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筝交流
    

风筝交流

“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及其载体作用(陈玉林)

发布日期:2017-01-29 浏览次数:15616

 

2012-07-30  风筝缘99 

历史资料记载,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是: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近代以“潍坊风筝”最著名并声誉海内外,2006年“潍坊风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制作技艺》项目之首。

一、“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

追溯“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即:潍坊地理环境的特定自然因素、潍坊历史人文因素和“潍坊风筝”材质、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特征。

(一潍坊的地理环境,为“潍坊风筝”的发展创造了特定的自然因素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胶莱平原”的边缘,“胶莱平原”又地处鲁沂山脉(鲁山海拔1108、沂山海拔1132)和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中间;东南—西北方向的“胶莱平原”,南北一直延伸到广阔的渤海和黄海;鲁沂山脉和胶东半岛丘陵地区中间的“胶莱平原”就成了半岛性气候和渤海、黄海季风的天然风道。潍坊一年四季风力资源丰富,特别是每年春季,春风浩荡,潍坊及周边地区都是良好的风筝放飞场地。大自然赋予了“潍坊风筝”得以长久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这是潍坊特定区域环境发展风筝的自然因素。

(二潍坊的历史人文因素,使潍坊成为中国风筝的发祥地

中国风筝的诞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中国风筝起源于山东省,更确切地说起源于潍坊市。潍坊与风筝有不解之缘的主要原因是:有史以来,中国风筝发展的关键人物与潍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筝最早的雏形:嫘祖始蚕。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嫘女是世界上蚕桑丝绸的伟大发明家,这一发明泽被中华,惠及全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篇章。到夏代,传说夏代寒浞的后裔在潍坊寒亭一带养蚕时,从树叶迎风起落得到启发,而以竹簚为骨,缀以鸟羽,形如鹞鹰,迎风送入空中以驱鸟雀护蚕。这是风筝最早的雏形。

中国历史上第一只风筝:据史料文字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只风筝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墨子与鲁班相继研制而成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35年-公元前86年)在《史记》—《韩非子·外储说》中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西南)“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至于“飞一日而败”的原因,这里暂且搁置不议)。《墨子。鲁问篇》中记载:“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与鲁班都是东周鲁国人,居住在鲁山。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鲁山即现在潍坊市青州西南的鲁山山脉。潍坊是中国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记载了。

“胶莱平原”民间放风筝习俗对韩信的影响:韩信是历史上将风筝用于实践的较早者。西汉初(公元前202年)韩信困项羽于垓下,用风筝“四面楚歌”瓦解楚军和用风筝测量未央宫距离的故事,在国内外风筝界是人所共知的。刘邦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封韩信为齐王,在此以前,韩信曾在临淄、潍坊、高密一带平息当时齐国的征战有两年之久。“胶莱平原”民间放风筝的习俗对韩信将风筝用于军事和测量未央宫距离之举是有一定影响的。

潍坊历史上文人墨客与潍坊风筝:风筝在唐代已入诗,宋初已入画,元代已入戏。明清代时代已入小说。翻开中国文学历史的画卷,浏览那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宝库,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明画清代小说,以风筝为题材者不计其数。潍坊历史上文人墨客与潍坊风筝都有不解之缘。仅举国内外较著名的几例:

北宋时代,潍坊诸城籍的张择端在中国著名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将东京汴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情景画在了自己这一著名的传世作品上。给我们后代留下了研究风筝的宝贵资料。同时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的风筝造型可以看出,北宋时代的风筝艺人已从单一的鸟类造型向多种类型发展。

宋代的潍坊高密人侯蒙(1054——1121)《临江仙。风鸢》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借风筝表达自己的崇高志向。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是我国的“风筝大师”和“风筝圣人”。曹学芹的祖母就是潍坊昌邑人。据说曹雪芹在幼年(七岁前),曾多次(有说曾三次)跟随祖母来潍坊昌邑省亲。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看,全书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风筝。其中,对风筝名称、种类、造型、色彩的描述,几乎完全与现在的“潍坊风筝”一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潍县即现在的潍城区做过七年的知县,在《怀潍县二首》之二里,曾用“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诗句来形容潍县春天风筝活动的盛况。在《罢官作》诗二首中写道:“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由此可见当时潍城春天放风筝已成习俗。

潍坊近代历史上最早的风筝赛会和最早的风筝展览:潍坊最早的风筝比赛于1933年春。当时民国潍县县政府根据民众要求,决定从此每两年举办一次风筝赛会。,首届潍县风筝赛会在县衙大堂开幕。来自全县的80只风筝参加了比赛。1935年清明节的第二届潍县风筝赛会在县城南关操场举行,筛选60多只风筝参加了比赛,场外有上万人观看。1937年清明节,第三届潍县风筝赛会在县城中心的白浪河沙滩举行。参加比赛的90多只风筝多达60多个品种。《天津风筝魏》的创始人“魏元泰”等许多外地的风筝名人和爱好者参加了这次风筝赛赛会。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1938年潍县沦陷。至此,潍县的风筝赛会停办。

潍坊最早的风筝展是19414月在潍县县立中学举办的“郭兰村创作风筝展览”,展出各种历史人物、禽鸟、草虫风筝百余件,造型优美,色彩鲜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潍坊画家郭兰村的风筝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对潍坊风筝艺术的发展颇有贡献。

潍坊之所以成为当今的“世界风筝都”,除近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外,这里还有上述人文历史的渊源。潍坊人也因此感到了自豪和骄傲。人文历史的沿革和民间传统习俗的承传,是“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展的人文因素。

(三“潍坊风筝”材质、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特征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因素

1、“潍坊风筝”材质特征的历史渊源

“潍坊风筝”的面料主要以轻薄的丝织材料为主,也用纤维较长韧性较好而轻薄的纸质材料;骨架以质轻、挺拔、有韧性和弹性的竹材为主。以上材质的两点是“潍坊风筝”材质的两个特征。

由于历史和民俗的沿革与承传,风筝在潍坊已是民间普及的工艺品。因此,“潍坊风筝”制作的取材也趋于潍坊区域民间的特有和方便。“潍坊风筝”面料之所以用丝织材料为主,其原因是:从夏代寒浞时代起,潍坊一带就是养蚕抽丝的基地,清代初期,潍坊就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产地。潍坊昌邑的丝绸在清代中业就远销南洋地区了。

“潍坊风筝”骨架材料以竹材为主,除了历史上的“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外,清代潍坊的手工业极为发达,素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称“潍洲即是小苏州”。当时潍坊的竹编业很发达,所以风筝骨架采用竹材制作,也是获取用材比较方便的缘故。

2、“潍坊风筝”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特征

历史上,“潍坊风筝”分“细货”、“粗货”两大类。“细货”指潍县(即潍城区)风筝艺人为官宦达贵、文人墨客赏玩的精品:“粗货”指以杨家埠为代表农村制作的供民间百姓娱乐的商品,两大类风筝各有特色。精品风筝从骨架到绘画细腻考究,体裁丰富、品种繁多、造型逼真,面料一般用丝绢,绘画多采用工笔画法,精品风筝不但适用于放飞,也是室内装饰陈设玩赏的高档工艺品。商品风筝粗放价廉,面料一般采用年画纸,绘画多采用杨家埠木版年画手法,一般用年画“品色”绘画,年画画法的色泽鲜艳、对比强烈,“品色”图案风筝在空中放飞的展示效果好。

“潍坊风筝”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活泼,具有与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相呼应的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以物抒情,“潍坊风筝”可表现各种人物历史故事、天地鬼神传说、人间器品文物、山水鱼鸟花草等等。我们专业委员会有一副自己的对联:“竹丝纸绢演乾坤万物;扎糊绘放抒人间情怀”(“竹丝纸绢”是“潍坊风筝”的四种材料,“扎糊绘放”是制作“潍坊风筝”的四种技艺)。这副对联概括了“潍坊风筝”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特征。如历代少年儿童所喜爱的风筝多是动物、飞禽、鱼虾和“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童子爱莲”、“百子图”等儿童图案风筝。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市民商人等则喜爱“吉庆有余”“莲生贵子”、“鸳鸯戏荷”、“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五子夺魁”、“财神增福”等图案的风筝。文人墨客则喜爱“岁寒三友”、“功名富贵”、“风戏牡丹”、“连升三级”等图案风筝。而老年人则喜爱“鹤寿延年”、“八仙过海”、“福禄寿”、“老寿星”等图案的风筝。而达官贵族则喜欢象征权势的“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龙纹”、“凤纹”图案的风筝。“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潍坊风筝的代表作——“龙头蜈蚣”风筝在国内独树一帜。

风筝是民间文化艺术的良好载体,正因为“潍坊风筝”具有民间文化艺术内涵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等特征,所以它具有良好的承载力、传播力、亲和力而久经不衰,因而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历代人民欢迎。

二、“潍坊风筝”的宣传载体的巨大作用

(一)“潍坊风筝”提高了潍坊的知名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金量

“潍坊风筝”在国内外国际风筝及工艺品博览会和国际风筝大赛活动中,成绩优异,荣获大奖和金奖不计其数。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曾经作“潍坊风筝”专场展出。1958年在春季广交会上,200只潍坊老鹰风筝被外商抢购一空。从此,“潍坊风筝”开始走上国际舞台。1960年,“潍坊风筝”艺人胡敬珠的“龙头蜈蚣”传到了南美洲,并轰动了墨西哥城。1980年,“潍坊风筝”代表中国参加在加拿大蒙利特岛举办的“世界展览会”。1981年夏,“潍坊风筝”参加了法国巴黎福尔耐图书馆举办的“中国传统艺术品展览会”。1982年1月,“潍坊风筝”在名古屋展出,轰动了全日本。1983年3月,潍坊的“龙头蜈蚣”、“凤凰”等风筝参加了联邦德国莱比锡博览会。1986年在荷兰的国际风筝博览会中荣获“特别奖”。1990年“潍坊风筝”分别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国际风筝博览会中荣获“金风筝奖”和 “特别奖”。1982年“潍坊风筝”在国家轻工部组织“第一次全国风筝评比”中,潍坊风筝代表队仅以0.8分之差落后东道主天津而居全国第二名;“潍坊风筝”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中连续荣获团体第一名,每届荣获的单项金奖都在六块以上;在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际风筝邀请赛”中,两次荣获团体第一名和多块单项金奖。“潍坊风筝”在国内受到了高度的评价。1984年在全国首开先河组织了国际性的“潍坊国际风筝会”。自1984年以来,已连续成功的举办了二十八届国际风筝会;1988年,潍坊被众多的国家荐举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世界各国风筝组织在这里召开了国际风联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潍坊由此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风筝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中心。我们中国人在国外一亮风筝,外国人就会竖起大拇指说:“weifang.kite”(潍坊风筝)。有时跟外省市的风筝朋友在一起,我们真有点不好意思。“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的声誉提高了潍坊的知名度,也提高了“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金量,所以2006年“潍坊风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制作技艺》项目的第一位。

(二)“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

潍坊以“潍坊风筝”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对外宣传联谊,“文化打台,经济唱戏”促进了潍坊市的招商引资和改革开放,在潍坊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这几年,各地利用文化和经济活动结合进行对外宣传,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自贡的恐龙灯会等,也是成功的。”

潍坊是全国著名的手工业城市,素有“二百铁匠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万台织布机”的美称。除风筝外,潍坊的嵌银硬木制品,仿古铜器、木板年画、字画拓片、布玩具、核雕、绒绣、刺绣、花丝首饰、泥玩具、扑灰画、剪纸、面塑等等、等等的工艺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2003年我们做过一次社会调查:潍坊市工艺美术的品种占全省工艺美术品种的53.6 %。这一些工艺美术品都可以与“潍坊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成与风筝文化艺术相关的工艺品。我国早在金代就把放风筝活动和风筝不同的优美造型图案铸制到“西京官造”的铜镜上,做为皇室贵族的高档用品。宋代磁州窑烧制的瓷枕也绘有“婴戏风筝”的图案。明代也将“双童戏风筝”图案烧制在青花碗瓷器上。由于放风筝这一活动被历代人们所喜爱,这一题材也极容易被社会所接受。我们的先辈已这样做过,我们完全可以仿照古人的做法,将优美的风筝造型和放风筝的美术工艺题材移植到其它相关的工艺品上。这样的工艺品不但能够被市场所接收,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我省工艺美术和民间文化艺术题材的内容与生命。

“潍坊风筝”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潍坊风筝”的材质和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特征;“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的声誉,促成了“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诞生和这一“国际性品牌活动”的长足发展。使潍坊由此声誉世界,促进了潍坊市的全面发展。由此也证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

本文撰稿:

陈玉林—中国黄河风筝协作区副主席

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潍坊市潍城区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会长

201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