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泥塑
    

泥塑

聂家庄泥塑(历史源流、泥塑取材、制作过程、主要产地、艺术特征 、保护计划)

发布日期:2017-01-29 浏览次数:14321

360百科

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四绝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作为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相传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据聂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的焰火(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艺,可点放礼花)进行销售谋生开始,将装火药的泥墩做成娃娃之类,放完焰火后可将泥娃娃当作玩具或摆设品。便有人跟着仿效。到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后有一些专供欣赏的"条子人"如仕女、戏文等。

2012年,聂家庄泥塑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聂家庄泥塑

批准时间:2012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山东高密

遗产编号:-47

遗产类型:传统美术

目录1历史源流 2泥塑取材 3传承意义 4制作过程 5主要产地 6艺术特征 7保护计划

一、历史源流

据聂氏家谱记载,聂家庄泥塑的艺祖叫聂福来,老家是河北省泊镇。明朝万历初年,河北泊镇连年遭灾歉收,聂福来在那里实在熬不下去了,便携带全家逃荒来到了聂家庄。

聂福来全家来到此地后,人生地疏、日子也不好过。为了一家人填饱肚子,聪明的聂福来便试着用当地的泥巴做外皮,中间装上药、顶部留有小孔,制成一种"锅子花",走乡串集销售,以供人们在春节或正月十五晚上点燃,放花观赏。捏这种泥玩艺,可不是消遣娱玩,而是谋生的需要。换回的钱可以买成粮食,以弥补生活上的不足。"锅子花"的外形象反扣的锅底,刚开始生产的这种"锅子花",外皮并不加任何颜色装饰,而且也很粗糙,这种"锅子花"就是聂家庄泥塑的前身。

聂家庄泥塑聂家庄泥塑

清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禽、兽、虫、鱼等供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在外皮装饰上,由有颜色代替无颜色。但这一时期的泥玩具,基本上都是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玩艺。

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才进入成熟期,逐渐由静发展到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此时的聂家庄泥塑已经成为声色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了。

民间艺人们为了增加销售,为了加强对人们的吸引力,提高竞争力,逐步想出一些绝招,例如拴娃娃。这种泥坐娃约八寸高,红袄绿裤,双肩双臂上共绘着四朵被绿叶环绕的粉红花,怀里抱着一只红嘴桃,胭脂染到耳朵边,耳轮和下腭也各抹一笔浅玫红,眉心一朵小小的红色四瓣花,看那眉眼、脸庞、神态,活象一尊小小的弥勒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好福相"。而这种泥娃娃也正是以"好福相"在民间活了百多年。在旧时谁家娶了媳妇两年不生孩子,可急坏公婆,于是就在正月十五这天由婆婆领着儿媳到"娘娘庙"里拴娃娃。"娘娘庙"里的尼姑们也早已在"送子娘娘"坐像面前摆好了多种泥娃娃,由前来拴者选择自己喜爱的泥娃娃,把穿着古铜钱的红线拴于泥娃娃的脖子上,然后怀着虔诚的心烧上三柱香,跪拜祷告,祈求送子娘娘大发慈悲送个胖儿子。之后,便把拴上红线的泥娃娃罩块红布,极其神秘地抱回家来,藏在新媳妇房内的壁龛里,一日三时供上饭,晚间还烧香。如果新媳妇一但真个生了儿子,那泥娃娃就成了活娃娃的化身,把它小心翼翼地封进龛内,意思是押住它让孩子"长命百岁"

聪明的聂家庄艺人们多么善于把握人们的心理愿望啊!不仅泥娃娃就派上"拴娃娃"的用场,那泥玩"麒麟送子"不也可以满足人们祈求早添贵子的愿望吗?

狮子,本是兽中之王,可是,不知从何年起,这种凶兽竞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过去的富家豪绅们,不惜钱财也要请手艺精良的石匠做两只大石狮子安放在自家门口两侧,以借助这兽中之王的雄威,去镇守门第,去凶迎吉,以示立家的尊严高尚。

各种型号的对狮,在聂家庄比比皆是。节日或喜事场合上狮子便成了别致的蜡烛台,狮子头顶便大放光明,以此表示吉庆,然后又成为案头清供佳品。泥塑大小叫狮、绣球狮子等等,既是节日的装饰品,又被当做吉祥物来对待。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新的定位和重视,高密市文化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始了对聂家庄泥塑进行挖掘、抢救、整理工作,为传承民间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46月,在中国美协和高密人民的努力下,聂家庄泥塑,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山东高密县民间艺术展",受到了首都观众及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部分作品被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高密市文化局还积极整理出版了《高密民间艺术三绝精品选》画册,进一步向国内外宣传了聂家庄泥塑。标志着聂家庄泥塑真正进入了一个盛兴发展时期。

二、泥塑取材

有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悟空与八戒;还有"躺躺孩""坐孩"(坐在莲花上抱鱼、抱桃、抱石榴)"响孩"(带哨音的)"叭哒孩"(手摇啪啪响);以及老虎、对狮、鸣鸡、摇猴、金鱼、青蛙、秋蝉、骑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子、水果、桃、杏、柿等。彩绘多用大红、桃红、绿、黄、紫等点染,再以墨、金勾点,鲜艳响亮。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色彩运用,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这一点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是一致的。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上"明油""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三、传承意义

高密姜庄镇聂家庄的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

在聂家庄泥塑的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做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他们是聂希伟、聂玉庆、聂希平、聂玉德、张清先、聂传香、聂佩成、聂佩胜、聂佩斗、聂玉忠、聂玉尧、聂希山等等。聂家庄泥塑辈辈相传,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聂家庄泥塑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村民们在泥塑的色彩、品种、制作工艺上进行大胆创新。梁山一百单八将、文武财神、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等等越来越多的人物、动物造型从村民们的手中诞生。聂家庄泥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参加展出并获奖,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借鉴和收藏。

四、制作过程

概述:聂家庄泥塑具有声、型、动、趣的独特风格,是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品。它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

1.取土:取土,是取当地的黄粘土,晾干、砸碎过筛,按粘土2、沙性土1的比例进行调土。

2.合泥:合泥,将调好的土加水泡1-2天,艺人称之为"焖土"。两天后将泡好的土用脚反复踩细,泥的软硬根据制作泥玩具的大小和种类而定。

3.制模:同期声:制模,首先创作坯胎,再将坯胎修好晾干,用备好的泥制模,然后修好、晾干、烧熟。

4.磕坯:磕坯,先将薄土均匀地撒在模具内,再将备好的泥塞入模具中,修好、磕出晾晒。

5.修坯:修坯,待泥坯晾至4-5成干时进行。将磕坯形成的毛翅修去、抠出哨子眼儿等。

6.按哨:按哨,首先选取芦苇杆,截成4-5公分的哨体,用笛膜作哨舌制成哨子,然后将哨子按在修好的泥坯的哨子眼儿中。

7.粘接:粘接,将按好哨子的泥坯,用薄羊皮首尾粘接起来,粘接时先粘尾部,后粘头部。

8.涂粉:涂粉,用化石粉加十分之一的胶,再加适量的水调均涂在泥坯上。

9.着色:着色,按民间艺人的一般操作规程,先涮红色、依次再涮兰色、绿色、黄色、紫色,最后摸黑色。

10.贴毛:贴毛,在叫虎的头顶和耳部贴上白毛加以装饰。

经过大大小小的十多道工序后,一件泥塑作品就完成了。它造型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力求似与不似,手法简约概括。色彩鲜艳,艳而不俗,用色少而精,却把动物和人物的神情衬托得维妙维肖,恰到好处。

五、主要产地

所谓聂家庄泥塑,顾名思义是聂家庄产的泥玩艺。聂家庄又分东聂家庄、西聂家庄,现同属高密市的姜庄镇管辖。东西聂家庄人多属聂姓,过去几乎家家户户在闲暇时间捏这种泥玩艺,所以曾有段民谣广为流传: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

为弘扬民间艺术,高密市文化局特在民艺馆设聂家庄泥塑展厅,供国内外专家及学者研究观赏。

六、艺术特征

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力求似与不似,手法简约概括。象老虎、摇猴、叫鸡、对狮等类的大动态,几乎近于剪纸造型。为了便于小孩能握住摇动,把一对猴子设计的特别细长。活动部分贴上薄羊皮,空心加一根弹簧,这样摇动时既能复原,又不会碰破接头边缘。双猴周身也夸张成两条并在一起的人腿,拟人手法用得恰到好处。

在色彩的运用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极相吻合,它们都追求鲜艳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的艺术效果。用色少而精,色彩对比协调,却把动物和人物的神情衬托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例如:猪八戒北媳妇,更是好玩,黑黑的老猪,黑嘴巴、黑裙子,背着一个满身红的俊媳妇,还会嘿嘿地傻笑呢!

七、保护计划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聂家庄泥塑虽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制约着它的发展壮大,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生产局限在聂家庄一个村;二是业户分散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三是传承人员中年轻艺人偏少,出现后继乏人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当地经济发展没有达到文化发展的需求,经济投入偏少。

高密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民间艺术聂家庄泥塑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外出参加各类展销活动;请有关专家到本地讲课,加强信息交流;市长还亲自在姜庄镇驻地召开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座谈会,提出加快发展要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聂家庄泥塑将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勃勃生机,以其独有的魅力,誉满全球。

据介绍,高密聂家庄泥塑始于明代万历初年,泥玩具分为首尾两部分,中间用皮革或牛皮纸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哨子,用手摇动或拨动就会发出鸣叫声,受到中外顾客欢迎。

叫虎、叫鸡、摇猴、仕女、罗汉……院子和房间里,到处是已经完工和尚未完工的泥塑作品。 5 21日,记者走进姜庄镇聂家庄村聂希蔚的家中时, 71岁的老艺人正与老伴一起制作"麒麟送子"

聂希蔚是聂家庄泥塑第 20代传人。据聂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靠制作"锅子花"(又称"泥墩子",是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可点放烟花)谋生,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烟花放过之后可再当玩具。到清朝康熙后期,聂家庄人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方向发展,主要用来供儿童玩耍,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而"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说法,正反映出当时泥塑生产兴盛景象。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有新发展,由不会动、不会叫演变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玩艺儿,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泥塑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聂家庄泥塑有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

聂希蔚从事泥塑制作50年,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泥塑作品造型优美,色彩鲜艳,很受人喜爱。他拥有"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个称号。

"'麒麟送子'目 前只有我自己能做。"聂希蔚自豪地对记者说。据记者观察,聂家庄泥塑既鲜艳醒目又柔和动人,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它还吸收了当地扑灰年画"明油""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201212月,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共8人入选,高密市申报的泥塑(聂家庄泥塑)成功入选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姜庄镇聂家庄泥塑第二十代传承人聂希蔚成为潍坊市第六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随着五彩缤纷的现代玩具的出现,聂家庄泥塑已经失去了作为玩具的意义,主要用于收藏和摆设。"尽管眼下做泥塑效益还不错,但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做,觉得捏泥人没出息。我有3个儿子,只有大儿子从事泥塑行当。"聂希蔚说:"不过泥塑这东西不难做,大部分人都会,等他们老到不能打工的时候,或许就会回来捏泥人的。"

450户人家的聂家庄只有四五十户从事泥塑制作,艺人大都60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