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新闻网
高密新闻网 2008-11-26 16:26:15
剪纸是中华民族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民间艺术,较之其它诸如民歌、民乐、民间书画等艺术门类,它似乎从末受到历代文人的关注而被加工改造过,故其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相对保持着长时间稳定性、纯真性和传承性。剪纸艺术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各地人民无不植根于自己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忠实地展示了彼此不一的使用价值、寄情价值和观赏价值。在五彩缤纷的剪纸艺术天地里,高密剪纸独具一格,以其在艺术处理中所体现出来的“金石韵味”,尤为世人瞩目。
“金石”之义,辞书解释有二:一是具象,指金器(辞书上专指青铜器)上的图文和石刻上的图文。这里的图文主要对造型和线条而言(当然也还有型体本身的观赏效果)。金器上的造型古朴稚拙、夸张豪放、大气磅礴。线条多浑厚严整,雄健圆劲;石刻上的造型飘洒雅致收放自由,简洁明快,线条则多挺拔锋利,飞动流畅。(我总有种感觉,就其艺术风格论,金作似可比《诗》之“雅”,石刻则可方《诗》之“风”。)二是指坚实、贞固。这除了金石本身质地特点外,似还给人以更多的审美引申空间,如我们通常说的“金石之言”、“金石之声”、“金石之交”等即其引申之义。总之,金石般的美品总是为人所珍爱而与世长存的。这也间接地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创作启示。至于“金石味”,虽不曾从现有的辞书中查阅到确切的解释,但从上述对金石艺术视觉感觉中的描述阐发,已可初步意识到,所谓“金石味”,也就是指作品创造的艺术“品味”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找到具体的印证。
民间欢度春节,在农家“影壁墙”挂的纸糊方灯上的大型“福”字图案是高密传统剪纸中的名品。“福”字点画内中面积用挺拔细线剪成“席编”条形图案镂空,与“福”字外沿浑厚圆劲的粗线连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精致的剪纸“福”字,但这个图案尚有内轻外重、平直单薄之感,且要贴到灯纸上去也因中间线条太细而比较困难。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剪纸艺人便匠心独运地在“福”字中心增添了一个以色块为主的“合和二仙”(也有其他图案如“十二生肖”等等)。这一创意大大丰富和改观了原先“福”字图案的内容含量和表现形式,它巧妙地把块与线、轻与重、疏与密、动与静揉合在一起,使之彼此间相互衬托,对比强烈,粗犷中蕴清秀,谨严中见雅致,浓淡合度,虚实相发,极富韵律感,使整个“福”字如同金石雕刻般的雄浑、稳重、大气、富态,观之美不胜收,堪称“金石之作”。
再举一件为例,“笼中蝈蝈”也是高密剪纸艺术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蝈蝈一般是从田间捉来放在草编笼子里养的,而艺人则别出心裁地把它放出笼外,让它一双坚硬有力的后腿紧紧勾在下边笼子上,二目圆睁,双须前伸,欲振翼长鸣。笼子线条粗细不一,形状不方不圆,随意剪来又不失其真,蝈蝈则剪的精细逼真,形神兼备。整个图案工写结合,动静互应,浑然一体,意趣盎然,这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金石篆刻中那种笔走龙蛇,意出神随,粗不臃肿,瘦不力弱,雄健洒脱,收放自如的艺术风采。作品把旧时女子渴望自由,争取解放,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的想像夸张,强烈地表现出来,很好地收到了“作者寄情、观者称情”的艺术效果。据传原创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选取了生活中熟悉的蝈蝈作为创作题材,这较之传统文艺作品中常用的“鸟出樊笼”、“鹰脱羁绊”等兴、比意象,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愫。想不到普通的民间剪纸,竟能产生出如此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着实令人惊叹!大文豪郭沫若曾在《剪纸选胜》中赞道:“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郭老是金石研究的专家,他对剪纸如此的赞美,也许与“金石”的审美意蕴不无联系吧。
从上述两件作品的赏析中,我们已不难领会到,所谓“金石味”,即在剪纸图案中,通过线与块的错综开合,粗细交织,刚柔相济,阴阳互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质感美,这种质感美具体传递给我们的是古朴、雄浑、粗犷、稚拙、挺拔、坚实、豪放、明快等多元意境,这既是对高密风土民情的讴歌,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面貌的写照。质言之:“金石味”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蕴,这正是高密剪纸艺术独具魅力之所在。如果我们同一些地区的造型逼真、线条柔媚和只具形体、不求韵致的剪纸作比较,高密剪纸的这一特点,便会抢眼般地凸现出来。
金石生产制作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用前景日渐广阔,到明清之际,除金属制作外,各种石雕、砖雕、木雕等传统工艺渐从殿宇庙堂走向民用建筑装饰。 这些雕刻图案因多喜庆吉祥为人们喜闻乐见。从而被广泛地引进到剪纸中来,尤其许多图案表现出“借物谐音”的巧思。如“三阳(羊)开泰”、“六合(鹿鹤)同春”、“挂印封侯(蜂猴)”、“连(莲)年有余(鱼)”等,更受到普遍欢迎。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的确为剪纸创作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为其创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各地剪纸艺人大都喜用这一表现形式,借以丰富和提高剪纸创作。高密剪纸更在学习借鉴中继承了这些优良传统,并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引申变化,充分发挥,如分别用蝙蝠、梅花鹿、仙桃、喜鹊寓以“福禄寿禧”等,进一步丰富了剪纸作品“金石意趣”的表现,从而使作品更加清劲大方、雅俗共赏。
剪纸始于何时,实在难以索考。就一般情理推论,总得在纸发明后而广为民间应用吧。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了布帛剪裁工艺。据宋人笔记《爱日斋丛钞》载引:“南齐昏帝东昏侯好鬼神之术,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可知剪纸起源甚早,至唐宋时已被广泛使用于民俗之中了。那么,以此溯源高密剪纸的历史,时间当不会太短,这从对“金石意韵”的体味中,也能感到民间剪纸实与长期的传统文化积淀息息相关。
高密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古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较早的剪纸多盛产于西南方潍河流域的大部地区(至今仍是富产之地)。西汉时期在这里封王建国,是当时名重海内的文化胜地。今从高密国都城阴城遗址勘探得知,这里交通方便,作坊众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高密王国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周边有许多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及各类文物,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民众较早较多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高密剪纸流变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较早的剪纸也多以古拙、粗放、雄浑见长。像据民间寓言剪作的《老鼠娶亲》就是一件有名的剪纸长卷。图中神态各异的百余只老鼠组成民间结婚仪仗队,擎旗撑盖,敲锣打鼓,前呼后拥,浩荡前进,场面极为隆重壮观,热闹非凡。原先的老鼠造型,除眉眼透剪外,大都是剪纸具形而已,但其动态却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诙谐幽默,稚趣隽永,实与画像石上的构图造型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石画像形态纯真朴拙,不求细节真实等),后来随着工艺的改进,艺人在老鼠及仪仗道具上加线剔空处理,使块形剪影渐变的制作工细、精巧美观。但线块相间相变,造型稚趣夸张,依然保持了原创固有的神采。
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下,高密剪纸也同其他民间艺术门类一样,与时俱进,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艺术品位也随之不断提升。高密土沃物丰,气候温和,民风淳朴,是个宜居宜处、宜室宜家的好地方。自明初以来,从全国各地不断向山东移民。大批移民渐入高密。这些来自国内四面八方的移民,自然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民间艺术。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交流中,日趋融合、同化。高密剪纸艺术也便集各种风格、熔为一炉。从而形成了兼采南北风格的艺术特色。可贵的是在学习借鉴、兼收并蓄中,高密剪纸从未丢失自身固有的传统审美,而是广吸营养,为己所用。试以高密剪纸作品《八仙图》为例:八仙造型或静或动,或单或双或一起,意兴所至,构图不具成法。那挺拔精细的像鱼纹、网纹一样的服饰,那浓重飞动的衣带,那黑黑的神采各异的面部情态,配上脚下那飘逸的云朵,清雄豪放,不拘一格;工写结合,浓淡有致,极富“金石”意趣。这既不同江南一带《八仙图》的玲珑剔透,纯以轻柔细线手绘式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河北等地《八仙》那样只求整体轮廓而无细部的刻画,更不同山西《八仙》那样粗豪的挥洒,然而它们中的秀润、浑厚、粗放等艺术韵味皆能涵蕴其中,这样的广学善化,更使高密剪纸艺术本固枝荣。
为使高密剪纸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乡土特色传承下去,高密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即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系统地抢救、挖掘、整理,搜集到一大批传统剪纸精品,发现了很多很有才艺的民间艺人。这些剪纸艺人和剪纸精品成为后来培训剪纸新人的指导老师和教学范本。80年代初,县文化馆连续长达两年举办了民间剪纸艺术培训班,造就了一大批剪纸新人,这些人已成为当今高密剪纸阵营中的中坚力量,当中不少人已是国内知名的剪纸能手。为了代不乏人,目前剪纸艺术已普及到少年儿童,城乡不少学校开设了剪纸教学课,成为乡土文化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高密剪纸声馨之强,队伍之大,人才之多,举世为之惊羡,而在高密早已成为全民的艺术了。不但男女老幼皆能把剪,还涌现出像范祚信这样远近闻名的“剪纸世家”。正是由于较多地坚持了这种家承、世承、师承的授艺传统,才使高密剪纸相对持续稳定地保留了“一脉相传”的地方艺术特色。
高密剪纸风格的成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合实践过程——从粗浅到工致,从简单到繁复,从继承到创新,从驳杂到统一,最终凝结成以“金石意蕴”为主要特色的艺术风格。高密剪纸以其鲜活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品位,早已蜚声国内外。与号称“中国一绝”的扑灰年画、全国“著名土特名产”的聂家庄泥塑、婉转悠扬的高密茂腔一起,被誉为“民艺四宝”,并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民族艺园里一颗灿烂明珠。
邹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