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展源流
    

发展源流

核雕艺术分南北派,潍坊为北派代表(源流二)

发布日期:2017-01-26 浏览次数:4176

image002.png

01图片_看图王.jpg

潍坊核雕源流(2)

时间:2015-01-15 18:03

核雕艺术分南北派,潍坊为北派代表

核雕,应属于民间微型雕刻工艺的一种。核雕使用的材料,一般来说是桃核、杏核或橄榄核。就工艺而言,核雕区别于姊妹工艺如木雕、牙雕、玉雕之类,应是艺人巧妙利用果核上的自然麻纹,经艺术构思,“因势造型”,然后使用锉、凿、刻、掏、削、磨、修光等多种手段,终使其成为艺术佳品,展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魅力。

有句名言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止树叶,世界上也没有麻纹完全相同的两枚果核,既然如此,那么世间所有的核雕作品,其尽可“雷同”,却难以“复制”,而这,也就决定了核雕作品的“唯一性”。

笔者虽非核雕艺人,却与核雕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核雕大师考功卿先生同在潍坊市政协的文体组,得以多次交往,成为朋友,并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有关核雕的逸闻趣事。

考老在世时曾对笔者说过:“南方核雕艺人,刻的多是橄榄核,我们北方,刻的多是桃核。”此“南方”,指的是江浙一带,中心为苏州市;而“北方”,主要是潍坊市。考老这话将中国核雕艺术分成了南北两派,而潍坊,无疑是北方派的佼佼者。

考老还曾告诉笔者,潍坊核雕,早年流行于乡间,一般是桃核雕就的花篮、小猴、小兔之类的生肖饰物,挂于身上用以避邪祈福,其实刻工很粗糙。但若在大户人家或寺庙场所,当然也能见到高雅的精品,譬如手串、念珠、朝珠、扇坠之类,刻的则是婴戏图、渔家乐、龙舟、马车、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梁山一百单八将等等各种题材,它们被官宦或者文人所欣赏和珍爱,有的甚至还配上象牙底座,摆放案头以供日夕观赏。

据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乾隆年间陈祖章所刻的橄榄核舟,取材于苏轼夜游赤壁,其舟底刻有《后赤壁赋》全文,堪称传世珍宝,但可惜我们无缘亲睹。

不管怎样,核雕作为一门工艺,在它身上,的确积淀了太多太厚的“人文”元素。

核雕祖师难以探究,考功卿推崇熹宗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源头,也有祖师,那么核雕艺术的源头在哪儿?它的祖师又是谁呢?真正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清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的那篇《核舟记》(作者为魏学洢),证明核雕在明朝晚期(即天启年间),其作为一门技艺已经相当成熟。

而从网上搜索,发现《清秘藏》曾记载明朝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艺人,“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果然如此,那么宣德朝比天启朝要早200年,显而易见,核雕技艺在十五世纪初期即已处于滥觞阶段了。

源头既难探究,而祖师也未必就是夏白眼。夏白眼这名字很是陌生,今天“核雕圈里”人们崇奉的“祖师”级人物,倒是《核舟记》里的那个“奇巧人”王叔远。原因无他,仅仅是《核舟记》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和中学的语文课本。

但是考功卿先生却力排众论,有他自己的说法。他曾亲口对笔者说道:“我们核雕艺人的祖师不是王叔远,而是天启皇帝!”考功卿的说法,是源于他本人的一段经历。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他长住青岛,在潍县人田氏所开的“扣雅斋”工艺品店铺里做伙计,因此得以结识了一位喜爱收藏的日本商人,这位日商见考功卿能刻桃核,便说“隔天我也拿个桃核,让你开开眼界”。之后果然拿来了一枚核雕,考功卿一看,刻的是钟馗捉鬼,其刀法古朴简练,人鬼形神俱佳,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尤令他拍案惊奇的乃是钟馗那件袍子掀起的一角上,刻着四枚蚊足小字:“天启御制”。

考功卿当然知道,天启就是明熹宗朱由校。据史书记载,朱由校秉性“庸懦”,在位时“妇寺窃权,滥赏淫刑”,致使大明王朝纲纪颓坏不可收拾。虽然如此,但他本人既不好色又不爱钱,只是贪玩,而且“玩”得很有艺术水准。史籍《先拔志》称其“斧斤之属,皆躬自操,虽巧匠不能过焉”,因此后世之人戏称他为“木匠皇帝”。

笔者考证,王叔远与朱由校应是同代人,年龄也不相上下,微雕艺技水平更在伯仲之间。毫无疑问,他们都不是中国核雕的“祖师”,但他们却代表了明代中国核雕技艺的最高水准。然而考功卿的说法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家之论,毕竟以帝王君主做祖师“名正而言顺”,正像酒祖是大舜、医祖是神农那样,这种情况在中国早就是“传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