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张大林
    

基本信息

张大林

性别:男

年龄:6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 

从艺品类:手绘工艺画

从艺年限:22年

单位及职务:张大林美术馆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

徒弟:姚辉、李占超、张广一、刘树林、王华亭。

浏览次数:4828

个人简介

张大林,曾用名,张建文,男,1963年2月出生,山东省青州市人,自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书画刻绘艺术,其工作室“张大林美术馆”设在北京宋庄。现任国家文化部非遗文化山东外联部主任、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导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导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

擅长绘画、陶瓷、紫砂、红木及金属等熟刻。2006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2套3套节目作主讲花鸟画至今;2008年中央频道主讲中国花鸟画一年;中央电视台CCTV9记录频道曾作过专题报道并佂文献资料;2016年7月份江苏省陶瓷实训基地人文高级研修班为江苏省陶瓷大师、紫砂大师授课,为该班第一课的主讲人,参班大师共计一百余人。

曾在文化报,中国政卷报书画特刊发表论文及作品,论陶瓷与紫砂的生刻与熟刻与中国书画的完美结合,曾出版大批中国花鸟画教学光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光盘并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

代表作:1、《福禄满堂》:宜兴紫砂瓶生刻梅花书法作品即以刀代笔,写意刻绘书画一体,其重点突出刀刻的写意金石味道。2、《竹报平安》: 宜兴紫砂橄榄瓶写意刻绘《竹报平安》作品书画为一体,书画均为以刀代笔,金石味浓、刀刻韵味十足,具瓶型与书画刻绘之高雅增添色彩。

荣誉证书

2017年3月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现任国家文化部非遗文化山东外联部主任、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导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导师)

奖励证书

2013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

2014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

2014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原创百花杯获优秀奖。

张大林、马季、汉生,陈大章,范增学大师合作紫砂壶,现被南通市博物馆收藏。

2016年5月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获“人立陶琉杯”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6年5月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获“人立陶琉杯”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

2017年5月《六方四君子陶瓷罐》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荣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7年5月《四方抽角瓶》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荣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7年5月《紫砂橄榄瓶》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荣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中央电视台CCTV9记录频道曾作过专题报道并佂文献资料。

2006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2套3套节目作主讲花鸟画至今。

2008年中央频道主讲中国花鸟画一年。

曾在文化报,中国政卷报书画特刊发表论文及作品,论陶瓷与紫砂的生刻与熟刻与中国书画的完美结合,曾出版大批中国花鸟画教学光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光盘并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

个人图片

image3.JPG



张大林官方博客

主要作品

image1.JPG


 2011-08-29

张大林紫砂壶刻绘作品欣赏



美篇2016.01.09 一壶春秋

张大林宜兴紫砂壶生坯刻绘艺术作品欣赏


6809ef9etab9e321f13d6&690.jpg

6809ef9et778fd20378ad&690.jpg

6809ef9etab9e32a39fff&690.jpg

6809ef9etab9e33aa3ad6&690.jpg

6809ef9egacf2ad5b17d0&690.jpg

6809ef9egacf2ae123c6d&690.jpg

6809ef9egb0a55c9f513c&690.jpg

6809ef9egb0a55cfad695&690.jpg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214_看图王.jpg







  

  ·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349_看图王.jpg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454_看图王.jpg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549_看图王.jpg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736_看图王.jpg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840_看图王.jpg

  


  

  

 



媒体报道

【融空间——散文】梅盈暗香,静品禅意

 写意灵感 融艺视界

梅盈暗香,静品禅意

——张大林梅系列作品欣赏

(梦醉清风的原创微散文)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346_看图王.jpg


盛夏,我在张大林先生的宜兴工作室,品着芥茶,欣赏着张先生的梅花系列作品,感觉张先生刀、笔下的梅吸收了竹海的静气,与茶之香韵氤氲成一种墨梅特有的香息,并融梅之气韵、骨法于一体,将一朵朵梅花刻画成了一个个有灵魂、有骨气的生命,渲染出张先生刀、笔下一壶、一杯、一盏、一器皿的静里春秋。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432_看图王.jpg


其实,高洁傲岸的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按汉代“律吕”四时之气的观念,百花中梅花得阳气之先,所以有很多咏梅的诗人。晋代吴郡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就写的赠梅寄托朋友间的问好。而文人画梅,则独传墨梅一派,相传始于北宋华光和尚、扬补之,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张大林先生钻研并传承了先辈们的画技,将梅花开放,不为世俗,不为浮华,只为幽香,安详而快乐,寂静而精彩的气节刻画得入木传神,寂静中透出一种傲骨的清新感。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606_看图王.jpg


在张大林先生的梅系列作品里,我看到他所刻绘的梅,一枝一叶、一花一鸟、一树一石,在逸笔撇脱中表达着清雅幽淡的意趣,枝叶与花絮间蕴含着无限的深意,透出只有艺术人才有的潜藏于物像间的灵性与对艺术执著于心的无边深情。张大林先生无论在宣纸、紫砂、墨玉、砚石、还是不锈钢杯子上,所作作品构图简练,多以平远展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画面的深远之景,以近乎平视的视角,拉近了画面与观者的距离感,给欣赏者留下一种平和开阔之境,把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品格,传神于物像的界面上,令人感受到梅的静气中所蕴含的气质之美。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638_看图王.jpg


张大林先生深知,中国文人咏梅、画梅,大师林立,要想突破传统技法,在理念上必须融汇诸多大师的画技与画风,再结合自己擅长的水墨与刻绘技艺,生成富有自己知识底蕴与艺术追求发展理念的作品,而静是禅,也是道。所以,张先生的梅系列作品中,梅的枝干劲健,用浓墨填涂后,显得气势雄劲。无论是枝上报春的梅,还是怒放迎春的梅,或是老干新枝的梅,都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又彰显着梅清新纯净、生机盎然之气,整个画面,静动谐和,更具集“虚”于“道”的禅意。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710_看图王.jpg


张大林先生的刻画(壶、杯、砚、玉、宣纸等)作品里的梅,显示出了张先生不凡的创造能力:在刀法上除了沿袭水墨笔法的洒脱外,刀线挺劲有力,行枝连续如弯弓秋月,圈花刀笔顿挫感分明,简洁畅利。所刻之梅,无妩媚纤弱之态,兼有书法笔意的“飞白法”枝干,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下而上一气呵成,反显出梅清贞孤傲的气概。若把元代王冕《墨梅》中“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移读于张先生的梅作品,我认为亦是恰当的。因为张先生的列作品,通过对梅花的刻画,寄寓并抒发了自身的情怀、理想和抱负,已把画品、艺品、人品融为一体了。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750_看图王.jpg


梅花,以静寂与冷艳给冬天带来了浮动的暗香。记得笪江上《画荃》中说:“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张大林先生将这种静态之梅,以新巧的构图,清雅的格调赋予了梅别具一格的生机。他的刀、笔技法运用变化多端,技法讲究,法度精严,作品中隐逸着的一袭古朴气息,令欣赏者的目光在梅枝、干、花的虚实中遐想出梅花映雪花更骄艳的浪漫意境。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826_看图王.jpg


瞧:那杯盏中的两枝梅,一俯一仰,婀娜多姿,极富有生活情趣。杯子界面上的每一枝梅,开似玉蕊占风,琼葩含露,绰约玲珑,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清幽冷艳;扶疏的瘦枝玉蕊清冷,暗香浮动,生动地体现了寒梅冰肌玉骨之美。张大林先生画梅的笔墨虽少,但意蕴极其丰富,他以水墨的浓淡之别、干湿之异,将绘画与刻画进行了深度的技艺融汇,使作品画面墨华淡沱之中清韵自足。他作品中梅的直、斜,曲各具风姿,却无一笔多余,在以山、石的棱角衬托的梅韵里,线条深浅、粗细架构交映有致,可看出张先生水墨功底与刻刀技法的实力。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902_看图王.jpg


张大林先生所作之梅,不求突出山水崇高壮美的气势,而是在平远之境中以梅自身的雅“静”来“游心”,柔和不失张力,温润而具骨力,傲然而显柔情,于繁密中见傲骨,素简中风风姿的梅之雅致意趣,静照中透露着一种襟怀天下、包罗万象而不彰显的内敛气质,也正应了张大林先生崇尚“唯虚集道”的心境。


微信图片_20181007173939_看图王.jpg


我爱梅花,赞梅幽幽的暗香,俏也不争春、不炫耀,却把暗香奉献给人们的精神,觉得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传神之句,很适合用来欣赏张大林先生的梅系列作品,他作品里呈现的梅的气度,与我印象中的张大林先生不闻窗外尘喧世嚣,一心只钻研艺术的执著有融合的聚焦点。此刻,欣赏着张先生的梅系列作品,竟觉有一阵花香从鼻尖飘过,虽没有荷花的纯净,没有玫瑰的娇艳,也没有百合的清香,但我知道,是我的心中最美的最喜欢的梅的气韵,暗香中透着一种禅意,醉了我的爱梅之念。

微信图片_20181007174240_看图王.jpg


 张大林,国家一级美术师。生于1963年,祖籍山东青州,现居北京。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道教正一派法号张罗林,潍坊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写意熟刻创始人,中国写意花鸟画画家、篆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省工艺美术名人。200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花鸟画课程讲座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国外交部曾做国礼赠送外国友人。个人著有《张大林花鸟画画集》、《张大林花鸟画小品集》等书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出版的,张大林花鸟画教学光盘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至今。


微信图片_20181007174511_看图王.jpg


(图片来自张大林的微信空间)



作家徐淑芳(女士)为张大林撰写的文章

【 空间——散文】一壶春秋,方寸乾坤

一壶春秋,方寸乾坤

——张大林刻壶艺术浅赏

(梦醉清风的原创散文)



01.jpg

·壹·

每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景,一座城,一个人抑或一段记忆,就像每人手中都有一种喜欢的茶一样,张大林先生运用自己对书法、水墨画与花鸟画的悟道经验,对紫砂壶的刻画钻研已到了一个非常精湛的境界,他不仅具有艺术人丰厚的文化底蕴,还完美地将自己带到了从画的表达者,到篆刻者再到人文艺术家的深邃高远的艺术人生的推移牵引中。



微信图片_20180918091306_看图王.jpg

张大林先生擅长书画篆刻,敏而好学,多才多艺,有一个艺术人所具备的全面的艺术修养与才华。张大林先生对艺术的钻研,有自己的思路。他的陶刻作品,融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于一体,将富有中国精神的哲思与自然界枯荣共存的“道”之理念融会于方寸间的壶面上,让紫砂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他的作品生动富有灵性,他的刻画作品,加深了紫砂作品的内涵和浓郁的文学气息,充分地表现出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人文气息,让作品更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微信图片_20180918091317_看图王.jpg

张先生认为,人世间的每一个生命都是有灵性的,紫砂壶质地古朴淳厚,无媚俗气,似飘逸洒脱的文人墨客,他将对生命的热爱用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出来。尤其在陶刻上,更将浓厚的书画功底整合自然,把控得位,并善于把握刀与笔的关系,驱刀爽利而不单薄,线条浑厚而不臃肿,落刀处如壮士扑倒,小心处如美女拾针,每一刀下去都如锥划沙,既充满坚实的内在力度又有微妙的变化,令人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犀利劲健的活泼新意,痛快淋漓的磅礴气势。



微信图片_20180918091322_看图王.jpg

张先生的刻壶作品,有种奇正相生,拙中寓巧,巧里藏拙的笔意。他知道,刻画艺术与普通的书画艺术不同,在紫砂陶上进行刻画显得更为立体、难度也更大——在砂质、弧面的紫砂作品上面采用刀具进行创作,不仅要注意刻画内容如何,还需要充分考虑与紫砂壶本身的协调性,只有当刻画内容与壶体形成自然协调效果,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技法。



微信图片_20180918091328_看图王.jpg

张大林先生懂得:感受紫砂艺术,需要一种意境,也需要心灵的默契,而紫砂的陶刻艺术,便是紫砂造型艺术与书画陶刻艺术的有机结合。他的紫砂壶的陶刻,章法布局极具雅意,耐人寻味。喜欢紫砂壶的人都知道,陶刻画作品手法多样,因材施艺,取法广泛,但要把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景致通过艺术的手段制作成不同材质的作品,可能有好多办法,唯独用刻的形式,展示艺术二字的内涵有些难。而张先生利用其在书画艺术的浓厚功底,孜孜以求地在紫砂刻画上展现出了他别具一格、刻苦钻研的匠心精神。



微信图片_20180918091333_看图王.jpg

他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书法绘画技巧和扎实的用刀功底,画随笔变,浑然天成,让刀下的各种形态的紫砂壶,雅韵独具。我们可以从张先生的紫砂刻画的一丛墨竹里,感受到大自然竹之造型的飘逸隽美,从他对壶面刻画布局的别具匠心,感受到画面或浓烈,或清淡,或繁华,或清澈的艺术氛围,让欣赏者在舒坦的布局里,感受物像栩栩如生的生动形象,感觉到一种至高至上的真、纯、正的独特的匠心之美。



微信图片_20180918091338_看图王.jpg

或许,喜欢紫砂的人,都拥有一把自己喜欢的紫砂壶,但喜欢紫砂壶并能在紫砂壶上刻画的艺术耕耘者不多。翻开紫砂宝地宜兴的陶刻名家名录,多是宜兴本土的大家,而作为异乡到宜兴以紫砂壶刻画为追求的艺术人并不多,张大林先生是其中的一个。毫无疑问,张大林先生学院院派的理论,给他在紫砂壶刻画的艺术上夯实了不可或缺的良好地基,为他在刻壶、刻杯、刻玉的艺术之路上奠定了更深厚的艺术底蕴。

 

微信图片_20180918091345_看图王.jpg


 



一壶春秋,方寸乾坤

——张大林刻壶艺术浅赏

(梦醉清风的原创散文)

·贰·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328_看图王.jpg

张大林,是我认识的一个低调谦和的艺术家。以前只是在空间里欣赏他的书法与花鸟画作品,到了宜兴拜见后,才知道他是一个对紫砂有着浓厚兴趣的刻壶专家。在张大林先生的眼里,紫砂是有生命的,在经过浴火的磨砺后,那熔历智慧之色的生命是纯净的,纯净得让人只想给她描上最美的衣袂。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453_看图王.jpg

每个艺术家,总有一种属于自己修养的特质,这种特质又会在自己所喜欢的艺术与艺术作品里获得最灵性的个性演绎,而每一次对每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像的演绎,都沾染着作者的文化修养,在作品里起着不同的作用,进而迸发出不同境界的艺术效果。张大林先生明白:紫砂工艺陶是一种综合的工艺陶,有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多彩的泥色,而陶刻是紫砂工艺装饰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体部分,所以,他在每一件作品上,对主体的把控度都做到胸有沉竹,精准有致。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536_看图王.jpg

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陶刻是壶的附属,两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才能相应生辉。看紫砂陶刻艺术的优劣,不仅只是看刻工如何,更要看刻绘内容与壶整体造型的协调性,表达主题是否统一,文化、韵味、情趣等多方面是否更具艺术的价值。所谓“知其白,守其黑”,正是说处理某一部分时,要考虑到其未处理的另一部分,把握事物的整体,使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张先生在每一件作品的毛料坯具前,总是注满了热情。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633_看图王.jpg

张大林先生深知:紫砂壶是一门精美的艺术,而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等其它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除了运用“划、竖、撇、踢、捺”的雕刻刀法熟练挥就,还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楚并层次分明,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肌理丰盈,还要刻得有前因后果,做到结构,刀法分明。张大林先生以精深的绘画艺术与陶刻艺术从容融合,在方寸乾坤里,成功地塑造出各种壶独有的壶色春秋,令欣赏者耳目一新,他的紫砂作品,被多个团体和个人视为收藏珍品。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713_看图王.jpg

在张大林先生的宜兴工作室,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紫砂壶刻艺术品,喝着宜兴的本地茶,静静地拿着深藏张先生艺术风格的紫砂壶,感觉世间万物于我便是一茶,一壶,一人而已。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乾坤。壶中的寸水波涛,掀起了懂茶人的意趣,而壶上的艺术颜值非一团紫砂、一炉烟火、一把刻刀、一捏儿古茶所体现的单纯之境,难怪古时文人墨客都有一壶袅袅淡香的清茶相伴,在高山流水的溪涧畔聆听琴音的爱好。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755_看图王.jpg

张大林先生在紫砂壶上的刻画艺术,已把沐风浴雨的砂泥,与懂砂人的情意执念交融成一种宝器。在这个宝器里,雨水浸润过的手泥,已丰盈成烙着艺术人文情怀的一壶情,享甘霖,书华章,一起走过从前以后。我想,紫砂与刻画人、紫砂壶与艺术人,就像壶与茶一样,总是相映成趣、知心知意的。张大林先生恋上紫砂,应该也是为那一份懂壶与艺术、壶与茶的意境,正如他喜欢的书法之句:“唯虚集道”,禅意了那一念间的幽远了。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838_看图王.jpg

人生中的缘,会瞬生瞬灭的,而张大林先生与紫砂的情缘,结上了就自顾不暇地执著着。虽然,我不知道这种执著追求能走多远,持续多久,但我知道张先生已将艺术精华与人文理念融贯到喜欢的紫砂壶上了。因为,学识渊博的张大林先生深知:壶,以紫砂为上,他已把自己对道家思想的悟道之理念与书法、绘画艺术适缘地融合成他心中的陶刻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柔化为一种与紫砂相生的艺术生命,升华成一件件紫砂刻画精品了。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918_看图王.jpg


一壶春秋,方寸乾坤

——张大林刻壶艺术浅赏

(梦醉清风的原创散文)

·叁·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454_看图王.jpg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捧着一把茶壶,可以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张大林先生刻画的一把把小小的壶里,融会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华,更融会了博大的智慧和艺术文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屠隆说过:“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张大林先生的刻画作品中最具个人风格的,就是融许多悟道的“意趣”于一壶,将形与神的关系的把握,做到了形神合一、惟妙惟肖的地步。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549_看图王.jpg

紫砂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艺术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紫砂壶,不仅是逝去时代各种信息的载体,而且对当今社会的进步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张先生通过对实体形象进行提炼、概括,运用写意的手法,紧紧抓住对象的特征,不仅准确地描绘竹子各种季节环境里的形象和神态表达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将刻画对象的意趣和神韵表现得灵性而飘逸。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736_看图王.jpg

我从张先生作品里看到,那些畅快淋漓的笔墨中,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绘画语言的魅力,和描绘对象的生命力完美交融的艺术实力,也把张先生自我的艺术底蕴与人文情感的意趣渲染得恰到好处。张先生的紫砂刻画作品,除了造型简约、古朴典雅之外,还入木三分地渲染着物像与作者间水乳交融的情感关系,是书画陶刻技术中令人称道的亮点。

微信图片_20180921083840_看图王.jpg

  陶刻,是紫砂壶最为常见的装饰技法之一,是一种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在紫砂表面刻上画与话的技艺,能够让原本只具备实用功能的紫砂壶、变得更具观赏价值。

紫砂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艺术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紫砂壶,不仅是逝去时代各种信息的载体,而且对当今社会的进步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张先生通过对实体形象进行提炼、概括,运用写意的手法,紧紧抓住对象的特征,不仅准确地描绘竹子各种季节环境里的形象和神态表达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将刻画对象的意趣和神韵表现得灵性而飘逸。

说起紫砂陶刻,不得不提起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十八式”,历来都是紫砂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品。到了近代,以“紫砂七老”为首的老艺人创造了紫砂艺术的高峰。张大林先生深知,紫砂刻画艺术既要沿袭传统又要突破传统赋予紫砂一种时代意义上的新生命,是需要艺术人潜心精研的。因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笔墨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

张大林先生认为:在艺术里,任何一种新的语言、形态,都要找到一种对水墨艺术与物像交融的语言的把控点,他一边追求形神俱备,意趣横生的灵感基准点,一边摸索着融会中西画风,灵动洒脱地纵情挥洒出一种有笔墨趣意,和恣肆澎湃的艺术激情交融的艺术作品,完美地呈现于一壶紫砂上,这得益于他积数经年的“虚”、“道”交集之功。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张大林先生的艺术日趋臻美,离不开他的执著,他以天分为基础,勤奋为途径,机缘为引领,在传统中勤奋地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自在的艺术天地,这是他长期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热切期待张大林先生在他的艺术道路上钻研出更多更美的艺术佳作。


张大林,国家一级美术师。生于1963年,祖籍山东青州,现居北京。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道教正一派法号张罗林,潍坊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写意熟刻创始人,中国写意花鸟画画家、篆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省工艺美术名人。200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花鸟画课程讲座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国外交部曾做国礼赠送外国友人。个人著有《张大林花鸟画画集》、《张大林花鸟画小品集》等书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出版的,张大林花鸟画教学光盘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至今。

微信图片_20180921090357_看图王.jpg

 (图片来自张大林的微信空间)

2016-03-01 12:59

中国刻绘艺术协会主席张大林的艺术人生


(图为:中国刻绘艺术协会主席张大林)

2015年,当代写意田园派代表人物、中国刻绘艺术协会主席张大林教授有两件事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是他与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发展“和文化”艺术大使季汉生、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张玉奎、著名(已故)国画大师陈大章等合作完成的“狼山支云壶”被中国首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永久收藏;二是为季汉生先生创作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的钓鱼岛紫砂壶刻绘了陈大章亲手题字和创作的钓鱼岛形胜图。

(图为:狼山支云壶)

张大林先生自幼酷爱绘画,8岁习画,从事中国画研究40余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几乎用了整年的时间播出了他的花鸟画教学讲座。他是国家著名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写意田园派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岁寒三友图》﹑《墨梅图》成为中国花鸟画的典范之作,风靡大江南北。张大林花鸟画既有传统功底,又有创新气息,深得画界好评。 张大林的花鸟画,让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他的笔墨功夫。笔墨乃中国传统绘画之根本。中国画史可以看作是笔墨发展史。一副好的国画作品要素很多,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视角元素。有素养的画家,出笔就不同凡响。要获得高妙的笔墨,必须加强个人心性修养和吸收自然灵气。心神高远,则笔墨深厚,笔墨已成为画家心胸﹑禀赋﹑气度﹑性格的反应,画家文化积累和知识功底表征。画家林墉说道:“笔墨当有难度、深度、高度,始能力身传世”。张大林自言:“要使画面生动,就必须笔墨运用的灵活、纯熟,浓淡焦枯,恰到好处,达到符合物象精神的种种要求,就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实践。”他经常在一个事物的描绘上花费五六年的时间去研究。一副艺术性强的作品,要求笔墨高、构图新、色彩好,而这都需从笔墨技法中寻求。”笔墨是画家美学思想的心灵迹化,更是中华民族素质内在美得具体呈现。因而“笔墨”不是“笔”和“墨”的工具概念,也不是单纯技法的概念,而是中国画的灵魂。笔墨浓缩和折射着汉族文化的信息,简言之:笔墨就是文化。有最好的笔墨功底不一定是最好的中国画家;但最好的中国画家必须有最好的笔墨功底。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与外在宇宙达成某种和谐,既所谓的“天人合一”,这是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品张大林先生的花鸟画,同时让人感受到画面洋溢的气韵魅力。气韵作为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之一,他要求画家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精妙的创作构思和精纯的笔墨技巧。中国画的“气韵”需要“笔墨”来实现,“笔墨”和“气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离开了笔墨的韵致,便无所谓中国画了。在古人眼里,气之有韵犹如声之有韵。可以说,“气韵”中气一以贯之,韵由气生,气由韵成,气韵一体,不可分割。在中国画艺术领域内,都很重视作品的气韵,并以此作为品评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文论有魏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书论有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心正气和,则契于妙”;画论有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以此作为论画总的要求和最高境界。气韵体现于画家的生命精神和气度立意,体现为画家的共同认知和努力追求。张大林教授曾坦言:“我在画面上所追求的不仅是物体的形似,而且力求表达客观形象的精神品质,即所谓‘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使笔墨意境符合造诣,进而达到气韵生动。他在画藤、叶时,泼墨淋漓,落笔常如奔马不羁,笔墨中有意识地借物抒情,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如果网上浏览张大林的有关资料,还能感受到画家张大林那强烈的革新意识和创新追求。“要充分表现时代气息,就必须认真研究继承和革新的关系。还要系统地阅读画史、画论、画跋、画录一类的理论和著作,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同时,注重革新,今天的花鸟画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正是“集意向之美,纳自然之韵”。

(图为:张大林作品)

只有深入了解张大林,才会被其自身蕴含的力量和艺术魅力所折服,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世界气吐如虹,在绘画和刻绘方面皆有建树。他的刻绘艺术注重神韵,作品风格以线条为主,笔触恣肆超逸,酣畅淋漓。画面充满了作者对生命的崇敬和对自然的颂扬,因而在他的作品中,生命感的流露总是在其自然轻松的画面中呈现。

(图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观赏张大林作品展)

紫砂壶具起始于宋,兴盛于明清,以其造型、诗词、书法、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的特点,备受海内外文人雅士钟爱。随着紫砂热的兴起,紫砂刻绘艺术随之步入新阶段。作为中国刻绘艺术协会主席的张大林,将书画、刻绘、诗词、金石等多种技艺融为一体,达到了书画艺术与刻绘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刻绘艺术。

紫砂、瓷器刻绘语言的形成是随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代艺人摸索、探究而形成的,成为紫砂刻绘最佳的表达方式,也是紫砂刻绘审美和价值的体现。一位刻绘艺术家既要具备相当高度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又要熟悉紫砂泥性,加上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的掌握难度,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可以说有些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其虽有相当书画造诣,而在紫砂上的创作,往往不如意,原因就是缺乏了解紫砂、瓷器刻绘艺术的语言。

小巧玲珑的茶壶,精致古雅的笔筒,异趣横生的画缸,在张大林的刻刀下,这些器具上的画面意境悠远,韵味绵长。构图的生动、线条的流畅、刀法的轻灵,使整个画面奇趣天成而无斧凿之痕,颇见作者功力。张大林化笔为刀,在一件件紫砂、瓷器上,刻绘出兰的清幽、荷的圣洁、梅的铮铮铁骨、竹的高风亮节、松的顶风傲雪,而他刀下悠游自在的虾,昂首阔步的雄鸡,静立枝头的蚂蚱等,形神兼备,于方寸之间铺满盎然生机。那些花鸟、草虫的造型不求过于繁复的描绘,而是意到为止,简洁明快之中蕴涵着他对刻绘造型的用心取舍和巧妙融通,这与他绘画中使墨用笔形成和谐的一致。看他的刻绘作品,似乎总是那么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在不经意之中就能巧妙地展现出来,却是对艺术、对人生有着深刻体悟之后的一种适意的谴兴。

观张大林刻绘的全过程,不能不说是一次速度、力量与美的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但见刀的一角深入紫砂壶或瓷器面中,飞沙走石,铁牛耕田,刀石的碰撞声音清脆悦耳。他在创作中充分调动刀位之美,强调刀锋同器具面相冲撞过程中所出现的爽快、劲挺,把他的心中情、胸中意极为传神地镌刻到作品上,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不同于其他刻绘大家,张大林大多是在烧制成型的器皿上进行创作的,因此,他的作品,刀法快意,气势豪放,具有一种粗犷浑厚、刀痕斑驳、雄健率真、险峻自然的“大写意型”风格。各种刀法的娴熟运用使线条如平沙落雁,野朴缥灵,如金枪画沙,有骨力而不矜持,能挥洒而不失法度。

(图为:张大林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

张大林善于用刀来表达笔意,但又不失刀的韵趣。赏析他的刻绘作品,竹子既重形又重神,孤高清秀,出人意表,虽是写画,实是写人,落笔潇洒,秀雅可人,特别注重表现竹之清丽、蓬勃向上和虚心有节之气势。细细观之,刀刀苍健雄劲,酣畅十足。结构谨严而变化丰富,刀锋的长短、正侧参差万变,面貌奇异,依稀看得出他对每一细部都工精不苟,可称无骨不劲,无姿不秀。墨竹画面纵横捭阖,气势酣畅,疏枝密叶,绵邈多姿。简约处,气动韵生,得气而活;繁密处,苍劲浑厚,节节生风。刀刀刻画出“竹”之凌云之志,处处透露出画家之更高境界的审美情趣,令观者无不心悦神畅。

在张大林的笔下,一草一木,意象之美,自然之韵,一虫一鸟,都透着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灵动之感,流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艺术灵气;他化笔为刻刀,刻绘作品意境悠远,韵味绵长,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人感悟到一种生命激情的冲荡和强烈的共鸣。张大林的作品,无不传递着他对生活的张大林的作品以情调、韵致见长。画面所创造的意境,因物象的丰富而有一种感性生命的充实,笔墨间因洋溢着韵致而意蕴深广,这是一种与文化传统的重会而达到的苍浑醇厚的境界。自然物态在他的心灵深处与情思交汇,宛如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出来,凝结在画面上。张大林擅画梅兰竹菊、葡萄和大鸡,画风自成一格,既有传统笔墨功底,又有质朴生活感受。率真的品性使他笔下的“四君子”张合舒展,笔墨磊落,隽永雅淡,意味无穷,我们在他的画中体察到梅花的凌霜傲雪、兰草的清香脱俗、竹子的虚心劲节、菊花的隐士风范。这是一种精神品性与笔墨的凝练,也是艺术家内在激情洗练后纯与真的呈现。

不论是大写意花鸟还是小写意作品,不论是巨幅还是小品,不论是劲竹幽兰、荷花仙鹤还是粗藤大瓜、鱼蛙蔬果,都可以看出张大林随意挥洒、自然天成的功底,可以看出他在笔墨上的经营和气、势、力及黑白布局组合上的苦心。赏读他的《福禄满堂》《三友图》《傲雪》《荷塘清趣》《秋硕累累》《大吉大利》等作品,既恣肆豪放,又刚健有骨,形超神越,隽永脱俗,呈现出的是完美的诗情和美感。在他穿插有序、开合呼应十分自然的构图中,以及单纯和谐又极为生动的色调里,营造出一种清新典雅的意境和浓重的山野气息,抒发了他对美的真诚的追求。于精微中显大气,于清新中见画风,笔墨也在一种平常心中滋润得潇洒多姿,从而在画里画外都蕴含着一种时下极为难得的安宁祥和的静态之美。豪迈气度和个性化的艺术思想,表达了对花鸟画的执着和热爱。

近观张大林的竹子,明快秀气,苍劲古雅,凝练坚实,淋漓尽致。作品无不透着“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精神,也体现出画家为人豪爽正直的秉性和豁达开朗、胸襟坦荡的气质。他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悟性,在传统基础上自出新意。他用大笔画毛竹,每笔下去,沉着快利,笔锋简练,气韵生动,墨中五色焦、浓、淡、干、湿,运用得心应手。

(图为:张大林作品)

细品他的《高风亮节》,画中的墨竹,粗中有细,竹竹精到。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幼竹奋发向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破土的春笋夹带着泥土的芳香。不论是茎叶繁枝,运笔均粗细有致,墨色浓淡相宜,明暗凹凸分明,层次丰富,节奏和谐,充分表现了青竹的俊逸之态。作品生动自然,于随意挥洒、漫不经心中显示一种天然的意趣,也使画中多了一层清朴的墨韵。

中国书画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涵养,缺乏对其了解,很多作品自然是技艺的堆积,缺乏精神内涵。丹青难写是精神,张大林的写意花鸟画的可贵之处,是画出了鸟的精神和花的灵魂。他那种对花鸟世界的精心刻画,那种充满阳光的画面氛围,以及画中洋溢的蓬勃生命力,都体现了他在花鸟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相信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勤勉,张大林在今后的艺途上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他的花鸟绘画终将超越自我,进入更高的理想境界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融空间——散文】唯虚集道 ——张大林先生作品印象 (梦醉清风的原创散文)


2018.09.21 一壶春秋


微信图片_20180921151020_看图王.jpg

不久前,获张大林先生的一幅墨宝:唯虚集道。

微信图片_20180921151044_看图王.jpg

细品,才知张先生的悟性极高,再观他的艺术作品,方知“唯虚集道”与《庄子》所云的“唯道集虚”有异曲同工之意。

我想张先生这幅“唯虚集道”的书法作品,更彰显出先生超常的学识、悟性与道家风范。

微信图片_20180921151110_看图王.jpg

“唯道集虚”一语,出自庄周《庄子·人世间》:“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意思是说,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

这句道出了中国艺术的精髓。张先生将道与虚巧妙地换位,是有很深的哲理喻义的。

”这时,呼吸之气是空灵的,身心内外一片虚灵。因为,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又以百态存于自然。

虚者,内心虚灵,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很凝定,耳根不向外听了,完全是返之内在了。

在道家思想中,“道”指运作永恒一切的天道。《易·谦》中有:“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

”之语。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最高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张大林先生信奉道教多年,深知道有非恒道,恒道,可想象,不可想象,可感知,不可感知,有属性,无属性等之分,而一切“虚”境,皆归于“道”。

故以“道”为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并将自己所探索的理念寄托于笔下的物像中,喻示予人。

内心虚灵,凝“虚”集于“道”是张先生的睿智。“道”字,是一个首字和走之底组成,走字底有脚踏实地从当下做起的意思,而首,既可理解为头脑智慧也可理解为首要、重要。

无论多么伟大的理想信念,自己不迈开腿行动,不懂得用头脑思索,都是空谈。

张大林先生从事中国画研究4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尤长画竹,四君子、葡萄和大鸡,其画风自成一格,既有传统笔墨功底,又有质朴生活感情,富有哲思灵气,充满力量与生命。

微信图片_20180921151322_看图王.jpg

张先生所用的笔墨语言,在作品里尽情地体现着自己的全部修养和功力。

张大林先生的写意花鸟画笔墨放逸豪爽,寓物趣于天趣,以形写神,写客体自然物和主体情感两个方面的精神世界。

在笔墨运行的过程中集“虚”于“道”,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领略不凡的“虚”之气韵,“道”之气魄,如吴昌硕所讲的“苦铁画气不画形”。

我想,判断花鸟画家的水平,不用去看他作品的全部,只要看他一笔一画的气质。

从张大林先生的作品里,我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清新雅致的“气”韵。

因为张大林先生的人品与艺品,均已与艺“道”融合,这笔墨之道也正如苏东坡所讲“笔所未到气已吞”。

在刻绘艺术上,张大林先生融写意花鸟的精髓于方寸壶间,这种“精、气、神”的形态和艺术语言虽借鉴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

在“虚”境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和发展之“道”。他铭刻的大师紫砂壶系列作品,已被政协礼堂西南厅经评定作永久收藏并使用。

一个艺术家需要经历长久探索的积累才能得道。南怀瑾说过:中国文化尚虚静,求拙朴,崇雅逸,中国绘画更是讲求虚实相映,以墨气淋漓的画面表现宇宙的混沌气象。

记得《书·汤诰》中有“天道福善祸淫,降灾於夏。”,“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字包含无数法则,而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家族所为。悟道就是超脱,不停的升华,寻找生命的本源,成就永恒。

一个人,若想得道,必须摒除杂念,专思于心,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

“虚者,”内心虚灵,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

张大林先生,是个用心做艺术的人,从他的艺术作品里,可以看出先生为人处世的平和心境。

张大林先生以运笔洗练和发挥水墨为胜的“写意”作品,已将自己冶炼多年的文化精神、审美情趣和非凡智慧等“虚”境,归集于大“道”后至简成一种唯美的艺术品。

张大林先生的作品,反映了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与思考。在他的花鸟画创作与表现中,特别着力于物像的形与神独特关联的表现,。

由此生成出生动与别样的笔墨意趣,这些笔墨意趣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之“道”,使得整个画面富有情趣与迷人的审美意境。

张大林,国家一级美术师。生于1963年,祖籍山东青州,现居北京。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道教正一派法号张罗林,潍坊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写意熟刻创始人,中国写意花鸟画画家、篆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省工艺美术名人。200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花鸟画课程讲座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国外交部曾做国礼赠送外国友人。个人著有《张大林花鸟画画集》、《张大林花鸟画小品集》等书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出版的,张大林花鸟画教学光盘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至今。



开心论坛 2014-6-28 06:57:13

著名刻绘大师张大林


艺术大师张大林做客文宝斋,中国风景摄影网潍坊站独家报道。张大林,1963年生,山东青州人,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张大林刻绘艺术工作室导师 。

现任中国刻绘艺术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写意花鸟画家、篆刻家、中国教育电视台花鸟画讲座教授、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花鸟画讲座教授、中国当代写意田园画派代表人物、中国花鸟画研究会理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等职。在中央美术学院期间得到张立辰、田黎明、陈平、毕建勋等老师的指导。

其自幼酷爱绘画,8岁习画,从事中国画研究40余年,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个人画集多部。 是当代最具艺术影响力的实力派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