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传承“指尖”技艺 ——专访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
信息来源::潍坊广播电视报·城市周报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刺绣,讲究做工精细、色彩考究、人物逼真、细节生动,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这几年,伴随机器绣花的广泛应用,手工刺绣工艺越来越少见。但在潍坊,却有这样一个人,尽情陶醉在刺绣的世界里半个多世纪,用坚守让刺绣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她就是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近日,记者走进丁培玲工作室,倾听了她与刺绣难解难分的故事。
自小与刺绣结缘,十几岁就能绣披肩、戏服
8月18日下午,在胜利街与鸢飞路交叉口的潍坊市文化馆培训中心非遗传承教室里,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人正专心在绣架旁飞针走线,她就是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
看到记者,丁培玲忙放下手中的刺绣作品,“快进来,屋里有点乱。”记者看到,这间教室面积不大,紧凑地摆着几个绣架和一些完成或待完成的刺绣作品,“现在能有个专门创作、刺绣的地方,真好。”
随后,丁培玲向记者讲起了她小时候的故事。1949年出生的丁培玲,自幼受到家人熏陶,喜欢刺绣。六七岁拿起针线跟着大人学习刺绣,十几岁便可以绣披肩、靠垫、枕套、戏服等。那时候,家里街坊邻居都知道丁培玲手巧,“这孩子的刺绣活儿,精美着呢。”
不仅刺绣做得好,丁培玲还画得一手好画。1965年,丁培玲考入潍坊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丁培玲发现,刺绣像画画一样,有很多可以改进、创造的地方。于是,她丢弃了此前刺绣只能照搬原图颜色的做法,将刺绣中的色彩运用随意搭配,针法也根据绣品的纹理开始有所变化。这样一来,丁培玲的刺绣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刺绣技艺方面,她柔美细腻、灵动传神的个人风格逐渐形成。
1969年,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丁培玲被调入这里工作。进入研究所后,不少当初和丁培玲一起做刺绣的工人都转了行,但丁培玲却一直坚持着。这个时期,她完成了刺绣《金鸡报晓》,麻布绒绣《革命圣地》《东方红》等多幅刺绣作品,还因此受到过不少嘉奖。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93年,我为著名作家峻青老先生绣了三幅照片。绣好后,我直接坐火车到上海送到了峻青家中,当时老先生没在家。没想到回到潍坊后,我收到了峻青寄来的亲笔信,他特意写信来赞赏我的刺绣技艺。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也成了我一辈子的骄傲。”丁培玲说。
“好的绣制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实”
采访丁培玲当天,她正在绣一幅山水风景画。记者看到,画面中,树叶立体、逼真而有层次,山体浑厚俊美、色泽饱满,整幅画面灵动传神。
为什么丁培玲的刺绣作品会看上去如此厚重饱满呢?原来,同样对照—副作品刺绣,丁培玲往往要比别人多花—倍的时间。她刺绣从来没有死板的针法,而是会顺着刺绣对象的纹理落针。“绣—枝牡丹,就要知道叶子和花都是从哪里长出来的;绣—只小猫,爪子、脑袋怎么歪,在刺绣时也都有它独特的纹理。”丁培玲说,她的—幅作品往往要绣上好几层,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好的刺绣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实,颜色与针法要交错、要衔接。”
在刺绣方面有了较高的技艺水平后,这几年,丁培玲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麻布绒绣上。为了更好地完成绣品,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她还在家里开起了染坊,自己染线。
“看,这些都是我从澳大利亚定制的羊毛,上色后色度饱满、柔软耐用。”丁培玲说,虽然绒绣看起来不像刺绣那么精细,但其实做起来一点都不少费工夫。一幅较为简单的绒绣作品,从设计大样、配色、染线到绣制成功,都要用上四五个月的时间。
“比如用绒线绣制一朵花,首先要在底上画出花的大致轮廓,然后用相应颜色的毛绒线相互重叠绣出来。一个花瓣的颜色就要换上七八次线,这样才能达到像国画一般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的效果。”丁培玲说,现在潍坊市场上的绒绣作品非常少,所以她才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绒绣上,“像我绣制的这些水墨风景、人物动物等,使用的不仅是垫、浮、勾、勒、通等刺绣工艺,还根据物象的结构、色彩来随时换用针法,填补了潍坊绒绣技艺的空白。而研究这项技艺期间的酸甜苦辣,很少有人能体会。”
已整理出百余种刺绣针法,期待“指尖”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这些年,丁培玲的绣制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她参与制作的刺绣作品《十笏园》,荣获“指尖上的记忆”首届潍坊刺绣技艺大赛特别奖;绒绣类作品《无名女郎》获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民俗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丁培玲告诉记者,在这些作品中,她最喜欢的还是《十笏园》《石门坊》《老龙湾》《沂山》《云门山》这组“家乡五景”。
“这组作品带有潍坊特色,我就是想通过它们传承和延续潍坊的历史文脉,保留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潍坊刺绣不仅美观、精致,而且还具有创新特色,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刺绣、喜欢刺绣。”
半个世纪里,丁培玲用自己的坚守绣出了万千世界。她告诉记者,其实学刺绣不难,难就难在要把刺绣学精的同时还要具备一颗匠心。“对初学者而言,仅熟练掌握刺绣的针法技巧,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刺绣人用半年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很多学刺绣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便会陆续放弃。”丁培玲说,每一幅绣制作品的背后,都是她们无数个日夜的寂寞和艰辛,只有守得云开,才能见月明。也只有将兴趣、勤奋、悟性、坚持集于一身,才能成为优秀的绣工。
现在,丁培玲每周一到周五都会在潍坊市文化馆培训中心上课,免费向刺绣爱好者传授技艺。为避免刺绣针法失传,她还花费时间整理出百余种刺绣针法。至今,她已成为1000多位“绣花女”的师傅。
“择一事,忠一生,守一艺,传一世。”丁培玲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刺绣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喜欢刺绣,大家一起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丁培玲 :1949年生,山东潍坊人,擅长刺绣、绒绣。作品《长城秋色赋》《金鸡报春》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受到业界好评;《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展出;山东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首席技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王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