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山东诸城派古琴大师--詹澄秋先生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4196

疏桐挂月 疏桐挂月 (2006-10-11 19:55:35)

00_看图王(3).jpg

詹澄秋先生是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近现代古琴音乐艺术大师。小时候,我在学琴、弹琴之余常听母亲谈起詹澄秋先生。他是母亲的舅祖父,其妹詹静秋是母亲的祖母。虽然没有见过他老人家,但从母亲的形容中,詹先生的音容笑貌,弹琴的一招一势,常常浮出眼前,栩栩如生……

詹先生一生热爱古琴,为山东诸城派的古琴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生前事迹没有能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宣传。在这里,我仅将了解到的情况叙述如下,以示对前辈的悼念!

詹澄秋(1890——1973)名智濬,字水云,别号襄阳学人,祖籍湖北襄阳。生前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法政专校本科毕业,曾任济南市立高中国文导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山东政协委员,济南古琴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詹先生之琴源于庐山宗,于清宣统年在家塾读书之余自学《归去来辞》等十二曲。至民国元年(1912年)从师山东诸城派琴家王心葵先生学高山、水仙、潇湘、秋鸿等十八操。1921年冬先生王心葵卒于故里,自此之后已无师资,自学从事究习,历三十年之久,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很深的艺术造诣。他著有《梅云馆琴谱》四卷,《和平正音》三卷,《琴歌集》一卷,《瑟谱》两卷,写有嵇中散赞诗。擅弹的曲子有源于王心葵先生传授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风入松〉、〈挟仙游〉、〈长门怨〉等,这些曲子源于《玉鹤轩琴谱》。另有〈潇湘水云〉、〈渔歌〉源于《五知斋琴谱》,〈水仙操〉源于《琴谱正律》。自学的琴曲有源于《大还阁琴谱》的〈龙泉吟〉;《松弦馆琴谱》的〈静观吟〉、〈秋江夜泊〉、〈良宵引〉;《太古遗音》中的〈归去来辞〉;《杨表正谱》中的〈渔樵问答〉、〈和平颂〉;《诚一堂琴谱中》的〈鹤舞洞天〉;〈秋砧〉一曲合参于《自远堂琴谱》和《玉鹤轩琴谱》。其他不常弹弄的曲子有《洞天春晓》、《神话引》、《幽兰》、《中秋月》、《仙珮迎风》、《洞庭秋思》、《阳关三叠》、《鹿鸣诗》、《樵歌》、《掻首问天》、《思贤操》、《汉宫秋》、《塞上鸿》、《醉渔唱晚》等。

詹先生的演奏风格,从整体上继承了王心葵先生的传统,具有音韵宽厚、铿锵有力、华丽凝重、粗犷豪放、坚毅朴实、刚柔相济的特点,有着典型的山东派风格。右手出音刚健有力,灵活清越。左手的手法继承王心葵先生的绝技,演奏的琴曲极富表情,犹如人之吟哦,旋律起伏跌宕。他弹琴时点香,常在夜阑人静时抚琴,姿态端庄,调息均气,心身合一,法随意转。今天从其录音中我们可以听到其精湛的演奏,这一首首生动鲜活、有独立的乐思和音乐形象的传统琴曲,不但充分显示了古琴乐器的特点和民族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还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气息,窥视到人类生活的艰辛和美好。詹先生的琴艺在《今虞琴刊》中袁叶茹君信中记载:詹公为诸城王心葵之高足,当时有青出于蓝之说。可见其琴艺之高超。

詹先生生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特邀演奏员,曾应邀去北京演奏和录音。1956年,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琴会会长查阜西率队采访了詹先生,并录制琴曲数首。临别时,詹先生将珍藏的一张宋琴赠给出访组以示友情之珍贵。詹先生有十七首琴曲由中国艺术研究所录制,收录于国家音像资料库流传后世。其中〈流水〉、〈石上流泉〉、〈良宵引〉、〈秋江夜泊〉、〈双鹤听泉〉于1962年编入《古琴曲集》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山东诸城派共有四部重要琴谱传世:即《桐荫山馆琴谱》、《玉鹤轩琴谱》、《梅庵琴谱》、《琴谱正律》。其中《琴谱正律》(王冷泉手稿)也有赖于詹先生的收藏而得以保存、传世。

詹先生不仅抚琴,还喜欢藏琴。我的父亲和母亲早年去他家拜访过,那时詹先生已由高都司巷9号搬至德胜街18号居住。父亲回忆说詹先生家里的墙上挂的都是琴,桌下也堆放着琴,里屋的墙上还挂着一架瑟和一架筝。他曾先后收集二十余张唐、宋、明、清时期的七弦琴。现存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太古遗音就曾是他的藏品。此琴是解放前所得,为唐初贞观年间制造,属少见的月琴。他为躲避一权贵的勒索,携此琴去历城县南山的一个村庄寄居,从而保存了这张唐琴。詹先生收藏的琴中以宋琴为佳,如:鸣玉为南宋赤城朱致远、古吴张睿修斫,还有联珠寒潭秋月两张。灵凤振乡为明代著名斫琴家张敬修之物,民国四年王心葵所斫之琴玲琅,清朝光绪平寿王友琴,还有一张我弹试过,琴的龙池内刻有中华民国四十乙年斫于济南夏,诸城王露珍藏,沿内刻有水山房、五十号字样,此琴现由我的舅爷爷詹云青收藏。詹先生为人慷慨豁达,他收集的大部分古琴都转让或赠送与琴友和其弟子。詹先生还善鼓瑟、抓筝、卜蓍,喜诗词、书画,喜花木、竹、尤其松鹤。

为振兴山东诸城琴派,年过古稀的詹先生与琴家张育瑾、王凤襄、詹静秋等人积极筹建古琴研究会。19611129日上午,在市军人电影院召开了济南古琴研究会的成立大会,由张育瑾和詹澄秋两位琴家分别担任该会正、副会长。当时在他们的倡导下,组织了一些古琴演出、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过华东区国乐演奏会会演,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史馆、山东军区政治部、济南市历下区的国乐会演等。由于他们的努力,山东诸城琴派在六十年代曾一度出现较为繁荣的局面。

詹先生在山东颇负盛名,从学者甚多。如詹淑君、詹云青、汤云倩、袁树筠、袁树蘅、袁叶茹、高松茹、许廉鹤、孟宪福、方仲言、弭菊田、谢一尘、朱云程、张烨、刘文志等。他的儿子詹云青不仅能琴,而且善弹筝、制筝,并对古琴的斫制、鉴赏均有研究。詹先生的外甥袁树筠(字未卫,我的外祖父)、袁树蘅(字未央)是他的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两位。他们自幼习琴,极为刻苦,不仅跟舅父詹先生学琴,也向他们的母亲詹静秋学习,琴艺进步很快。在当时颇有影响,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琴人题名录里有记载。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琴家访问录中詹澄秋先生传授的弟子里也列入他们的名字。詹先生的许多事就是多听我的二姥爷袁树蘅谈起。著名古琴家王生香先生从师王心葵后也曾继学于詹先生。孔子七十七代孙衔圣公孔德成少时就师从于詹先生习琴。听母亲讲,詹先生的最后一个学生叫李保和。

由于种种原因,詹先生教授的学生都是以此作为业余雅玩的爱好者和艺术学校的副科学习,其中始终未出现具有专业水平的出色者。再下一代即詹云青、袁未央的后人,时值文革、抄家等原因无法学琴、弹琴,诸城派在济南出现了断代的局面。197353日,著名的古琴家詹澄秋先生因患脑溢血离开了人世,享年83岁。

纵观詹先生的艺术生涯,数十年操琴不怠,古琴始终伴随着他从不间断,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为振兴诸城派古琴而义务教授古琴、传授弟子,为古琴艺术的推广和发展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是近现代琴史上北方琴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一辈古琴家!

詹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但他未竟的事业、他为古琴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前辈用毕生精力开创的独特艺术风格,搜集整理的琴曲、琴谱,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不能在我们手中淹没。继承和发展山东琴派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我们要为之去奋斗、去攀登,继承祖业,培育新人,做出优异成绩,重振山东诸城派,以慰前辈的在天之灵!

作者:王笑天

作者为:中国琴会山东德音琴社社长

济南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

济南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