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展源流
    

发展源流

跑到海边观察船只,共刻五个核舟如今只剩一个(源流十七)

发布日期:2017-01-26 浏览次数:3594

image002.png

01图片_看图王.jpg

 潍坊核雕源流(17

时间:2015-01-15 18:03

跑到海边观察船只,共刻五个核舟如今只剩一个

1113日,记者来到奎文区怡和星国际小区,见到了核雕大师王绪德。王绪德今年72岁,面容和蔼可亲,一双刻了一辈子核雕的手上布满了老茧。一谈起潍坊核雕,原本不善言谈的王绪德老人,热情地招呼记者走进他的书房,里面珍藏着他大半生的作品。

记者看到,在一件名为《西厢记花瓶》的核雕作品上,王绪德将小小的桃核刻成了花瓶的样式,在瓶身上根据《西厢记》的内容雕刻上了崔莺莺、张生、红娘等景点人物,使得整个核雕作品古意盎然。另一件名为《夜游赤壁》的核雕作品上,则被王绪德雕成一条船,船上6个人神态各异,4扇门、8扇窗均可自由开合;举起放大镜,可见门窗上刻有40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较《核舟记》所述更甚的是:一小书童正趴在桌上酣睡,一小和尚伸展双臂,仰头张嘴打哈欠;船头垂下一条锚链,40余环,每环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王绪德告诉记者,刻“核舟”,最难的是刻锚链,因为“刻第一环还得兼顾二、三环”。

每一个从事核雕的人,都对雕刻“核舟”有着特殊的情结。“《核舟记》描写了王叔远出神入化的核雕手艺,是核雕手艺人终生的目标。”王绪德说,为了能够雕刻好“核舟”,他曾经专门前往青岛、蓬莱、烟台等沿海地区,仔细观察各种船只造型,将现实中见到的船只形态付诸刀尖,才能将“核舟”雕刻得出神入化。王绪德一生雕刻了5个“核舟”,其中4个已被核雕收藏者求走,剩下的1个他珍藏至今,不舍得卖。

上班后与核雕结缘,认真执着是考功卿唯一弟子

王绪德师从核雕大师考功卿,是考功卿所收的唯一一名弟子。说起与考功卿的师徒缘分,王绪德不禁感慨万千。

据王绪德介绍,1962年,20岁的他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工艺美术研究所,自己的本专业是铸铜印,在这里他结识了考功卿,并对考功卿的核雕手艺“一见钟情”。

“真是方寸间的大千世界啊。小小桃核,山水、人物、花鸟全都容得下。”最初见到考功卿的核雕时,王绪德叹为观止。“小时候,听小学老师讲过,有人在桃核上刻上了北京天安门,当时我就觉得很神奇。”王绪德告诉记者,等见到考功卿的核雕手艺后,才感叹“何止能把天安门刻到桃核上,世间万物都可以在桃核上重生。”

起初,王绪德只是偷偷跟着考功卿学核雕手艺。“白天还要铸铜印,只能晚上少睡觉加班加点学习核雕。”时间长了,王绪德渐渐感觉,一心两用无法集中精力,一番思考之下,王绪德干脆找到了研究所的领导,表示自己想要一心一意跟随考功卿学习核雕。

“我最初拜师,师傅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反复思考良久。”王绪德说,之所以考功卿会反复思量,主要是太清楚学核雕的不易,核雕集雕刻、书法、绘画多种艺术于一体,学起来费劲,可见效不大。但是,考功卿最终还是被王绪德的认真执着所打动,将自己的核雕手艺悉数传给了他。

师徒两人犹如父子,苦心钻研并创新花色和品种

王绪德拜师后,师徒两人犹如父子。为了刻好“核舟”,他们收集各种素材,研究各种动物的习性、体态和特点,博采众艺,吸收其艺术精华,为核雕所用,并巧妙运用核雕上的自然麻纹,雕出各种生动的景物形象。

王绪德师从考功卿几十年,苦心钻研核雕艺术,并做了很多创新,他先把核雕雕成器皿,比如花瓶、壶、坛、罐等,再在上面雕刻上内容,他还创新性地用桃核雕成各种造型的鼻烟壶和各式各样的戒指,还用桃核雕刻镶嵌屏风,这些都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极大地丰富了核雕的花色和品种。

王绪德对作品宛如对待自己的孩子般珍视。大展现场,每有参观者询价,王绪德总是给出两个字:“不卖!”问及原因,王绪德说:“你叫我怎么说呢?我雕一个月,2000块钱给人自己觉得不够本,但他会觉得贵。”另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问题就是“你花多长时间刻一个”。有时王绪德答“这个得一个月”,有时说“一星期”,有时是“最快五六分钟”。他私下里嘟哝:“多长时间?有的东西一生也就刻得出一两件。”

如今,王绪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王绪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2007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山东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10年获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称号。2011年核雕《八仙聚寿》获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