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筝交流
    

风筝交流

愿做潍坊传统风筝产业的领头羊——访国际风筝工艺大师王永训

发布日期:2017-01-29 浏览次数:3398


愿做潍坊传统风筝产业的领头羊

——访国际风筝工艺大师王永训

2015年02月12日

□本报记者  王金

刚刚放下电话的王永训,紧接着去处理一张来自美国的订单,他甚至没有觉察到办公室里多了一位“客人”。这是当天上午他接到的第三个跨洋订单了,工期也已经满满地排到了3月底。

如今,王永训一直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风筝会,他或许依旧是个打工仔或者是个庄稼汉,正是通过风筝会,才让他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风筝大师的起步之路

1989年冬天,在建筑工地干小工的王永训,因为工地停工没活儿干了。经亲戚介绍,来到了当时的杨家埠风筝厂。自幼爱好写写画画的王永训,一下子就爱上了风筝,无奈厂子效益不好,迫于生计,他还是另觅它行。

一天,一个风筝厂的老同事来到王永训家里,想让他帮忙做10个4厘米的软翅蝉微型风筝,加工费5元。王永训一看,没问题啊,当天晚上,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做好了。不到两个小时赚了5元钱,这让当时的王永训惊喜不已。

自己干比上班强多了,后来,王永训不顾家里反对,干脆辞了工作,雇了6个工人,在家开了个风筝作坊,当上了小老板。一段时间后,又把门头开到了杨家埠。

如今,已经身为国际风筝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他说:“正是因为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成就了一批像我这样的风筝艺人,吃水不忘打井人,现在是回馈社会的时候了。”

正是因为潍坊国际风筝会,王永训才乘上了飞翔的翅膀,现在,天成飞鸢这个响当当的品牌已经叫响了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中国的传统风筝,也越来越变得国际化。

做风筝就是做文化

每个民族在历经沧桑变迁后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历经2000多年,无论是从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个性方面,都已经极具代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风筝的门类已经更加广泛,但是传统风筝依旧是风筝文化的根。

在王永训看来,根要是断了,何谈发展。潍坊风筝是潍坊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甚至可以说是潍坊文化的“根”。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竹架纸糊的形象,而是深深镌刻在每位鸢都人基因里的符号。如何发展传统风筝,便成了王永训立志不变的追求。

潍坊的传统风筝可谓潍坊民间艺术的综合体,不仅体现了扎制、绘画、裱糊等工艺,同时也折射出潍坊人对生活态度的理解。在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时,王永训告诉记者:“做风筝最重要的是选料和设计图形,制作风筝讲究四大技艺:扎、糊、绘、放。虽然说说简单,但里面却大有文章。不过,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研究,或许大家都能成为风筝大师。”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风筝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真的不易。传统的风筝文化产业很难得到现代年轻人的认可,但是倔脾气的王永训认为,文化的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为此,他经常到全国的各大院校,介绍风筝的一些传统技艺、历史等对风筝文化进行传承。出国参加活动的时候,他也会开玩笑地和外国朋友讲:“中国有四大发明,他却认为中国应该有‘五大发明’,第五大发明就是风筝,现在的飞机、火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影响巨大,而他们发明的灵感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风筝,这是潍坊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风筝会成为最具权威的互动平台

不可否认,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风筝盛会。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及风筝爱好者,通过风筝的盛会了解风筝、了解潍坊,也了解了鸢都的风筝艺人。

对于王永训来说,潍坊国际风筝会是一个可足不出户的国际交流平台,每年的4月,全球风筝客商齐聚潍坊,风筝会就成了交流、沟通、开放的平台,同时也是风筝艺人集中展示自家“本事”的最好时机。在这其中,传统风筝便发挥了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精致的工艺、精美的绘画、寓意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了潍坊风筝独有的特色。王永训深有感触地说:“文化是有差异的,但是文化也是共通的。正是存在差异,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正是存在共通,才让文化交流变得顺畅。”

2015年第3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为风筝艺人,王永训表示将会在赛场上展示出自己最好的风筝,而作为一名鸢都的市民,他希望风筝会越办越好、越办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