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百科
漳州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画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漳州木版年画
所属地区:福建.漳州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遗产编号:Ⅶ-4
目录:1基本信息 2习俗简介 3民间传说 4历史渊源 5年画作坊 6颜氏家族 7品种题材 8艺术特色 9雕印技术 10制作过程 11学术价值 12传承意义
一、基本信息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遗产级别: 国家
旧时中国民间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的习俗,年画是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因为一年更换所以称作"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年画内容主要也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
年画是一种古老民间艺术。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经常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无法入睡。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命令画工将他俩人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四、历史渊源
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记载,汉代民间已经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在唐代时由中原传入漳州。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作坊,原主要分布于漳州市城区,其产品不仅在闽南,省内各地和广东岭南一带销售,还远销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缅甸等。这里的木版年画艺术源远流长,有史料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漳州木版年画随福建雕版的发展而发展。到了明代,漳州的木版年画逐渐兴盛,已经有数家作坊出现,比如"曲文斋""、多文斋"等。清末民初,年画生产达到鼎盛,年画作坊有20多家,产品远销到台湾、香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漳州一带历来以节庆制灯、贴年画为俗,是木版年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业作坊称为红房,清代至民国初,漳州"红房"发展到二十余家。著名者有裕泰作坊、胡庆堂、丰盛作坊、汝南作坊、联大作坊、彩文楼、洛阳楼、锦文年画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颜氏家族系列作坊,比如锦源堂、永华堂、文华堂等。
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有"红房"和"黑房"之分:"黑房"是专指印制文字书籍的作坊,其制品供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及其他各地考生作科举应试所用;"红房"指专门印制年画的作坊,除了逢喜事和逢年过节以及平时家中欣赏所用的年画以外,也制作冥事活动所用的"忏料"(如糊"纸膺"及"做功德"的用品之类)。作坊老板一般是创作画稿和刻板兼能,或二者居一。作坊雇用一些工人,分别安排于刻、画、印、调制颜料、裁纸、销售、采买材料等各种活儿。大的作坊,雇工可达数十人,小的作坊3~5人不等。作坊的面积,大的达数百平方米,小的作坊才数十平方米。据考证明代漳州城镇内有大小十几家作坊,清代至民国初,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曾发展到二十几家。比较大的有香港路的"裕太"作坊,老板林妞;另一家是"丰盛"号作坊,老板郑氏三人合股;再一家是单生产年画的"汝南"号作坊。还有东门街的"联大"号作坊,老板蔡厚皮;另一家是"同盛"号作坊,老板吴东仔。在厦门路有"游文元"号作坊。在台湾路(府口)一带有年画作坊"彩文楼"、"洛阳楼",有雕版书籍店"崇文"、"育文"、"同文"三家。在联仔街有"锦文"年画店。坐落在香港路至振成巷一带的颜氏家族作坊是漳州一家最大的年画作坊,其雇工达数十人,经营着"红"、"黑"房两种业务。从清代道光到光绪年间,由于颜氏世代作坊主的经营,使其产业逐渐扩大,遂以赎买形式并吞了一些小作坊,确立了其垄断地位。颜氏家族在兼并小作坊过程中聚集了一大批前代旧版和同代版,各种版本比较齐全,可以说是集漳州年画之大成。
六、颜氏家族
颜氏家族在明代永乐年间从外省迁到漳州,世代以制作木版年画为业。颜家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印制木版年画,逐渐发展为有画工、刻工、印工60多人的年画作坊,产品达200多种。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
抗日战争时期,漳州的许多木版年画作坊纷纷倒闭。富有远见且实力雄厚的颜家便先后将各家的木版年画木雕底板收购下来,集于一家,使这个的传统民间艺术珍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抗战胜利后,颜家的木版年画已经垄断了漳州的市场,还远销到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漳州地区乡间逢年过节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渐渐消失,木版年画市场衰弱,年画作坊大多停业。
漳州木版年画离开了年画市场后一直藏在深闺。直到1957年.颜家传人颜家镜先生印制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参加了在前苏联举行的东欧各国民间艺术展览。1986年颜文华先生又印制了一套古木版年画参加福建省美术展览会,福建工艺美术界为之惊叹不已,各报刊杂志也争相介绍。
漳州木版年画内容主要也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漳州木版年画的品种、题材很多。
从形式上分,有用于祈福、财神、将军、送子、辟邪等不同类别的各种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有欣赏用的独幅画、连环画等。门画如:《天官赐福》、《加冠进禄》、《簪花晋爵》、《神荼郁垒》、《秦琼敬德》、《添丁进财》等等。
其中"祈福型"的主要有"加官进禄"、"簪花晋爵"(图一)等内容。此种内容的年画多贴于正厅大门,意在祈祷官运亨通、福星高照、家族兴旺、金榜题名。"财神型"的主要有"财神献瑞"、"春招财子"、"招财公"等内容。此种内容的年画多贴于厢房门,有双扇门的,也有单扇门的,按需粘贴,意在祈祷财源茂盛、富裕吉利。
"将军型"的有两类,一是"神荼郁垒",一为"秦琼敬德"(图二)。此种内容的年画多贴于临街大门和宅院大门,少量贴于主人房门,都旨在护家卫宅。这两类门神也是民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武士门神,至今兴盛不衰。
"送子型"的主要有"天仙送子"、"年年添丁"、"百子千孙"、"观音菩萨"等,此种年画多与"财神型"组合在一起贴于新婚夫妇的房门或内房门上,意在血脉延续、香火不断。"辟邪型"的年画多为"八卦"、"狮头衔剑"、"姜尚在此"等,此种年画在闽西南和台湾地区常贴于民宅门额上,目的在于辟邪制煞,以求安泰。
门顶画如:《八卦》、《狮街剑》、《五虎抱钱》;中堂画如:《福禄寿喜春》、《和合仙》、《三仙姑》、《招财王石宗》、《春招财子》、《连招贵子》、《百子千孙》等;布置居室的独幅画、连环画如《郭子仪拜寿》、《孟姜女前后本》等。
门画又有粗幼神、文武神之别。"粗神"指的是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加以印制的门画;"幼神"是直接以本色纸印制,其人物背景的淡红色,亦是木版年画艺人自己调制套印而成,无须预先送染纸房染过。而不论是粗神或幼神,只要门画画面上的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则又称其为"文神";反之即"武神"。如《秦琼敬德》、《骑马天仙送子》、《连招财子》等,其文、武类别各异。此外,各种年画又有开本大小之分,如大割、二割、三割、四割、六割等数种不同规格。从题材上分,除上述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所表现的神像、神童、仙女、瑞兽和各种吉祥物外,还有喻世劝善的各种历史戏文图,如《荔枝记》、《断机教子图》、《董永皇都市》、《双凤奇缘》、《说唐前后本》、《孟姜女》等等;还有神话故事图,如《齐天大圣》、《魁星图》、《老鼠娶亲》、《南极仙翁对弈图》等等;有表现民俗活动的《龙船图》、《九流图》 ;风俗节庆类年画有用于张贴花灯和反映世俗生活两大类。
用于张贴花灯的年画内容大都为"富贵寿考"(又名"郭子仪拜寿")、"状元游街"、"八仙"、"龙凤图"等。《状元游街》一图可算是漳州木版年画的代表作,众鼠辈为老鼠状元游街夸市,他们抬轿鸣锣、打旗撑伞,而在图画的一角,有只老猫正蜷缩身子眈眈以待呢。作品以红黑黄三色为主,辅以嫩绿色。叙事将喜庆置于危机的氛围中,造型亦诙谐喜人,猫与老鼠的故事披上人格的外衣。
而反映世俗生活类的年画中,有的内容是反映闽台民众喜爱的歌仔戏的,如"荔镜记"、"双凤奇缘"、"说唐"、"反唐"(又名"薛刚反唐")等,这种年画一般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分前后本共两幅,每幅以8或9回目反映整个故事情节,极具地方戏曲特色;有的内容是反映民间传说或闽南过年过节习俗的,如"老鼠娶亲"(图四)、"端午龙舟"等。
宗教祭祀习俗类年画的内容主要有漳州当地常供的神像,如灶君、保生大帝(大道公)、三平祖师公等;有以求财、求平安为主要内容的纸马(注:漳州风俗,在每月有节日时会焚烧纸马,这些纸马都按过节的名目印制、使用。而平常使用的纸马有镇宅平安符等),如"三.星图"(即福、禄、寿三.星)等;有以黑纸印刷,在其上套印白、黄、蓝、红、赭等色供寺庙使用的年画,如"四季花卉"(荷花、梅花、牡丹、莲花)、"四兽图"(虎、豹、狮、象)、"福禄寿喜"等。
有革命历史故事《武昌起义》;还有配合季节时令表的《春牛图》及各种花卉、风景、动物图;有娱乐用的葫芦迷图和各种装饰花边图案等。鼎盛时期的漳州木版年画品种多达200余种,现存明、清两代的雕版60余种,大多为4-5色套版,少数为单线版。
年画细腻鲜艳,有些图案甚至用黑纸或深蓝纸印制,压以金银色线,粗犷厚实,让人爱不释手。[1]
品种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其主要品种有:1、门画,如:《神荼郁垒》; 2、门顶画,如:《狮衔剑》;3、中堂画,如:《和合仙》;4、独幅画,如:《老鼠娶亲》;5、连环画,如:《孟姜女》;此外还有博古、动物图,原共计 200 余种,现存 65 种。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漳州年画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种类。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门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调色套印淡红色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年画;武神年画与文神相反,画面上人物一般要骑马或插旗。
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有江南年画的纤巧细腻,富有拙朴风格和乡土韵味,值得一提的是漳州木版年画中用黑底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为其它年画产地所没有,堪称年画中的一绝。
造型
漳州木版年画中的人物不管是文是武,是善是凶,其面容多和颜悦色。以武门神--"神荼郁垒"为例,年画中的这两位神人,其造型在人体结构、比例关系上没有解剖、透视可言,而是把它做了横扩短缩的变形,他们的面部五官也是传神写意的夸张(如豹头、环眼、长髯)。这种变形夸张不是依据自然实体,而是服从于驱邪避鬼、镇宅御凶的功能和对于神只崇拜的心理需要。而在文门神--"加官晋爵"中,人物造型的夸张变形则比武门神弱些,靠近世俗凡人,迎合民众希求吉祥、瑞庆的心理。漳州木版年画多以红、黑色做底,所以印出的年画富有浓丽凝重的色调,犹如织锦刺绣,绚烂而美观,为我国木版年画中特有佳品。
构图
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沉雄,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又兼具闽南本土古朴神秘的东南沿海风格,流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设色好用大红大绿,对比明显,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有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印时,产生的厚薄肌理,斑驳灿烂,变化多端,印厚的地方,有重量感、凸凹感,大红大绿,大俗大雅;印薄的地方,底色散透出来,空灵又虚幻抽象,不发闷透气,十分古趣。薄色与厚色重叠,可称"软硬兼施",色调丰富、神秘、奇幻、意外。在黑色底纸套印彩版时,还大胆用金、银印线压色,富丽大气,金碧辉煌,为其他地区罕见,堪称绝顶。
年画所用的纸色都是店主自家特制的,有大红、朱红、大黑、深蓝、铭黄、绿等,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如用玉扣纸印制"幼神",用万军红纸印制"粗神",用黑色纸印制供寺庙做功德和纸扎铺筹办丧事用画。所用颜料也很讲究,许多颜料是画店自己研制的,如选用当地大模粉、白岭土加工成白颜料。调色也有绝招,色粉中掺入自制白粉有厚重感,掺入海花料、桃料或冰糖,画面会有闪光的效果。
线条
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技法和工艺过程独具一格,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相济,以挺健黑线为主。用色追求简明对比,印制采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称为"饰版"。所用颜料分水质和粉质两种,纸张选用"闽西玉扣",有大红、淡红、黑以及本色纸诸种。色纸必须先由"纸房"预染。漳州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是中国年画中的精品。
雕版
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所独有。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画面效果十分明朗。版材多选梨木,也采用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纸张全部采用闽西纸,如龙岩的福书纸,长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纸,清流的锡皮纸等。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有"红房"和"黑房"之分,"黑房"专指印制文字书籍的作坊,"红房"则专指印制年画的作坊。作坊老板一般兼任画稿和刻版工作,或二者居一,也用雇工干杂活。
漳州木版年画雕版所用的木材一般选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仔木、红柯木、枣木等。雕刻时,先将欲雕刻的木材面进行厚度2.5厘米左右(双面刻时约5~6厘米左右)的熟板处理。然后将几经修稿的年画图稿,在毛边纸上勾出定稿图案,将其背面准确贴在木板上。雕刻时,首先必须分出阴阳,运用"代"、"支"、"挑"、"跟刀"等刀法进行雕刻,雕版上的衣纹要显示刀锋,刻的线要挺拔流畅,直到出渣净底,才算完成。
由于漳州木版年画套印着色的制作方法有着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间色的要求,所以其采用的颜料多以粉质酸性为主,如大磨粉、青绿、佛头蓝、朱红、金黄、桃红、槐黄、金粉等。在调色前,先将各色料分开,经水漂数日;调色时,用牛皮胶或桃胶溶化,渗入适量明矾(以防龟裂)和冰糖(增加高度),与色料搅拌均匀即可使用。"老鼠嫁女"中的老鼠则使用鼎底黑烟,经刨刮研磨细、筛斗筛过,再以前述方法调配,印制的老鼠皮毛显得浅灰,比用墨汁加白粉印制的更具真实感。
漳州木版年画采用的纸张是闽西长汀连城的"玉扣纸"(连城四堡曾是宋代雕版书籍印刷地之一)和溪口的"福书纸"。这些纸张均用幼竹纤维手工制作,具有纸色洁白、纸面光滑、质地柔韧、张力均匀、吸水性强、不易磨损、造价低廉等特点。这些纸经漳州民间染纸作坊加工成大红、朱红、黑色,作为漳州木版年画的底纸。漳州木版年画中也有用本色(米黄色)"玉扣纸"印刷的年画,但若用本色纸印刷"门神类"年画则需加印一版淡红色作为底色,用这种纸印刷的木版年画谓之"幼神",而用染纸坊加工纸印刷的则称为"粗神"。
漳州木版年画采用一版一色套印的方法印刷。与其它木版年画产地不同的是,漳州木版年画是先印色版,后印黑线版,印刷过程中对色位的把握全凭印制者的经验进行目测。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基本制作过程是:先在梨木等木质平板上描稿镌刻成各种色块版和线条版,然后分色分版,采用短版套印于纸上。
1.按要求在纸上绘好各种近于白描的画稿(粉本),然后反贴于已制成待刻的平极上。待其干后,以墨鱼草磨薄画稿,使之更透明清晰,便于镌刻。
2.将雕版的用材(多以梨木、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为材,而梨木为最多用),水浸一个月,然后晾干三个月,刨平,以备复稿。
3.镌刻时要严格按"粉本"的要求。一般以人物脸部为先,接着是手-脚-身。其他部分是先刻面积大的,后刻面积小的,直至完成。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线版属阳版,色版中有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即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各地所没有。
4.根据不同品种的年画,选用纸本色、大红、朱红、黑等不同颜色的纸张。除本色纸不必预先制作外,大红、朱红、黑色纸均须由民间染纸作坊用闽西本色纸预先染制。而"幼神"上,淡红色的人物背景是由木版年画艺人自己雕刻阴版,并调制红颜色在本色纸上套印而成的。
5.在酸性染料或粉质颜料中调入白土粉和牛皮胶液,并按绿、黄、红、蓝等色分别装入陶钵中;人物脸部的色用本地白土粉(垩白)或铅粉、米浆调入适量的金黄色(酸性染料)而成;黑烟色、白土色分别单独调胶作备用。
6.印完每一色晾干后,再印第二色;各色版印完后,最后才印"黑线"版。未上黑线版的,皆属未成品。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学术价值在于它的出现使学术界弄清了台湾木版年画与漳州木版年画的渊源关系,它在全国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南方民间木版年画中具有粗犷和秀丽兼长的独特品种。 1957 年被国家定为民间艺术品赴苏联东欧各国展览而大受欢迎; 1986 年参加福建民间美展晋京展,受到京华美术学术界好评; 1988 年在全国民间美术工作大会上得到与会专家们高度赞赏; 1990 年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2001 年原市艺术馆馆长林育培所撰《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初探》一文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群众文化科研成果评奖)金奖。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独具特色,二十多年来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大学和各种研究机构收藏。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传统意识逐渐消除,民间民俗活动因之而发生变化,依托于地方民俗的漳州木板年画观赏性增强,而趋吉避邪的实用性减弱,由此造成年画市场的萧条。随着原来民间年画市场的萎缩,从事漳州木板年画生产的人员大大减少,政府应尽快制订具体措施加以抢救。面对木版年画的境况,漳州市文化部门也多次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划拨场地抢救木版年画,收藏雕版。颜文华老人并不希望祖传的年画失传。他的哥哥颜文庄擅长雕版,哥哥去世后他的5个儿子以及孙子们继承了祖上的雕刻手艺,现在有三四个后辈尤其善刻,而颜文华的后代也继承了印刷技术。但让他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印刷的场地和市场的需求,多年来木版年画没有新的雕版问世,会雕刻雕版的也大都改行。
漳州的文化专家认为,虽然现代的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但手工印刷那种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却是难以替代的。年画是一种祈求,一种装饰,更是一种传统的民俗。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间风俗的改变,木版年画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品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只要重新挖掘它的内在的艺术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木版年画仍然能够受到社会的重新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