,眼睛突出,螯爪张开,神威无比。张效东利用机械原理,在风筝上安装了风轮、齿轮和连杆,放飞空中后,风吹动连着连杆的风轮,带动齿轮转动,“翼龙”的头会来回摆动,眼睛左右转动,鼻子、舌头、爪子等都会摆动,动态十足。

“这只风筝是专门为今年的第35届风筝会做的。”张效东说,这只“翼龙”风筝的连杆不是买的成品,都是他用竹片一点点做的。

首届风筝会就获得奖项

张效东自小喜欢风筝,并深受爷爷影响。他天资聪颖,心灵手巧,短时间就把风筝扎制得有模有样。上世纪60年代,张效东还将自己扎制的“沙燕”“老鹰”“金鱼”等各种风筝拿到白浪河沙滩上摆摊,由于造型精美经常被哄抢。

后来,张效东干过钳工和修表工,学过木工技艺,还学过潍县舞龙、舞狮等,由于悟性高,善于探索,很快他就以多才多艺闻名遐迩。1984年,潍坊举办第一届国际风筝会,让张效东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当年的风筝会上,张效东精心扎制了一只板式雷锋风筝。春风中,头戴红五星,身着绿军装的“雷锋”迎着朝阳冉冉升起,“雷锋”的身边满是金灿灿的葵花。这只风筝在放飞场上一亮相,就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并以精美的画工获得了当年的放飞绘画一等奖。

拿到名次的张效东顿时干劲十足。后来,他结识了许多同他一样爱好风筝的朋友,闲暇时,常常聚在一起进行扎制交流和放飞比赛。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他受益匪浅。张效东买了大量有关风筝绘画和扎制的书籍钻研学习,进行创新尝试。

张效东还尝试着把国家大事和乡土民俗都融进风筝扎制中。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他设计、扎制了一只串式的“五十六个民族盼回归”的风筝;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后,他又琢磨扎制了一只“神州五号”风筝。

利用机械原理让风筝活起来

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张效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风筝明星。可张效东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末,潍坊风筝大多是固守传统的板式、筒式、硬翅、软翅、串式等,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张效东陷入了深思。想到自己年轻时做过钟表维修工,便开始尝试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制作会动的新式风筝。

张效东仍清楚地记得,他设计的第一只动态风筝是“小鸡吃米”。当时,张效东住在农村,院子里养着只鸡,他看到小鸡吃米时头“一点一点”的,感觉十分有趣,便开始思考怎么能把“小鸡吃米”变成风筝。经过一遍遍的构思和设计,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没想到还真做出了会动的风筝。从此,张效东的动态风筝越飞越高。

在这之后,张效东又玩出了很多新花样,创作出了会动会唱歌的福娃风筝以及“青蛙螳螂对弈”风筝等高科技的创新风筝,使潍坊风筝变成了活的工艺品。

不忘传承让风筝越飞越高

从事风筝扎制以来,在保持了潍坊风筝的传统特色上,张效东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创作了集声、光、电多种科技元素于一身的大型立体风筝,并利用齿轮和杠杆原理,使风筝发出光影和声音,在天空中吞云吐雾。

与许多风筝艺人固守着“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不同,张效东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张琦培养成了潍坊风筝界的后起之秀,对慕名前来的风筝爱好者,也总是毫不保留地热心传授。

张效东粗略统计,现在他教的徒弟已不下200人,其中还有外国人,个别有出息的徒弟如今已办起了大型风筝厂。

张效东经常到国内外各大城市参加潍坊风筝的扎制、放飞表演,每次外出参加活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宣传潍坊,宣传潍坊风筝。“风筝就像我的生命一样,我无比珍视。我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潍坊风筝在蓝天白云下越飞越高。”

<人物档案>

张效东,1949年出生,寒亭区寒亭街道东院村人。在传统的潍坊风筝技艺上大胆创新,发展了“六动”“四动”态风筝。2010年5月,张效东被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4年4月,张效东被山东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张效东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遗档案>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其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精细、品种繁多、起飞灵活。潍坊风筝种类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1984年,潍坊开始举办第一届国际风筝会。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飞三十年,潍坊风筝永无终点

2013-04-20 09:32:26

  潍坊新闻网4月20日讯 作为世界风筝都和国际风联总部所在地,潍坊自1984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对于即将到来的第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艺人张效东将以“金鸡斗蜈蚣”的立体风筝参赛,获奖无数的他信心满满。他认为只有改进和创新才能让潍坊风筝越飞越高,风筝产业也应抱团发展并加强交流。有风筝作翅膀,潍坊这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风筝会也获得了“中国十大节庆”和“改革开放30年最受关注的30个节庆”等荣誉称号。近30年来,潍坊通过风筝会各类活动共吸引市外资金约3000亿元,美国卡特比勒、沃尔玛、日本伊藤忠、德国贝尔、中国香港霍氏集团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安家潍坊。风筝和风筝会已成为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也是潍坊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4月16日,潍坊风筝大赛上,参赛者放飞长蛇风筝。本报记者 张驰 摄

  艺人备战

  新创能动会唱冒光的立体动物风筝

  4月18日,记者来到了寒亭区杨家埠张效东的风筝制作室。张效东正在认真地调试一只蜈蚣头风筝,竹条、纸张、锉子、手工锯等工具材料摆得满满当当。旁边放有一只雄鸡风筝,此时的张效东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第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做最后的准备。

  张效东正在调试的这只蜈蚣头风筝以红色为主色调,乌黑有神的眼睛、洁白整齐的牙齿、圆圆鼓鼓的造型十分可爱。而旁边的雄鸡风筝则以黄红色为主调,特别喜庆好看。

  张效东告诉记者,这是他为参加第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特意制作的“金鸡斗蜈蚣”,全长140米,分为蜈蚣、雄鸡和火球三个部分。

  张效东先介绍起了“金鸡斗蜈蚣”中的蜈蚣头风筝。“我在蜈蚣风筝头部的两侧各安装了一个风兜,只要飞在空中,风兜转动起来,蜈蚣就会‘唱歌’,眼睛还会发出红光‘放电’。以往的蜈蚣风筝大多是在平板上绘制蜈蚣头,但是我制作的这个立体蜈蚣风筝是利用机械原理,在蜈蚣肚子里设计安装了一个齿轮,放飞后,风兜在风力作用下开始转动,带动连杆、齿轮使蜈蚣头部的须、牙等部位移动。此外,风筝内还安装了电池和扬声器,按下电钮,风筝就会发出红光和声音。”

  张效东表示,这种声、光、电、动一体的大型立体风筝是他的“创新”,因此对于这次的风筝会,他信心满满。

  成长经历

  多次参加风筝会,不断改进屡获奖

  张效东今年已经65岁了,但是依旧精神头十足。受爷爷影响,他自小便喜欢扎风筝、放风筝,现在更是每天泡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研究、制作新式风筝。

  1984年,潍坊举办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张效东扎制了一只春燕风筝参加比赛,遗憾的是没拿到名次。不轻言气馁的他结识了许多同他一样爱好风筝的朋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比赛,使得他获益匪浅。1988年第五届风筝会,他精心扎制了一只板式雷锋风筝,在放飞场上一亮相,就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并以其独到的设计,精美的画工获得了当年风筝大赛的一等奖。

  此后,张效东开始尝试把乡土民俗都融进风筝扎制中,经过他的改进,1999年第十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他扎制的立体浮雕潍坊萝卜风筝赢得了不少好评。2003年,为了纪念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入太空,他扎制了12米高的立体风筝“神舟五号”。这个巨型风筝需要40个人一起放飞,通过遥控还可以实现机体“剥离”。

  后来随着不断在风筝会上取得成绩,在全国屡获大奖,张效东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那时候,潍坊风筝大多是固守传统的板式、筒式、硬翅、软翅等,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成了他每日思考的问题。

  由于年轻时做过钟表维修工、电工、钳工,张效东开始尝试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制作会动的新式风筝。几次试验失败后,张效东终于做成了会动的翼龙风筝。

  张效东认为,现在的潍坊风筝主要以小风筝、商品风筝为主,忽视了对传统风筝的创新,将潍坊风筝这项传统的民族技艺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改进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潍坊风筝才能“越飞越高”。

  发展建议

  艺人、企业应“抱团”发展加强交流

  为了将风筝手艺传下去,张效东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张琦培养成了潍坊风筝界的后起之秀,而且对慕名前来学徒的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到现在,他的徒弟已不下200人,其中不乏外国人,有的徒弟如今已办起了大型风筝厂。

  张效东告诉记者,在风筝产业发展中,要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将潍坊风筝这项传统的民族技艺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他建议,风筝艺人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和学习,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技艺。老艺人和企业家集思广益、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经营规模的问题。

  曾参加潍坊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国际风筝联合会副秘书长、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主任张崇高则建议将“潍坊风筝”申报非遗。他建议潍坊市应尽快启动“潍坊风筝”申报非遗工作,力争占领世界风筝文化领域这一新的制高点,不留历史遗憾,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建立推进此项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担起文化责任,搞好“潍坊风筝”文化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制定保护计划,起草此项目的申报材料,全力开展申报工作,力争用2—3年的时间将“潍坊风筝”“申遗”成功。

  产业概况

  潍坊生产的风筝已占全世界的60%

  拥有100多人、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的潍坊天成风筝厂厂长王永训是张效东的徒弟。1989年,17岁的王永训来到当时潍坊最大的寒亭杨家埠风筝厂当扎制工人,并很快成为厂里能扎会画的全能手。后因效益不好,王永训离开了风筝厂,打了一段时间工后,开始自己在家扎制风筝,放到一些门头、商店销售。

  1999年,王永训第一次参加风筝会,他做了一个机械毛蟹,虽然风筝没有飞上天,可他认识了不少国内外的风筝爱好者和外国风筝协会的负责人,这些人中很多成了他的朋友、客户。

  随后的风筝会,王永训不仅参赛,而且开始赞助。他的风筝以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格为主,赢得了不少外国人的好感,他还开发了礼品风筝。现在,他的风筝80%出口国外。

  王永训告诉记者,正是由于风筝会的带动,他的风筝产业才越做越大,“像第2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前后,我接到了3笔订单,总价值100万元左右,占了全年销售额的1/4。”

  张崇高告诉记者,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时,潍坊的风筝生产厂家也就二十几家,现在,已经有300多家。风筝会期间的风筝销量要占到全年销量的1/4,潍坊生产的风筝已经占到全世界的60%。不少风筝厂老板纷纷借风筝会这个平台认识客商发展业务,很多风筝厂越做越大,也有更多的风筝艺人自己办厂创业。我市的风筝产业可以迅速地发展壮大,一年一度的风筝会功不可没。

  杨家埠风筝艺人张效东调试参加这届风筝会的作品“金鸡斗蜈蚣”。

  风筝会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参加。(资料图片)

  4月16日,潍坊风筝大赛上,参赛者在浮烟山放飞潍坊传统的龙头蜈蚣风筝。本报记者 张驰 摄

  三十而立风筝会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的一首《怀潍县》,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老潍县放风筝的情景。潍坊是风筝的故乡,风筝文化源远流长。24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只木鸢风筝在潍坊境内由能工巧匠鲁班制作并成功放飞。明清时期,放风筝在潍坊民间开始普及,潍坊民间精湛的风筝扎制工艺和高超的放飞技巧,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新中国成立后,潍坊风筝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1984年,在美国友人大卫·巧克的热心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市委市政府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新形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创办了风筝会。这是在国内最早冠以“国际”字眼的综合性、国际性重大地方节会。

  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邀请了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支风筝代表队来潍坊放飞表演,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从此,潍坊国际风筝会每年举办一届,由国家体育总局、国际风筝联合会、潍坊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9届。风筝会开幕时间也根据实际情况,由创办之初的4月1日,改为后来的4月20日,再到2011年改为每年4月第三个周六开幕。

  1988年4月1日,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经各国风协代表会议推举,潍坊市被一致推举为“世界风筝都”,使潍坊市收获了世界风筝文化领域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1989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际风筝联合会在潍坊成立,并将总部设在潍坊,创会的理事国和地区共16个,现有会员国(地区)67个。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风筝事业有了领导核心,标志着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传播中心。多年来,国际风筝联合会在与潍坊市主办国际风筝会、促进风筝文化传播、风筝运动普及与提高、风筝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1年第八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风筝比赛,标志着放风筝被正式列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

  1999年第十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节俭办会,首次根除了开幕式门票派购的方式,群众参与盛会的热情空前高涨,开幕式的观众上座率是连续16届以来最高的一次。

  2004年第二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主题为“银线连四海、美丽靓五洲”的“世界风筝小姐”选拔大赛,来自667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4个省市自治区的136位佳丽云集潍坊,为风筝城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风筝会带给潍坊的荣誉

  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风筝运动特殊贡献奖”。

  2005年,潍坊国际风筝会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并被国际节庆组织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称号;2008年,人民日报、人民网评出了“改革开放30年30个最受关注的节庆”,潍坊国际风筝会名列前茅。

  2011年4月,潍坊国际风筝会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授予“城市品牌创新成就奖”。

  2011年5月,潍坊国际风筝会被人民日报、人民网评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

  2012年9月,被国家民委、国际节庆协会等评为“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奖。

  2012年11月,被中国节庆产业年会评为“2012年度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影响效应

  众星伴月,形成潍坊节会链条

  一进城区北海路,就会看到风筝造型的路灯,这就是风筝会的作用,它在改变一座城市的建筑、文化,甚至是人们的生活。在潍坊,与风筝有关的城市地标性建筑有很多,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风筝博物馆、潍坊火车站、富华国际展览中心等,风筝会在不断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改造。就连当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都曾在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取景。

  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主任张崇高说:“风筝会是潍坊古老的风筝文化和现代城市营销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历经30年的精心打造,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成长为潍坊最亮丽的一张城市名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风筝会把潍坊的城市品牌营销到了全国乃至世界。通过风筝,潍坊找到了一个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自己的位置。”

  “一说到风筝,人们就想到潍坊;一说到潍坊,人们就想到风筝。这就是风筝会营销的作用。”张崇高说,“我们也坚信,有风筝会这张营销门票,潍坊的城市竞争力必将越来越强。”

  风筝会是潍坊最早最久的一个节会,也是如今潍坊最亮的品牌。据了解,风筝会不仅为外地众多节会所效仿和借鉴,而且催生带动了鲁台经贸洽谈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昌乐国际宝石节、昌邑北方苗木绿博会、临朐奇石节、高密红高粱文化节、诸城大禹文化节、青州花博会等多个在潍坊市内举办的节会,发展了相当规模的节会经济。如果说当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是一枝独秀的话,那现在用百花齐放来形容潍坊的节会一点也不过分。

  张崇高告诉记者,节会经济在潍坊的各县市区办得红红火火,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品牌节会,形成了一个节会链条。而在众多节会中,有一个节会甚至与风筝会齐名,那就是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从2000年的首届菜博会到今年的第十四届菜博会,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与。

  夯实基础

  群众参与,尽量降低活动门槛

  风筝会办得成功与否,老百姓的满意度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没有群众参与的节会肯定不是好节会,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潍坊国际风筝会能连续成功举办到第30届,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节会,群众的积极参与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奎文区润泽园小区居民杨先生告诉记者:“2004年那届的世界风筝小姐大赛是群众参与最广的一次。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在城区供市民放风筝的场地不是很多,应该多开辟出一些场地来。”

  对于市民反映的情况,张崇高坦言,他确实听到过。他表示,每年的风筝会他们都会邀请专业的节会策划团队来丰富风筝会的内容,风筝会先后推出了十几万人放飞表演、龙舟大赛、巡游狂欢、大型焰火公益燃放、大型艺术灯展、风筝产品展销会等活动项目。对于群众认可的放飞大赛、龙舟比赛、焰火晚会等都会保留,同时也将不断推出新的活动,争取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风筝会中来。

  “关于风筝会是否应该办下去和办会的满意度,我们曾经联合有关单位在2006年和2008年做过调查,95%以上的市民认为风筝会已经成为潍坊的城市名片,是潍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应该很好地办下去。”张崇高说,“我们办风筝会首先考虑的就是本地人的参与,这样,风筝会才能成为潍坊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将风筝会开幕式的时间改为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六,就是为了可以让市民有时间参与。创新设计的许多市民愿意参加的活动,像全民健身狂欢大巡游、万人放飞表演、中国画节、夜光风筝比赛、中小学生风筝邀请赛、龙舟赛、老年人健身周、烟火晚会等,在设置这些活动的时候,力争做到各个板块的活动有机连接,并且在时间上考虑老百姓参与的可能性,让他们有条件、有机会、低门槛参与。

  满足不同观众、群众的需要。在设置风筝会大型开幕式演出门票的时候,一是门票要降低门槛,在价位上要高中低搭配。同时为了鼓励大家参加,还和有关的企业来“联姻”,他们提供赞助的商品,通过抽奖的方式来鼓励大家参与购票,进行互动。

  创新突破

  推向市场,着力走出去引进来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在争办风筝会,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如广东的阳江、江苏的南通、贵州的贵阳以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都在利用风筝这个载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对潍坊的风筝城市品牌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张崇高介绍,从潍坊的情况看,近几年“走出去”进行风筝文化对外交流的机会偏少,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作为世界风筝都和国际风筝联合会所在地,潍坊甚至还没有一支正式的能代表潍坊的队伍到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城市开展风筝展览和放飞。尽管每届风筝会的主办方都绞尽脑汁设计新内容,但众口难调,举办的届数多了,风筝会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春晚似的困惑。

  “单纯从招商引资金额上,近几年每届风筝会带来的资金都在200亿元以上。最关键的是,风筝会是邀请国内外人士前来认知潍坊的机会,是潍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张崇高说,“其实我们从未放弃创新的步伐。创新难的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显现,由于政府负担过重,活动安排单一,风筝会一度面临停办的境地。后来我们把政府办会推向了市场,通过企业冠名赞助的方式将开幕式晚会推向了市场,下一步,市场办会的程度还会加大。”

  张崇高介绍,风筝会作为潍坊最有名的节会,它所承担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市民对它寄予的希望也很多。我们将发挥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作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吸收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风筝研发、比赛、展览、展示和贸易等各个环节上勇于创新。同时,潍坊将成立专业化、高水平的风筝放飞和展览队伍,积极参与国内外和各地方组织的风筝放飞比赛和展示展览活动,巩固发展“世界风筝都”的地位。

  据了解,风筝会30年以来,各类活动共吸引市外资金约3000亿元,美国卡特比勒、沃尔玛、日本伊藤忠、德国贝尔、中国香港霍氏集团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安家潍坊。节会经济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和新的增长点,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识和重视。据专家测算,节会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其长远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可以说,节会经济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记者 韩镇 王路欣(署名除外)



走近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张效东

让潍坊风筝飞遍全球

2012年12月14日


▲张效东和他的助手放飞恐龙风筝。          ◥张效东向记者介绍他亲自制作的龙头风筝。

本报记者 刘建强 郑健
  在潍坊民间活跃着一批风筝扎制能人,张效东就是其中之一。从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到今年的第29届风筝会,他每年都要扎制风筝参加节会,且年年都获大奖,他因此赢得了“风筝怪才”的美誉。
  近日,记者来到寒亭杨家埠,探访这位风筝艺术大师。

工作室就是博物馆

与共和国同龄的张效东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精神头依然十足,依旧每天泡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研究、制作新式风筝。

张效东的风筝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内,墙上挂的、地上堆的,全都是各式各样的风筝;桌子上还摆着竹条、纸张等扎制材料;不仅如此,矬子、手工锯等木工工具和电笔、电流表等电工工具也一应俱全。

看到这里,一般人也许会纳闷:这些工具是做什么用的?原来,张效东扎制风筝几十年来,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逐渐融入到传统的风筝扎制工艺中去,使得传统潍坊风筝不断得以发展和创新。

说起张效东对风筝的热爱,得从他的爷爷说起。爷爷干了一辈子木匠活,也是一个做风筝的高手;张效东在8岁时就开始跟着爷爷学木工、学雕刻,同时也学做风筝;后来为了谋生,还学了电工、钳工、钣金工等技艺,这些都成了他创新风筝扎制技艺的基础。

立体风筝让人叫绝

在工作室,放着一只长相奇怪的“蜈蚣头”。与普通蜈蚣风筝中的蜈蚣头不一样,这个“蜈蚣头”又称“地龙头”,圆圆鼓鼓的样子,以红色为主色调,眼睛乌黑有神,洁白的牙齿外露,看上去比真实的蜈蚣多了几分可爱和喜庆。原来,这就是张效东在今年第2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放飞的“立体地龙头蜈蚣风筝”,全长128米,获得大会一等奖。

聊起这只风筝,张效东打开了话匣子。以往的蜈蚣风筝大多是在平板上绘制蜈蚣头,而这只蜈蚣风筝最大的创意就是立体化,而且处处使用了现代技术。记者留意到,这只蜈蚣风筝头部两侧各有一个风兜,用手指拨动风兜,蜈蚣竟唱起歌来,眼睛还发出红光,舌头、胡须也跟着摆动,令人拍手叫绝。原来,这只蜈蚣风筝肚子里设计安装了一个齿轮,放飞时,风兜在风力作用下转动,带动连杆使齿轮转动,齿轮再驱逐连杆,使蜈蚣头部的须、舌、牙等部位移动。另外,风筝内还安装了电池和扬声器,只需按下电钮,风筝便会发出红光和声音,成为声、光、电、动一体的风筝。

如今,张效东主攻方向就是集声、光、电多种科技元素于一身的大型立体风筝。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今年他制作了一只“中华魂”巨型风筝,面积足有24平方米,中间图案为党徽,两边是56个民族载歌载舞的场景,下方配以“辽宁号”航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赞美之情。

让潍坊风筝走出去

近年来,张效东凭借着高超的扎制手艺和出色的风筝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

1995年,他扎制了一只串式龙头蜈蚣,口中设计了一个机关,风筝在空中可以吞云吐雾,倾倒了无数海内外游客,获得了当年的风筝扎制金奖。2003年,为了纪念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他扎制了12米高的立体风筝“神舟五号”:这个巨型风筝需要40个人一起放飞,通过遥控还可以实现机体“剥离”。至今,他已经获得了“中国风筝专家”、“潍坊市风筝明星”、“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多个荣誉称号。

为了将风筝手艺传下去,他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张琦培养成了潍坊风筝界的后起之秀,而且对慕名前来学徒的年轻人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到现在,他徒弟已不下200人,其中不乏很多外国人;个别有出息的徒弟如今已办起了大型风筝厂,每年出口创汇上百万元,促进了当地风筝产业的发展。

为了宣传潍坊风筝,张效东经常到国内外各大城市参加风筝扎制、放飞表演。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宣传潍坊,宣传潍坊风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创新潍坊风筝的脚步永远不能停下来。”张效东说。

image001.png

民俗艺人张效东:扎制风筝惟妙惟肖

2010年06月26日

齐鲁网 讯   在2010山东城市形象大使潍坊赛区海选现场,60岁的选手张效东现场展示了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image003.jpg

张效东(右) 摄影:赵宇光

image004.jpg

张效东   个人展示页面

image007.jpg

个人展示页面



image008.gif

风筝好大20人才能放飞

2010年04月12日

image009.jpg

潍坊新闻网4月12日上午讯 作为潍坊国际风筝锦标赛的预选赛,4月16日,潍坊风筝大赛将拉开帷幕,优胜者将代表潍坊参加国际风筝锦标赛。大赛在即,记者来到寒亭区杨家埠一睹各代表队风筝扎制情况,其中面积达56平方米、20人才能放飞的“和谐盛世”风筝格外引人注目。

特色风筝“和谐盛世”

4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寒亭区杨家埠效东风筝工艺室。这里是扎制参赛风筝最多的地方之一,参加潍坊风筝大赛的风筝,有30多只产自这里。效东风筝工艺室的负责人张效东是有名的风筝艺人。“中国风筝专家”、“潍坊市风筝明星”、“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头衔显出主人的不凡。

工艺室俨然是一个小型风筝博物馆,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内,墙上挂的,地上堆的,全都是各式各样的风筝。张效东告诉记者,这儿制作的风筝大部分是寒亭区的机关单位及街道(镇)等参赛代表队预订的风筝,日前已经制作完成近30只,还有七八只正在制作中。张效东说:“风筝扎制讲究的是创新,只有与众不同才有望夺魁,所以,风筝扎制不仅看扎制技巧,也不仅是绘画水平,是综合水平的较量。”

张效东告诉记者,“制作一个普通的风筝可能只需要两三天,而制作一个大型的有特色的风筝则需要好几个月。”每年风筝会,张效东都会创作一些时代特色鲜明的大型风筝,像2007年,他创作的是“金狗旺旺迎奥运”,2008年,他以邢慧娜喜夺奥运金牌为创作题材,2009年,他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国庆大典为创作题材,今年,他则创作了“和谐盛世”,在今年制作的众多的风筝中,这是张效东最得意的。

图案象征民族团结

记者看到,硕大的“和谐盛世”风筝上,绘着天安门、葵花、五环等图案,身穿各民族服饰的俊男靓女载歌载舞,画面十分喜庆、吉祥。

那么,今年为什么要创作这么一个大型风筝呢?张效东说:“这个风筝面积有56平方米,图案上的天安门代表祖国,葵花代表人民,身穿各民族服饰的俊男靓女载歌载舞,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国家富强、人民安康。这些年来,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有幸见证并生活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中,创作这个风筝,就是要让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都来分享我们的喜悦,正所谓‘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制作需要四五个人

张效东告诉记者:“整个‘和谐盛世’的制作过程和一般的风筝一样,分为构思、绘图、扎制、裱图、安装、试飞六个过程,总过程需要四五个人。”

谈起风筝的制作过程,张效东娓娓道来:“绘图的过程很简单,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根据构思绘制的图案小样,按图纸的大小进行放大后,临摹图案小样,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再进行着色;扎制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一道工序,扎制骨架选择竹子的质量很关键,要选择成年竹,节要短,竹长要6米,共需12根竹子扎制成‘梯状板型’;整个裱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审核的过程,要选择一个底子好的画工,能够充分理解风筝构图。对图案中着色、构图中存在的错误进行订正,最后定稿;安装时,连接12根竹子的钢管需要选择0.2cm—0.3cm的厚度,连接时要求弦扣牢固、绑扎均匀,互相协作分量一致,有利于飞翔。”

放飞得有三四级风

张效东说:“这个大风筝放飞时,首先要计算好风筝的吃风量,承受多少风力,‘和谐盛世’在三四级风的情况下才能飞。”

“放飞时需要20个人放飞,因为人力多,放飞线要拉长,找准放飞距离空间,每隔7米至8米一个人,10个人牵动,等待风级平稳的情况下合力拉动起飞。”张效东告诉记者,“另外的10个人,其中一人负责指挥,看风的动向随时指挥调动位置。2至3个人随风向顺好风筝的飘带,6个人围在风筝的周围将风筝立起,大家听指挥者的口号,口令一发,大家齐心协力将风筝拉起。”韩健飞 毛德春


image010.png

潍坊:张效东扎制的这只蜈蚣风筝 能发光会唱歌

2012年04月17日

image012.jpg

风筝艺人张效东正在扎制立体蜈蚣风筝。

潍坊新闻网4月17日讯 寒亭区风筝艺人张效东是远近闻名的“风筝明星”,他在传统风筝扎制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扎制了大批构思独特、造型新颖的风筝。今年风筝会,张效东负责寒亭区参赛风筝的扎制,为此,他新设计出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立体蜈蚣风筝,迎接即将到来的“百龙闹春”潍坊龙头蜈蚣风筝放飞活动。

立体蜈蚣风筝会唱歌

记者来到寒亭区杨家埠张效东的风筝制作室。看到制作室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风筝,张效东正在认真地绘制一只蜈蚣风筝。只见这只风筝以红色为主色调,乌黑有神的眼睛、洁白整齐的牙齿、圆圆鼓鼓的造型,使它看上去比真实的蜈蚣多了几分喜庆和可爱。张效东告诉记者,以往的蜈蚣风筝大多是在平板上绘制蜈蚣头,这个立体的蜈蚣风筝是一个新创意,是为迎接今年风筝会“百龙闹春”龙头蜈蚣风筝放飞活动而特意设计制作的。张效东对记者说:“蜈蚣又名天龙,在传统的风筝扎制中,蜈蚣风筝是最正宗的,现今的龙头蜈蚣风筝其实就是蜈蚣风筝发展而来的。”

这只蜈蚣风筝头部两侧各有一个风兜。拨动风兜,蜈蚣竟唱起歌来,眼睛还发出红光,舌头、胡须也跟着摆动,让人叫绝。张效东介绍,这只蜈蚣风筝是利用机械原理,在蜈蚣肚子里设计安装了一个齿轮,放飞后,风兜在风力作用下开始转动,带动连杆使齿轮转动,齿轮再驱逐连杆使蜈蚣头部的须、舌、牙等部位移动。此外,风筝内还安装了电池和扬声器,按下电钮,风筝就会发出红光和声音。

扎好主题风筝迎盛会

除了这只立体蜈蚣风筝,张效东还负责今年风筝会寒亭区各单位的风筝扎制任务,共计22只,目前已全部完成。

张效东给记者展示了他的成果:春风中,几只燕子飞过,一个笑容可掬的小学生站在花朵上,背景是奖杯和体育器材,象征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名为“育才”的风筝是专门为寒亭区教育局扎制的;为寒亭区工商局扎制的“招财进宝”风筝,取自寒亭传统年画中的“胖娃娃”形象,寓意年年有余,生意兴隆……这些风筝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形象生动、主题鲜明,体现了各单位的职能特点和精神风貌。

据介绍,张效东负责寒亭区风筝扎制已经26年了。每年的风筝会上,他的创意风筝都会成为会场的焦点,年年不重样。而且,张效东的风筝不仅制作精美,放飞效果还好,适于风筝比赛。

愿风筝产业抱团发展

据了解,张效东年轻时做过钟表维修工,因此善于利用机械原理制作各种新式风筝。例如,他利用机械和齿轮原理制作出的会活动会唱歌的福娃风筝,似乎使风筝成了活的工艺品。张效东还多次随国家文化部和潍坊市风筝艺术交流协会组织的民间艺术交流团到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进行潍坊风筝扎制和放飞表演,他扎制的很多风筝还被国外一些民俗艺术博物馆收藏。

今年3月,张效东和8名传统风筝老艺人、企业家受聘成为首批风筝文化产业特邀专家,凭借他们各自的风筝技艺和知识对风筝会的策划、风筝产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张效东告诉记者,潍坊现在的风筝主要以小风筝、商品风筝为主,忽视了对传统风筝的创新,风筝产业中也存在着经营分散、规模小等问题。在风筝产业发展中,要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将潍坊风筝这项传统的民族技艺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张效东建议,风筝艺人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和学习,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技艺。老艺人和企业家集思广益、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经营规模的问题。


image013.png

“风筝怪才”免费授课传艺

齐鲁晚报

image015.jpg

本报记者周锦江本报通讯员牟兴健

作为民间工艺进课堂的调查依据,寒亭区近期组织了一系列专题座谈、走访和调研,调查对象涉及到小学生、大学生、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一般市民、个体工商业者等等,其中有59%的被调查人认为学校有必要设置民间工艺课,为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训建立平台和基地。对于时间上的安排,超过八成的调查人认为应该实行短训不限时学习,15%的调查者希望长期学习,并颁发学历证明。

,知名民间艺人“风筝怪才”张效东为全区各小学30多位美术老师们免费开课,拉开了老艺人无偿授艺的序幕,以后他还将接受各小学的手工课邀请亲自授课。

美术老师当学员大呼一堂课太短

风筝制作进入小学课堂并不是最新的事情,记者了解到,在市区已经有个别小学开设手工制作课,不过像寒亭区如此庞大的老师阵容还是极少数。张效东、于福堂、马志强、杨福源、季乃仓等个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23日,民间工艺进课堂师资班在寒亭区技工学校开课,全区各中小学30余位美术老师齐聚一堂当了回学生。由张效东这位“风筝怪才”亲自授课,怎样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和弯曲成型等等。别看一个三指宽的竹片,不画线不打稿,想削出十根就十根,想削八根就八根,而且一点不伤手。

张效东不断冒出在风筝制作上的奇思妙想,有好几样绝活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对手,风筝起飞不用风、最大号风筝、最小号的风筝都出自他之手,因此被称为“风筝怪才”。张老师在授课时还不忘穿插着自己制作风筝和参加各种国际活动的趣闻轶事。

河滩中学的吉传钊老师说,他自己本身也对民间工艺特别是风筝非常感兴趣,绘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论到扎制就成了门外汉了。以后张老师应该带着老师们多扎一扎好玩的风筝,这样在教学方面腰杆也会更硬一些。本地孩子对风筝、年画、红木嵌银等本土民间工艺不一定要做到精熟,但是起码的一些了解还是需要的。

张老师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动态风筝“剑龙”带到了课堂,风筝是以剑龙为原型,肢体可动,还能发声,张老师在现场给大家秀了一把,诸位老师们对这样一件力作惊叹不已。在张效东之后还有一位年画名家杨海军教大家一些年画方面的知识,不过由于是首节课,以理论为主。

开元孙家杨孟小学的孙海一老师在听课时“最不专心”,老师用手机拍下了老师的整个授课过程,以备回去再研究研究。老师说,“一堂课太短了,很有趣味性,在学生中推出这样的手工制工肯定很受欢迎。”

收徒两三百人没一个得意的

张效东今年59岁,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制作订单都忙不过来,一个龙头243根竹子、230多个步骤,小小的失误就会影响风筝的平衡和起飞,需要静下心来用心扎。但是沉下心来又为自己的手艺找不到传人而神伤不已。

张效东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杭州时他双手抱胸在西湖边漫步,手上牵着一个不及成人手掌大的风筝,伴在自己的头顶上飞。张老先生的这个举动引起了一位老外的注意。老外追着他竖起两个指头用蹩脚的中文说,“这个价格卖给我,好吗?”张老以为是20元,心想送给他算了,没想到这个老外掏出200美元要塞给他,张老感觉很吃惊,同时也为本土的风筝能有这么高的身价感到很得意。

“不只是风筝,很多民间玩意儿越来越受宠,不过多数手艺活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张效东补充说,“我收了两三百名徒弟,没有一个得意的。”张老直言,这民间工艺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就想今天干活明天赚钱的好事儿,一点小钱还不乐意干。其实这风筝做好了养家糊口没任何问题,单就说在风筝厂里干活每天就有50至100元的收入。“我扎一个风筝就够吃一个月的了,我的所有荣誉、所有生活所需都来自于风筝,说明这个活干好了是有前途的”,张老骄傲地说,希望通过民间工艺进课堂能找到更多的好苗子。

该区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王乃云告诉记者,目前教育部门非常支持民间工艺进课堂,让孩子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提高孩子对家乡的认知度。通过这样的风筝、年画等工艺学习制作可以让孩子们动动手、动动脑,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是缓解学习压力的好办法。

技工学校试开民间工艺专业

记者了解到,寒亭区技工学校今年开始开设民间工艺专业,三年的学制,招生50人。该校信息科科长杨卫国告诉记者,其实在前不久已经针对一些下岗职工等群体开设民间工艺课。平时哪怕为风筝厂干点零活儿也够自己生活所用,现在潍坊风筝知名度越来越大,而寒亭杨家埠作为最大的风筝产地,以此作为营生完全可以。因为学校和风筝厂、红木嵌银厂有不错的合作关系,毕业后马上就可以工作。

技校王校长说,针对目前民间工艺传承链脆弱、难保护的现状,学校和区里全力支持民间工艺进课堂的举动。以后还要成立风筝、年画等民间工艺的研发团队,让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注入新鲜的血液。目前大师虽然扎制工艺精湛,但是一些构图等方面还有些“不新潮”,这样年轻人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如果运作得当,当该有不错的就业前景。

记者了解到,2007年寒亭区成功申报杨洛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申报杨明智、杨红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据该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化,邀请年过八旬的杨洛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开授课,并促进其传艺授徒,目前已为杨洛书等建立了传艺授徒档案。2009年5月,寒亭区首次将风筝年画这样的民间工艺请进了课堂,依托技工职校这样的平台面向社会招收学员,采用定期开班、短期培训等灵活的培训方式无偿开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培养“继承人”。

潍坊市文化部门的一位退休干部周先生说,潍坊有太多的民间好玩意儿了,核雕、布玩具、剪纸、扑灰年画、木版年画、嵌银漆器、面塑,还有知名度最高的风筝,这些工艺有一半目前就面临着好技艺失传的困境,最主要是后继无人。进小学课堂这个举动就挺不错。寒亭区有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名家大师直接进课堂,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但前提是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而不是成为学生们又一个课业负担。传承民间工艺的精髓之所在还是要在于精,传统的传带方式虽然效率低,但是也许是一种最好的传承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传承方式才让这种文化更具吸引力。“风筝怪才”张效东在为中小学美术老师们授课传艺。

image016.png

张效东:让潍坊风筝越飞越高


人民网潍坊4月21日电 张效东是一位普通的风筝艺人,在固守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的风筝扎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他固守但不保守,毫不保留地将潍坊风筝的扎制、放飞技艺热心传授给他人,使得潍坊风筝在蓝天白云下越飞越高——

醉心风筝的张效东

与共和国同龄的张效东是我市风筝明星,受爷爷的影响,张效东自小便喜欢扎风筝、放风筝。

1984年,潍坊举办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张效东扎制了一只春燕风筝参加比赛,虽然没有拿到什么名次,可是他并不气馁。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同他一样爱好风筝的朋友,闲暇时,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进行扎制交流和放飞比赛,使得他获益匪浅。

1988年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精心扎制了一只板式雷锋风筝。春风中,头戴红五星,身着绿军装的“雷锋”迎着朝阳冉冉升起,“雷锋”的身边满是金灿灿的葵花。这只风筝在放飞场上一亮相,就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并以其独到的设计,精美的画工获得了当年风筝大赛的一等奖。这以后,张效东更加勤奋,买了大量的有关风筝绘画和扎制的书籍钻研学习,并不断应用到平时风筝的扎制工作中,进行创新尝试。1995年,他扎制了一只串式的龙头蜈蚣,龙头口中设计了一个机关,风筝在空中可以吞云吐雾,倾倒了无数的海内外游客,获得了当年的风筝扎制金奖。

此后,张效东开始尝试着把国家大事和乡土民俗都融进风筝扎制中。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张效东精心设计、扎制了一只串式的“五十六个民族盼回归”的风筝,整个风筝由57个板式风筝组成,第一个是光芒四射的“天安门”,以后依次是汉、蒙、回、藏等各式民族服装的56个板式人物风筝;1999年第十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又扎制了一只立体浮雕的潍坊萝卜风筝,碧绿惹人的萝卜缨,细长柔软的萝卜须,浑圆丰满的萝卜肚,看起来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让参加风筝会的海内外宾朋品尝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潍坊“土特产”。

2000年春,张效东还为贵阳市博物馆设计制作了一个老潍县沙盘,沙盘浓缩了老潍县古城原貌,讲述了潍坊风筝的制作、发展、买卖和老潍县人家家户户扎风筝、放风筝的民俗,沙盘中共涉及人物86人,这些仅有8厘米高的“小人物”手中牵放的风筝都是张效东用细细的竹丝扎制裱糊的。

创新让潍坊风筝“活”起来

第2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为了拍摄潍坊风筝的起源和传播,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组的记者找到张效东,希望他做一个“善笛之人”,再现当年“四面楚歌”的情景。张效东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经过几天时间的考虑和设计,张效东按照真人大小,制作了一个手抚横笛的立体浮雕式的“人”,妙的是“善笛之人”所穿的衣服不是用画笔绘制的,而是用丝绸为其量身订做的真正的服装,这只风筝飞上天后,横笛还会在空中“嗡嗡”鸣响,着实让央视记者开了眼。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后,张效东又琢磨着扎制一只“神州五号”风筝。为了找到“神五”的图样,他专门转了好多书店,最后终于在一家书店买到了仅剩的一本关于神州五号飞船的书籍。高度,吞风量,吐风量,经过严格的设计和计算,张效东终于按照1:2的比例制作成了一只筒式“神州五号”风筝,这只风筝分上下两节组成,上半节是主体部分,下半节是推进器,借助10个小伙子帮忙,第2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前夕,“神州五号”风筝一次试飞成功。

随着风筝会的举办,张效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风筝明星。

可张效东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那时候,潍坊风筝大多是固守传统的板式、筒式、硬翅、软翅、串式等老五样,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张效东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此后,年轻时做过钟表维修工的张效东,开始尝试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制作会动的新式风筝。

几次试验失败后,张效东终于做成了会动的翼龙风筝。张效东在翼龙的肚子里设计安装了一个连着导杆的风轮,风一吹,风轮就开始转动,带动导杆上下左右摇动,从而使翼龙的两只眼睛可以左右眨动,舌头可以进出伸缩,前爪可以自由挥动,令人叫绝。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田径比赛中,潍坊籍选手邢慧娜在田径比赛中勇夺冠军。次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又扎制了一只巨型的立体风筝“锣鼓喧天迎奥运”。这只风筝正面主体图案为奥运五环标志和身披国旗的金牌得主潍坊籍运动员邢慧娜欢庆胜利的肖像,放飞时需要6个棒小伙子一齐使劲,才能把它弄到天上去。在风筝的扎制方面,张效东充分利用机械原理,他在风筝上安装了锣鼓和风车,风筝放到空中后,风吹动风车,风车带动锣槌和鼓槌敲击锣鼓,风筝便会发出锣鼓铿锵响声,让人叹为观止。

这以后,张效东又创作出了会动会唱歌的福娃风筝以及“螳螂捕蝉”风筝等高科技的创新风筝,使风筝变成了活的工艺品。

传播让潍坊风筝“飞”起来

与许多风筝艺人固守着“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不同,技艺高超的张效东对自己的技术不保守,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张琦培养成了潍坊风筝界的后起之秀,对慕名前来的风筝爱好者,张效东也总是毫不保留地热心传授。

张效东说,粗略数一下,现在他教出手的徒弟已不下200人,其中还有外国人,个别有出息的徒弟如今已办起了大型风筝厂,每年出口创汇上百万元,促进了当地风筝产业的发展。

凭着一次次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的精彩表演,张效东成了风筝名人,随着他亲手扎制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银线也把张效东牵到了世界各地,1995年,张效东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风筝专家”荣誉称号。

那是1995年9月,张效东随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民间交流艺术团前往印度洋岛国塞舌尔、毛里求斯。这里的居民对海洋生物造型风筝尤感兴趣,张效东便现场为他们做螃蟹、龙虾、鱼类、龟类风筝的扎制表演,并手把手教他们扎制。看到亲手扎制的风筝迎风而起,鱼在空中“游”,虾在空中翩然起舞,沙滩上顿时一片欢呼。人们围拢上来,将张效东高高地抛向空中,再抛向空中。

此后,张效东还多次随国家文化部和我市风筝艺术交流协会组织的民间艺术交流团到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潍坊风筝的扎制和放飞表演,他扎制的好多风筝也分别被国外一些民俗艺术博物馆收藏。在新加坡,祖籍山东,60多岁的陈耀辉老人拉着张效东的手不放开,这位从小喜欢放风筝的老人非要张效东到家里做客不可。临行时,张效东为老人扎了一只传统的八卦风筝,挂在了老人的书房里。

春节前,张效东又应邀为今年春天在韩国首尔举办的风筝节扎制了一只体长近60米的“三足乌”风筝,这只竹骨架的软翅风筝受风面积160余平方米,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软翅风筝。

交流让潍坊风筝越飞越高

张效东经常到国内外各大城市参加潍坊风筝的扎制、放飞表演,每次外出参加活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宣传潍坊,宣传潍坊风筝。

2007年9月,张效东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你就是火炬手”节目录制,在此期间,一有空闲,张效东就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宣传潍坊风筝,并手把手地教他们放风筝的要领。

现年77岁、曾3次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南京奥运火炬手候选人、被称为“风筝老怪”的车阿坤拉着张效东的手说,他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看到过张效东扎制的创新风筝,无论是构思设计,还是扎制绘画,在国内风筝界都是顶尖的,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风筝怪才”。两人互相交流,互相切磋,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北京选派的奥运火炬手候选人、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朱明德见了张效东扎制的动态福娃风筝后,把玩在手,啧啧称奇,当场为张效东题词“风筝王”。

录制节目的当天晚上,在央视工作人员精选的《我要飞得更高》的音乐中,张效东手牵一只标着“潍坊人民喜迎奥运”字样的奥运福娃图案的风筝,小步跑上中央电视台演播厅的舞台。在演播厅狭小的场地内,在室内基本没有风的情况下,张效东还能将风筝放起来,主持节目的张斌和方琼及现场观众啧啧称奇,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随后,礼仪小姐把张效东自己设计、扎制、绘画的动态福娃风筝端上台来。这只创新的技巧风筝利用机械原理,在风筝上安装了风轮、齿轮和导杆,放飞空中后,风吹动连着导杆的风轮,带动齿轮转动,福娃的头会来回摆动、眼睛左右眨动、双臂上下摆动,动态十足。风筝上还安装了电池和扬声器,按下电钮,风筝就会“咿咿呀呀”地唱歌。看到这里,现场又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抓住这一时机,张效东通过央视向全国观众介绍说,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是风筝的故乡,扎风筝、画风筝、放风筝,在潍坊几乎人人都会,具有高超的扎制技艺的风筝艺人更是比比皆是。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潍坊风筝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传统风筝的扎制基础上,近年来又出现了带有声、光、电等高科技元素的创新风筝,动态的福娃风筝就是创新风筝的一种……

看了张效东的风筝表演,央视节目主持人月亮姐姐点评说:张效东20多年如一日,以自己的方式宣传潍坊,宣传潍坊风筝,借助风筝这根银线,把和平和友谊传递给了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使得潍坊风筝越飞越高,在风筝创新和传播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张振民

image016.png

“風箏怪才”張效東(走進大師系列4)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04月30日

image020.jpg

800多米長的巨型風箏“飛龍戲珠”,在蔚藍的天空自由翱翔。

今年56歲的張效東,家住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辦東院村。在久負盛名的風箏故鄉———濰坊,他是個遠近聞名的“風箏怪才”。

為參加每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張效東可謂絞盡腦汁,年年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新,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1988年,在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上,張效東精心扎制的一隻板式“雷鋒”風箏,一亮相便贏得眾人好評。放飛場上,頭戴五角星、身著綠軍裝的“雷鋒”矗立在金燦燦的葵花中,迎著朝霞冉冉升起,並在空中向人們揮手致意,格外引人注目。最終這隻風箏以其獨到的設計、精美的畫工獲得當年風箏大賽一等獎。自此他一發而不可收。1993年,他制作了一隻惟妙惟肖的“盤鷹”風箏,在放飛的時候,竟引來了3隻真的老鷹,4隻鷹在空中一起競翔,人人為之稱奇。1995年,他扎制了一隻立體的翼龍風箏,這隻風箏在空中,不但眼睛可以滴溜溜地亂轉,嘴巴也可以一張一合,翼龍口中還設計安裝了一個機關,能夠吞雲吐霧,傾倒了無數海內外游客,並獲得了當年比賽的風箏扎制創新獎。更難能可貴的是,張效東把國家大事、新聞人物和鄉土民俗等都融進了風箏扎制中。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張效東精心設計扎制了一隻串式的“五十六個民族盼回歸”的風箏,整個風箏有57個板式風箏組成,第一隻是光芒四射的“天安門”,以后依次是身著各式民族服裝的56個板式人物風箏;1999年,第十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上,張效東又扎制了一隻立體浮雕的“濰坊蘿卜”風箏,碧綠的蘿卜纓、柔長的蘿卜須、渾圓的蘿卜肚,生動逼真,讓參加風箏會的海內外賓朋“品嘗”到了濰坊“土特產”。2000年,他扎的是“老濰縣古城沙盤”風箏,講述了濰坊風箏的制作、發展、買賣和老濰縣的民間風俗,沙盤中86個僅有8厘米的“小人物”手中牽線放飛的風箏,都是張效東用細細的竹絲扎制裱糊的;前年他做的是“四面楚歌”風箏。這是一個大型的板式風箏,他按照真人大小制作了一個立體浮雕式的“善笛之人”,所穿的服裝不是用畫筆繪制,而是用絲綢為其量身定做的真正的服裝,飛上天之后笛子便會在空中鳴響。去年,他扎的是以1︰2比例制成的立體的筒式風箏“神舟五號”飛船。光貌似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它如願在空中良好飛行,高度、吞風量、吐風量等等,都要經過精確計算,結果他一次試飛成功,引得眾多風箏愛好者前來參觀,就連中央電視台的記者也慕名趕來拍了專題。今年的風箏會上,張效東又成功扎制了一隻巨型立體風箏“鑼鼓喧天迎奧運”,這隻風箏展開有18平方米,正面主體圖案為奧運五環標志和身披國旗的雅典奧運會女子萬米金牌得主寒亭籍運動員邢慧娜歡慶勝利的肖像,放飛時需要6個小伙子一齊使勁才把它弄到天上去。風箏扎制時,他充分利用機械原理,在風箏上安裝了鑼鼓和風車,風箏放到空中后,風力吹動風車,風車帶動鑼槌和鼓槌不停地敲擊鑼鼓,風箏會發出“鏗鏘”的響聲,令人叫絕。

技藝高超的張效東,對自己的技術不保守,對慕名前來求藝的風箏愛好者總是毫不保留地熱心傳授。

憑著一次次在濰坊國際風箏會上的精彩表演,張效東成了風箏名人,他的風箏也越飛越遠,飛向了世界各地。幾年來,他已先后隨文化部組織的民間藝術交流團前往塞舌爾、毛裡求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表演,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真正成了風箏文化的使者。

劉志偉 王秀波 本報記者 李石營攝影報道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4月30日 第四版)

  張效東的得意門生王永訓(右)開辦的風箏廠,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風箏制作企業。
  帶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暢想,張效東(右)將希望的風箏放飛。
  對風箏制作一絲不苟的張效東正在試飛新作品。
  為參加濰坊國際風箏節,張效東在精心地准備。
  張效東在指導徒弟完成風箏制作的彩繪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