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李素贞
    

基本信息

李素贞

性别:女

年龄:85 岁

技术职称:技师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抽纱刺绣

从艺年限:70年

单位及职务:原单位刺绣厂,后文化服务公司,现单位艺术馆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郝桂君、田翔千

徒弟:

浏览次数:9253

个人简介

  李素贞,女,1939年出生,潍坊市奎文区人,潍坊刺绣老艺人。现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潍县刺绣始于清代,有200多年的历史。刺绣,原是潍县城乡一种广泛的家庭副业,清光绪初年,因年岁不登,生活艰难,潍县一带妇女学习南绣者渐多,民间绣花盛极一时。1875—1937年,是老潍县刺绣工艺的兴盛时期,在潍县城里经营绣货的作坊、店铺达30余家, 先后经营绣货的有同祥、金祥、天庆赓、同盛福、协同义、泰丰祥等知名商号,所以潍县当时有“九千绣花女”之称。绣制品由简单的枕套、门帘、桌围,发展到华丽的裙衣、礼服、霞帔、戏衣、轿衣等。新中国建立后,刺绣业得到迅速发展。当代潍坊刺绣的著名艺人是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妇。潍县解放后,郝桂君同爱人共同经营“翔千精细戏装店”。他们设计制作戏装时,特别注意绣线配色和针法运用。她精细思考,既要考虑到舞台灯光和剧情的需要,还要根据剧种流派,演员身材,剧中人的性格。由田翔千设计,郝桂君亲手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缝制的戏装,舞台效果极佳,深得梨园界好评。潍绣虽曾受到京、苏、湘、粤等绣法影响,但始终保持自身固有的传统民间艺术特色,有取材广泛,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表达主题;配色鲜艳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美观大方;绣工精制,针法端庄细腻的特点。

  李素贞自幼喜爱刺绣艺术,并无师自通的掌握了不少的刺绣技艺。后拜师著名艺人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妇,刺绣技艺更加突飞猛进。1956年,入潍坊刺绣厂工作后,深得领导的重视。1960年,被推荐到中央工艺美院深造,为她日后在刺绣方面取得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素贞学成回到位后,认真学习钻研,系统的掌握了齐针、插针、打子、三套针、配色、递针、瞒针等刺绣针法,成为潍坊刺绣行业里的佼佼者。她的刺绣构图简练、朴实,造型工整匀称;配色明快,鲜艳热烈;图案纹样已对称、自由、连续、散点形式为多,擅作夸张处理,有较强的装饰性,给人以朴实庄重之感。多年来,她做出的刺绣戏装和工艺品畅销世界各地。1960年她刺绣的《花鸟挂屏》被送往人民大会堂展出。

  潍坊刺绣针线密实,图案鲜活,可是现在会手绣的人已经很少了,肯下功夫去一针一线绣的人更少,这种状况很让人担心。历史需要记载,文明需要传承。李素贞把刺绣文化传承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带徒授艺,为潍坊刺绣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荣誉证书

  1993年9月1日,确定舞台技师。

  2008年6月第一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6月第二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2013年6月7日,潍坊广播电视报采访报道。

  2013年,发过微博免费教绣花,轰动全国,广东的来学,山东西也打电话想来学,潍坊市的共有10几个人。

  2014年2月17日,潍坊晚报采访,潍坊电视台拍过电视(2011年)

  多年来,她做出的刺绣戏装和工艺品畅销世界各地。1960年她刺绣的《花鸟挂屏》被送往人民大会堂展出。

主要代表作

四折屏、龙凤呈祥。

个人图片

image004.jpg

2014.4

App0010_看图王.jpg

App0011_看图王.jpg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有名又有利,潍坊核雕抖起来

2014年02月17日


史同刚在雕刻核雕作品。

李素貞在展示刺繡工藝。

  潍坊新闻网2月17日讯 在潍坊众多非遗项目中,也有不少老手艺在各方推动下,成为拿得出手的招牌产业。以核雕技艺为例,几年前还在纠结传承问题,现在已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推广,目前核雕传承人有近百人,已形成了一个产业。潍坊核雕技艺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样本,让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借鉴。此外,潍坊刺绣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融合了苏绣技艺后,开始稳步发展。

  非遗项目

  1.核雕技艺 历史悠久,传承曾遇瓶颈

  说起潍坊核雕,要追溯至清代末年,曾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博览会上获奖,当时获奖的作品名称是《马拉轿车》。潍坊核雕不同于南方核雕,南方核雕多用橄榄核为材料,而潍坊核雕主要是用桃核为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纹雕出各种生动的景物,如山水、花鸟、人物及车船、首饰印章等优秀作品,正是因为桃核的麻纹,让潍坊核雕比南方核雕难度更高。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潍坊核雕技艺的代表性人物都兰桂授徒二人:考功卿、都传功,使核雕技艺得以延续至今。核雕老艺人考功卿授徒王绪德,王绪德是潍坊核雕的第五代传人之一。

  别看现在的潍坊核雕名气很大、售价很高,但在10年前,最贵的核雕也就100元出头。潍坊核雕第五代传人只有四个人,虽然核雕技艺在这里得到继续发扬光大,但因为传承人太少而这让这项技艺的传承出现了不少问题。当时核雕价格低,再加上费神费力,核雕技艺的传承出现难题,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学习。

  打破传统,收徒门坎放开

  潍坊市核雕协会副秘书长史同刚是潍坊核雕的第六代传人,师从核雕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绪德。史同刚向记者介绍,潍坊第五代核雕传人只有四人,他的老师王绪德便是其中一位。与第五代传人人数太少不同,第六代传人已经有三四十人。

  “之前核雕技艺传授徒弟的方法很严格,并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从第六代开始,学习核雕的门坎放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学习核雕技艺。”史同刚告诉记者,之所以第六代传人比第五代传人多十倍左右,原因就在于收徒门坎发生了变化。

  据介绍,目前潍坊核雕技艺的传承人已达近百人,每位传承人年人均收入近10万元。

  随后,记者联系到了核雕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绪德,他从事核雕40余年,在业内享有盛名。王绪德说,他如今已正式收徒近20人,还有一些爱好者也过来跟着学。

  “到这个年岁还收这么多徒弟就是怕这门手艺失传了。不能好好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很愿意将毕生的积累及所学传授给他们。”王绪德告诉记者,潍坊核雕技艺迫切需要有人来继承、发扬,所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为一个核雕艺人,必须具备绘画基础,但光会绘画不一定会刻,还得会篆刻、懂书法、善构思、巧布局,缺乏任何一方面能力,都很难雕刻出出色的核雕作品。”王绪德对记者说。

  搭建平台,促产业化发展

  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潍坊市首届核雕技艺大赛现面向全市征集优秀作品,这是保护中心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的平台之一。核雕爱好者可通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集体报送,亦可自主将作品报送到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作品报送时间截止到2014年4月30日。对于好的作品,最高给予5000元的奖励。

  潍坊核雕原先就只有两个传承人,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扶持传承人参加各种博览会,成立核雕协会,并在央视播放《潍坊核雕》专题片进行宣传推介,有效地提升了潍坊核雕的知名度,促进了其产业化发展,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记者了解到,潍坊市核雕协会还努力将核雕作为一个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场。2月15日,记者来到潍坊市核雕协会,看到不少核雕大师展柜里的作品数量均有缺失。潍坊市核雕协会副会长葛伟建告诉记者,展柜里缺失的作品都被潍坊的核雕艺人希今带到台湾去参加展览了。

  据悉,潍坊市核雕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组织了多次去外地的交流活动。期间,也有北京、苏州等地的核雕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让潍坊核雕的技艺和视野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非遗项目

  2.刺绣工艺

  李银凤 将潍绣的大气与苏绣的精巧融合

  今年30岁的李银凤出生在安丘一个刺绣世家,作为潍坊刺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银凤毕生的心愿就是能将传统的潍坊刺绣工艺不断创新,并发扬光大。2月15日,记者与李银凤取得了联系。李银凤告诉记者,她17岁的时候便在姥姥的指点下,完成了第一幅刺绣作品。

  与传统的潍坊刺绣不同,李银凤的刺绣少了些粗犷,处处透着一股温婉精致的感觉。这种精致感源于李银凤曾跟随苏绣大师邹英姿学习过3年的苏绣。这3年的苏绣学习给了李银凤很大的启发,在江南烟雨的熏陶中,李银凤的刺绣技艺进步神速。南下学习结束时,李银凤婉辞了邹英姿老师特别邀请她留在苏州协助自己的邀请。李银凤说,如今真正在研修潍绣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将潍绣艺术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传统的潍坊刺绣针线比较粗,一般都是用双股线来绣,从外表来看比较粗犷,我的作品中对刺绣细节的处理比较细腻,融合了苏绣精巧细致的特点。”李银凤说,将苏绣的精巧细致与潍绣的大气高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刺绣作品更加美观时尚。

  除了刺绣手法的创新外,李银凤还对传统潍绣的内容进行了创新。她告诉记者,传统的潍坊刺绣大多是一些寓意吉祥的内容,不大注重颜色的晕染。她通过一些绘画原理,将人物、动物、山水风景等内容全部运用为刺绣的内容,使得潍坊刺绣告别了原先单一的刺绣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目前,李银凤最担心的是没有更多人学习这门技艺。采访过程中她表示,只要有兴趣有耐心的人,都可以跟她学,她免费教,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学会。

  李素贞 绣品精致像画作,想学到家很难

  为了把自己的潍坊刺绣工艺传承下去,2010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素贞决定收徒。2013年,应该算是李素贞的“开门收徒”之年,因为一位朋友帮她在微博上发布了她愿意免费收徒,把自己的刺绣工艺传承下去的消息,一年下来,来找她学习的人不少,甚至还有广东的小女孩也慕名而来。

  今年76岁的李素贞从小学习刺绣,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手里的活儿越来越细,在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之后,就想把自己的刺绣工艺传下去。在李素贞家,专门有一间房子是用来做刺绣的,里面有她的龙凤呈祥等很多精美的作品,也有供初学者学习的针线。李素贞说:“只要到我这里来的,我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她,我备着各类刺绣图案供人学习。”

  “去年一年到我家来学习的有20多人,但最终真正把这门手艺学到手的一个都没有。我的小孙女愿意学,做出来的东西也还不错,但现在学业太忙根本没时间。”李素贞坦言,现在要找个想学而且能学好的人特别难。

  虽然李素贞一心想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但她很明白这门手艺因为难赚到钱,很多人都不愿意拿出大量时间来学。“手工刺绣没法产业化,机绣比手绣的效率高出一千倍,而且花样更多,又能赚钱,所以来学习手绣的大多是业余爱好。”李素贞说。

  李素贞的作品都特别精致,一看就跟机绣不一样,很多人看到她的作品,都以为是画出来的,但真正把这门手艺学到家的人却难找。不管怎样,她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手艺拿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潍坊刺绣。

  核雕技艺

  核雕是中国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

  潍坊核雕大约始于清末,它主要是用桃核为材料,并巧妙利用核胚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纹理,雕出各种生动的事物,如山水、花鸟、人物及车船等优秀作品。其中最著名和最普遍的题材是核舟,以东坡游赤壁最为常见。

  刺绣工艺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是用针将丝线或其它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工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已有二三千年历史。潍坊刺绣在制作过程中吸收南绣技艺,逐渐形成图案简练生动、色彩鲜明热烈、绣工精致细腻的特色。

大众网

潍坊:七旬老人免费教刺绣微博招来三名求学者

2013-05-03 13:51:00    作者:韩杰杰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提要]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李素贞老人的一位朋友替她发微博“招生”,没料到不几天就来了三位求学者。她打算先请假一段时间潜心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进一步了解刺绣技艺,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本报5月2日热线消息(记者 韩杰杰)“照这个图案,用直针绣就可以。”2日下午,刚从青岛赶来的白洁在李素贞老人的指导下,上起了刺绣第一课。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李素贞老人的一位朋友替她发微博“招生”,没料到不几天就来了三位求学者。

  “把这门技艺传给有缘人,是我的一个心愿。”时年74岁的李素贞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岁她便开始帮家人穿针引线,耳濡目染,10多岁便独立刺绣。“那时就是个赚钱的活计,没有系统地学过。”她说,后来她被招工进了潍坊刺绣厂,在那里才得到了系统的培训和锻炼,期间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了1年。此后,她还在染织厂、戏服厂工作过,刺绣手艺一直没有搁下。

  在她家中,摆着不少刺绣成品。“这些年绣的,没有卖过,留下来当纪念。”她说。记者注意到,她的绣品非常细致,刻画入微,在一副《凤凰穿牡丹》作品中,仅一朵牡丹就由五个颜色组成,全副绣起来,共有30多个颜色。颜色虽多,但都融合和谐,看上去既喜庆又精致。

  “现在年龄大了,眼睛也不如从前,再不教给别人,就怕身体状况不允许了。”这两年,她一直考虑收徒弟,但未能如愿。“我有俩儿子,都干别的工作,小孙女还稍有点兴趣,但是正在上学。”她说,现在年轻人真正从事刺绣的很少,刷碗工一个月还2000多元呢,刺绣没有产业化,没有专门的公司招这些人,就业堪忧导致愿意学习这项技艺的不多。再者,刺绣也比较枯燥,得有耐心。“但是刺绣是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应该好好地传承下来。”

  她一位朋友听她说起这件事,便张罗着帮她发了微博和微信“招生”。3天时间,就有了近300次转发,多位市民致电咨询,一位陕西的妈妈说想让孩子暑假过来学习。“现在潍坊的两个孩子已经确定过来学了,今天下午又从青岛赶来了个小姑娘。”李素贞老人说,看到这么多人关注,她既意外又开心,“只要她们愿意学,我就尽心教”。

  27岁的白洁今天刚从青岛赶来。她说,她在青岛一家服装工作室工作,从微信上得知这个消息,就请假来潍坊“拜师”。她从小就喜欢民俗的东西,上高中就自己做衣服,觉得刺绣可以融入到衣服中去。她打算先请假一段时间潜心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进一步了解刺绣技艺,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潍坊刺绣的历史渊源

来源:潍坊旅游网      添加时间: 2011-7-30 18:18:40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有“齐都能刺绣,衡女无不能者,目见而手狎也”,潍坊在春秋战国至秦汉皆属齐地;后来齐都临淄曾长期属潍地青州府。解放后临淄又曾一度划归潍坊,于今也是近邻,所以做为古北海郡的潍坊与齐都临淄,刺绣技艺的发展应是同步的,并是互为传承影响的,这应是鲁绣(含潍绣)的历史渊源。

  随着时代的推移,到明代,青州衡王府的公主在绣楼上抛绣球召亲的史实就是最好的例证。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在潍任县令七年之久,他在《潍县竹枝词》中,生动地描写过当时妇女的穿戴:“罗绮成箱绣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说明潍坊刺绣已成风气。潍坊刺绣明朝在民间已较为普遍,当时主要用于服饰的美化,绣制的东西多为自用。至清朝道光年间,已发展为正式的交易商品。据传,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姓沙的回族人,首先在潍县城开设了绣货店,经营的品种有喜服、寿衣、货铺用品以及鞋面、桌围、椅披、枕顶等。以后逐步发展,经营的户数多了,由此而形成较大的绣货行业。此后,先后经营绣货的有同祥、金祥、天庆赓、同盛福、协同义、泰丰祥等知名商号,所以潍县当时有“九千绣花女”之称。

  据《潍县县志》记载:“仅民国二十九年调查共34家”。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同祥号,创始人李翰臣,潍县九曲巷人,于1872年自设同祥号,专门经营绣货,以后发展成为拥有资金100万元(银元)左右的大户。不仅在当地享有盛名,在本省、外省如河北、河南等也有影响。同祥绣货庄还在济南、青岛、天津等地设立分号,并在日本大阪安庄、收购原料、推销产品。再如,始建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的协同义绣货庄以生产各种戏剧服装和道具为主,产品畅销天津和青岛。其他三十多家绣货庄,也各有经营特色和销路,网络几乎遍及整个北方地区,潍坊刺绣中的古装戏衣久享盛名。它针对不同剧种和不同流派而精心设计绣制的戏装,特点鲜明,绣技精湛,舞台效果突出。因此,颇受文艺工作者欢迎。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李松年、袁世海、冯之孝等都曾订制或购买过潍绣戏装。

  民国时期的潍绣代表人物是高荫楠,生来无姓别,行动类女子,以行七,人皆以七姑娘呼之。精刺绣,当时富家闺阁妆奁绣品多出于其手。尝见其所绣花鸟屏,配色鲜艳,奕奕如生,比之苏绣、湘绣毫无逊色。更善麒麟送子,幼儿及麒麟之头尾四足,均用丝绸包装,身子则用铜线编成,涂以泥金,光彩夺目。兼长衲纱,尤称独步。当代潍坊刺绣的著名艺人是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妇。郝桂君女士,字月吟(1927年-1997年)潍坊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老艺人。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玩具专业学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科研究室副主任兼玩具设计。郝桂君爱人田翔千(1919年-1997年)是一位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工艺美术老艺人,擅长艺术设计,他对郝桂君的影响较大。潍县解放后,郝桂君同爱人共同经营“翔千精细戏装店”。他们设计制作戏装时,特别注意绣线配色和针法运用。她精细思考,既要考虑到舞台灯光和剧情的需要,还要根据剧种流派,演员身材,剧中人的性格。由田翔千设计,郝桂君亲手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缝制的戏装,舞台效果极佳,深得梨园界好评。潍坊刺绣的著名设计师还有郭兰村、张绍良、张廷干、郎方久、胡友民等人。

  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刺绣厂的艺人们运用五彩缤纷的花线和巧妙的手法,绣出一幅幅高雅别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产品,如:手绣郑板桥墨竹镜心、八大山人、花卉镜心、仿宋山水扇形镜心、花鸟镱心等,都酷肖原作,令人赞叹不已。潍坊刺绣的花色品种曾经达到二百多种,蜚声中外。

  潍坊艺术学校服装厂生产的潍绣戏装也成就卓著。该厂戏具工艺技术比较全面,产品质量好,全国许多厂家,专业剧团、演员前来订做服装。先后为第四届至第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制做的服装,道具为峨影厂拍的电视剧《海盗的女儿》、西影厂拍摄的电影《龙年》、市电视台拍摄的《郑板桥》设计制作的服装、道具。1983年,为中国评剧院制作一批服装。1984年,为国庆阅兵民族方队制作了服装400余套,著名歌手韦唯、王红,著名戏剧艺术家赵慧秋、张春秋等都来专门制作过演出服装。1982年给济南戏具厂供货,1983年给北京崇文区工人文化宫供货,1987年为东北长白山区制作戏装、道具,1987年至1989年给青岛舞台用品厂供货。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电脑绣花,机器绣花迅速取代了手工刺绣、潍绣已成为明日黄花,现在居然难觅刺绣能手的踪迹。



刺绣改变了我的生活

2007年11月23日

  今年69岁的李素贞家住奎文区潍柴宿舍。她很小的时候,就坐在土炕上帮年迈的祖母穿针引线,看到细细的针漂亮的线在手里上来下去,不一会精妙绝伦的图案就诞生了,既好奇又喜欢。她对刺绣好像很有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学过,但是手绣、机绣、绒绣全都很在行。她说:刺绣改变了我的生活。

  ●“绣”出来的生活

  李素贞说自己七八岁的时候便帮母亲绣花,那时候家里有两个秀台,祖母和婶子用一个,年幼的她同母亲用一个。在地里的农活不忙的时候,她们便在家里绣花挣钱。在那个年代穷人绣花也就是挣个油钱,勉强维持生计罢了。绣花并没有带给她们富裕的生活,但却是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稍微大一点了,李素贞就在村里给人家绣活了,秀一件大概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挣5元钱。再后来,她就给潍县城里的私人老板绣活,绣一件衣服最高给到了16元。公私合营后她被招工招到了城里的刺绣厂,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工人,此时她绣一件衣服可以赚到30元。30元对这个来自农村的小姑娘来说,已经是一笔财富了。“刺绣”给了她工作,给了她生活。

  ●送给儿子的结婚礼物―――“春夏秋冬”

  李素贞说,大儿子是1989年结的婚,小儿子是1991年结的婚,而她送给两个儿子的结婚礼物均是四幅三尺半长、一尺宽的“春夏秋冬”手工刺绣。她用一套红线,深深浅浅、生动逼真地绣出了“春夏秋冬”。春天她绣的是高洁的兰花,夏天绣的是挺拔的竹子,秋天绣的是素雅的菊花,冬天绣的是凌寒的梅花。那密密匝匝缠缠绵绵的红线,绣出的不仅仅是梅兰竹菊,更是一种无声的母爱,包含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祝福。当时去参加婚礼的人都说她绣得好,并且还有人想以每幅500元的价格买下,就连她的儿媳妇也打趣地说:我们家除了这几幅刺绣怕偷外,真没有什么怕偷的了。

  ●我的“大学”

  李素贞说她是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没有继续自己上学的梦想。但是上大学一直是她心中一个最美的梦,意想不到的是“刺绣”圆了她的“大学梦”。1960年,21岁的李素贞被单位推荐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去进修,当时全山东省也不过三个人,她就是其中一个。怀着年少时的梦想,李素贞踏入了大学校门。在进修班里李素贞结识了很多朋友,有来自新疆的、广东的、湖北的等等,刺绣为李素贞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大门。在进修班里,李素贞系统而全面地学习了素描、工笔画、大小写意。冬去春来,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给李素贞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功底,这为李素贞日后在刺绣方面取得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被遗忘的“手绣”

  李素贞说她在1991年和2004年两次去过云南。在市场上游玩的时候,她发现有好多当地人制作的刺绣纪念品,什么小布兜、小荷包、少数民族衣服等等,打眼一看觉着绣得还可以,但是仔细看不难发现绣工比较粗糙,好多都是电脑刺绣的。电脑刺绣的好处就是速度快,针线有规律,但往往绣不出惟妙惟肖的效果。李素贞说她会机绣也会绒秀,但是最喜欢也最拿手的还是手绣。手绣的针线密实,图案看起来也鲜活,可是现在会手绣的人已经很少了,肯下功夫去一针一线绣的人更少,这种状况很让人担心。

  历史需要记载,文明需要传承。李素贞说,刺绣文化自殷商、西周发源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它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播刺绣文化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00_看图王(1).jpg

手工刺绣之绣山水时注意事项及案例分析




  绣山水

  山水绣,在宁代就现已盛行。不过,多系单面挂幅。历代绣山水的名作,都取材于中国画的山水名迹。到了近代,才有临绣西洋画的景色图片呈现。绣景色图片重在颜色的烘托和远近明暗的体现,用线可粗可线,用针娄活。绣中国画的山水,则须注重其笔法,针法也须细密。惟绣泼墨山水图,可用绣西洋画景色图片的办法。

  画花卉比划山水难,绣山水则比绣花卉难。绣山水画和景色图片,须先绣远处或后边的景象,后绣近处或前面的景象。先绣主体景象,后绣装点景象。绣成后需求立放,远立张望,看它的光度和色度是不是契合,若是不合,则应加以修正,直至其远近、深遂、向背均相照应,彻底神似停止。从全体上看,应给人以趁热打铁之感,决不能因为是分绣而给人以分块填塞之感。从部分上看,又神理符合。这样的著作,方能称为完善之作。

  这里,笔者把山水画中经常呈现的景象,如山、石、水、云、霞、草、树、房子、桥梁、船舶、人物和动物等绣法介绍如下:

  1. 绣山、绣石

  古人绣山、绣石有直绣、斜绣和横绣的,也有按照山石纹理绣的。绣法是:先绣山或石头的概括,次绣烘托的当地,再依皱纹施皱笔。当然,也并非公此一法。有的就用虚针绣。还有的于凹凸处先用笔画定,然后再别离绣花,或下分上合,或上断下连,绣成一线微痕,好像披麻铁线各种皱纹一般。用散套针法绣山石时,可照笔路绣,也可直接绣;概括使用套的出边;和色用针上调色法,线条应参差,笔触暴露的套出,不暴露的用嵌施。应当注意:有必要按照山或石头的阴阳面,谐和线色浓淡。衡量石头菱角的形状和山川的气势运用针法,使绣出的山石生气盎然。至于绣山上和石头上的苔草以及苔草上的横点、攒点和嵌宝点等,就要依据其笔法运用针法了。绣嵌宝点苔周围有套的出边,则大概用深灰色线,中心用翠绿色线,苔色好像嵌宝绿一样。

  2.绣水

  绣平远的水,用色大概远明过晦。绣江海的波澜,须一丝不乱,明暗明显,层次明白,不行显露圭角。绣泉水要看它是叠泉、断泉、平泉仍是瀑布,以便将泉水湍急,流云锁断、水纹潆回仍是飞溅直泻的气势别离显出。在配色上,水色用蓝色或白色,远的深些,近的浅些;飞溅的水珠用白色;在针法上,绣片状的水用散套针,绣单线状的水则用接针或带斜的必针。

  3.绣云、霞

  云霞改变多端,既无必定的形状,又无必定的颜色。因而,绣花云霞首要是靠绣者依据画意灵敏配色用针。这里所说的仅仅一般的绣法:绣云要细线短针,分隔的云应绣出其分界线,和合一同的云则应和色均匀。绣霞也要细线短针,实中带虚。霞有朝霞和晚霞。因受太阳的照耀而呈现出赤色、金黄色等秀丽的颜色,绣时须依据画中色和日子中观察到的自然色配用线色,并在绣制过程中进行艺术再创造。云、烟、霞、雾是满绣仍是不满绣,是散仍是虚,都要看画稿的势态而定,或钩染,或薄绣,以体现出它们浑凝流散,模糊迷离的状况。

  4.绣草

  绣山水画中的草,先要看清它是点草,是团草仍是撇草,然后断定所用针法。若是是点草,就要用直针以点的方式绣出,并且应当绣点点有笔,不行恣意变形。若是是团草,就要先辨明颜色的深浅层次,然后用铸套针法绣制,须绣得圆浑参差,不行漫漶成片。若是是撇草,则要依据草的宽狭形状选用相应的针法:或缠针,或直针,或套针,或滚针,先绣其方向一样的一批,再绣其方向纷歧样的一批,最终补绣淡色,不行因其交集俯仰而重杂乱乱,而大概长短相向,浓淡清楚。

  5.绣树

  中国山水画中的树木和日子中的树木纷歧样,大多是适意的形象。因而,其绣制需求不在工巧象真,而在绣得参差变幻,巨细繁简和不合交叉不乱。用针要按照各式笔法,绣点叶和夹叶要别离绣出它们的形状,不行随意安排,失掉本来的笔法。用色要合作时令的改变,树木的旺盛和枯凋的状况。枝干不行太光,要夭妖秃劲,凹凸有棱。

  树木的种类多不行数,山水画中的树木也有很多种,绣者应依据纷歧样的树木,选用适宜的针法,灵敏运用。例如绣松树就有两种绣法:一种是先用套针绣树身,然后用稀针、施针和缠针绣出树棱;另一种是先用稀针打好棱形,次用稀针绣树身,再加施针,用深赭或赭灰等色线绣出其凹凸棱形。

  6.绣房子

  中国山水画中的房子,有茅屋柴扉,也有楼阁亭台,绣工繁简纷歧,不同很大。绣山水画中的房子应注意:要按照画中房子的布局层次,一层一层、一部分一部分地绣,不能没有次第地一味填塞。绣屋先绣柱栌桷榱,次绣墙垛、窗、门,再绣帘幕和内部饰具人物等,后绣屋面,最终绣室外槛楯等。若是房子有多层次。因为中国山水画中的房子款式繁复,颜色杂乱,因而,绣花用色应依据两国间民而定。针法一般用散套和滚针,但绣茅屋则须用乱针。

  7.绣桥梁

  呈现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桥梁,有木板桥,也有石桥。但不管木板桥仍是石桥,都要先绣桥脚,次绣桥面,后绣桥堍。若是桥面上有人物车马,则应先绣人物车马。桥梁的色线,大多选用青灰、黄灰等。人物车马的配色,须视画的颜色而定。针法上,一般用散套针和滚针。如绣石条就用散套针法,色石条概括则用滚针。

  8.绣船舶

  船舶不管巨细,均应先绣帆船,次绣桅柱,后绣船身、船篷,最终绣船上的人物及装点品,再绣篷索和桨橹。用线,绣船多用赭灰、黄灰等色,船上的人物及装点品的颜色应依据画中的用色而定。针法,帆船、桅柱、船身、船篷和桨橹,均用散套针绣;篷索则用滚针绣。

  9.绣人物

  山水画中的人物,大多是装点景色的,小的公公几分,大的也只在寸外。绣点景人物,重在有势而不在工巧。行坐卧立首要在于一笔两笔的笔势。绣花前,先要看清人物若有若无的神态,然后再下针。若是人物小,就先绣身体,次绣手足,再绣头面;若是人物大,就从头面绣起,逐渐绣至全身。针法,绣点景人物一般先用铺针铺底,再用接针勾出人物概括。

  10.绣动物 山水画中的动物也归于装点性,极小,画家

  只用二三笔即画成。因而绣花时,须先思考老练,然后再下针。要注意:一般中需用几针就能意似了;勿需多用乱用。绣小动物应先绣其身,次绣足尾,后绣头、面。大动物则应从尾巴绣起。逐渐绣到头、面。

  这里大概阐明的是:油画山水、拍摄山水和园林景色画片的绣制针法,除前所述外,也可以用点彩绣法。用这种针法绣制的山水景色或园林景色画,作用将会非常好,并且也省工时。

  新闻摘要

  “照这个图案,用直针绣就可以。”2日下午,刚从青岛赶来的白洁在李素贞老人的指导下,上起了刺绣第一课。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李素贞老人的一位朋友替她发微博“招生”,没料到不几天就来了三位求学者。

  “把这门技艺传给有缘人,是我的一个心愿。”时年74岁的李素贞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岁她便开始帮家人穿针引线,耳濡目染,10多岁便独立刺绣。“那时就是个赚钱的活计,没有系统地学过。”她说,后来她被招工进了潍坊刺绣厂,在那里才得到了系统的培训和锻炼,期间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了1年。此后,她还在染织厂、戏服厂工作过,刺绣手艺一直没有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