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泥塑
    

泥塑

聂家庄泥塑简介聂家庄高密泥塑图片欣赏

发布日期:2016-12-14 浏览次数:14570

主页

 2011-04-05

image002.jpg

聂家庄高密泥塑代表产品—叫虎

高密泥塑的历史

高密泥塑产自山东高密聂家庄,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高密泥塑实际上是姜庄镇聂家庄泥塑,它的发源地在东、西聂家庄,后因民间艺人的流动,在邻近的高家庄及仁和、夏庄等地也有同样个体小型的生产活动。

据聂氏家谱记载和老艺人的回忆,他们的先祖是在明代初年,从河北省泊镇迁来定居的。约在明代隆庆年间,因生活困难,一个叫聂福来的村民,为混口饭吃,便做起“锅子花”来。用泥土磕出的泥托,形似覆扣的铁锅。中间放火药,顶部留一小孔放置燃芯,以供节日期间人们燃放烟花。后来在外型上逐渐增添了几个品种,并且稍加粉饰,形象简略,少有色彩,燃放完后还可留看一时。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在原来“锅子花”的基础上,民间艺人已向做泥娃、泥狮、泥虎、泥猴等各种动物方面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泥塑。到清代嘉庆年间,即进入成熟期。这时的泥塑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无声变成有声。如叫虎、叫鸡等等。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

经过本庄艺人们世代相传,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使其由粗到细,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生产演变,民间艺人们将工艺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泥塑开始向着多样化发展。发展成为现在的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品有“叫虎”、“摇猴”、“摇蝉”、“叫鸡”、“座狮”、“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八仙”等70多个品种。

近些年来,由于聂家庄泥塑艺术的不断提高,逐渐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认可。这些产品自进入市场以来,久销不衰,供不应求。高密泥塑,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因此,在参加全国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连连获奖,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典》,曾到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1984年在北京展出期间,聂家庄泥塑中的关公、关平、周仓组合,被评为“中国一绝”。1987年赴日本展出时,受到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聂家庄泥塑还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贵宾。


聂家庄泥塑图片欣赏

高密泥塑的风格特点

高密姜庄镇聂家庄的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分成手工捏塑和模具磕制两种,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高密泥塑用来打底的白粉和彩绘的颜色都要均掺水胶,这是为了加强颜色的附着力,然后上色很麻烦,要先在品色里放入适量的鱼眼胶溶解,并且将碗放入一个铁锅中,铁锅里加少许水,加热。等到碗内色料的温度达到一个恒温时才能开始上色,你需要什么颜色就烤什么颜色,这样子是为了保持泥塑长时间不褪色。而且为防止颜料乱流,一般多选择天气比较冷的时候来画,这样画出的纹线,才不走样,易凝固。然后按工序一道道渲漆点染,这种做法有点特别。可能是因为材质或其他一些原因。上色的步骤一般来说是是先大后小,先广后狭,先粗后细。 还有不要忘了,涂完颜色过后要往上面涂一层明油(鸡蛋清兑水或者是松香也可以),这个叫罩胶,是为了保护颜色长时间不脱落的。


聂家庄高密泥塑图片欣赏

聂家庄泥塑制作工艺

聂家庄泥塑在题材上注重了两个方面。一是借鉴了年画中的有关吉祥如意的题材,如对狮、麒麟送子等等。二是适应儿童玩趣的心理,借取有关内容进行创作。如猪八戒背媳妇、摇猴、七品芝麻官等。总之,聂家庄泥塑一是观赏类,二是玩耍类。此外,也有个别民俗供奉品。如关公像、庙会上的拴孩等。聂家庄泥塑在向多样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色、声、动、趣”特点。

形,因题材而多形,造型拙朴而优美。聂家庄泥塑抓住物象的主要特点加以夸张,使其在似与不似之间具有意的体现。如泥叫虎的造型就是头大、嘴大、腿粗、身小。

色,因受高密年画的影响,色彩艳丽而不俗,大紫、桃红巧借用,总的看来色彩是以大红、大黄、大紫、桃红、大白、大黑及绿的和谐组合为主。并且用色概括简约,有的几乎不能再省笔,在着色时借鉴了民间年画中的涮花和局部涂金和敷胶上明油的方法,从而显得在色彩上既有晕化效果又有贵重之感。

,因有哨设鼓能出响,推拉摇吹即发声。在有关塑品中,凡是能活动的地方都是两部分组成,上面连贴着羊皮或厚皮纸,体腔内空心处安装能发响的苇哨,这样推拉摇动即能叫能响,如叫虎。再如有一种摇孩是身部贴有纸鼓,只要用手摇动即可发声。

,因在有关塑品中,艺人们巧妙地利用了弹簧和皮筋的特性,有意将它一动,塑品就会摆动起来。如近似不倒翁的“芝麻官”,在它的脖部和帽翅上都装有弹簧。又如,有一种摇猴在挺棒处按有皮筋,也能产生摆动作用。

,在动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效果,:“芝麻官”正因为它不倒且不停地动,再加上五官描得眉开眼笑,以此逗人发笑,耐人寻味。再如“盒子孩”是一个有哨的小泥孩,连着盒底上的弹簧,关在盒内,当打开盒盖时,小泥孩会蹦出来叫响一声,令人趣味横生。

聂家庄泥塑,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与它的具体制作程序是分不开的。以泥孩和泥叫虎为例,其制作工艺流程大体如下:

选土。将地下尺深处处的粘土挖出,再加上三分之一左右的黄土混拌,然后洒水润透。

搓揉泥团。将混拌的泥土加适量水后,放在木板上用脚蹬搓,或用木棒多次敲砸,以增强粘性,用手揉到粘贴度合适后备用。

备细干土。民间艺人常用随风刮起又落到路边的细干土,此土颗粒极细。

做泥饼。将泥团中的泥分别用手掌压成泥饼,可边压边用,厚度要适宜。

上模做胚。在事先做好的模具上均匀地布满一层细干土,以便用来脱模。随后将泥饼放在模具中用手指遍按。尤其是凸部要按出来。在另一面的模具上同样按泥,按好后将两面模具对起来,再用手指伸到两模对起的空洞里,将对接的泥缝按好,用手指控制厚薄度,处理好泥缝后,在泥孩的底部或泥虎的接体处,将做好的泥饼按上。泥饼按好后,用竹片刮平,在泥叫虎腹中的苇吸处要留好气孔,最后脱模晾干。

修整泥胚。在泥胚晾晒到半干时,用薄刀片修去多余的泥,等干到一定程度用砂纸打磨,使其圆滑。

做苇哨。用较细的芦苇杆分段割出,然后在一端用刀削成有一定斜度的口,再用薄膜或油纸随着斜度的口按好,如单响可在一端,如双响可在两端按好。

按哨。将做好的苇哨用胶固定在叫虎腹中留出的气孔上。越严越好,以防过夏因潮漏气。

上皮纸。用厚皮纸剪成条,先在叫虎的头腰部用水胶围一圈贴好,留好接口,将尾部上去后,再合皮纸接缝,身和尾泥胚的距离大约留有2厘米左右。

刷粉。在火锅中将土粉子或利得粉加上水胶熬成汤状,边熬边用,把泥胚全部刷白,加胶要适量,如果胶多了干后会起皮。

着色。多用品色,先浅后深,根据自己的想像着上色,在此注意涮花的运用。

贴毛。在叫虎的头顶和耳部贴上白毛加以装饰。

目前,市场上虽然各类玩具颇多,但聂家庄泥塑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民间艺人不断研制和开发新品种,使聂家庄泥塑逐步从玩具向收藏品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