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2016-09-19 16:00:14 来源: 中国美术报作者:安丽哲
时至今日,“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一些以非工业文明为生存土壤的“非遗”项目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而另外一些“非遗”项目则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顺利实现了转型。2006年第一批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潍坊风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传统风筝制作
“非遗”项目的职业化趋势
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到过在农耕文明中,家庭副业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单凭农业收入无法支撑农民的正常生活,各种副业是小农经济有益的补充。对潍坊杨家埠的农民来说也是如此,明清以来,木版年画与风筝在当地一直是仅次于农业的谋生手段。然而自1985年杨家埠村被纳入潍坊市寒亭区以后,当地农民的身份也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失去耕地的农民开始寻找不同的出路,20世纪90年代杨家埠旅游业发展得比较红火,专门售卖风筝和年画的仿古商业街也逐渐成熟。风筝的制作与销售不再附属于农业生产,而成为一种职业,很多人家专门制作与售卖风筝。杨家埠这种现象在我国相当普遍,即许多乡村变为城镇,农民失去耕地,形成于农耕文明下的副业反而成为其生存的职业。
小礼品风筝
“非遗”项目的装饰化趋势
许多“非遗”项目兼有审美属性与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其功能属性非常容易被工业化的产品所替代,那么非遗项目占优势的部分更多地将体现在审美部分,这造成了传统“非遗”项目的一个趋势,即主要作为装饰的礼品化趋势。传统风筝在制作上,竹子骨架需要熏烤、轧制,真丝面料需要熨烫,纹样需要手工绘制,这都造成较高的人工成本。而由西方引进的现代风筝骨架为碳素、玻璃纤维杆,面料多为尼龙制品,图案使用机器化生产即可完成,成本非常低廉。在现代风筝的挤压下,传统风筝的制作被迫开始转型。在考察中可以看到,传统风筝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端的,镶嵌在镜框里的小礼品风筝,不能放飞,主要摆在桌上欣赏;第二类是高端的,制作精良、画工优美的真丝风筝,可以放飞,但由于价格昂贵,主要用于悬挂在室内当装饰品;第三类是大型展示风筝,主要用于展会、商场、节日庆祝的装饰。这三类传统风筝的共同特征就是非遗项目自身属性中装饰性的最大化,充分发挥了其观赏性的作用。
现代软体风筝
“非遗”销售与“互联网+”结合的趋势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非遗”项目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老艺人的描述中,依稀可以见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在春天农闲之际,挑着担子去白浪河大集上售卖风筝的场景,然而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还。后来,所有的传统风筝销售已经从集市转移到门店;而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与物流的发展,门店的营业额主要来自线上销售而不是线下销售。线上销售相比传统的集市与门店销售有许多新的特点:首先是销售区域的扩大,通过互联网,偏安潍坊一隅的杨家埠风筝已经行销世界;其次是销售时间的增长,线下销售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而线上销售则不同,人们可以随时搜索并购买。不过线上销售则对于曾经是农民的销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他们熟练使用电子商务,包括对英文的使用等。
传统风筝
在很多“非遗”项目仍然挣扎求生的今天,潍坊风筝及其衍生品的年产值已达10亿,进入了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本文提到的潍坊风筝发展的三个趋势实际上构成了“非遗”项目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并复兴的关键元素,无论是从传承角度、项目自身,还是市场角度来讲,潍坊风筝努力结合并利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因素,在传承与创新、功能与装饰、线上与线下销售的相互交合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实现“非遗”项目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转型,并寻求新的发展契机。