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论文发表于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名家精品集》
核雕艺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可以上述到宋代,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极为昌盛,得到了广大民众与皇宫贵族的喜爱,古有王叔远所雕《核舟记》被以文字记载,贯穿历史至今犹在教科书中被阅读学习,据资料记载明朝晚期的桃核雕《八仙蓝采和》,亦是核雕作品中的佼佼者,虽未落款,但尤见雕刻艺人功力之深厚,技艺之精湛。
核雕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与珍藏,不外乎有几种原因:一是其作品的精湛技术体现,再就是桃核在民间有驱邪避凶的神奇力量或是辈辈相传留作珍品纳于家中。
在诸多核雕材料中,像橄榄核、杏核、枣核、菩提果等,桃核具有他本身的特点,桃核通体布满错综复杂的天然肌理,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暗纹,只能是手艺精湛,对桃核材料本身经过长期加工研究的雕刻高手,才能预计暗纹的走向以便合理安排布局结构,一件成功的桃核核雕,必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考量,精心的雕刻才得以完成,在桃核雕刻中并不是每一件作品从入手加工到作品完成都无瑕疵,常常许多作品在生产中就因为无法预估的暗纹破坏了整体布局结构而成为废品。
桃核材料本身也有别于其他核雕材料,桃子本身是人们美食,不等真正桃子熟透便采摘了,以保证果品的新鲜,正基于这一点桃核核雕材料才更难求,桃子熟的太透也不好,桃核容易分裂,不易雕刻。桃子摘得太早桃核的成熟度又不够,也不易于雕刻。只能是等桃核在树上熟的正好采摘下来的桃核才是雕刻材料的上品,在诸多能够收集到的材料中再选出能适合创作的材料更是难求,这是桃核材料的取材难度。
桃核作品的收藏还在于,桃核受到天然肌理的限制,要充分根据肌理的走向布局雕刻,每一枚桃核的天然纹理不尽相同,所以桃核核雕作品自创作开始便赋予了他的唯一性,是不可复制的艺术作品,这有别于其他材料,同样的题材可以连续的多次生产加工,成为批量工艺产品,更有甚者受人们追捧的原作流入市场后被诸多生产加工厂家批量模仿,以次充好,鱼目于市,泛滥成集。
现市面多有机制加工核雕材料产品,流放于市场混淆艺术作品当中,可机雕加工的材料因受到机器限制,只能加工表面平整圆润的核料,以便批量生产销售。但惟有桃核有天然肌理的存在,让机器不能克服,无处下刀,比方说在橄榄核上面机雕一个人面,会很完整的无瑕疵的体现出来,但在桃核上面这是万万不能的,那样可想而知结果会是什么模样。
桃核作品的特点是有其独到性,但也不乏庸手粗制乱造,美其名曰以粗狂显风格,即便是高手的大刀阔斧作品也能体会出每一刀、每一式的精雕技艺,桃核作品也不是拿过一个桃核来想雕什么就雕什么这么简单,大部分精品都是作者先有桃核才能根据桃核的肌理去设计创作。
选择上好的桃核核雕作品,一要看整体作品的完整度,有没有破损、开裂。二要看作品题材作者在利用纹理上是不是得当巧妙,规避暗纹处理手法。三要看作品雕刻面有没有不法者利用机器加工后留下的刀痕刀路(但凡用机器加工必无精品只能是批量的投放市场)同样题材的作品中雷同度大小等各方面都可以判断。四要看作者对作品的处理成都用刀细腻不细腻,刀痕,戗刀痕迹有没有存在,光洁度和对作品雕刻细节处理上。五要看细节是即便是大手笔的豪放题材也不失作品上边有精到之处必定会有精到细节,绝无几刀劈削就能下来的艺术品精品。
综上所述,在核雕材料中唯桃核核雕材料难于加工材料难寻,南北核雕地方不少,桃核雕刻犹数潍坊核雕独树一帜,自清朝皇宫核雕艺人,外号张大眼流于民间传艺在潍坊,历经数代技艺得到了更大的深度创作发掘和推广,潍坊核雕曾数次作为国礼馈赠外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