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昌乐守艺人:传承鸟笼扎制的崔兴昌

发布日期:2017-02-05 浏览次数:6536

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信息来源:昌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发表时间:2016-12-06


崔兴昌是昌乐县首阳山旅游度假区姜家坊子村的一位农民,他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传承着祖辈代代传承鸟笼扎制传统技艺。 

走进崔兴昌家里,简单的家里,各式各样的鸟笼子却都非常精致,方的、圆的、六棱柱型的,还有多层的,别致精巧,让人叹为观止。据这些鸟笼的制作者崔兴昌讲,自己的鸟笼制作情结并不是偶然的,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从老辈开始就往下传,我小时候家里的老人就扎鸟笼子,我爷爷扎鸟笼子,传给父亲,父亲扎,我跟着父亲学,十几岁我就开始学着扎,一直到现在。” 

 

崔兴昌制作鸟笼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纯手工完成,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100多道工序,特别是钻孔这道流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他说,大笼子小笼子都需要钻差不多的眼,大笼子钻五六百个眼,小笼子也得钻五六百个眼。插一个笼子我插得稍微慢一点,在三天至四天上。怎么着也挡不住会割到手,一不小心。“小心,慢慢干,就割不到手指头。戴手套有误差不如不戴手套方便。”崔兴昌说道。 

 

分格、钻孔、打磨……七十多岁的老人崔兴昌有一双稳定而灵巧的手,在娴熟的动作中,他一丝不苟地进行每一道工序。最后,楸木条和一些竹丝神奇地变成了美轮美奂的精致鸟笼。崔兴昌说自己制作的鸟笼子不用胶,用天然的楸木条就不长蛀虫。“现在楸木条越来越难找了,楸树长的慢,不如别的树长得快,一棵楸树长一尺多粗得好几十年,木质好长得慢,时间也有讲究。割楸木条就是霜降前后,那时候楸木条比较老,嫩的不耐用。钻眼扎笼子,画好格子,一公分多点一格,大笼子两公分半,小笼子一公分三四,钻眼很费事,要细心,快了容易裂,裂了不美观也不结实。” 

 

由于制作鸟笼的技艺太过复杂,再加上现在的楸木条越来越难找,如今,年龄越来越大的崔兴昌制作的鸟笼子也越来越少了,他对记者说,“我现在七十多岁了,一年能扎一个两个的,最多扎十几个。” 

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六十年如一日,潜心鸟笼扎制工艺,至今从未间断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崔氏独有的鸟笼扎制技巧。而说起最早制作鸟笼的缘由,崔兴昌笑着说都是为了生计,“以前冬天,下了雪没农活。扎笼子打鸟来到集上去卖,挣那两毛钱,以前的鸟便宜,不是现在好几十块钱一个,以前几毛钱一个,一年也就卖个十块二十块的,那时候钱难赚,就觉得挺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扎制鸟笼子维持生计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现在这种手艺慢慢失传了,而崔兴昌却一直在坚持制作鸟笼,他告诉我们,不为别的,就是希望祖辈上传下来的手艺别在自己手里失传了能继续传承下去。

如今,崔兴昌已准备将鸟笼扎制技艺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来还要继续申请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力争将这一门技艺永久性的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