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挫琴(挫琴曲、特点、筑与挫琴、技艺流传)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1817

360百科


挫琴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古代的、形制独特的汉族弦乐器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朝中、晚期就已经非常成熟的"甲骨文""钟鼎文"中就有记载。 挫琴音质,低音区粗犷厚实,稍带沙音;中音区优雅柔静,含蓄优美;高音区音质清脆。做拨弦演奏时,音色清脆响亮,具有独特的汉族风味。

挫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挫琴

年代:五十年代

世纪:十九世纪

国家:中国

目录1挫琴曲2特点3筑与挫琴4技艺流传5挫琴样式6其它

一、挫琴曲

挫琴曲是根据挫琴独特的构造及特殊音色创作的,曲目以四大调《鸳鸯扣》、《四大景》、《迭落金钱》、《满江红》等一些抒情乐曲为主。

二、特点

4000年来,挫琴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至今,演奏曲目也因此得以保存流传。挫琴艺术具有浓郁的历史积淀、民族风范和地域特色,拥有足够的科学、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筑与挫琴

商承祚在其《说文中之古文考》一书第57页上就有关于金文""的详细记述。

那么""与挫琴又有什么关系呢?

项阳在《化石乐器"挫琴"的启示》一文中认为:筑是一种向弓弦乐器演变过程中的乐器,即过渡性乐器。在筑身上完成了由击弦到轧弦的重大转变。它是弓弦乐器的先驱。上世纪80年代初期,青州市的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周国庆、王全忠老师,从分析青州挫琴与""的关系入手,对挫琴这种流传于古青州的独特乐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得出了"青州挫琴就是''的后代,是由''经过千百年逐渐演变而来的"结论。(该论文发表于80年代初潍坊市文化局编印的《乡土瑰宝》一书中,后山东省群众艺术馆编印的《群众艺术》予以转载。)在于希杰编撰,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百题》一书第62篇《文字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中(222-223),王伯熙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见到的出土古文字商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殷墟甲骨文字和铜器铭文已经是相当完整、相当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了。这个符号系统初步形成的时间,应该比商代中、晚期更早些。"《说文句读》第九卷第十四页也详细的介绍了""。由此看来,金文中出现的""这种乐器,也应该早于商代中、晚期就已经非常成熟了。1987831日《文汇报》刊载的骆宾基的文章中说:"据考证,金文早于甲骨文,应在公元前两千三、四百年出现。"

四、技艺流传

看法

目前,国内许多音乐专家、乐器专家普遍认为,古老的挫琴制作技艺和演奏技艺,早已于上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了。

那么,挫琴这充满了神秘、传奇色彩的艺术奇葩,真的已经成为了尘封的历史、成为了永远的回忆与遗憾、成为了音乐专家们永远的叹息了吗?

传承人

然而,青州市文化馆、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无意间在青州的北城社区,又意外的找到了这种古老的乐器及其演奏者。有着"乐器活化石"美誉之称的挫琴的重新发现,无疑是音乐界的一件幸事,现在人们不仅能见其形,而且能闻其声了。技艺一直流传于民间,目前存在的挫琴艺术,传承于清末至建国初期青州民间著名挫琴老艺人赵彩云先生。赵兴堂说,消失以前不叫挫琴,不得而知。祖父对赵兴堂说起过,53年开始把挫琴的名字叫响。赵兴堂从小跟着祖父学习挫琴的演奏,也跟随祖父去到木匠那里听祖父指点着制作挫琴。挫琴的名称和演奏技艺从此在青州传播出去。赵先生早年由青州去北京天桥卖艺谋生,由于种种原因,摔琴而归,挫琴从此绝迹。建国后,赵先生找到了青州老木匠刘砚田师傅共同制作了新中国第一把挫琴。由此,传承了4000多年的挫琴艺术在中断了近二十年后又得以复活。

表演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当时的益都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新丰为主,经过近3个月的时间,对挫琴艺术及演奏曲谱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整理,留下了100余页珍贵的挫琴独奏曲及合奏曲谱,并组队,代表当时的昌潍专区,参加了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并获得了金奖。

五、挫琴样式


整个琴体分为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码、琴弦、琴杆几个部分,是体鸣乐器。挫琴一般都是梧桐木原色,加涂上亮油保护起来,也有的在琴头涂上深浅不同的咖啡色。

琴身呈"正半管状",琴面弧度约为150度,每隔10度一个琴码,全琴13个琴码(26根弦),坚硬杂木制成,高43毫米,底宽26毫米,厚4毫米,顶端有双孔用于穿弦。琴弦多用丝弦,音域自小字组g至小字三组g3,以传统五声音阶定弦,琴弓用高梁杆顶端两节制成,第一节长约50-60厘米剥皮并涂以松香,擦弦或击弦而发声,第二节长约15厘米用于手持。每个琴码两根弦,13个琴码从琴尾到到琴头,从右到左依次等距离排列下去,在弧形的琴面上形成一个很好看的曲线。每个音级双弦发音,弦的排列为曲面,以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演奏技巧是在右手"执弓寻弦"的同时,左手腕转动带动琴身以"送弦迎弓",可独奏也可合奏。琴面以薄桐木板制成,厚约3毫米呈桥拱型,长约650毫米,拱底宽130毫米,拱高100毫米。

琴底琴底长680毫米,头宽150毫米。以桐木制成,托起拱形琴面,两端安装琴头、琴尾以构成共鸣箱,琴头一端底部开有半月形孔,"琴槽",供左手握持之用。琴底中部有两个弹丸孔,名为"咸池"。在青州市北城社区赵兴堂老先生那里见到的挫琴,也叫半边坞辘头。琴体呈半圆状,琴头略粗,好似半个竹筒。底部是用薄梧桐木板封起来的,底部琴头处有一个半圆的洞,是拉琴的时候把左手放在其中用的,与上面的半圆形成一个通长的音箱。


琴尾以杂木制成,厚15毫米,高100毫米,120~140毫米。顶上有琴轴,琴弦从琴头连上来,拴在琴轴上。琴头有一段底座,底座上端有一排专门安置琴弦的地方。琴头上端有各种造型,赵兴堂老先生制作的琴头通常是两种造型:云纹和水纹等。云纹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赵彩云,水纹代表自己。祖父是长辈,是天上的云彩。自己是晚辈,不能比祖父还高,所以他自己是地上的流水。两种不同的造型体现了赵兴堂的尊卑孝道。


琴头以杂木制成,15毫米,120毫米,170毫米。

琴岳以杂木制成,设在琴头、琴尾张弦用,高约5毫米。

琴杆是用高粱杆做的(也有改良成为弓子演奏),俗称秫秸杆。演奏方式分坐、站立、边走边演奏,形式不拘一格。演奏时将琴抗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琴杆。可自拉自唱。也可众人合唱。可独奏,也可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书鼓、梆子、碰铃、碟子等乐器集体伴奏而进行协奏。


六、其它

CCTV第九届天语手机杯模特大赛总决赛节目中,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展示了山东青州(益都街道北城社区赵兴堂)的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