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发展
    

保护发展

潍坊“非遗”保护升为国家级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2155


2011年4月23日 星期

◎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周期十年,将“非遗”传承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王绪德在进行核雕创作。


两位艺人在印制木版年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扎根于民间,生长于民间。受多种因素的困扰,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着失传的濒危境地。422,记者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由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日前授牌,这标志着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落户潍坊,对于保护潍坊境内与潍水文化相关的各种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保“非遗”刻不容缓建全省首个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究竟是怎样的保护区,我市为什么申请建立这样的保护区?带着这个疑问,422,记者采访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盛兆辉。

盛兆辉介绍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近年来,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急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频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实就是切实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工程。

2008,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积极组织实施。,文化部正式批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批准设立的首批十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

潍水文化及其生态都将受到有效保护

谈到保护区的名字被设定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原因,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亦耘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原因。

王亦耘介绍说,潍水又称潍河,流经潍坊大部分地区,最后注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246公里,支流143,总流域面积6376平方公里,潍水区域是齐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带和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区域。潍水文化发源于海岱文化,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鲜明特征,是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中华区域文化类型。千百年来,潍水文化区域体系以其开放性、多元性的鲜明特点,确立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潍水流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间工艺制作形成规模,在我国民艺商贸史上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更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而闻名遐迩,成为“东莱首邑”、鲁东重镇。20世纪中后期,潍坊地区的风筝、年画、剪纸、泥塑、嵌银漆器刺绣等传统工艺得到广泛传承,快速发展,日趋繁荣,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王亦耘说:“‘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潍水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增强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借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地缘范围为潍坊市全境,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与潍水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潍水农工商贸文化中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远景

用十年完成保护区建设

据了解,今年起我市全面启动“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将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标准,对“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全方位打造,2020,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建成符合标准要求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周期为10年。

盛兆辉介绍说,为尽快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目前有八项措施开展实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资金和政策保障措施。三是科学编制规划,指导全市工作有序开展。四是开展试点建设。完善和建设一批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建设一些有利于文化生态保护的陈列馆、交通设施等,修复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民居等。五是研究和出版潍坊民间文化的系列丛书,拍摄宣传资料片,基本完成保护区档案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实验区网站。六是激活民间民俗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活动。七是初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采取生产性保护,保持和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八是建立常态性文化传承教育机制,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一批专业研究和管理人才。

◎意义

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

盛兆辉说,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文化部在全国批准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湘西、晋中、梅州、象山、潍水、迪庆等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标志着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山东省特别是潍坊文化发展的一大硕果。

盛兆辉告诉记者,创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潍坊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整体提升我市的文化建设水平,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亦耘介绍说,创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利于提升全体市民对处于濒危境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让“非遗”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让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全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不断提升的城市人文、生态环境的有机整合,对于从民间抢救保护濒危绝活,让“非遗”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图本报记者张振民孙锦本报通讯员黄可徐辉

潍坊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共计13)

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诸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舜的传说、孙膑拳、青州花毽、潍坊嵌银髹漆技艺

潍坊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5)

杨洛书(杨家埠木版年画)、吕蓁立(高密扑灰年画)、王绪德(潍坊核雕)、韩福龄(潍坊风筝)、范祚信(高密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