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传承文化遗产感悟魅力高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情况

发布日期:2017-01-08 浏览次数:2413

 2011年6月11日


在北京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臻立扑灰年画技艺展示


 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左三)在我市市委宣传部长万丽等陪同下视察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


高密茂腔少儿班学员在第三届潍坊文展会上演唱茂腔选段


年轻的泥塑传人聂鹏在彩绘泥老虎


曹兆爱原创剪纸作品《和合二仙》


别世杰扑灰年画作品《金沙滩》


  我市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为先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与生产空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灿烂的民间文化,同时也对民风民俗的形成、民间艺术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红高粱文化浸润出勤劳智慧的高密先民,同时也造就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高密这块土地充满了尚文的氛围和风尚,形成了特定的民风民俗,而这些风俗,又在红高粱文化的浸润下催生了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展。高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传承的民间文化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它必然受到民风民俗的影响、制约,并在民风民俗的影响、制约中,得到特有的体现和发展。有许多民间艺术品就直接地来源于民俗活动,并以特有的内容、形式和寓意,反映出民风民俗的各种事象。以高密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为代表的“高密四宝”等民间艺术作品,融汇了我市人民的劳动智慧、心血和汗水,以其独特的慧质,自立于世界民间文化艺术之林。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珍贵实物资料的征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6年以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各级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全面展开,普查工作人员遍访全市镇、村,调查八百余名民间艺人或知情人,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普查资源线索356个,整理、归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1个。将高密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优异的工作成就得到了各级部门和全市人民的认可,2008年,“申遗”工作被评为我市十大亮点之一,并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中国民协授予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在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并奖励现金10万元。

  在开展普查的同时,工作人员注重了实物资料的征集。现已征集各类珍贵实物3890多件,并在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厅,在文化馆打造了200多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在柴沟镇建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第二陈列厅、市中小学生民俗民艺传承教育基地。常年对市内各中小学开放,成为中小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艺术的教育基地。博物馆还同青岛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科研教育基地,专门为大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条件,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和直观的了解。

  二四级名录体系的建设与保护

  针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市采取了分期分批普查登记的办法,按照申报顺序,先从重点开始抓起,建立名录,然后在面上普遍展开,进行整体挖掘,逐级认定保护级别。经过积极申报,高密茂腔等4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密半印半画年画等7项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密地龙经拳等17项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神庙传说等83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要求,建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编辑出版了《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一套四册。并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了每册20万字的的“高密四宝”(茂腔、扑灰年画、泥塑、剪纸)系列文化丛书,由文虎艺术出版社出版。通过多方努力将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民间文化创研基地落户高密,通过研究、交流为我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对进一步发展繁荣高密民间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三传承人保护措施的落实

  高密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通过普查与调研,基本摸清了本地所有民间艺人情况,特别对常年从事民间艺术并以民间艺术为生的重点技艺传承人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民间艺人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若有对外地邀请的民间艺术活动,优先安排传承人外出参加,为传承人展销作品、交流技艺,开拓艺术视野,增长知识提供机会。每年还组织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外出参加一些民间艺术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展销会、年会,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技艺水平。不定期的到传承人家中走访,鼓励他们创作创新、带徒传艺,对传承人授徒传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扶持。以小康河文化市场为平台,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以项目传承人为核心,鼓励其建立传承基地、工作室。另外,还通过引导和支持民间个人、企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文化产业的方式,扶持和鼓励传承人的开发性保护行为。各级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也都首先宣传报道传承人,大张旗鼓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宣传。通过这些措施,既尊重、保护了传承人,也调动了民间艺人从事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民间艺术的长足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主要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一)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方言、谚语、歌谣等。

  1、神话、传说、故事:包括神牛、城阴城、没尾巴老李、红岭寺等传说,郑玄与孔融、“锅子花”与“拴娃娃”、二十个炉包、两鞋底、年话、年画、年货的故事等基本反映了漫长历史长河中影响高密乃至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或事件。有郑玄、晏婴、刘墉、刘伯温等治国安邦的名相贤臣,有韩信、龙且、张福臻等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有济危扶困、诚实守信、忠孝仁义的普通民众。这些传说故事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2、方言:包括自然现象、人物、身体、动物、植物、生活、动作行为、形状情绪等,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高密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生产、生活和交流的真实反映,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是研究高密文明生活的实物佐证。

  3、谚语:包括时政、生产、生活、文化卫生、道德修养、信奉命运等,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是对我市人民生产、生活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浓缩。这些谚语语言精炼、生动活泼、深深根植于高密大地,是我市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儿歌民谣:我市民谣儿歌朗朗上口、趣味生动、传唱广泛,其中有些儿歌是我市独有的。如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密小孩大多都会唱这样一首儿歌:“拉大锯,扯大槐,姥娘门口扎戏台,搬您姑,请您姨,扯破豆枕拉破席,您姑您姨快走吧,过日唱戏再叫你。”儿歌里说的就是老百姓看茂腔戏的盛况。

  (二)传统音乐

  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是鲁中和鲁东地区的连接点,并且传统上也大都带有胶东的风俗习惯,所以,民歌兼有鲁东和鲁中的特点,同时,又因自古以来就是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是一个物流交汇中心,文化信息交流也频繁,受其它地区的影响大,因而,曲目繁杂,风格多样,其交融性、互通性、叠生性较强。山东一带流传的劳动号子、小调、秧歌、风俗歌、大调套曲、儿歌、花鼓等七种不同民歌体裁中,我市民歌就占了劳动号子、小调、秧歌、风俗歌、儿歌等五种。由此可见,我市民歌有着丰富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小调、秧歌,是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体裁。

  我市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抒发感情、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于我市的传统音乐、我市民歌小调、秧歌曲调等雅俗共赏、特点突出,为世代人民喜闻乐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是我市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我市茂腔这一极具特色的地方戏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传统舞蹈

  我市传统舞蹈比较丰富,其中较为独特的有地秧歌、撅登官、舞狮、旱船等,这些传统舞蹈在表演技巧上独具特色,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其中,地秧歌、撅登官集舞蹈、秧歌、情景剧、歌唱、杂技、高跷于一体,它俏皮活泼、诙谐幽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的街头演艺,是街头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的并蒂莲,是演艺洒脱百姓欢乐的民间歌舞,在胶东半岛独树一帜。

  (四)传统戏剧

  我市茂腔是山东百余年来兴起的地方戏之一,在胶东半岛久负盛名。属山东地方戏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系。其曲调质朴自然,委婉柔怨,唱腔通俗易懂,娓娓动听,生活气息浓郁,深得人们(妇女尤甚)喜爱,亦被称为“拴老婆撅子戏”。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茂腔演唱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后,很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茂腔音乐质朴的乡土风味。它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一定群体中时代传承的特点,在当地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五)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市曲艺主要有河西大鼓书、山东快书等,它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形象思维构成的意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曲艺表演可以在舞台上进行,也可划地为台随处表演,因而曲艺听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所说、唱的内容比戏剧具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为了把听众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规范到由说、唱营造的艺术天地之中,曲艺演员对听众反应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为细致,因而他与听众的关系,比之戏剧演员更为密切。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

  我市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比较丰富,目前传承较好的有地龙经拳、鹿鹤同春拳等。其中,“地龙经拳”具有独特风格,以一套繁多的倒地腿法及摔跌法而不同于其它的武术拳种,它以刚猛遒近、柔中带刚、朴实无华的风格,套路紧密连贯、有繁到简、内容充实、招法多变、利于实战的特点。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民间拳种,在全国武术界中独树一帜、久负盛名,深受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在武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七)传统美术

  我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美术非常丰富,在国际、国内声名远播,目前传承较好的有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半印半画年画、民间刺绣、黑陶、雕刻等。尤其是以民间艺术扑灰年画、剪纸、泥塑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可谓长盛不衰、久负盛名。它融汇了我市人民的劳动智慧、心血和汗水,以其独特的慧质,自立于世界民间文化艺术之林。

  (八)传统技艺

  我市有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传统技艺,分布广泛,传承较好的有高密炉包、高密大蜜枣、高密大红纸、烧肉、烤鸡、高密扎制、柳编、条编、布艺等。这些传统技艺涉及生活食品、生产工具、喜丧用品等多种门类,绝大部分为手工制作,工艺精巧、结构独特,体现了我市人民的智慧和技巧。为传统技艺创造继续生产的条件,使之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是生产性方式保护所要追求的目标。传统技艺的保护需要在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九)传统医药

  中国传统医药,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护佑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抵御了一次次疫病灾害。曾经有过险被废止的命运,曾经被指为落后的代名词。而今天,当人们依靠新的科学技术,重新审视中医药的时候,不禁感叹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座富饶的宝库。中医药传统知识凸显出的巨大价值,以及世界性的“传统知识失落”和“不当占有”,不得不让人们再次面对如何保护好我们的中医药传统知识,维护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大命题。我市的传统医药比较丰富,其中群众认可,影响力较大的有中医接骨、排石汤、针灸、金蟾膏等,医药种植有茵陈蒿、密柴胡等。今后我市将对这些项目进一步考察和论证,确保这些项目的传承和有效利用。

  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我市文化渊源深厚,名流辈出。我市在引导先进文化的同时,注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像阚家镇的郑公祠;柏城镇的晏婴墓和晏婴生态园、胶河两岸风景区、南山万松园;柴沟镇的刘墉纪念馆、顷王冢、汉墓群;井沟镇的城阴城遗址、西部原始湿地;以及高密茂腔、扑灰年画、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已逐步形成了一道道丰富自然的人文景观。特别是对重点保护的郑公祠、城阴城遗址、汉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址,实行了一系列重点保护措施,先后多次拨出专项资金,落实了维修维护项目,该加固的加固,该起围墙的起了围墙,并加大了普查和巡查力度,对发现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近几年,我市还相继成功的举办了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白羊山艺术节暨晏婴艺术研讨会、首届山东高密民间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剪纸邀请展、中国扑灰年画研讨会、山东高密历史名人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第三十届年会等,全国各地领导、专家学者出席并对我市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些举措,对历史文化生态的保护起到了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

  今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该法律的出台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对此,我们坚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大力挖掘民间工艺,充分发挥民俗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的基础上,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王金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