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家交流
    

大家交流

潍县科举人物与地名(潍坊新闻网--人文潍坊)

发布日期:2017-02-23 浏览次数:4095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6-06-29 10:39:09


一、郭宅街折射的科举文化记忆


《郭氏族谱序》。

     东风大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棋盘街口旧貌。左侧二层楼及附属建筑物为郭尚友宅院的一部分。

     郭宅街今貌。

潍城区有一条城市街道,因为历史上潍县乃至山东知名的科举家族——东门里郭氏家族中的众多科举人物聚居在此而得名郭宅街。

郭氏明代迁来潍县 最初定居在东门里

明成化九年(1473年),高唐人郭礼因老家灾害与战乱并生,带着儿子郭翠搬迁到潍县,定居东门里(正式名称东门大街,大致是今潍城区东风西街的和平路口至预备仓街口部分)。因而其后裔自称潍县东门里郭氏。

郭礼,有廪生功名,迁到潍县以前就做过塾师,定居潍县东门里以后仍以此为业。重视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勤于通过著书立说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也是该支郭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的显著特征。

郭礼之后,东门里郭氏家族的早期代表人物以郭尚友最为著名。郭尚友,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考中举人,七年后又考取进士功名,历任陕西咸宁(今属西安市)知县、国子监博士、工部都水司主事、会试同考官、山西宁武道按察副使、井陉兵备道按察使、河南布政使、保定巡抚、漕运总督、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官职,有《漕抚奏疏》、《缮部纪略》、《爱劳轩答问草叙》等作品行世。

按照相关记载,郭尚友为官38年,享有从政严谨、关心民情、宽以待人、知人善任的官声。但潍县人念念不忘的则是他晚年退休回归乡里后的事迹,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协助知县邢国玺发动民众士绅集资将潍县土城砌为石城、城防设施得到空前强化,三年后他又与张尔忠、胡振奇等告老还乡的官员协助知县周亮工坚守潍县城池三个月,直至围攻潍县城的清兵撤退。“土城变石城”和潍县城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潍县城毁于战火,在明末全国性战乱中维持了潍县经济和文化的正常延续。

东门里郭氏家族在潍县城一带聚居广泛,以郭宅街最为集中,其他如棋盘街、南巷子(原址今为潍城区城关街道潍州社区内的无名通道)、南门里(正式名称南门大街,大致位于今潍城区胜利西街向阳路口以北一带)、北门里(大致是今潍城区北门大街的东风西街至北马道段)、松园子街等街巷中都有分布。郭氏家族早期代表人物郭尚友的宅院就位于东门里棋盘街口以南不远处的棋盘街西侧、今潍城区潍洲剧场前广场一带。

郭宅街上两进士,所居宅院很知名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科举时代潍县东门里郭氏家族先后涌现出郭尚友等8名进士、郭一琪等29名举人。因为郭氏家族在郭宅街一带聚居最为集中,故本地民间传说在科举时代,郭宅街上“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

郭宅街一带鳞次栉比的郭氏家族族人宅院中,本地民众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俗称为老大门、悬挂着《大方伯》门匾的那处,是郭氏家族清代中叶代表人物郭梦龄的宅院。郭梦龄,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三年后再晋身进士行列,参与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速度也不慢。他历任直隶龙门(今属河北省赤城县)知县、署湖北荆门知州、黄州(今黄冈)府同知、四川顺庆(今南充)知府、署甘肃兰州道按察使、河南按察使、署河南布政使、山西布政使、署山西巡抚等官职,有《自然草》诗集传世。郭梦龄做过布政使,担任布政使一职的官员习惯上被尊称为方伯,郭梦龄的潍县宅院悬挂《大方伯》门匾,是潍县人做官发达后在家乡光宗耀祖的习惯做法。有人撰文认为,悬挂《大方伯》门匾是朝廷对有功官员府邸的敕封。但朝廷是否敕封过郭梦龄的宅院却未见确切记载。

无独有偶。郭宅街上还有另一处类似的宅院,这处宅院就与郭氏家族无关了。它是潍县著名科举人物刘鸿翱的宅院。刘鸿翱与郭梦龄差不多生活在相同时期。刘鸿翱,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两年后再中进士,参与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速度也与郭梦龄差不多。刘鸿翱历任太湖司马、徐州太守、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台澎学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署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等职,为官清正、严明、察情、恤民。

刘鸿翱还是当时著名的古文研究学者,有《绿野斋文集》传世。担任巡抚一职的官员习惯上被尊称为中丞,故刘鸿翱在郭宅街上的这处宅院也悬挂着《大中丞》门匾以示荣耀,尽管刘鸿翱曾撰文谦虚地称自己的这处宅院为“蜗居”。

树大就容易招风。本地民间与郭宅街有关的传说和故事不少,《这是当年那把壶》作为其中之一,编入了本地出版的一本民间故事集。大意是,明末一位潍县籍高官在京任职时拜人称“九千九百岁”、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为“高祖父”,并特意用黄金打造一把刻有“玄孙某某”字样的尿壶作为进献礼物,却有先见之明地隐藏了自己的姓氏。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倒台。朝廷在查抄魏忠贤的物品中发现了那把黄金尿壶,那高官却以“只是同名”搪塞过去,并得以顺利告老回到家乡潍县。这个传说故事在潍县坊间流传多年后,某年民间耍龙灯闹元宵,艺人们依本地民俗去住在郭宅街的那位高官后人家中凑集经费,不想遭到了拒绝。那帮耍龙灯的便特意扎制一把书有“这是当年那把壶”字样的“尿壶灯”去郭宅街“献艺”,那位高官后人才不得不捐出十吊铜钱。这则故事传说折射出国人以别人隐私为要挟进行道德绑架的陋习也是有“悠久传统”的。

几经变迁和改造,今为特色一条街

民国时期的郭宅街,东西走向,长约0.4公里,宽约5米,东起东马道,西到预备仓街,中间依次与棋盘街南端、南巷子北端相接。

上世纪五十年代,潍坊市拆除潍县城东城墙、建成新的城市道路和平路后,郭宅街东端与和平路相接;潍坊市整顿城市街道名称、设置门牌时,将郭宅街西端以西与之几乎位于一线的小十字口东(民间俗称郎家野圈——另一说郎家野圈位于今潍城区水巷子东口以南不远处)并入郭宅街。郭宅街向西延伸至博古街(今潍城区向阳路)。

1967年,潍坊市将郭宅街、布政司街、增福堂街、西下洼街等几乎位于一线的四条街道合并后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之意改称文化街,1981年四条街道各自恢复原名称。

1997年,郭宅街一带的古旧民居整体拆除。相关建设改造完成后,郭宅街的南巷子以东段原址保留,南巷子以西则在郭宅街原址稍偏南处形成新的城市街道,郭宅街作为地名继续沿用。现在的郭宅街仍为东西走向,长约0.6公里,宽约12米,东起和平路,西到向阳路,中间与棋盘街南端相接,与预备仓街交叉,为一条餐饮小店集中的特色街道。

二、清代地方名儒西园修身养性


志书中记载的西园。

  复园原址今貌。

  复园旧貌。

潍县清代科举人物韩梦周既是有功名的官员,又是理学学者和书院名师,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名儒。他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辞官归里后,在自己的宅院西侧建造一处私人花园,命名为西园,作为自己辗转各地讲学之余修身养性的场所。

丁毓庚仰慕韩梦周 将西园改称为复园

韩梦周家境贫寒。相传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夜访来到东关韩家崖(今奎文区泰华中兴商业步行街南段),听到一户居民屋中传出琅琅读书声。他由此结识了韩梦周,并不时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使之安心求学。韩梦周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五年后中进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安徽来安县知县。他在职期间,法令严明,改革恶习,提倡种桑。来安北部多山,南部为圩田,农民生活贫穷。他让农民依山种桑,并招募兖、沂两州善养蚕者教养蚕。为使瓜埠口等地圩田免受水灾,他率人测量、规划,试图将浦口黑水河改道流入长江。他还建书院和恤孤院等,赢得了为民、利民的好名声。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韩梦周调江宁(今南京)南闱任同考官。两年后他辞官归里,并在潍县程符山(今潍城区浮烟山)、潍阳书院以及青州等地讲学。他是著名的理学学者,也是潍县古文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周易解》《中庸解》《大学解》《阴符经解》《理堂文集》《理堂诗集》《理堂日记》《山禾集尺牍》《圩田图三记》《养蚕成法》《文法摘抄》等著作传世。其中的《养蚕成法》作为专业古籍,由国家农业出版社于1983年将其与《樗茧谱》、《山蚕辑略》加以校论后,以《柞蚕三书》为名刊印出版。

辞官归里后,韩梦周由潍县东关移居东南郊草庙子庄(今奎文区潍州路街道草庙子社区)居住。在那里,他建起五间书房,命名为西园草堂,又在草堂西面辟地为园,杂植桃李花草,命名为西园,并赋诗一首《睡起出游西园》:“南风散林影,白日静朝昏。幽居多暇思,高枕掩柴门。一鸟窗外鸣,唤我游西园。孤桐冒清阴,黄花满颓垣。离离女萝枝,委蛇柔且繁。稍升出木杪,浓绿见远村。炊烟浮野水,樵响隐涧云。触物多新景,委意展良辰。”

西园在道光初年归本地士绅蒯栋所有。蒯栋对西园进行整饰,增筑亭榭,广植花木。西园成为花木亭榭错落有致、幽静宜人的园林。本地学者郭麐有《游蒯氏园》诗一首:“霏霏雨过百花馨,蒯氏新营喜乍经。残月几年荒莽地,春风此日好山亭。云深只合高人卧,水静安容俗耳听。笑我有园为贫累,年年惯负草堂灵。”

光绪中叶,西园被本地士绅丁毓庚购得。丁毓庚为表示对韩梦周的景仰,以韩梦周的字公复将西园改称复园。后来,复园主人得到本地士绅郭氏、陈氏两处废园内的山石和联额等物件,并移置到园中。

复园主人开明,面向游人开放

几经扩建、修茸后的复园,分为“正院”和“南院”两部分。正院建有石坊。从北门进入,经过“石笋院”,迎面就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为四柱冲天三间三楼,楼为仿木直山单檐垂花拱,中间两柱高7米,间宽4米,两侧柱高6米,间宽1米。园内有土山草亭,茅屋数间,周围有短墙,植有蔬菜果树。奇峰怪石,美竹名花,无不具备。

更有风韵的是,复园内到处有名人墨宝装点其间。如,正院石坊上刻有董其昌书法“莺声处处闻”。两旁石柱上是翟云升书法“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草堂书屋内有清末潍县状元曹鸿勋书法“向阳溪岸梅花白,得雨山田麦渐黄”。假山山顶“伫月亭”上,嵌有郑板桥的书画刻石,书为“难得糊涂”,画为“破盆兰花图”。其题诗为:“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如山。”在复园的山石、墙壁上,还有桂未谷的隶书及其所绘的佛像、梅帧,高南阜的左手书,刘石庵(刘墉)的行书以及曾任莱州知府张船山的楹联等等。

丁毓庚的嗣父、十笏园园主丁善宝有《游西园》诗:“楼台深锁碧烟萝,蛛网尘封奈客何。苔绿径嫌人迹少,花红庭有鸟声多。偏沿阶砌都生竹,闲杀池塘不种荷。曾是当年欢宴处,也应泉石厌笙歌。”

潍县学者、诗人郭恩孚有《叙言昆仲邀游复园》组诗——

野径入桑麻,柴门整复斜。两行青石磴,十亩紫藤花。鸠拙睛呼雨,蜂喧午放衙。谈诗宜静处,四座且无哗。

者韩公复,辞官归去来。文章昭代重,池馆此间开。人往留芳躅,时艰想轶材。嗟余生苦晚,未得一追陪。

燕莺莺语,似嫌人扣门。海棠红粉国,杨柳淡黄村。贱子容疏放,丁家好弟昆。兹游多雅致,世事莫轻论。

石土山高,登临见近郊。人耕墙外地,鸟息树边巢。延赏唯松菊,幽居半草茅。倚楹瞻弱翰,惆怅少年交。

尺连翘树,花开锦不如。游人歌缓缓,老子步徐徐。倚槛时调鹤,临渊或羡鱼。莓苔缘砌上,苍翠袭裙裾。

棋局消长昼,邻钟报夕阳。轻尘随屦起,归翼比人忙。余性最孤僻,卜居深退藏。城西宫一亩,愧此好林塘。

1925年,丁毓庚的生子丁叔言等人陪同参与清末戊戌变法的名人康有为游览复园时,康有为赋诗一首:“北海待清来胜地,西园游宴正清秋。磊砢石山似云气,蒙茸林壑兴沧洲。百年乔木风怀旧,群季芳尊俊秀流。草树深深郊野旷,相携登顶更登楼。”

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复园内杨柳含烟、桃李争艳。在复园草堂之北,假山壁立、峰峦起伏,拾级而上,远处的孤山、程符山尽入眼帘。游人络绎不绝,慕名前来游园,主人也不禁止。由此,作为本地十六处知名私人园林中惟一向民众开放者,复园赢得“公园”的美誉。

从西园到复园,今为通衢大道

韩梦周始建的这处园林存续时间长达160多年,民国时尚属潍县的风景名胜。“七七事变”后,时局动荡,兵荒马乱,游人绝迹,复园因无人打理而倾圮,1948年被拆除。1952年,潍坊市对潍徐公路胶济铁路以北的斜向路段(原址大部分位于后来的潍坊柴油机厂厂区内)改道取直时,将复园原址的大部分残存拆除。复园旧址上仅存六只珍奇高耸的石笋。1958年潍坊市扩宽改造潍徐公路时,复园旧址上就已经只剩下两只高度较低的石笋了。它们被移至潍坊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所在地十笏园内保存。至此,复园完全不复存在。其旧址大致位于今奎文区健康东街潍州路口以北的潍州路上。

三、陈氏科举人物衍生地名多处


《潍邑陈氏族谱》。

  翰林院街原址今貌。

  金巷子旧貌。

明洪武二年(1369年),沧州人陈大观(又名陈大)定居潍县,其后裔自称潍邑陈氏。该支陈氏家族是潍县著名的科举家族。仅在清代自嘉庆到光绪(1796-1908年)百余年的时间里,就先后考取43名举人,其中的15人更是高中进士。陈氏家族世居潍县北门大街一带,因而北门大街及其附近地带,与陈氏家族科举人物相关的地名有多处。

陈家三人先后任职翰林院,宅院门前大街由此得名

在清代光绪末年编纂的《潍县乡土志》卷首的潍县城区街巷地图上,今潍城区北门大街的东风西街至城隍庙街段标注为翰林院街。不过,二十年后绘制的《潍县城坞图》上,就不见了翰林院街的标注,该路段也与北门大街的其它部分一样,都标注为北门大街了。但民国时期,本地人一直俗称那一带为翰林院街。

翰林院街与清代陈氏家族科举人物陈官俊及其子、侄有直接关系。陈官俊,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他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提督山西学政,内阁学士,户部侍郎,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职。

陈官俊的儿子陈介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后来专注于藏古、考古、释古,成为一代金石学家。陈官俊的侄子陈介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中举,咸丰二年(1852年)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

科举时代,读书人殿试后入翰林院任职,俗称点翰林。陈官俊及其子、侄都点了翰林,三人又都出自陈家位于北门大街南端街东的一处宅院。这处宅院就让本地人叫成了“翰林院”,就连这处宅院门前的那段北门大街也得名翰林院街。

每考取功名就竖一根旗杆,金巷子别称八支旗杆底

陈凤翰,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举,第二年又考取进士,时称联捷,也是学霸级科举人物,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广东封川知县、工部都水司行走等职。道光九年(1829年)到十七年(1837年)间,他先后任福建兴化(今莆田)、建宁、泉州、兴化(回任)、延平(今南平)、建宁(回任)、福州、邵武六地的八任知府,为政崇尚简要,在所任职的地方都有不错的官声。其中在兴化修水道,在建宁储义仓,都是泽被后人之举。

潍县金巷子东西走向、长约200米、宽约7米,东起仓巷子、西接北门大街,中段巷北就坐落着陈凤翰的宅院。这处宅院大门前曾矗立着八支旗杆,因而宅院大门前的金巷子又名八支旗杆底。八支旗杆的来历,本地有两种说法。一说陈凤翰在福建期间,每任职一任知府,老家的这处宅院大门前就竖起一支旗杆。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陈凤翰也够高调、够显摆的。但这个做法是否符合朝廷规制令人怀疑;另一说陈家人每次获取功名,都在这处宅院大门前竖起一支旗杆。这个说法要靠谱一些。科举时代,获取贡生及以上功名才有在自己的宗祠或宅院前竖起旗杆的资格。陈凤翰中举的那一年,他的弟弟陈凤喈拔贡(由廪生晋升为贡生)。他的孙子陈梦庚、陈晋康先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这处宅院还是有可能按照相关人物所得功名竖起这么多支旗杆的。

其实,地名金巷子与陈凤翰的高祖父陈尚志也有直接关系。陈尚志是乾隆年间的富商。他与他的后代们不但善于经商,也珍视名声。潍县城一带修城墙、学宫、文昌阁等公共设施,陈家都慷慨解囊。为提高身份,陈家往往一有机会,就按照规制向官方捐献资金,以补贴官方经费开支获得学衔。这样,陈家先后有十三人因而进入例贡生(通过捐银合法获得贡生资格)行列。陈凤翰的父亲陈迪聪则注重聘请名师教诲,引导子、侄走科举之路。到了陈凤翰这一代,陈家终于实现了从经商之家到官宦之家的华丽转身。陈家位于金巷子的这处宅院实际上是在陈尚志时期出现的,因为具有金碧辉煌的面貌,宅院前的这条短巷也得名金巷子。

1967年,金巷子取“革命胜利”之意改称胜利东巷,1981年复称金巷子,1988年拆除巷北部分的古旧民居,改建为今潍城区城隍庙小区北区组成部分,2012年拆除巷南部分的古旧民居,正在改建中,金巷子今原址、原名尚存。

三行车门里过道 原是陈宅的后门

今潍城区北马道街的北门大街以东段不远处街南,原来有一条长100米多的通道,本地习惯叫过道。笔者家在这条过道里居住、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笔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这条过道只有北马道一个出口,两边分布着30户左右的人家,共用“北马道(1967至1981年间取“勤俭建国”之意改称建国街)30号(后调整为46号)”一个门牌号码,在本地却有一个俗称——三行车门里。

者的邻居、在潍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的徐进军,生前曾撰文介绍说,陈凤翰家位于金巷子的那处宅院,后门通北马道。以前,这类宅院在本地俗称大户人家,既有前门又有后门。后门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使用自己家里的马车运输粮草、菜蔬等生活用品。马车平时停放在专门建造的车门内。这类车门一般跨过道而建,兼有通行、停放马车、大门等功能。大户宅院一般只建有一道(潍县方言称为行,读xìng)这样的车门,陈家却在通往北马道的过道上建有沿东西方向平行的三道跨过道车门,最北边的一道车门是联通北马道的大门。三行车门里的名称由此而来。

按照徐进军的回忆,他出生于三行车门里。他清楚地记得大门口两边的拴马石被磨得铮明。从北马道进第一道车门先看到的是影壁墙,向左手一拐,前面三四十米处是第二道车门,再直行三四十米,又是一道车门。车门之间东西向有好几进四合院。四合院有门楼,门楼前有一对精致的石鼓,四合院内的正房,屋前有明柱,黑漆大门、木制窗棂、方砖铺地。青砖砌缝,白灰抹墙,房檐上有螭吻之类的砖饰物。

笔者家在1970年迁入三行车门里时,那三道车门已拆除无踪了,三行车门里的面貌与其它街巷两边众多的普通过道相比已没有明显区别。笔者只对镶嵌在三道车门原址墙内的拴马石有印象。因为三行车门里曾经是有大门的过道,以独门独院为主体的三十户左右的人家只能使用一个门牌号码。

四、黄叶老人著书立说自得其乐


志书中记载的黄叶楼。

  志书中记载的刘鸿翱事迹。

  黄叶楼原址今貌。(张面河)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刘鸿翱在云南任职布政使时,委托自己的五弟买下一处名为黄叶楼的私人花园。五年后,他辞官回到家乡潍县,自号黄叶老人,在僻静的黄叶楼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安度晚年。他以著书立说自得其乐,有《绿野斋文集》《太湖诗草》《绿野斋遗集》《山左文抄》《绿野斋诗集》等著作传世。

黄菜楼后改黄叶楼 确切位置并无疑义

黄叶楼原为本地谭姓士绅(姓名未见记载)所建的私人花园,始建时间不详,原名黄菜楼,因其所在的地方适合种植油菜花,园主人引用古诗“黄花如散金”而得名。嘉庆年间改称黄叶楼。

因为早已拆除无踪迹,黄叶楼的原址所在地目前有几种说法,一说认为位于今奎文区虞河东岸,另一说认为位于今奎文区虞河南岸、潍坊市人民医院一带,还有一说认为位于今奎文区张面河南岸、北海路街道南胡南社区的南面。

清代潍县理学学者、西园园主韩梦周,以及清代道光以后的黄叶楼主人刘鸿翱分别有《黄叶楼记》传世。综合他们在《黄叶楼记》中的描述,黄叶楼的位置则十分确切——东丹河(今虞河)距离潍县东关不足三里,黄叶楼则坐落在东丹河旁,张沔河(今张面河)环绕在黄叶楼的东面。分析这些因素,黄叶楼应该位于今奎文区虞河与张面河的交汇地带附近,即今东风东街康桥水岸小区至潍坊市房产交易中心一带。这一带距历史上的潍县东关三官阁(东圩门)最近的直线距离在1.2千米左右,完全符合上述要素。

韩梦周自述年少时曾经与伙伴一起来这里钓鱼游乐。后来,这里的业主谭紫封补为博士弟子员(县学增生),并在这里读书。秋天霜降时节,水清疏柳摇落叶,瑟瑟满阶除隐几,黄叶楼因此而得名。刘鸿翱则叙述道,嘉庆元年(1796年),他的老师韩梦周在黄菜楼讲学时,有感于这里在秋声淅沥的时节,西风吹落黄叶铺满石阶,因此而称黄菜楼为黄叶楼。民国《潍县志稿》中的说法则是嘉庆年间,黄菜楼主人谭紫封改称黄菜楼为黄叶楼。

登上黄叶楼,东南方的九灵山(今奎文区樱前街九龙山一带)虽然山势不高,但秀丽的山光景色仿佛与黄叶楼檐相接。张沔河在黄叶楼东面环绕,日夜奔流不息。因为能够找到有山有水的感觉,幽静宜人的黄叶楼便成为深受当时文人雅士向往和喜爱的知名园林。

刘鸿翱对黄叶楼情有独钟 辞官归里后自号黄叶老人

刘鸿翱算得上是有作为的能臣。道光六年(1826)年,刘鸿翱选任江苏太湖司马,公正审理,无积存案件。他还利用公事闲暇,镌刻出版《绿野斋文集》。任徐州太守期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黄河水猛涨,徐州城即将遭遇灭顶之灾,他率僚属登上堤坝并坚守七昼夜,敦促民众筑堤防洪。洪水退后,灾情严重,他率先捐资救灾,同时呈报上级请求拨款赈灾,使灾民度过了灾荒年。

台湾每逢科举考试,多以贿赂进取。刘鸿翱调任台湾道兼提督台澎学政后,指海为誓,杜绝此风。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清屯田、屯饷以养兵,建炮台以防海寇,设关隘楼台以御外邦侵略;贮谷、储金于官库,以防不测。他严惩贪官,使政明官廉,风气日新。后来,他调任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均政绩卓著。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擢升为福建巡抚。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期间,东南沿海一带纷纷告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厦门被英国侵略军攻陷。他部署军民坚守,用石头填塞屿隅海港,使敌舰难以进港。他训练乡勇,准备与英军陆战。因防守森严,敌舰无隙可乘,只好越境而过,使福建避免了战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他署理闽浙总督,第二年专任福建巡抚。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腿疾复发,他辞职获准返归故里。

 此后,他自号“黄叶老人”,在僻静的黄叶楼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安度退休生活。他一直喜欢以文字写作自娱自乐,有《绿野斋文集》《太湖诗草》《绿野斋遗集》《山左文抄》《绿野斋诗集》等著作传世。

购得黄叶楼时,远在云南的刘鸿翱欣然题诗四首。后来,他又先后三次对这四首诗进行和韵,以表达自己对黄叶楼的喜爱之情。

刘鸿翱的儿子刘曦以及刘鸿翱的好友、清代官员和学者王赠芳等人都曾对这四首诗进行和韵。

后人在楼旁开桑园建学堂 唯《黄叶老人行乐图》存世

宣统年间,刘鸿翱的玄孙刘凤池在黄叶楼旁开辟桑园,并设立蚕桑学堂。不久后,刘凤池去世,学堂停办,黄叶楼也因为年久失修,断瓦颓垣,不再具有往日旧观。民国时期,有李小白所绘《黄叶老人行乐图》存世。

另外,民国《潍县志稿》中有潍县第十区胡住乡黄叶楼(村)距潍县城七里的记载。但此后,黄叶楼村就完全没有记载了。笔者推测,黄叶楼村可能是黄叶楼一带的一处自然村落,后来可能因为规模太小而注销名称,原址可能位于今奎文区虞河路的张面河以南路西一带。

◎相关链接

刘鸿翱的题诗

曾侍理堂此地游,滇南书到忆清幽。八千里外题黄叶,四十年前旧小楼。海上浮云更岁月,庭中古树阅春秋。先生遗迹西风里,极目萧条使我愁。

孤峰南向结衡茅,云树青苍俯近郊。栗里自成高士卧,匏(páo)樽谢尽俗间交。双竿插户临鱼舍,乱毳(cuì)飞檐傍鹤巢。满院秋光思共赏,柴荆听有故人敲。

别墅新开郭外村,珠帘掩映抹烟痕。豆棚瓜架花成圃,罗壁松窗竹作门。卓午园林静乌鹊,斜阳阡陌散鸡豚。焚香净地惟高坐,尽日读书秋树根。

买得庄田懒自锄,林间小筑学鸠居。百年身世双蓬鬓,半榻溪山一草庐。久宦曾无却老策,退耕余有养生书。慢将白傅家园比,洛社风流我不如。

刘曦的和韵

历风尘倦宦游,书斋购得最闲幽。藓阶叶落云铺地,丛树烟开月满楼。几曲水环三四里,半拳山画浅深秋。便巾危坐重栏上,不学张衡望远愁。

黄土为墙屋编茅,田家舍宇近荒郊。虬(qiú)松直干盘藤古,卧柳横枝与竹交。人对孤灯扫旧榻,堂成双燕觅新巢。归来未著渊明赋,秋兴先将诗句敲。

独拥南华住一村,澄清万象了无痕。西风暮雨秋生座,白酒黄花客到门。小圃摘蔬烹野簌,于牢执豕足蒸豚.高谈欲醉和衣卧,落木萧萧枕石根。

懒种桑麻懒把锄,等身著述在林居。聊同西蜀子云宅,不是南阳诸葛庐。笔扫千军名士业,文成一卷课儿书。会心妙出言诠外,盘谷之间乐自如。

王赠芳的和韵

八千里外赋同游,车马声中得趣幽。心念家山翻乐府,气吞海岳敞书楼。瓮余宿酒颜能少,盆植名花色不秋。莫望平泉轻命驾,九霄倚重释边愁。

斋名绿野旧编茅,瓣祝昌黎拟孟郊。入室久称天下士,买山新订布衣交。钞诗拾叶萦虫篆,乘醉梯枝瞷(jiàn,偷看)鸟巢。我亦书曾庐阜读,好将此理共推敲。

家在江南黄叶村,年年旅梦认霜痕。情深旧雨时开径,信报西风尽掩门。自笑浮踪同海燕,转惭占候等江豚。名山廊庙何分合,珍重秋成气到根。

三载知心客气锄,征轺未驾感离居。论文水部悲华屋,结社山人爱旧庐。晓日凤雏听继响,春风雁足盼传书。一朝小别难迥首,醇饮交情果孰如。

五、见证最后荣耀的花园和小巷


颐园社区南门。

  新巷子爱国路口原址及王寿彭宅院原址今貌。

  曹鸿勋墨迹。

在潍县城内曾有一座因光绪皇帝御赐匾额而得名的私家花园,潍县西南关曾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它们见证了科举制度谢幕前本地获得的最后的炫目成果。

光绪皇帝御赐匾额 张氏依此取名颐园

清代,潍县张氏家族以三代人考取四名进士的成果,跻身潍县科举家族的行列。张翔,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四年后中进士,历任直隶献县知县、河间知府、广平(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广府镇)知府等职;张兆栋,张翔的侄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两年后中进士,历任陕西凤翔知府、四川按察使、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等职;张兆楷,张兆栋的弟弟,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江苏兴化知县;张僖,张兆栋的儿子,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也是四年后再中进士,历任福建泉州知县、兴化(今莆田)知府等职。

光绪初年,张兆栋任广东巡抚时,安排他的弟弟张兆椿在潍县西门里(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月河路口以东)路北建造了一座宅院,同时在宅院西部叠山引泓、筑台绕榭、杂莳花竹。于是,一处别致的私家花园建成了。当时正值他们的母亲宋氏八十五岁寿辰。光绪皇帝御赐《懿榘颐龄》匾额以示祝贺和恩宠。张兆栋感到十分荣耀,便依“懿榘颐龄”之义,将这座花园命名为颐园,并将颐园景色绘制成图,准备卸任退休后在这里颐养天年。当时,刘铭传、李鸿章、曾纪泽、俞樾等达官名人对颐园绘图都有题咏。张兆栋十分仔细地将这些题咏装潢成册并予以收藏。

颐园的废弃时间不详,但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不见有关对颐园的记载了。

1994年,潍坊市拆除潍城区城关西马道以东、北门大街以西、北马道以南、东风西街以北范围内的古旧街巷、建筑和民居。颐园原址即位于该地域内。拆迁后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留足相关道路拓宽改造用地和公共、商业设施用地,其它部分就地改建为以多层楼房为主的居民小区,并以张兆栋家的这处古旧花园的名称,将该处居民小区命名为颐园小区。后来,潍城区重新划分居民自治地域时,将颐园小区所在的地域命名为颐园社区。2012年的潍城区城关街道颐园社区,辖居民楼84栋,住户3286户、11130人,是当时城关街道人口最多的社区。

西南关新巷子别称状元胡同

曹鸿勋出生于潍县西南关一户贫寒的家庭。他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同治十二年(1873年)赴京考试拔贡,考取一等一名,在刑部做了七品官。光绪元年(1875)他三十岁时,就近在顺天府投考恩科,得中第一零九名举人。第二年他得中进士榜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光绪五年(1879年)任湖南副考官,两年后改任视学。任职期间,对湖南科举学风有所改进,并开办书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云南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知府。他注重了解民情,平反冤假案多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升任云南按察使,到任月余就断结十余起大案。两年后他升任贵州布政使,不久后又暂署贵州巡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调任湖南布政使,不久后升任陕西巡抚。

曹鸿勋廉洁奉公,有不错的官声。他擅长书法,在京期间,除为皇室及各大臣书写外,大栅栏等地的商号也有过他的墨迹。他在家乡潍县有《重修玉清宫碑》(俗称四面碑)等诸多墨迹传世。

王寿彭家境贫寒,少年时期随其兄读书。兄长对他要求严格,他也刻苦攻读。他17岁考取秀才,以后在数不胜数的考试中经常得第一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28岁时乡试中举人,两年后联捷中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湖北提学使、署湖北布政使、署湖北巡抚、中华民国总统府秘书、山东省教育厅长、山东大学校长等职。他也有不少墨迹存世。

凑巧的是,曹鸿勋和王寿彭两位状元都是西南关新巷子居民。在潍县城区纵横交错的古旧街巷中,新巷子原本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僻街陋巷。在清末科举制度废止前(王寿彭状元及第两年后,在我国推行了1300年左右的科举制度宣布废止),这么一条寻常巷陌中一下子涌现出了两位状元,且两位状元都是科考联捷的学霸。潍县人倍感荣耀,新巷子也顺理成章地有了状元胡同的别称,这个别称甚至在民国《潍县志稿》中都有记载。

其实,潍县本地古旧街巷的名称是不用“胡同”一词作为后缀的。在潍县城区一带,这些古旧街巷宽些的称“街”,窄些的称“巷”,更窄些的称“过道”。它们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但在潍县城区,每条街、巷都有两个出口与其它街、巷连通。而过道则既可以只有一个出口,末端深入居民宅院并且在其内部中断,也可以有两个出口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除了“状元胡同”这个别称,未见潍县有称“胡同”的其它古旧街巷。新巷子如果别称“状元巷”或“状元过道”似乎更符合潍县本地习惯。

状元故里流传着卧奶奶传说

民国时期的新巷子,东西走向,长约300米,宽约2到4米,因在潍县西南关一带形成街巷的时间较晚而得名,东起南关党家湾崖(原址位于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西到三义庙街(原址位于今潍城区南关街道西南关社区内)。

曹鸿勋家的宅院位于新巷子东端。王寿彭家的宅院位于新巷子中段巷北。接近新巷子西口处有一个拐弯,拐弯处巷边曾有一座坟茔,名为“闺女坟”,民间相传坟茔中安息的那位姑娘是潍县城隍庙内“卧奶奶(城隍爷的夫人)”塑像的原形。传说大意是,某年城隍爷木雕像出巡到西南关后没过几天,家住附近的一位姑娘突然去世。她去世前言称看到出巡的城隍爷曾对自己微笑。于是人们便传说她是让城隍爷招去做夫人了。后来,城隍庙里就填塑了卧奶奶神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潍坊市新辟爱国路,王寿彭的宅院因位于爱国路的规划路面上而被拆除。1967年,新巷子取“力争上游”之意改称上游东巷,1981年复称西南关新巷子,1992年、1993年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

现在,西南关新巷子原址东段为潍城区党家湾小区内的一条无名通道。原潍县西南关一带与两位状元有关的地理标志有:状元纪念亭、纪念石,位于新巷子西口原址一带、今潍城区西南关社区内;《状元故里》仪门,位于西南关前街东口原址一带、今潍城区西南关社区东入口处。

本期图片均为王瑞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