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门类介绍
    

门类介绍

孙涛●高密县元宝及高密传统制银业浅谈

发布日期:2019-09-06 浏览次数:13440

孙涛●高密县元宝及高密传统制银业浅谈

原创:孙涛 高密红高粱传媒 2017-11-29

1.jpg


孙涛,山东高密人。生于1981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钱币协会山东分会副会长、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馆馆长。自幼爱好古泉学,精研收藏二十余年,曾在各类钱币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纂《开元泉友会集拓》初集、二集等。同时爱好家乡高密文化研究,勤访地方乡贤作品、遗著及各类本地文化藏品,虽片纸只字,从不遗漏,参与多部家乡文献的编辑、校订工作。

2.webp.jpg

银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称量货币,在我国货币史上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周的鼎文及先秦时期的《禹贡》《周礼》上均有记载。春秋时即有银制空首布和银贝,战国时楚有银版,汉代有银五铢,这段时间的银制货币,多用于上层社会的馈送、交流。至唐代,银在社会支付方面有了大的发展,出现了固定形式船型银铤和银饼,用途也进一步扩大,逐渐发展成民间流通货币。从船型铤上刻的文字看,有“进奉、和市、税山、端午、丁课、贡银、窟银、贺冬”等等,代表着各种地名和用途等,根据这些记载和大量出土实物来看,银在唐代已经逐渐成为流通货币之一。宋金元时期,银铤的形式发展为银板束腰式,元代更是第一次改称银铤为“元宝”。从此元宝成为银质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直至民国中期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3.webp.jpg

唐代五十两船形银铤

4.webp.jpg

南宋“京销铤银”五排戳二十五两银铤

清代鸦片战争后币值大乱,一时各省所铸元宝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备受今日之收藏者追捧,其中犹以山东宝因其形式精美、品种多样受藏家喜爱,历来拍卖成交价格不菲。山东宝常见品种有五十两、十两两种,有关银税银,如:东海关、临关、山东盐课、土药局等;有商号锭,如:万宝来、永吉、恒聚炉等;再就是地名宝,银锭面上一般三排字(潍县例外,常见的为一排,有“潍县官炉”四个字),如对联和横批般排列,上面横着一排为县(地)名,两边竖着两排或为吉语,或为年月,或为银炉商号,或为银匠名号等等。而山东各地所铸地名元宝中,尤以高密宝最为稀少。

5.jpg

潍县官炉五十两元宝

近几十年来,钱币界公认比较权威的清代银锭研究工具书主要有台湾陈鸿彬的《树荫堂藏元宝千种图录》(1988年出版),台湾张惠信先生的《中国银锭》(1988年出版),中国钱币协会陕西分会主编的《元宝图录》三种。其中《元宝图录》上载元宝1500种,山东各地地名宝近60种,但无高密县元宝图样及介绍。台湾二书大陆存世稀少,且历来受到收藏者的追捧,故价格不菲,市场极难见到,偶尔现于各大钱币拍卖会上,拍卖价格常在五位数以上。早年我曾在中国嘉德拍卖预展上翻阅看过二书,高密县元宝《中国银锭》上无载,《树荫堂藏元宝千种图录》有二品,五十两、十两各一,这也是各类工具书籍对高密县元宝唯一的介绍资料记载,可见其稀少程度。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市场、拍卖会上出现的银锭实物,并委托不少外地朋友代为留意,经多年打探终于觅得高密县五十两、十两元宝各一,得以看到高密银锭的庐山真面目。

6.jpg

银锭工具书三种

高密县十两锭,重355.8g,造于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银匠为付方,“付”字应为“傅”的俗体字。五排戳,形制极少见,常见山东宝为三排戳,样式是典型的山东早期小宝。高密县五十两锭,重1888.8克,上排字“高密县”,左竖排“银匠傅申”,右竖排“光绪年月”,是光绪年间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两个元宝的银匠均为傅姓,有工匠名而无银炉号,多系当时高密官府安排工匠按照山东宝形制直接铸就而成。傅姓,清代为高密大姓,今南关立新街中段旧时称傅家大街,两边居住傅姓极多。据家原住南关的邹治方老师讲,故老相传高密官方没有官办银炉,只有在南关傅家大街西首仙人桥附近,有几家傅姓银匠铺,相传是专为官府打造银子的。今日以实物见之,银匠傅姓,与传说吻合,可见旧时老人所言不虚。

7.jpg

光绪高密县五十两元宝

8.jpg

同治高密县十两元宝

史载旧时高密城南蔡园庄(今胶河生态发展区菜园村)西有银矿,而制银业一直为本地传统工业,至清末民国,尤为发达。据民国版《高密县志》记载:“本县工业,铜锡等工只能做家常器具,铁工只能做粗重农具。惟银工近来颇称进步,所有奖章、银盾、牌楼镶石及碗碟壶瓶杯箸,并各类首饰等,均极精巧……”。自清末以来,民间用银需求量日益增大,银楼遍及高密。至民国中期,有银楼十二家,多在东关和南关,并有不少小型作坊。清末《高密县乡土志》记载,当时有“银工之肆九十二:城六十,乡三十二。”又记载“……银工最多,向惟造妇女钗环,年来象物造型,重十余两或七八两,运至青岛,西人购作玩具,多获利焉。”不少银楼的产品制作精美,很受欢迎,小东西用模具打制,精美饰品则需要纯手工制作,比较费时,造成供不应求,不少银楼另起分号。如东关王姓在东门外大街开设的怡华银楼,因生意火爆,于是又在南门外神仙巷设立分号。这些银楼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而不是拘于以往的形式。产品本地需求多以脖锁、手镯、项链、戒指、头冠、饰品、纪念章、碟碗杯筷等日常用品居多,很多精美的银器发往青岛等地。一般大的银楼上面打有银号印记,而普通银匠打制的多不带戳记,至今历经百年动荡,带商号戳的已不易见到。清末德人驻胶东,不少德国的士兵、军官及其家属见到中国的精美手工打制银器,惊叹不已,常购买及定做一些自己需要的品种带回国去,今天在国外经常还能看到。如 “大清国高密县”香烟盒,国外回流,银质精良,制作小巧,工艺精美。德国朋友还曾发我一银制龙纹腰带扣,背后“高密县”三字,两边穿龙洋为腰带。另有银制赑屃印章,上载“光绪丙午年高密县永成楼造”,亦为国外回流,均价格昂贵,留图为念。这些银器雕刻精美异常,用料考究,均反映出当时高密的制银业是非常发达的。

9.jpg

清末德国人定制的香烟盒,有字“大清国高密县”

11 (1).jpg

清末德国士兵定制银质腰带扣,有“高密县”三字

12.jpg

 清末高密县永成楼为德国人制作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