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昌年
    

基本信息

王昌年

性别:男

年龄:80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仿古铜及铜印,仿古铜印

从艺年限:59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 现成立齐鲁潍坊文年斋潍坊铸铜印研究室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于数千

徒弟:庞立峰、史同亮

浏览次数:11038

个人简介

  王昌年,男,汉族,1944年9月出生,奎文区人。现为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铜印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后,现在与庞希文成立的潍坊文年斋潍坊铸铜印研究室继续从事仿古铜印铸造技艺传承。

  庞希文他是铜印铸造技艺的第五代传人,1963年开始与庞希文一起从师于第四代传人于数千,在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制作铜印。

  2009年9月,铜印铸造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发展有着70多道复杂工序的潍坊铸铜印技艺,在退休以后,他和庞希文两人早年成立的文年斋潍坊铸铜印研究室便开始对外接活,但直到现在也一直没有把手艺作为盈利的手段,一般都是给熟人朋友制作铜印,要么是“只收个手工钱”,要么就免费赠送了。制作铜印要经过制作泥模、泥模烧结、铸造铜印和精修打磨四个步骤,其中包括几十道工序,非常复杂,制作一方铜印一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此间,制作出了款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铸铜印,同时挖掘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并坚持带徒传承潍坊独有工艺。

  庞希文的儿子庞立峰利用业余时间一直跟着学习,并已全部掌握。他们希望上级拨付一定的保护经费,建场带更多的学生,使潍坊仿古铜印铸造技艺永不失传。

  庞希文和王昌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仿古铜印铸造技艺项目潍坊市代表性传承人。二人是潍坊仿古铜印铸造技艺现今唯一传承人,为传承发展有着70多道复杂工序的潍坊铸铜印技艺,专门成立文年斋潍坊铸铜印研究室,制作出了款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铸铜印,同时挖掘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坚持带徒传承潍坊独有工艺。2007年王昌年、庞希文的作品鎏金“香港回归祖国纪念印”在潍坊日报刊登;2007年王昌年、庞希文被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授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所谓“铜印”,也就是铜制印章,相比木印、石印、塑料印,铜印更加坚固耐用,且不易仿制,它是刀刻艺术与冶炼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具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009年,我市的铜印铸造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制作工艺繁琐、工序复杂,很少人能够完全掌握这门技艺。在我市,庞希文和王昌年两人至今一直传承着这门技艺。潍坊铜印独具一格。

  潍坊铜印始于清代,至今已有六代传人,庞希文和王昌年是第五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两人调入当时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第四代传人于树千学习铜印制作。如今,50年过去了,两位老人依旧孜孜不倦地研究铜印艺术特点,表明了潍坊铜印制作工艺是全国独门,其他地方掌握不了其中绝窍。

  制作铜印分为制作泥模、泥模烧结、铸造铜印和精修打磨四个步骤,包括几十道工序,整个过程非常复杂,算下来制作一方铜印需要一个月时间。因为铜印工艺水平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靠手工制作,加之每个人的名字不同,所以只能实行订单式制作,一个人一个月也就做五六方印。


荣誉证书

  2007年6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9年9月铜印铸造技艺申报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2月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铜印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2013.4.24

主要作品

13.JPG

image011.jpg


image027.jpgimage029.jpg

image031.jpgimage033.jpg

image035.jpg

媒体报道

王清林

王清林的博客

山东潍坊民间工艺之旅2

濒临失传的潍坊铸铜印

王清林文 陈玉林摄

潍坊铜印是刀刻艺术与冶炼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和欣赏并重的工艺美术品。由于铜印工艺工序繁琐,学习难度较大,如今在全国从事这一工艺的民间艺人已寥寥无几。为了全面了解潍坊铜印技艺的历史与现状,本报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我市著名铜印艺人于树千的亲传弟子王昌年。

55a34382t64d53588266b_看图王.jpg

王昌年在制作铜印模。

通过王昌年,记者真正走近了铜印工艺曲折尴尬的发展历程。

铜印,始于商周,盛于秦汉,自隋唐以后,日趋微衰,元代所押的印章,还有一点儿古印遗风。从明朝开始,石印兴起,更由于木质便于刻制,于是石印木章逐渐取代了铜印。到清代,铜印技艺即宣告失传。

潍坊铜印工艺的产生、继承和发展,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文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值清朝光绪初年,陈介祺发现了城南大胥家胥伦精于仿古铜印,对其十分器重,并将自己所收藏的秦汉古印,供胥伦研究观赏,并教其书法,使胥伦逐渐成为了一位能雕、善刻、会铸的全才,并由此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潍坊铜印艺术。

随后,陈介祺将胥伦推荐到北京为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等人治印,时值皇宫孝钦后六十大寿,一大臣将胥伦铸成的“六十甲子”奉上,因该印皆钟鼎文字,古意盎然,宝光焕发,孝钦后览之欣奖。胥伦之名因此誉满京城,潍坊铸铜印工艺由此走向全国。

至解放前夕,铸铜印则由于树千、王端、郭纯熙、丁焕文等人继承。解放后,潍坊仅有于树千继续从事铜印铸制,铸印字体以隶篆体为主,印钮造型多为动物。随后,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铜印作为一项特艺,所里将其定为重点发展项目,于是将于树千调到所里工作,带徒传艺,并收为王昌年等人为徒。后来,由于该项工艺工序特别复杂,最终坚持专业从事这一工艺研究的只有王昌年一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潍坊铜印以黄铜或紫铜为原料,仿汉印翻砂法,以沙土制模,然后熔化紫铜铸造,每一枚铜印的铸成,都要经过70多道工序。潍坊铜印,印皆中空,故体质不重,字划清晰,壁陡、字深、底平、经久耐用,不易仿制,其印钮无论是狮子还是其他动物,皆玲珑而精致。

采访中,今年已经59岁的王昌年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年势已高,而铸铜印工艺由于工序复杂,效益慢,一直没有年轻的后备力量前来继承,因此而面临再度失传的危险。

55a34382t64d53655a9ba_看图王.jpg

王端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品。


意趣万千铸铜印

2009年8月13日 星期

  定位高古手法各有千秋

  早在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潍坊铜印就已独树一帜,闻名华夏。据老潍县资料记载,当时潍城城南胥家庄胥伦,性喜文物,探求传统铸印之法,研习古代翻砂拨蜡铸造法。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文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对胥伦十分器重,将自己收藏的上三代青铜器、古印墨等与他共同探讨、观摩、反复探索,并悉心授于青铜器、铸铜印的有关历史和工艺知识,提供了大量相关文史资料及图录著作。并教其书法,使胥伦成为了一位能雕善刻会铸的人才。从此开拓了眼界,对中国铜印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胥伦在此基础上又琢磨出自己的诀窍:刻硬沙模铸造工艺,实现了印钮透空灵巧,印文壁陡底平,经久耐用,为古代翻砂拨蜡铸造法所不及。

  胥伦对铜印工艺的创造性继承,算得上是铜印史上光辉的一页。满白体,便是潍坊铜印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字体,古味浓厚,端庄得体,而朱文小篆又工整秀丽,超脱飘逸,这些印文字体章法在胥伦的研究改进下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解放后,仅有于树千从事研磨这一工艺。1962年开始,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又开始请于树千带徒学艺,边研究边生产,精益求精,一时间声名远扬,前来参观定购者络绎不绝。王昌年和庞希文正是此时成为于树千的徒弟,成为潍坊铜印铸造的传人。几十年来,他们在生产中学习提高,潜心研究周、秦、汉、魏、晋、唐各时期的篆刻特点,取各家所长,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铸造工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潍坊铜印艺术。

  潍坊铜印独一无二

  印章的制作原料很多,潍坊铜印基本采用铜为原材料,作为印钮的龟、狮子、十二属相等,玲珑剔透,形象动人,让其不但实用,更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了爱好者追捧的艺术品。潍坊铜印的制作工艺也与众不同,别的印章也许手刻,也许整体铸造,而潍坊铜印则是雕刻艺术与冶炼艺术的有机完美结合,实现了印座和印钮之间的“留白”,更显艺术品的轻巧空灵。

  潍坊铜印的制作工艺经过制模、刻字、冶炼、浇铸、制钮、印身修整、字面磨平等70多道工序。铜印以质地上乘的黄铜或者紫铜、纯金银为原料,用优质泥土、细沙筛选,加胶粘合制成泥坯,用木箱加沙固定后加注液铜铸成印钮。印钮黄铜全身,金光闪耀,明亮光滑,中间中空,大气精美。

  几种尺寸的铜印在灯光下闪耀着铜器特有的光泽,狮子铜钮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威严雄浑之气。作为刀刻艺术与冶炼技术完美结合的潍坊铸铜印,折射于方寸之间的是潍坊传统文化的灿烂精妙———         记者孙晓芳通讯员冯长美


万千气象聚方寸

2008年6月16日

  “文年斋”,潍坊铜印老艺人王昌年和庞希文自命名号的工作室,几种尺寸的铜印在灯光下闪耀着铜器特有的明亮沉稳的光泽,狮子铜钮更是让人深切地感到了一种威严雄浑之气。王老师告诉我们,铜印是文化内涵极深的物品,某种意义上应该定位为“奢侈品”,因为对它的欣赏把玩,都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做基础。

  潍坊铜印是两位老艺人的自豪,他们认真的讲解就从印章开始了。铜印即铜质印章。印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并不陌生,它首先是一件实用品,铸刻着人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信用,责任,更深层次则是决心和意愿,所以也叫私章。

  印章的制作原料很多,有木质、石质、玉质和金、银质地,而潍坊铜印基本采用铜为原材料,作为印钮的龟、狮子、十二属相等,玲珑剔透,形象动人,让其不但实用,更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了爱好者追捧的艺术品。潍坊铜印的制作工艺也与众不同,是雕刻艺术与冶炼艺术的有机完美结合,实现了印座和印钮之间的“留白”,更显艺术品的轻巧空灵。

  早在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潍坊铜印就已独树一帜,闻名华夏。当时潍城城南胥家庄胥积堂在研习古代翻砂拨蜡铸造法的基础上,又琢磨出刻硬沙模铸造工艺,实现了印钮透空灵巧,印文壁陡底平,经久耐用。对于印文的字体,胥积堂亦潜心研究,满白体,便是潍坊铜印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字体,古味浓厚,端庄得体,而朱文小篆又工整秀丽,超脱飘逸,这些印文字体章法在胥积堂的研究改进下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解放后,仅有于树千从事研磨这一工艺。1962年开始,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又开始请于树千带徒学艺,边研究边生产,精益求精,一时间声名远扬,前来参观定购者络绎不绝。

  王昌年和庞希文,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学徒学习铜印制作的,到如今,一位64岁,一位70岁,共同的艺术追求让他们的友谊之树也永远充满着绿色。而当年他们的师傅,正是于树千,他们两位也正是这门手艺的唯一传承人。2007年,两人双双获得“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两人珠联璧合,制作了镀金铜牛印章。现在,两位老艺术家又在倾心倾力进行着另一个“大工程”,那就是为庆祝奥运成功举办所特别制作的龙印。因为正在制作中,记者只见到了印钮、印座的蜡制模型。遒劲腾跃的巨龙昂首在印座之上,显出一股不可阻挡的宏大气势,让人不由地心生振奋。

         日报记者孙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