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发展
    

保护发展

让非遗搭上产业发展快车—— 记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杜刚

发布日期:2017-04-19 浏览次数:4311

潍坊日报记者 刘杰

当创新创业遇上非遗,当非遗遇上产业孵化器,当产业孵化器遇上领军人才,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

至于答案,十笏园文化街区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主任杜刚最有发言权。就在今年的3月中旬,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项目负责人杜刚从省里领回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整个潍坊市各行各业仅入选19人。

杜刚通过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牵线搭桥,将传统文化与非遗产业联姻,用“儒家思想”和“工匠精神”融会贯通,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创新和超越,让“非遗”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

厚积薄发:致力文化旅游产业

 

四月春意盎然,记者走进有潍坊文化大客厅之称的十笏园文化街区,这里,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非遗的韵味,植被的葱郁,仿古商铺的优雅,无不展示着文化底蕴的深厚。杜刚自20151月走马上任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主任后,便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事业中。

“来到这里,源于一份文化自信。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承担省部级课题2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杜刚坦言,在这之前,曾负责打造了文化创意、影视传媒等方面的6家省部级专业孵化器和一家北京市级科技条件平台,其中4家晋升为国家级孵化器,在企业孵化、产业孵化运营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来到这里,更是缘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深爱着中国传统文化。我至今兼任着‘中国孔子国际诗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和‘省民族文化学会文艺委员会副主任’。”杜刚表示,很期望在“非遗保护传承—文化旅游产业—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将十笏园文化街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文化旅游产业高地。

翻看杜刚的简历,从家乡黄岛到北京,从求学到工作,适应能力极强的他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当时的工作学习环境,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并力争做出最好的成绩。“从1985年算起,我的工作经历可以用‘三个十年’来概括。”

杜刚说,第一个十年是求学与就业,在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从事新产品设计研发,其间因工作成绩突出,经组织推荐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全国首届先进青年模范试点班,脱产学习经济管理专业4年。第二个十年是开拓与创新,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从事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工作,并小有成就和建树;第三个十年是管理与历练,先后在北京瀚海智业集团、国家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作,历练了他对社团机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以一贯之的创意设计+技术开发+运营管理,厚积30载,杜刚受益匪浅,这为他承担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天时地利遇上人和,当传统文化遇上高科技,当梦想的种子落地生根,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杜刚毅然放弃北京优厚的待遇辞职返乡,只想为家乡的非遗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精准发力­:创建非遗产业孵化器 

 

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在杜刚领军团队的努力下,于20164月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孵化项目的文化产业创业孵化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杜刚说,情怀、使命、责任是做好非遗孵化的核心动力,他要在这方面踏踏实实的做些实事。

“要知道,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不应该是‘一个人的战斗’,实践告诉我,光靠实体建设和传统节会也不足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怎么办?杜刚说,唯有孵化器助力,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传统文化与非遗产业有机融合,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的保护传承和示范意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杜刚对此充满信心。

立足十笏园文化街区成立的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杜刚解释:所谓天时,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对文化产业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予重点扶持,山东又是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最早的省份之一。至于地利,老潍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6项、省级名录72项、市级名录23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53名。至于人和,公司从美国、北京、青岛等地全职引进的团队成员,他们从事过高级管理、非遗保护传承、艺术品收藏、文化传媒、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团队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相互匹配。

如何破题?杜刚介绍,他们以非遗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切入点,以基地型、专业化、创新性特色建设为总抓手,着力打造“一网、三区、六平台”,“一网”即齐鲁非遗文化产业网,“三区”即保护传承区、产业发展区、展演销售区,“六平台”即打造“主体培育、保护传承、创新研发、市场拓展、产业孵化、展示展销”六个方面的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一网、三区、六平台”,稳步形成“非遗产业主体培育、非遗文化企业孵化、非遗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产业政策咨询、市场销售拓展开发、文化艺术交流推广”六大方面的孵化功能。

“我们实施的是市场化、金融化、品牌化三位一休的技术路线。”杜刚介绍,“市场化”孵化路线是按照“人才保护、项目传承、创业孵化、产品包装、市场推广”五阶段的市场化孵化运营管理路线,提升孵化服务能力。“金融化”发展路线是按照“项目资源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五步走的经济效益发展路线,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品牌化”提升路线是按照“打基础、施战略、拓项目、造环境、创品牌”五步走的品牌形象提升路线,以此提升传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据介绍,延伸拉长文化产业链,提高非遗文化产品的附加值,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具有三大创新点:一是创新“基地型”非遗传承孵化模式,解决非遗文化产业平台载体缺乏与传统非遗项目散落、传承与链条断裂的问题。二是集聚打造“专业化”高端非遗服务机构,解决非遗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三是打造“创新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解决非遗产品的“产权化、金融化”问题。

截至目前,十笏园街区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已入驻各类非遗创业实体107家,其中汇集了包括年画、风筝、嵌银、刺绣、剪纸、核雕、传拓、印花、布玩具、琉璃、陶瓷、藤编、老粗布、仿古铜器等在内的众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形成了非遗传人进驻、龙头企业引领、政府高度重视、服务管理优良的发展局面。

 

圆梦路上:倾心打造齐鲁非遗小镇 

 

立足十笏园文化街区,依托山东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创办的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遵循“文化+”的发展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大融合思维,通过创新“基地型”非遗保护传承孵化模式,集聚“专业化”高端非遗服务机构,打造“创新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市场滚动发展,蛋糕越做越大。

实践证明,这一文化搭建模式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实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业态的互利多赢。

“经过这两年的系统研究,我深刻意识到十笏园文化街区所独具的优势。”杜刚说,这里地处老潍县古城中轴线上,是当年孔融展现建安风骨、郑板桥倡导删繁就简推崇领异标新的地方,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还曾是古齐国和鲁国的交接地带,堪称齐鲁文化的集大成之所在,自古以来就是工商繁华之地,诗书礼义之邦,富庶和谐之乡。

谈起老潍县文化,杜刚激情难抑,这里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集散地,刺绣、剪纸、核雕等非遗文化更是灿烂,历史上郑板桥、曹鸿勋、王寿彭、陈介祺等一批书画、诗词、金石、篆刻艺术大家影响深远,当代郭味蕖、于希宁等一批书画大师蜚声海内外,潍商传统、民俗文化至今延续,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站在先辈们曾经耕耘的这片热土上,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有一种必须要做点儿什么的使命感。” 杜刚说,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湮没于历史中,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充分挖掘,使之弘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将相关的非遗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

“文化概念先行、文化产品跟进、服务平台支撑、市场营销展开,”这是杜刚为十笏园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量身订做的整体运营思路,“前期文化概念已做足,眼下正着力打造十笏园文化产业集群,积极跟进和孵化文化平台,下一步主要是让文化落地,全面铺开市场营销。”

杜刚坦言,当前有了齐鲁非遗孵化器,这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出了第一步,“十三五”期间十笏园将打造成为“一个平台”、“十大中心”。“一个平台”指十笏园文化街区综合服务平台,“十大中心”即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会展活动中心、书画艺术聚集中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地方民俗展示中心、收藏展览交流中心、历史古建传承中心、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美食养生休闲中心、文化艺术金融服务中心,运用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和孵化基地,再到加速器和产业园区的完整孵化模式,竭力打造“风筝之都大客厅,中国画都新地标”。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齐鲁非遗小镇’项目。”杜刚说,让小镇牵手世界,让非遗走出国门,是他的梦想。

05.JPG

06.JPG

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